问题

随着香港的地位下降,其房价是否还能一直撑下去?

回答
香港房价是否还能一直撑下去,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面向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它受到香港自身经济结构、政治环境、全球经济形势、人口结构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

理解香港房价的“撑持力”来源

要分析香港房价的未来,首先需要理解目前支撑其高企的因素:

1. 极度稀缺的土地供应: 这是香港房价最根本的支撑。香港的地理限制——狭窄平地、陡峭山坡,以及大量保留的绿化用地和郊野公园——使得可发展土地极其有限。政府的土地供应策略虽然有争议,但在总体上难以突破这种物理上的限制。
2. 高度发达的金融中心地位: 尽管近年来面临挑战,香港仍然是国际重要的金融中心。大量资金(包括中国内地和国际资本)通过香港进行交易和投资,房地产作为资产配置的重要选项,吸引了持续的购买力。
3. 稳定的法治和营商环境(历史上的优势): 过去,香港的稳定法治、自由的贸易港政策和低税率吸引了全球企业和人才。这带来了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对高端住宅的需求。
4. 作为中国内地资金“跳板”和资产配置地: 香港作为中国内地通往世界的门户,长期以来是内地资金海外配置的重要目的地。即使近年来受到一些政策影响,这种资金流动的需求依然存在,并支撑了部分房地产市场。
5. 强大的刚性需求: 香港人口密度极高,居住空间狭小是长期存在的问题。本地居民的结婚、生育等产生的刚性购房需求一直存在,虽然购买力受限,但总量依然可观。
6. 租金回报率(相对而言): 尽管房价高企,但由于租金也相对较高,尤其是在核心商业区和优质住宅区,租金回报率在一定程度上也吸引了投资者。

香港地位下降的影响与潜在压力

“香港地位下降”是问题中的关键,这涉及到一系列负面因素对房价的潜在侵蚀:

1. 政治环境变化与营商信心受损:
国安法实施: 尽管法律旨在稳定,但对香港的自由度、言论空间和司法独立性带来了担忧,影响了国际社会的看法。
人才流失: 一些外籍人士和专业人才因为对未来政治环境的担忧而选择离开,这削弱了香港作为国际化都市的吸引力,也减少了高端住宅的租赁和购买需求。
企业搬迁/缩减规模: 一些跨国企业为了规避潜在风险或因为运营成本考量,选择将部分业务或区域总部迁出香港,直接影响了对商业地产和高端住宅的需求。

2. 经济增长放缓与竞争力下降:
依赖性增加: 香港经济对中国内地的依赖性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增强,这使其更容易受到内地经济波动的影响。
产业转型困难: 在金融和专业服务业之外,香港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面临挑战,单一的经济结构使其更容易受到冲击。
全球竞争加剧: 新加坡、上海、深圳等其他亚洲城市的崛起,正在分流香港原有的国际金融和商业中心的功能。

3. 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变化:
加息周期: 全球范围内的高利率环境增加了借贷成本,对以高杠杆为基础的房地产市场构成了压力。
经济衰退风险: 如果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全球资本流动将放缓,对香港这样的开放型经济体尤为不利。

房价是否还能“一直撑下去”?—— 分歧与挑战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香港房价面临来自“地位下降”的显著压力。然而,“一直撑下去”是一个非常绝对的说法。

支撑房价持续高企的因素仍然强大:

土地稀缺性是硬约束: 这是最核心的支撑,短期内难以改变。只要供应量不显著增加,房价就很难大幅崩盘。
内地资金的持续流入: 尽管环境变化,但中国内地与香港之间的资本流动和资产配置需求依然是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对于那些希望将资金转移或配置到海外的内地人士,香港仍是一个重要的选项。
香港本地的刚需: 港人对居住的强烈需求是稳定的基本盘。

房价面临的严峻挑战:

需求端萎缩的可能性: 如果人才流失和企业撤离成为长期趋势,高端住宅的购买和租赁需求将受到实质性打击。
负反馈循环: 经济不景气、信心不足,导致资产价格下跌,进一步打击信心,形成负反馈。
政策调控的潜在风险: 政府为了稳定社会,可能会出台更强力的房地产调控措施,虽然这不直接关联“地位下降”,但也会影响市场走势。
全球资本流向的不确定性: 全球地缘政治风险、其他地区投资机会的出现,都可能导致流向香港的资本减少。

总结与展望

与其说香港房价能够“一直撑下去”,不如说其支撑因素依然强大,但面临来自地位下降的长期性、结构性挑战。

短期内: 土地稀缺性和一部分内地资金的持续流入,可能还能维持一定程度的支撑。但全球加息周期和经济放缓的影响可能会让房价承压,增长乏力甚至出现小幅回调。
长期而言: 如果“地位下降”带来的经济结构性问题(如人才流失、产业空心化、营商环境恶化)持续发酵,并且未能有效应对,那么仅凭土地稀缺性难以支撑房价长期稳定在高位。需求端的萎缩将是最大的隐患。

因此,未来香港房价的走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演变:

1. 香港能否成功进行经济转型和多元化发展,应对全球竞争。
2. 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及政策联动是否能保持健康和稳定。
3. 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是否能恢复稳定增长。
4. 香港能否重新吸引和留住国际人才及跨国企业。

如果这些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那么香港房价的“撑持力”将面临严峻的考验。我们或许会看到房价增长停滞,甚至在某些时期或某些细分市场出现一定的调整。但由于土地的物理稀缺性,除非发生极其剧烈的经济或政治动荡,导致大规模人口外流和资本逃离,否则指望房价出现断崖式下跌的可能性也相对较低。

总而言之,香港房价的未来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它将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供需关系,更会深度绑定香港的整体经济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补充: 这是香港某商场的台阶宽度(42码鞋,脚跟已经抵到墙)。上下需要跟爬泰山那样侧着脚走才踏实。


###########

我来说一个恐怖的事儿。

按照香港目前住宅人口密度,理论上全中国人都可以住在香港!!!

这,就是香港有多少空地的真相!

什么?香港800万人,中国14亿人,差了上百倍了!

怎么可能?!

Well, here is how…

香港按照港岛的密度,小区容积率将近9倍 (新界好多两层的小村屋,暂且忽略)。

容积率是什么玩意儿?

就是1000平方米的地块,可以造出8000~9000平方米的住房

为什么?因为楼房有好多层啊!!最常见的四十层楼房,再给周边留一点空地,小院子,小花坛什么的。最终一算就是个8-9倍。


那么,香港的人口密度是怎么算的呢?

最低人均居住面积6平米左右。适中一点的,一家四口带个菲佣共5个人,住45-50平方差不多了,人均算9平米好了。而且45-50平的房子也差不多500万,也需要香港老百姓存30-50年的。

也就是说,1万平方米的空地,可以搞出9万平方米的住房,里面可以住一万个人!!!

这下,数学公式简化了。1平米土地面积(=9平米住房)摊到1个人


现在来看看香港有多少平米。

香港官方面积1,104平方公里,也就是11亿平方米!

那么按照香港目前的主流密度,可以住得下11亿人(中国89年的总人口)!!

所以,结论是

香港政府,在几大地产家族的操控下,

将700万香港人民挤到百分之一大的地盘上,从而达到地产霸权!!!

百分之一!!!

百分之一!!!

什么把郊野公园留给后代,纯属是个说辞而已。



【PS:注,按这个算法,没有留太多空间修路造学校商场医院,所以仅仅是提供一个看问题的视角而已。许多评论把上面理解成我真要把全国人都拉到香港来住。

这样吧,我们换个说法:

香港的土地面积(开启上帝视角往下俯视)只有1%左右是住人的(即便算上新界的村屋,也不到2%)。剩下的98-99%都不是住房用地。看下图会直观一点 (山地的资料不太全,所以特地)。




与此同时,香港百姓一辈子买不起一套房,而且高房租基本扼杀了除了金融和零售之外几乎所有产业。


××××××××××××××××××××××××××××××××××××××××××××××××××××××××

对于表示质疑的乎友,补充几点:

1. 关于原文的结论,一开头已经讲了是“理论上”。而且,重点是在于用一个更直观的方式来表达现在香港到底还有多少空地。

当然,并不是真正的全国人民搬到香港。而且,全国人民也不干吧,现在就连大陆游客都大幅减少。

2. 对于若干地产界精英和建筑界大牛的质疑,即便是按照目前的“理论上”的假设,也不是香港整个变成一个大盒子,而是仍然可以保留正常小区所有的,走廊,花园,干洗店,台阶,街头雕塑,锻炼器材,花坛,占地达到70%左右。

什么意思?就是楼和楼之间还会有大约70%的空间。

而且,楼梯电梯这些都是正常保留。

如果你非要强行说香港整个变成一个大棺材,大家都没法下楼的,从技术上是错误的,要么是你学艺不精,要么是故意颠倒黑白。

3. 至于山上是否可以建房,首先感谢重庆的帅锅美旅友情发言。考虑到香港的房价是重庆的10倍,一栋普通居民楼就价值30亿+港币,铲平山头的成本相比之下也不会是那么巨大的一个问题。

另外,感谢深圳的美女帅哥支援,深圳河对面也有大量的平坦空地,复制一个罗湖和福田也是不难的。

其实没有必要把注意力放在最高的山顶上。 香港现在未开发的地区在80%以上,这里面随便拿个2%,香港的居民住房就翻了3倍。之前那住50平的一家人,可以改住150平了。 只发最陡的山坡照片的,未免有点误导的嫌疑了。如果我让你在80%的空地里拿出2%造楼,你第一个就先找最高峰? 呵呵。


user avatar

1. 香港政府决定每年拍卖给开发商的地皮数量,可以通过减少供给推高房价。只要港府想,房价还能再撑一百年。

2. 卖地收入占政府收入近20%,加上各种房地产相关税收成为财政收入最大来源,因此港府一定代表大地产商利益。如果说对老百姓还有什么微小的关怀,那就是兴建号称满足一半香港人住房需求的公屋。

3. 然而公屋需要排队,几乎我认识的所有local,不分贫富都在排队。所谓免费的就是最贵的,就像去玛丽医院看病一样,等排到号病早好了。

4. 资源稀缺所以土地拍卖价往往极高,只有大地产商能活下来。新鸿基、长江实业、新世界、恒基占据了大约85%的市场份额。要打倒地产霸权?李嘉诚:“你死我都未必死啊”。

5. 2017年海航、合景泰富等中资垄断了香港政府出让的土地,拿地价格超过10万/平。面粉卖到这个价,面包未来得有多贵?

5. 80年代深圳、上海缺钱,所以另请香港的高明来指导工作。有三个香港人最热衷于给内地官员洗脑土地财政这一套。第一个老头是地产商,后来当上了政协副主席,去世后我党给予了高度评价。第二个老头是经济学家,经常吹嘘自己老师能得诺贝尔靠的是自己的灵感,现在靠开讲座刷存在感。第三个二十多岁就当上了国际五大顾问行的合伙人,最近正准备从现有的工作离职。而当他的公屋计划推行不畅的时候,是否会想起那年他起草新中国第一份土地转让合同的意气风发?

user avatar

香港的大部分的山讲真,跟重庆高差不多, 当然你把远郊几个几百米高的来说事也也无话可说.

但是

@兰Sir

说香港不挖山是因为技术原因,挖不了,我提供一个例子来说明香港能不能把挖山建房的问题.

只要去香港,在维多利亚坐船,或在香港岛会展中心地方,你只要向东北方向看,就会看一个山被挖开了,露出土层,跟周围绿色的山峰和楼房形成鲜明对比,相当打眼.

这个地方秃了很多年了,为回答这个问题我特地核实一下,是原来香港高尔夫俱乐部深水湾(前面笔误为深水埗)球场的地.卫星地图显示,现在还秃着的.

这块地有多大呢? 相当边上整个将军澳居民北区的面积,

就这么空了很多年. 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百度地图

再注意西面启德机场也是空也很多年了.

另外一个不太容易看到,但是更典型挖山的例子:香港新建的消防及救护学院,

百度地图


所以我只想说一下我的结论

.1,香港未开发地很多

2.技术上挖山绝对不是问题

3.因为填海的面积在法律上更容易,所以香港在原来填海建房很多,而且只要香港愿意,填海能填出更多地.

user avatar

大家都知道,要轮疯狂的楼市,北京上海只能算第二名,第一名当之无愧的属于香港地区,房屋单价为世界第一,各项地产价格数据完胜东京、纽约、北京等城市,高到什么程度呢,一个车位能卖600万元,车位比车贵,房子比人贵。整个香港的房屋均价目前是22-30万一平米,注意是全港均价而不是最贵的豪宅区。



为什么香港楼市这么贵,有人给出了三大理由,那就是地少、人多、经济发达,但是我们仔细推理可以发现,这三条理由全部站不住脚。


香港的土地一点都不少


有人说香港弹丸之地,承载了如此之多的人口,房价必然上涨。地少人多会导致房价上涨这个逻辑支撑了日本的上一轮房价大泡沫,已经被证实为伪命题,而人口密度比香港还大的新加坡,多年来房价始终平稳,更是彻底的证明这个论断是错误的。更有利的证据是,香港的土地一点都不少,只是都没开发而已。

根据目前的数据来看,整个香港的土地,目前有接近80%尚未开发,这些土地如果不用于商业和工业,全部造成住宅,每提供1%的土地,可以解决100万人的置业问题。至于有些人拿香港多山,丘陵地区开发困难说事,认为这些土地不能开发为住宅。我想说的是这话简直太业余了,中国目前的土木技术,上能平山下能填海,香港如此之高的房价,就算是喜马拉雅山,开发商都能给你挖平了。

目前的现状是,香港一方面房价暴涨,一方面仍有大量的储备土地和闲置土地,全香港11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郊野公园就有400多平方公里,而与此同时,香港人均居住面积16平米,大量香港人居住在鸽子笼里,住房痛苦指数全球第一。



为什么香港宁愿房价这么高也不增加土地供应,下文会有仔细分析


香港人多也不是房价上涨的理由


很多人说,香港人多啊,且人口持续涌入,所以房价必然上涨。但是其实,100年来,香港的人口始终的爆发式增长的,但是历史上香港的房价从来没有成为人民的沉重负担,香港的房价实际上是最近一二十年开始暴涨的,但是与此同时,最近十年香港的人口增速却是是历史上最慢的,所以人口持续增长是导致香港房价上涨的论断站不住脚。



我们可以看到,香港自开港以来,人口从0开始始终持续增长,建国以来增长速度维持恒定,基本就是20年翻一倍的速度,这个人口流入速度是很恐怖的,这和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分不开的。但是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知道香港的人口流入是一种常态,而不是突然发生的意外,那么为什么以前的房子没人喊贵,现在的房子人人喊贵,这就有问题了。


香港经济好更不是房价暴涨的理由


至于第三个理由,香港是金融中心,经济好收入高,所以房价上涨是正常的,这就更不对了。香港是很富裕,但是也没那么富裕,人均收入超过香港但是房价不如香港的城市,全球到处都是,东京、纽约、伦敦、巴黎,哪个比香港穷?但是他们的房价远远不如香港。

甚至,这些城市的房价只是香港的零头,真的只是零头,2018年香港均价是20多万一平米,把最前面那个2抹掉,就是东京、纽约、伦敦、巴黎的房价均价。

所以,房价高要求人均收入高,这样才符合基本面,但是人均收入高却不一定房价高,这是有多国数据作为铁证的。


香港房价的历史


既然这些都不是香港房价高的原因,那么香港房价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就要看看香港的房价历史了。

香港房价高最大的问题是港府手中有地但是却不卖,扩大土地供应压制房价,非不能也,实不为也,而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源,居然在于香港人民自己。

首先,我们从上面的香港人口历史走势图可以看到,100年来,香港的人口始终是在持续增长的,而香港的经济在百年来也始终在持续高速增长,所以香港一直是一块梦想的淘金之地,在这种人口持续涌入、经济始终高速增长的城市生活,你做什么都赚钱,香港人也一直有炒房的传统。

而香港楼市泡沫的巅峰,出现在1997年,这次泡沫峰顶的冲击点始于1995年。

这一年,离香港回归只有2年,关于回归后香港的发展是港人最喜欢讨论的话题,大陆13亿的人口让香港的房地产炒作有了无限的想象力和故事可以洗脑。

“大陆一定会接盘”,这是95年响彻香港炒房界的口号,理由很简单,香港那么富,大陆那么穷,香港回归之后,大陆的有钱人一定会源源不断的进入香港当接盘侠,其理由和逻辑,和今天中国人认为富起来的农民工一定会当大城市的接盘侠差不多。

当时的香港,不买房的是傻子,在最疯狂的时候,刚买房一个月就暴涨15%是常见的事情,买到就是赚到,越等越后悔,当时香港的种种乱象,和今天的中国差不多。

在97年的香港,所有港人无心工作,每天最关心的事情就是哪里又开新楼盘了,因为买房人太多,整个香港的房子供不应求,所以不得不实行摇号制度。在这种排队摇号的制度下,买到就是赚到,很多人摇到房子之后转手一卖就是几十万的差价,等于几年的工资,这种情况下没有任何人肯安心工作,一有新盘放出,马上就是全港排队摇号。

香港人把这种盛况,称之为炒楼花。

这一切,在1997年都成为了泡沫幻影,在97年,香港的楼市发生了二件大事,那就是亚洲金融风暴和特首董建华上任。

1997年,金融风暴席卷亚洲,香港也遭到了索罗斯的攻击,虽然在大陆的鼎力支持下勉强击退了国际炒家,但是香港也元气大伤,港股和楼市同时暴跌,香港楼市直接腰斩,这一次的暴跌是香港楼市的漫漫熊途的起始点。

但是仅仅一次金融攻击只能打断楼市上涨的趋势,而不能终结,08年金融危机的规模和伤害比97年金融风暴要大的多,也没改变中国房价的上涨即是明证,真正逆转香港房价的人,是香港特首董建华。

1997年,香港首任特首董建华宣誓就职,在当时的香港,高房价引发的民愤铺天盖地,报纸媒体都在声讨香港的高房价摧毁了香港人的梦想,压制了香港的经济。没房的人在骂政府,想有房子住;有小房子的人也在骂政府,想买大房子;有大房子的人也在骂政府,想买更多的房子。所有人都在说自己置业难,买不起房,恩,和今天的中国人差不多。

于是,作为首任特首,董先生想一举解决这个港人置业难问题,他提出了八万五公屋计划,想要让全港人都安居乐业,在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中,董特首提出:

1、每年兴建的公营和私营房屋单位不少于八万五千个

2、十年内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

3、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缩 短至三年

十年内,让全香港人都买得起房,都有自己的住宅,香港人安居乐业,再也不用发愁住房问题,这是不是个好政策,好政策啊,全港人都拍手叫好,称之为大善政。那么董特首是不是打嘴炮光说不干呢?不是的,董特首说到做到,上任当年就大兴土木建设公屋,每年八万五的建设计划一点折扣都不打,第一年开建的房屋甚至高达十万套,新官上任三把火,董特首这是憋着劲要做一个大政绩。

从2000年开始,董特首的廉价公屋建成开始入市,这一下可不得了,巨量的供应瞬间摧毁了市场,1999年刚大幅反弹20%的香港楼价应声跳水,在巨大供求预期之下,香港房价一路走跌,在2004年跌至谷底,六年间跌了七成。

从1997年底开始,香港的刚需们抗了大概五六年,到了2003年初左右,扛不住了,陆陆续续的开始有人因为房屋被银行没收拍卖而自杀,在当时的香港,负资产者有10万户之多,95-97年买入房产的人悉数被套,不仅自己拿来当首付的一辈子的积蓄没了,还倒欠银行几百万元,一个月2万的月供让很多家庭不堪重负,勉强抗了几年之后几乎耗尽了所有的力量,当因为种种意外被公司辞退的时候,房屋被没收拍卖,然后银行通知你还欠几百万,以后一辈子都在还债的阴影中,自己还没有工作,自杀就成为不少人唯一的选择。

这个时候香港人才突然发现,他们要的不是便宜的房子,而是只允许自己购买的便宜房子,他们实质上要的是投机暴富,要的是洗劫别人的财富来达到自己富别人穷的目的。持有大量的房子的人不希望房价下跌,持有一个房子的人也不希望房价下跌,甚至只持有四五十平米蜗居的贫民,也不希望房价下跌,因为房价下跌切切实实的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只有那些彻底的无房者,才会支持房价下跌,但是连工作一辈子连一个超小户型的房子都没有的人,又有几个呢,这样的人又有多少话语权和组织能力呢。

于是,2003年7月1日香港街头爆发50万人大游行,抗议香港房价下跌,要求港府救市,董建华滚蛋,八万五公屋计划是造成香港房价下跌的主要原因等等言论充斥媒体。没有人会承认自己当年是因为贪婪或者愚昧高位买入房产的,他们把一切原因都推给政府。挽救负资产者,拯救香港中产阶级,让房价上涨居然成了最大的政治正确。

于是,八万五公屋计划被实质暂停,大幅减少供地数量,董建华想让全香港人都安居乐业做一个大政绩,结果成了最大的行政败笔。

2005年,董建华黯然离任,香港在继任特首的带领下,房价就开启了一路飞涨的模式,到今天已经翻了五倍。香港人再度成为房奴,高房价让港人不堪重负,压制香港经济活力的论调再次出现在媒体之上,要求政府想办法让香港人能安居乐业,和1997年的舆论差不多,历史总是在不断的轮回。

但是这一次,有董建华悲惨的先例在,还有哪个香港特首敢让每个香港人都住得上房。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紫竹张先生。获得我更多资讯
user avatar

其实一张很简单的图就能说明香港的房价的问题,绝对比上面那些数据党震撼……


你看,香港和深圳的分界线是多么的明显……


简单解释一下: 从卫星地图来看,一般而言,灰白色的地方,是开发了的,绿色的地方是未开发的(荒山或者森林公园)。



从这个图可以轻松地看出,香港至少有70%的地方压根儿没有开发,你说房价为啥这么贵?



==========================================================

香港地产开发中存在问题已经是一个如此明显的摆在眼前的问题。而总有些人搬出诸如地形的各种原因来东拉西扯,这里我不去扯那些一眼就能看出来的适合开发的平原地区,我就放几张图:


听说只有平原能盖房子?



听说深圳都是大平原?




香港纵使有地形的缘故,也是完全无法解释很多地方为什么不开发的问题的。


当然了,如果你们愿意承认民主的政府没有廉价的农民工所以……或者说什么土地私有制政府收不回什么的…… 这听起来也比各种地理、环保的借口靠谱的多。



PS:图片出处,1、2、3:大连,4:深圳。举例子不必去找重庆,大连的地理条件和香港完全有一拼。





最后我们看看香港吧:


别说我是在新界找的鸟不拉屎的地方,这个地方可是在港岛!


我们没说后面那座山为啥不开发,我只需要你解释一下路边的这一堆原始森林是个咋回事?


还有一堆答案认真分析为啥不能把山给推平,我觉得这个思路也是令人惊叹了。谁TM说要把山完全推平了才能盖房子?又有哪个城市是把山都推平了盖的?

每个城市都是从最容易开发的地方开始开发的,深圳有更多的平地,选择向关外拓展。但是并不意味着深圳没有移山填海。香港的房价已经远不是普通市民可以承担的水平,普通人的居住面积更是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生活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尚有如此大面积的土地尚未开发,若是换做任何一座内地一线城市,其开发面积可想而知。

相信任何人都可以轻易的理解一个显然的事实:地块的开发难度是一个连续的曲线,一个城市会优先开发平原地区,然后逐步从侵蚀附近的山坡。所以,用深圳也拥有未开发的山地来为香港辩护,在我看来还不如直接说北京周边一堆山为啥不推平。这是一种非蠢即坏的言论。北京是个大平原,哪有放着平原不开发去挖郊区的山的道理。重庆亦是同理,哪有放着山谷不开发去开发山顶的道理。然而香港呢?香港说自己已经没有山谷平原可以开发,所以才会有人说为何不开发山坡,如此浅显的道理有些人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