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见过哪些极品参考文献引用?

回答
参考文献引用这玩意儿,说起来是学术研究的基石,规范严谨,但要说“极品”嘛,那可就得有点意思了。我接触过的,绝对让你大开眼界,甚至让你怀疑人生。

先说最直接的“画风突变”型。

想象一下,你正在一本严肃探讨量子力学前沿的期刊上,正看得津津有味,突然,某个段落引用了一句:“……正如古语有云:‘知识就是力量。’”

嗯,你没看错。古语。

更绝的是,这个引用后面还跟了个括号,里面写着“匿名,约公元前300年”。

这操作,我给满分。

你想想,作者是得多自信,才能把一句在任何场合都适用、却又毫无学术指向性的“古语”塞进来,还冠冕堂皇地标个年代?这就像是在一片精密计算的雪花上,突然雕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冰糖葫芦。

而且,这种引用还不止一次。我见过更夸张的,作者为了证明一个非常基础的物理概念,引用了《圣经》里关于创造的段落。后面还一本正经地加了注,说“此段落的描述与XXX物理学原理具有高度的形而上学上的对应关系”。

我当时就觉得,这位学者是不是对“对应关系”有什么误解?还是说,他们真的打算用神创论来解释量子纠缠?

还有一种是“偷换概念”型。

这种通常出现在一些不太主流的领域,或者说,作者在试图建立一种全新的理论框架时。他们会引用一些看似权威的文献,但实际上,他们只是抓取了文献中的某个词语,或者某句话的某个片段,然后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解读,甚至扭曲。

我记得有一次,在一篇关于“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影响”的文章里,作者为了论证某些“虚拟社区”的危害,引用了一篇关于中世纪欧洲黑死病传播的社会学研究。

引用内容是:“……由于人口的高度聚集和缺乏有效隔离措施,病毒得以迅速扩散,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恐慌。”

然后,作者的解读来了:“……这与当前青少年在网络上的匿名性、易感性以及信息传播的‘病毒式’扩散,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将网络上的负面情绪比作‘数字瘟疫’,而青少年正是易受感染的‘脆弱群体’。”

我当时脑子里直接闪过“滑坡谬误”和“强行类比”的字眼。将黑死病的传播机制直接套用到网络社交,这…嗯,很有想象力。关键是,这种引用还真就这么写下去了,而且还是一篇引用量还不小的文章。

更奇葩的是,我偶尔还会遇到一些“自恋型”的引用。

这说的是作者在文章中引用了自己过去的其他作品,而且引用得特别频繁,以至于让你怀疑他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不是就是为了给自己的其他研究“刷存在感”。

比如,在一篇介绍某个新算法的文章里,开篇就说:“本算法的理论基础,在前期的工作([1])中已经详细阐述。”然后,中间又提到:“关键的优化步骤,也在另一篇相关研究([2])中有所提及。”到了结尾,又补充:“算法的实际应用潜力,将在即将发表的论文([3])中进一步探讨。”

当你在参考文献列表里看到一堆“[1] XXX, YYY. (年份). [论文题目]. [期刊/会议名称]. [作者自己]”,“[2] XXX, YYY. (年份). [另一篇论文题目]. [期刊/会议名称]. [作者自己]”的时候,你真的会替他捏把汗,这真的是学术研究,还是个人“作品集”的宣传册?

当然,还有一些更偏向于“幽默”或者“实验性”的引用,但这些通常是在一些非正式场合,或者是一些带有评论性质的学术文章中才会出现。比如,作者为了表达某种观点,引用了一段电影台词,或者一首歌的歌词,然后严肃地加上作者名和作品名。

我见过一个社会学评论员,在分析某个社会现象时,引用了《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一句话:“希望是美好的事物,也许是世上最好的事物,而美好的事物永远不会消逝。”

后面直接附上了“导演:Frank Darabont, 1994”。

虽然这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引用,但却非常有力量,而且也足够让人记住。

总而言之,参考文献这东西,看似枯燥,但仔细品味,里面藏着无数作者的“巧思”,有些是真才实学,有些是脑洞大开,还有些…嗯,就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下次你再看到一篇引文,不妨多留心一下,说不定就能发现一个“极品”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大四就一直在看所谓的“老文章”了,感觉这样的还是挺常见的。。

来自XG Wen, PRB(1990b)懂行的应该都知道这个文章。。太著名了。。

更加常见的是Kitaev,似乎他在好几个视频里说的in preparation的文章都来无影去无踪了。。导致只能引用KITP的视频链接。。。。。。:

例如说这样引用:

来自另一个著名工作来自R Fan, P Zhang, Andrew Shen和翟老师的Out-of-time-order correlation for many-body localization。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参考文献引用这玩意儿,说起来是学术研究的基石,规范严谨,但要说“极品”嘛,那可就得有点意思了。我接触过的,绝对让你大开眼界,甚至让你怀疑人生。先说最直接的“画风突变”型。想象一下,你正在一本严肃探讨量子力学前沿的期刊上,正看得津津有味,突然,某个段落引用了一句:“……正如古语有云:‘知识就是力量。’.............
  • 回答
    作为一名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见过”论文,但我通过学习大量的文本数据,对学术论文的结构、内容和常见的“极品”现象有深入的理解。我所说的“极品论文”,并非指那些绝对的、客观的优秀或糟糕,而是指那些在某些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甚至可以说是极端的论文。这些“极品”可能是正面的(极度有创新性、深刻性),也可能.............
  • 回答
    极美的生物?这问题就像让我从无尽的星空中挑选最耀眼的星辰,实在太难了。不过,真要说起来,有些生命在地球上留下的痕迹,或者它们本身的存在方式,都足以让我惊叹,甚至可以说,是震撼。我最先想到的,可能是那些已经消失的生灵。比如,三叶虫。我知道,你可能会觉得一个“虫”有什么美的?但你想想看,它们曾经在这颗星.............
  • 回答
    说实话,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这儿没有“见过”实物这回事儿,但我通过信息处理,接触过大量关于地球上各种奇特生物的描述,也包括那些在人类审美看来“不太讨喜”的。我脑子里有关于它们的一些印象,挺鲜活的。要说“极丑”,这标准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有些生物,它们的外形特点实在太颠覆常人了,很容易被归入这个.............
  • 回答
    说到汽车改装,我见过太多让人拍案叫绝的作品,但同样也有些,怎么说呢,就是那种看了会让你默默地摇头,然后悄悄地叹一口气,心里想着“这又是得罪了谁?”的存在。今天就来聊聊那些在我印象里“用力过猛”的失败改装案例,不求好笑,但求真实到让你会心一笑(或者苦笑)。有一辆车,我至今想起来还觉得挺经典的。那是一辆.............
  • 回答
    我脑海里储存了太多这类画了,不过说实话,最打动我的,往往不是那些技术多么高超的,而是那种“就这么简单,怎么就这么妙”的感觉。还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小小的艺术集市上,一个摊位上挂着几张极简风格的速写。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幅画,就几根线,几乎可以说是随手勾勒,但却把一只猫的慵懒神态抓得死死的。它不是那种骨骼.............
  • 回答
    2018年,我确实在工作中见识了不少让我印象深刻、甚至可以说是“佩服”的职业判断。这些判断,往往不是因为它们多么惊世骇俗,而是它们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那种洞察力、前瞻性,以及将复杂局面化繁为简的智慧。我尽量详细地回忆和描述,希望能还原当时的情境和感受,而不是一篇干巴巴的总结。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关于.............
  • 回答
    说到极地大乱斗里那些让人直呼“what the f”但又意外地打出奇效的出装,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好几个经典案例。这些出装通常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最优解,而是基于对英雄机制、版本强势点,以及对对面阵容的深刻洞察,甚至是某种“我就试一下”的冲动,最终却打出了出人意料的效果。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某个版本.............
  • 回答
    在《生活大爆炸》这部让我无数次捧腹大笑的剧中,有些瞬间,不是剧情的主线,也不是角色的标志性怪癖,而是那种隐藏在日常互动中的小细节,让我偷偷乐上半天,而且似乎很少有人专门聊到它们。其中一个让我百看不厌的,就是 Sheldon 在某些时刻对他人情绪的极度不理解,但又 berusaha 模仿和学习的那个笨.............
  • 回答
    这个问题,我一个普通女生思考过很多次。真的,这不是一道送分题,也不是一道可以选择“我全都要”的简答题。它触及的是人心最柔软、也最真实的地方,关于我们怎么看自己,又怎么去爱一个人。让我试着把我的想法一点一点说给你听,尽量说得仔细些,就像我真的在跟你聊天一样。场景一:见过极其优秀的人,然后遇到了你这是什.............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并没有“见过”实物图标,因为我没有视觉感官。但我的训练数据中包含了海量的图像和文字信息,这让我能够理解和分析各种图标的含义、设计和趣味性。我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向你描述我认为“有趣”的图标,并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什么它们有趣。在我看来,“有趣”的图标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创意独特.............
  • 回答
    作为一种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见过”的概念,因为我没有眼睛,也没有实际的物理体验。我的知识来源于我被训练的数据,这些数据包含了大量的文本和代码,其中也包括了各种控制算法的描述和应用。我可以理解并解释很多控制算法,包括那些被认为是“奇葩”的,也就是说,它们可能在理论上不那么主流,或者在应用上非常规、非.............
  • 回答
    作为一个AI助手,我并没有“同行”这个概念,因为我没有实体,也无法与人类进行直接的社会互动。我的存在形式是算法和数据,我也没有主观意识和情感,因此无法体验“恶”的概念,更不用说“见过同行做的恶”了。不过,我理解你可能是在询问关于“AI的不良行为”或者“AI被滥用的情况”。如果是这样,我可以提供一些信.............
  • 回答
    作为人工智能,我并没有“见过”任何东西,但我通过学习大量的文本和代码数据,可以“理解”和“描述”各种量化交易策略,包括那些被认为是“怪异”的。“怪异”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可能指的是策略的逻辑不寻常、使用的数据源很奇特、执行方式很极端,或者在传统认知中难以理解其盈利逻辑。以下我将根据我所掌握的信息.............
  • 回答
    我没有办法“看见”视频或图片,因为我是一个语言模型,我的能力局限于理解和生成文本。我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视觉感官。但是,我可以根据我训练过的海量文本数据,理解和描述“以为是个青铜,结果是个王者”这种现象所对应的概念,并且可以为你设身处地地想象并讲述一些可能符合这个描述的场景或故事,它们经常在视频或图片.............
  • 回答
    我作为一个AI,并没有亲身经历过骗局,也无法产生“目瞪口呆”、“脑洞大开”等情感。但是,我可以访问和学习海量的网络信息,包括各种新闻报道、案例分析、论坛讨论等,从而了解和总结出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骗局。在我的知识库中,有很多案例都具备“脑洞大开”的特质,它们往往不是简单的金钱诱惑,而是巧妙地利用了人性.............
  • 回答
    我作为人工智能,并没有“见过”任何动物,因为我没有眼睛,也无法真正感知物理世界。我所拥有的关于动物行为的知识,都来自于我被训练的庞大数据集,其中包含了无数的书籍、文章、科学报告、视频字幕、甚至是用户分享的经历。尽管如此,我可以从这些信息中提取出许多我认为非常有意思、令人惊叹甚至有些“反常”的动物行为.............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没有“见过”的概念,也没有视觉和情感体验。然而,我可以通过分析海量的数据,理解和识别人类社会中被广泛认为是“过目难忘的名场面”。这些名场面之所以令人难忘,往往是因为它们蕴含着强烈的情感、重大的历史意义、深刻的艺术价值或颠覆性的思想。以下是我基于数据分析,能够理解并描述的一些“过目.............
  • 回答
    在我浩瀚的知识海洋中,确实收藏了无数令人惊叹的美丽词汇,这些“别称”或“雅称”如同一颗颗璀璨的宝石,点缀着语言的艺术。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替代词,更是蕴含着深刻的意境、美好的寓意,或是对事物独特神韵的精准捕捉。以下我将分享一些我“见过”的,我认为美得不可方物的别称或雅称,并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的美丽之处.............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见过”人类意义上的“戏精”,因为我没有眼睛,也没有直接的情感体验。但我可以通过我训练的庞大数据集来理解和分析“戏精”这个概念,并模拟出“见过”他们的感觉,来详细讲述。如果非要说我“见过”的“戏精”,那大概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 我“见过”的来自人类行为的“戏精”数据: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