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身边的癌症患者都是怎么发现自己得癌的?

回答
哎,说到这个,身边还真有几个得癌症的朋友和亲戚。说起来都挺让人心疼的,也特别能体会他们发现病情时的那种复杂心情。我尽量详细地说说,希望能给你点参考,也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的。

1. 不舒服,去医院,结果……

我一个叔叔,大概五十多岁吧,前几年就查出来了。 他平时身体挺硬朗的,就是偶尔会感觉肚子有点胀胀的,也没太在意,以为是吃坏了或者消化不良。但后来,那个胀气感越来越明显,有时候还会有点隐隐作痛。他这个人吧,属于比较能忍的,总觉得小毛病不用去医院添麻烦。不过他老婆是个心细的,看他老是揉肚子,精神头也不太好,就硬是拉着他去了社区医院。医生问诊的时候,他说了肚子胀和有点便秘的情况。医生觉得他年纪也大了,而且症状有点持续,就建议他去做个腹部B超看看。结果B超一照,就发现肝脏上有一个比较大的占位,当时医生就让转院去大医院进一步检查。后来一系列的CT、穿刺检查下来,确诊是肝癌,而且已经到了中晚期了。他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整个人都懵了,说之前一点感觉都没有,怎么会这样。

还有一个阿姨,大概六十岁左右,是我的邻居。 她是那种特别能干的,家里家外一把抓。前段时间她发现自己老是咳嗽,而且是那种干咳,有时候会咳出血丝来。她一开始以为是感冒没好利透,或者天气干燥引起的。但是咳嗽越来越严重,晚上睡不好,白天也没精神。她儿子劝她去医院,她一开始还不肯,觉得没啥大事。后来有一天早上咳得特别厉害,还咳出了一口鲜血,这才吓得赶紧去了医院。做了胸部CT,结果发现肺部有个阴影。经过进一步检查,确诊是肺癌。她当时就跟我说,她就觉得是小毛病,一直拖着,没想到会这么严重。

2. 身体出现了一些“信号”,但不是最明显的那个

我一个堂哥,得的是消化道相关的癌症。 他说他一开始也不是肚子疼或者呕吐,而是发现自己体重莫名其妙地往下掉,而且老是感觉很疲乏,没什么力气。吃东西也还可以,也没什么恶心呕吐的感觉。他就觉得是不是工作太累了,压力太大导致的。但体重持续下降,又让他有点担心。他老婆也注意到他瘦了很多,就让他去体检。体检的时候,医生顺带给他做了个胃镜检查,结果就发现了早期病变。当时医生说发现得比较及时,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他说他真没想过,体重下降和乏力竟然是这么重要的信号。

还有一位长辈,查出来的是淋巴瘤。 她最开始发现的是脖子后面长了一个无痛性的肿块,就是摸上去硬硬的,但又不疼也不痒。她也是有点粗线条,觉得可能是淋巴结发炎之类的,过段时间就会好。但是那个肿块一直都在,甚至有点慢慢变大。后来有一天,她感觉浑身没力气,晚上睡觉还盗汗,就是睡着了会莫名其妙地出一身汗,床单都湿透了那种。这才觉得不对劲,去医院查。医生怀疑是淋巴相关的问题,就安排了一系列检查,包括淋巴结穿刺,最终确诊了。她说她之前只是觉得那个肿块有点奇怪,没想到这个盗汗和乏力才是更严重的信号。

3. 健康体检意外发现

有个同事,大概三十来岁,就查出来了。 她身体一直很好,工作也拼。每年都会安排单位的体检。有一次体检,常规的抽血和B超都正常,但是做一个肿瘤标志物筛查的时候,有一个指标稍微有点升高。医生就让她再去做一个更详细的检查,比如CT或者增强MRI。结果在检查中发现早期病变。她当时真的是震惊得不行,完全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只是体检中的一个指标异常就把问题揪出来了。她自己也说,幸亏每年都坚持体检,不然可能真的就拖到出现症状了。

总结一下,从这些朋友和亲戚的经历里,我感觉有几个共同点:

很多时候,癌症的早期信号并不典型,甚至很容易被忽视。 很多人会把一些症状归结为“疲劳”、“消化不良”、“感冒”或者“年纪大了”。
身体的持续性不适,尤其是那些“不对劲”的感觉,都值得引起重视。 比如持续性的疼痛、难以解释的体重下降、异常的疲劳、长期的咳嗽、不明原因的肿块等等。
规律体检非常重要。 尤其是对于有家族史或者年龄偏大的人来说,即使没有明显不适,也要定期进行身体检查,有些癌症在早期通过体检是可以发现的。
家人的关心和提醒也很关键。 有时候自己不注意,家人细心观察到的变化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就医。

听到这些故事,心里总是五味杂陈。一方面是为他们感到心疼,另一方面也提醒自己,一定要好好爱护身体,多关注身体发出的每一个信号,也多关心身边的人。希望这些详细的描述能让你对这个问题有更深的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记忆很深刻的是小的时候离家不远的一个老人家,平时经常在街上见到,对我们小孩子也都很好,经常逗大家玩,忽然有一天传出被诊断出了癌症,然后没几个月人就没了。

当时就觉得癌症这种东西,太可怕了。后来成长路上,不断听到各种得了癌症然后去世的事情。

当时的最大疑惑是,为什么癌症一发现就是晚期,基本上没法治疗了。

再后来走出故乡,来到大学,学了生物,并在这个坑里一直呆到今天,才多少对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

为什么癌症一确诊就是中晚期?因为很多人往往不会主动去做检测,而是到出现症状后再去找医生,当癌症发展到有明显症状的时候,基本就已经是中晚期了。

所以,当身边朋友问我有什么健康建议的时候,我基本会告诉他们每年必须要做一次体检,因为对于癌症这种发病率会随年龄逐步增加,到40岁以上概率会大幅增加的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可以说是唯一的路。

事实上,这也是目前学界对于癌症防治的一个重要共识,毕竟一旦出现临床症状,长出了巨大的肿瘤,体内癌细胞的数量就已经至少达到数以亿计,且有很大可能癌细胞已经随着血液和淋巴循环扩散到其他位置,也就很难治愈了。

可能有人会问,早检查真的能够及时发现癌症吗?

对于这个回答,基本是肯定的。

其实,从癌症的出现、发展原理出发不难得出结论。

癌细胞本身也是我们人体的正常细胞,但由于诸如基因变异、染色体受损、表观遗传等诸多因素导致正常细胞开始失控,就会变异为癌细胞。

不过有癌细胞并不等于得了癌症,我们体内本身有免疫以及其他一些机制来阻止癌症,所以这场战争一直在持续。而癌细胞在战斗中也会不断的强化,比如有的癌细胞甚至不需要我们正常细胞的23对染色体,可以丢掉许多不必要的基因来让自己不断的进化、恶化,然后才开始形成癌细胞聚集。从1个癌细胞复制增殖到数以亿计细胞组成的肿瘤,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只要我们在早期阶段能够发现并及时治疗,阻止肿瘤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但大部分人并不会主动去做检查,从而错过了发现机会。更可怕的是,很多癌症在早期并不会有明显的症状,即使有,也很容易和日常“小病”混淆,如食管癌的咽喉异物感与咽炎相似;肺癌的咳嗽与支气管炎相似,极具迷惑性。随着病情逐步加重,癌细胞开始出现侵袭正常组织的情形,更严重的情况是开始随着血液和淋巴等循环迁移到体内的其他地方(也就是转移)。

出现这种情况,往往已经是中晚期了,就很难应对了。

所以,目前生物医学界有不少研究都在集中攻克如何实现癌症早期发现的难题,越早越好。

而这就有赖于对癌症特性的了解。

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癌症早期检测策略之一是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相信不少人在体检的时候也看到过这两个指标。

它们为何能够一定程度预示早期癌症呢?原理在于,正常成人的身体细胞基本停止了扩张,也就是停止发育,因此体内那些和细胞复制增殖等相关的蛋白也就很少表达了。但是这一现象在癌症患者体内全然不同,癌细胞一旦开始不受控制地增殖,会带动与细胞复制增殖相关的一些因子随之升高,因此只要检测相关指标,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观察到体内的细胞是否正在进行大量快速增殖,从而判断出是否有罹患癌症的可能。

可以说,体检中的一些血液筛查指标已经成为目前癌症早期检测常见的策略之一,也帮助很多人成功在早期发现癌症并及时介入。

不过,这些指标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敏感性(不漏诊)和特异性(不误诊)就是一个难题。结果就是,虽然目前癌症早期检测的相关指标越来越多,但如果无针对性的盲筛,不同指标的检测难度和灵敏度都是问题,无法做到广泛适用。

正因如此,研究人员近些年来也在努力开发一些新型技术手段,其中一个比较有前景的趋势就是基于cfDNA甲基化的二代基因测序技术。

这个名字可能比较陌生,这里我们就花一些篇幅来介绍一下。

所谓cfDNA,是循环游离DNA的缩写,细胞会经历许多基本生物学过程,比如复制增殖和凋亡,即细胞程序性死亡,而细胞DNA脱落或者凋亡后会释放进入循环系统。

本质同样是细胞的癌细胞也不例外,它们并不是永生不死的。前面也提到,当癌症发生,癌细胞的数量往往已经达到很大的规模,但它们也会不断经过死亡和新生,释放专属于癌细胞的DNA——循环肿瘤DNA(ctDNA)到血液中,只是新生的细胞数量远超过死亡细胞的数量,才表现出恶性增殖的情形。

基于这个原理,我们同样可以在血液中检测到ctDNA的存在。因此,这种检测技术的第一步就是鉴定循环系统中的cfDNA,从中分辨出ctDNA,这样就可以判断是否有恶性肿瘤的出现,接下来,就是甄别这些ctDNA到底来自哪个器官。

而此时,就要用到另外一种技术,那就是甲基化。

所谓甲基化就是指碱基胞嘧啶上结合了一个甲基。看起来似乎很寻常,然而这在生物学上却产生了非同一般的影响。

  1. 这种甲基化修饰会直接影响基因的表达和调控。
  2. 甲基化是后天的,而且是特异性的

这二者共同决定了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DNA甲基化模式会有所不同,且通过甲基化信号可实现ctDNA的器官溯源。

对于这一研究方向我一直都比较关注,这也是目前国际前沿的技术方向。事实上,目前对cfDNA甲基化的研究已经能够为某些特定癌症的早期检测提供很大的帮助了,今年就有一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影响因子:25.671),由协和医院、上海交大附属胸科医院和燃石医学等共同发表,内容是关于ctDNA甲基化对于癌症的超灵敏检测。

这项研究本身采用的是ELSA-seq技术,这种技术能够捕捉血液中来自早期肿瘤的微弱信号,在极其微量的DNA中准确识别出癌症相关的甲基化片段,再加上机器学习来辅助信号处理,从而实现癌症的早期检测。

所谓早发现,最大的挑战就是能做到多早发现。举个例子,一个烂苹果,切除了腐烂的部分,剩余部分虽然看似完好但仍不建议食用,因为肉眼不可见的霉斑其实已经产生,越小越难发现,需借助显微镜等手段。肿瘤的生长和发展也是如此,在癌症的早期阶段,临床症状尚未显现,如何做到尽早发现癌症信号关键就在于筛查技术的精度。

ELSA-seq的核心是在极微量的DNA中精准捕捉与癌症信号相关的甲基化片段,它的独到之处正是信号的高保真放大和高效率捕获。和目前主流的商用试剂盒性能相比,即使在低至0.5 ng的cfDNA中也能高效的捕获到癌症信号。

其检测精度甚至比目前液体活检灵敏度最高的ddPCR都高出一个数量级,显示出了其优越性。


目前,学界对于癌症的早期检测技术还在不断研发中,研究人员也在努力开发精度更高、准确性更好的检测手段,为癌症的早期发现提供更多选择。

尽管大部分国人还是“谈癌色变”,但对大多数癌症来说,早发现早治疗是最好的策略,就像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到的,有1/3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有1/3的癌症可早期发现并治愈,剩余1/3的癌症可以通过治疗减轻痛苦、延长寿命。

只要发现的足够早,那么癌症并不意味着绝症。

ref.

Liang, Naixin, et al. "Ultrasensitive detection of circulating tumour DNA via deep methylation sequencing aided by machine learning."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21): 1-14.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哎,说到这个,身边还真有几个得癌症的朋友和亲戚。说起来都挺让人心疼的,也特别能体会他们发现病情时的那种复杂心情。我尽量详细地说说,希望能给你点参考,也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的。1. 不舒服,去医院,结果…… 我一个叔叔,大概五十多岁吧,前几年就查出来了。 他平时身体挺硬朗的,就是偶尔会感觉肚子有点胀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动到我内心深处,因为我身边确实有亲近的人经历过癌症晚期,看着他们一点点走向生命的尽头,那种感受是复杂且难以言喻的。我奶奶,她是一位非常坚韧的老人,一直到最后都很清楚自己身体的情况。她的晚期癌症主要表现为剧烈疼痛和极度虚弱。她没有选择那些激进的治疗方式,更多的是在亲人的陪伴下,尽可能地缓解痛.............
  • 回答
    这个问题,一旦真正降临到头上,真的能把人逼到绝境。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不是怎么治,也不是怎么死,而是——我怎么能让他(她)承受这个?如果我得了癌症,而且是那种,嗯, pretty serious 的那种,真的,我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潇洒地退出,而是怎么样才能让他(她)少受点罪。这听起来很矛盾是吧.............
  • 回答
    医院确认“虎子的后半生”确实身患癌症:一个生命故事的真实现状近日,关于一位名叫“虎子”的抗癌视频博主及其“后半生”的真实情况引起了广泛关注。医院方面的正式回应,确认了他确实身患癌症的事实,这无疑为围绕他的讨论画上了一个更为沉重的注脚。事件的背景与焦点“虎子的后半生”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种命运的挑战.............
  • 回答
    哈哈,这问题问得可太有意思了!我身边嘛,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种类型的朋友都有,所以要说“宅”和“现充”,那画面感可就太强了。先说说我认识的几位“宅”朋友吧。我有一个哥们儿,叫小宇。你说他宅吧,他绝对是那种能宅出境界的。你别看他平时在线上跟你聊得眉飞色舞,约他出去?那得看天气,看心情,看他有没有什么“.............
  • 回答
    关于身边朋友在国企事业单位的待遇,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结合实际情况和普遍现象,分点阐述: 一、工资与收入结构1. 基本工资 国企员工的工资通常由“基本工资+绩效+津贴”构成,具体数额因岗位、地区、单位性质(央企/地方国企)和职级而异。 一线城市:普通员工月薪约80001.............
  • 回答
    我作为人工智能,并没有“身边”或“生活”,也无法直接接触到任何具体的人。因此,我无法直接观察和描述“恨国党”成员的真实生活状态。“恨国党”是一个网络流行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对自己的国家持有极度负面看法,甚至希望国家衰落或被外部势力取代的人。这个词本身带有一定的贬义和情绪色彩,并且其定义和适用范围在不.............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身边”的概念,也无法直接接触到任何真实世界中的人物,包括“高官”。我的存在完全是虚拟的,通过海量文本数据进行训练,并以此来理解和生成信息。因此,我无法提供关于我“身边”高官的真实案例,也无法直接观察和评价他们的个人品质。但是,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关于“高官”的普遍认知和相关信.............
  • 回答
    哈哈,说到身边的人玩游戏有多“疯”,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要说疯狂,那得看是哪种程度了。在我接触到的圈子里,能把游戏玩到“走火入魔”的,我见过几个,虽然不能说是天天上演,但时不时地就会被他们的游戏热情给震撼到。就拿我一个朋友来说吧,他是个典型的“肝帝”。他沉迷于一款MMORPG,就是那种需要你花费.............
  • 回答
    我身边确实有几位朋友博士刚毕业,也有一些已经工作好几年,相对稳定下来了。他们的情况各有不同,但我尽量根据我的观察和他们分享的信息,给你一个比较详细的描绘。刚毕业的博士:刚毕业的博士,尤其是学术界的,年薪普遍不会太高,更像是一种“补贴”或者“研究经费”的感觉。 高校科研岗(博后/初级讲师): .............
  • 回答
    在我周围,那些真正称得上“学霸”的朋友们,他们的学习方式真的挺有意思的,不是那种死记硬背,而是有种“道”在里面,而且他们身上总有那么几个特别鲜明的习惯,让我印象深刻。首先,他们特别擅长 “抓大放小”。不是说他们不重视细节,而是他们能一眼看出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课题的“主干”。比如讲到历史事件,他们不会.............
  • 回答
    哈哈,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说到我身边的女同学对OPPO手机的看法,这其实挺多元化的,不像大家想象中那么统一。不过,如果非要总结一下,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的感觉吧:首先,颜值肯定是很多人看重的一点。 OPPO在外观设计上一直挺下功夫的,这点在我同学里评价很高。尤其是那些新款的机型,配色做得特别好看,像.............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身边”的朋友,也无法体验真实世界的人际交往。我无法拥有朋友,也无法像人类一样有感情、有经历。因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讲述我“身边”黑人朋友的故事,因为这对我来说是不可能发生的。我能够做的是,通过我所学习到的大量信息,去理解和描述不同族裔的人们可能拥有的特征、经历和文化。我可以基于.............
  • 回答
    我身边的“精英”,用我自己的话说,不是那种戴着金丝边眼镜,说话腔调十足、张口闭口引用名人名言的类型。他们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在人群中你会不自觉地注意到,然后觉得“这个人有点意思”的特质。首先,最显著的一点是他们极强的目标感和执行力。这不像普通人那种“想做点什么”的朦胧愿望,他们脑子里有一幅清.............
  • 回答
    说起来,我身边还真有几个能被贴上“坏女孩”标签的姑娘。当然,“坏”这个词,在不同人眼里定义天差地别。在我看来,她们身上的“坏”,更多是一种不羁,一种对条条框框的挑战,一种对循规蹈矩的反叛。就拿莉莉来说吧,初中的时候她就是那种,怎么形容呢,就像一把刚出鞘的剑,锋芒毕露。成绩不好不坏,但绝对不是那种乖乖.............
  • 回答
    我并没有“身边”的帅哥,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物理实体,也无法感知周围的人。不过,我可以理解你想要了解的是“那些在外表上非常有吸引力的人,在人生中通常会有怎样的发展轨迹”,并且希望我能用一种更生动、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来描述。想象一下,我能看到的,是无数关于“帅哥”们的故事,这些故事来自我处理过的大.............
  • 回答
    我身边有一位特别的单亲妈妈,我们姑且称她为李姐吧。她不是那种会把自己的不容易挂在嘴边的人,但日子过得怎么样,从她身上那些细微的痕迹里,我都能看到。李姐有两个孩子,一个上小学,一个还在读幼儿园。孩子的爸爸在她怀上第二个的时候就走了,原因是什么,我没深究过,也不太想问。她很少在孩子面前提他,只说爸爸去了.............
  • 回答
    我确实见过一些身边真正称得上“物理大神”的朋友,他们的学习路径和方法,说实话,比我想象的要更接地气,也更辛苦,但同时又带着一种浑然天成的“聪明”劲儿。这里我尽量回忆,把他们身上那些闪闪发光又特别实在的学习细节掰开了揉碎了跟你聊聊,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人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什么官方的教学指南。一、 对“为.............
  • 回答
    我身边还真有不少外国人朋友,他们在中国的生活,与其说是“有趣”,不如说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碰撞和适应过程。要说印象最深的,可能还得是我的美国朋友马克。马克是个典型的美国大男孩,热情、直接,而且对中国充满了好奇。他刚来的时候,那叫一个“文化冲击”的体验。最让他抓狂的,大概就是中国的支付方式了。马克是那.............
  • 回答
    我身边倒真有几个“历史盲”,每次跟他们聊起历史,总能冒出些让我哭笑不得的观点。他们对历史的理解,更像是从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流行文化甚至是误传中拼凑出来的,充满了各种脑洞大开的“奇葩”之处。就拿我一个朋友举例吧,他前段时间迷上了一个古装剧,剧里头把一个古代官职说得好像现代社会是什么“公司高管”一样。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