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更新
有家天津媒体做了比较详尽的采访,对其家境披露的比较详细,包括患病前的收入和现在的情况。
当然,比较遗憾的是这些内容依旧缺乏第三方的证明。
同时,人日,南周,南风窗都有相关的评论文章,因为不是采访我就不放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搜来看。
6.5更新
和知乎网友的私信记录,也算是我的态度。
另外有人说新京报不可信的,嘿,我对新京报也没好感,不过新京报好歹日常出报道自己打自己脸(这次也是),评论区的某些朋友,你可以选择“什么都不信”(包括这个回答),也可以选择“试着从多方佐证有实地调查的信息去推理”(相对来说真实度有保障),但选择“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就……或许我不应该劝,应该学学那个相声《我惯着他》。
6.4更新2
新京报报道:
结合多篇报道,现在付申虎的口径是:
房子:多年前40多万买的,虽然现在涨了,但作为唯一住房没法卖。
车子:6年前(检查出病前)贷款买的的宝马1系,20万,最近考虑卖。
网吧和店铺:或早就转让或已经关门,处于彻底无业状态。
点评:为了吃霸王餐而刷单,很多地方实际上并没有消费。
经济情况:从生病开始就欠债很多,现在累计欠了几十万。
当然,现在这些只是付申虎的一面之辞,各方记者并没有办法真的去查他的银行账户和财产情况。
如果他说的全部为真,那么他就是标准的因病返贫。
如果他说的大部分为假,那么就是继续在表演的戏精。
但这些问题,都是短时间很难犁清的。
其实,发泄情绪这事,有害的永远不是目标,而是自己。拿这事来说,先不论真相如何,骂付申虎一百万句,对于付申虎本人有什么影响吗?但对于发泄者来说,一旦习惯非黑即白的发泄方法,考虑问题就会变得“二极管”起来。看看美帝,资本家和上位者最喜欢的就是“二极管”了。
6.4更新
追加一篇《每日人物》的采访报道,里面有关于生活境况的略微详细的报道。我觉得评论区的各位没必要这么激动,非要证明他是“纯白”或者“纯黑”,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事情都是灰。
据我所知,应该还有更多媒体已经实地采访或计划采访,总归是能拼出一个相对准确的“真相”。
虎子这事和前几天的哮喘血衣事件,真是异曲同工。
原本网络对虎子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三点。
1、付申虎到底患没患癌症。
2、出镜的虎子到底是不是病例上的付申虎。
3、虎子的生活是否像他说的那么惨,还是靠着录视频月入十万,生活优渥。
现在可以确认的事实是:
1、暂时有三家媒体:红星,澎湃,北青报经过实地调查采访,确认付申虎的病情为真。
红星:
澎湃:
北青报:
我琢磨这付申虎能量不能大到两家三甲医院和三家颇具知名度的媒体全部帮他编瞎话吧。
2、B站从后台证明虎子=付申虎,不存在伪造身份。
我琢磨B站也不至于在已经打上了“内容存在争议”签后,还非要去说瞎话保这个UP吧。
3、根据平台后台截图,月入十万不可能。根据护士佐证,家庭条件没那么好。
北青报的采访:
据林敏了解,因为治疗时间长,付申虎的家庭条件确实有困难,“目前病人状态不好,他的疼痛非常明显,情绪也不好。”
西瓜视频的后台:
B站的收入并没有放出来,但考虑算法,他几个平台加一块,每月1万出头已经是极限,月入10万根本不可能。
然后霸王餐的事情,他今天中午的直播我也看了,两个账号的确有80多次的霸王餐记录,这个是直接进点评账号里看的,做不了假。
那么,点评的声明又是怎么回事呢?
点评声明把时间限定在2019年,并不冲突......
总而言之,或许付申虎的确在描述自己生活时有所夸大,但从可信的报道推断,他夸张的程度......大约并不比求职者去应聘时吹自己的程度更高,算不算犯错,当然算,但你说他犯的错值得被这么骂——
我觉得这不对劲吧。
如果说哮喘血衣的事情,是那位妈妈魔怔了,买水军炒热点打算搞个大新闻获利。
那么付申虎这件事,就是网媒抢热点正好凑到了大众的发泄心理。
比如爱范儿这篇发布较早,被多次转发,转发都能轻松过十万+的“雄文”。
上来第一段里就写着:
这位 UP 主掌握了这个时代的「财富密码」——编故事。从「咪蒙系」公众号到「人均抑郁,满屏癌症」的 B 站,编故事已经成为各大内容平台无往不利的流量收割机。
批判编故事,批判“财富密码”自然是大家所乐见的。
然而?在批判之前,难道不应该先调查清楚事实吗?
这家媒体所谓的调查就是——在其B站账号里截几张图,摘选一些B站评论和知乎回答,顺便做一下夸大事实的臆测:
就此估算,虎子通过这些视频获得的收入,少则数十万,甚至可能上百万。
在传统纸媒时代,这样仅凭二手证据和推断的稿子,根本不合格的。
像虎子这样的新闻,记者至少会有一天的时间调查,写稿,并且大多以当地媒体的信息为主(别的省市的媒体派人去至少一周了),在现场调查下,至少身份,病情这些最基本的东西不会有问题。
但到了网络时代,无数自媒体,公众号,他们和现场相隔万里,却不愿意放弃大好的热点信息。故而只能靠着图片、视频和流言做出判断。同时,他们为了抢夺眼球,在做陈述和结论的时候自然就越来越极端,
比如向来以正义使者自居的暴漫,在这篇回答里就如此表示:
但即便如此我们也知道最起码的常识。得了癌症的人,是绝对不能胡乱吃东西的。
他的病情根本没有自己在视频里说的那么严重。
因此,一边大吃大喝,一边装出痛苦的模样。
一边买这几百万的房子,一边对着粉丝哭穷。
这很明显是一种,以博取他人同情心,得到流量来赚钱的手段。
实际上,现在我们知道,这些结论基本都是拍脑袋的臆测。
事后,林敏特意观看了付申虎发布的回应视频,满屏的嘲讽和质疑弹幕让她感到不适,看到有人质疑癌症患者吃火锅时,林敏解释,“肺癌晚期的患者并没有饮食控制,能吃什么就吃什么。”
我也问过当医生的朋友,朋友表示:都晚期了,还忌讳那么多干啥,别吃那些必须禁止的就完事了。
山东潍坊距离暴走有办事处的北京并不遥远,做动车3个小时就可抵达,差旅费不会超过一千块,一天便可往返,但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这些网媒也不会去做——因为不这么做也有很多人看,那么为什么要花费这额外的成本呢?
我们调侃某些伪造身份和病情博取同情的行为是“财富密码”,但反过来看,失去了一个媒体人求真务实的基本素质,整天搞夸大,变造的抢眼球的新闻,要不然把目标描成纯白,要不然就把目标涂成纯黑的这些网媒,又何尝不是在输入着另一种财富密码呢?
这样的媒体自然不限于上面举的这两个例子,实际上以我对自媒体行业的了解,这样的媒体太多了,多到“能有记者亲自采访再出稿”的媒体,反倒是凤毛麟角。
而我们读者,很多时候还保留着“纸媒”时代,对媒体的下意识的信任,在义愤的驱使下也很难辨识出这些“假新闻”(是的,前几天的哮喘血衣我也错信了)。
等到部分真相被揭露出来的时候,很多人又会被媒体带着高呼反转,我们实际上并没有获得真相,只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虚假情绪高潮中为了获得某种正义感而被耍弄。
最后,我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我希望所有搞这种弱势群体视频的人不要夸张自己的困难,更不要编造,喊狼来了损害的是整个社会的信任。
我希望做媒体就好好搞,该采访就实体去采访,坐在办公室里开局一张图,那是写报道还是编故事呢?
我希望我们在看到突发舆情事件时能保持冷静,现代生活压力大没错,但排解压力不一定要靠喷人,一场游戏,一首歌曲,一部电影,一本好书能解决的问题,何必要把负面情绪转嫁给他人呢?
但是,我们都知道,我的希望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以上。
罗尔当年挂着几套房几辆车卖惨的时候,公众的愤怒是对罗一笑吗?
谁都知道小姑娘确实是绝症,而且值得同情,但同情不等于需要帮助,尤其是一个家里N套房N辆车还开着公司的人,根本没走到山穷水尽的时候,罗尔就跳出来卖惨筹钱,最后翻车了还不停拿女儿当挡箭牌。
最后罗一笑走了,她身上沾那么多口水和骂声,难道要怪这个社会嗜血冷漠,仇富心理作祟害死了小姑娘?你们就是看不得有钱人过舒服日子,非要逼着人家卖房卖车降低生活质量,没人性啊呸呸呸~
虎子老兄也是一个道理,社会公共资源应该用在最困难的人那里,而不是用在最会表演的人。像这种透支善良来圈钱,改善自己生活质量的人,无论你得了什么病都不是被原谅的理由。
再说虎子如果真的是装病,等待他的就是刑法追诉。
所以没什么反转的余地,谎言里面夹杂一句真话而已,不代表所有谎言都洗真了。
补充:某人跟某人放一起,对比就是核弹伤害
笔名熊顿,本名项瑶,2012年11月16日因非霍奇金淋巴瘤去世,年仅三十岁。她在离世之前,从未向世界发出一声哀叹,也没有向任何人乞讨,她只是用漫画告诉所有人,自己跟癌症抗争的点点滴滴,最后她被肿瘤君夺去了生命,但她留下了那些嬉笑怒骂跟乐观豁达的抗癌记录,让人们看到了死亡面前,其实生命也可以同样绽放。
《滚蛋吧肿瘤君》漫画截图
熊顿生前照片
这是央视新闻周刊对她的评价:
也许我们制止不了恶,但我们可以扩大善,若我们都扩大了善,恶还有多少空间呢。在内在的世界里,与恶作不懈斗争;在外在的世界里,却不断传递着欢乐。内外之间,柔弱的熊顿承载着多大的坚强。愿逝者走好,生者坚强。
这才是真正的抗癌斗士,是永远绽放的强者。
而某些人就是癌症表演艺术家罢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