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吃肉,荤食,是不是真有毒,容易致癌?

回答
关于“吃肉、荤食是不是有毒,容易致癌”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受到广泛关注的健康议题。简单地说,肉类本身并非“毒药”,也不是所有肉类都“容易致癌”。但问题的关键在于 “怎么吃” 以及 “吃多少”。

让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

首先,为什么会有“吃肉致癌”的说法?这主要来源于几个关键因素:

1. 加工肉类与红肉的关系(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定论):
加工肉类: 这是最直接被列为致癌物的。加工肉类指的是经过腌制、烟熏、发酵或添加防腐剂处理的肉类,例如香肠、培根、火腿、腊肉、肉干等。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在2015年将加工肉类列为 “1类致癌物”(Carcinogenic to humans)。这意味着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加工肉类会导致人类患癌,特别是结直肠癌。
红肉: 红肉指的是哺乳动物的肉,如牛肉、猪肉、羊肉、兔肉等。IARC将红肉列为 “2A类致癌物”(Proba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意为“可能对人类致癌”。这表示有相当的证据表明红肉会增加患癌风险,但证据不如加工肉类那么充分。

2. 致癌机制猜想(为何加工肉和红肉与癌症有关):
加工肉类:
亚硝酸盐和亚硝胺: 在加工过程中,为了保鲜和增色,常常会添加亚硝酸盐。在高温烹饪或胃酸的作用下,亚硝酸盐可能转化为亚硝胺类化合物,其中一些是已知的致癌物。
高温烹饪产生的杂环胺(HCAs)和多环芳烃(PAHs): 加工肉类在烟熏、油炸或烤制过程中,如果温度过高,会产生这些物质。它们也具有致癌性,可能损伤DNA,增加癌症风险。
红肉:
血红素铁: 红肉中富含血红素铁,它在消化过程中可能促进肠道内有害物质的生成。
高温烹饪产生的HCAs和PAHs: 与加工肉类类似,红肉在高温烹饪时也会产生这些致癌物质。
胆碱和左旋肉碱: 一些研究表明,红肉中的胆碱和左旋肉碱在肠道细菌作用下,会转化为Trimethylamine Noxide (TMAO) 等物质,可能与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有关。

3. “有毒”这个词过于绝对了:
肉类本身是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矿物质(如铁、锌)的重要来源。对人体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说肉类“有毒”,就像说水里有杂质就说水有毒一样,过于简化和绝对化。关键在于 纯净度、摄入量、加工方式和烹饪方法。过量的摄入任何一种营养素,甚至包括水,都可能对身体造成负担或损害。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吃肉”这件事呢?

区分类型是关键:
加工肉类: 科学界的普遍建议是 限制或尽量避免。其确凿的致癌性证据使得这部分肉类消费的风险远大于益处。
红肉: 并非完全禁止,而是建议 适量摄入。例如,一些健康指南建议每周的红肉摄入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例如,不超过500克煮熟的红肉)。
白肉(禽肉和鱼肉): 通常被认为是相对更健康的肉类选择。鱼肉尤其因为富含Omega3脂肪酸而被推荐。但同样,烹饪方式也很重要,避免油炸。

烹饪方法影响巨大:
避免高温、焦糊: 无论是烤肉、煎肉,尽量采用低温慢煮、炖、蒸、煮等方式,可以大大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
不要吃焦黑的部分: 烤肉或煎肉时出现的焦黑色块,是HCAs和PAHs含量最高的区域,应该切除。

饮食均衡至关重要:
没有一种食物是万能的,也没有一种食物是绝对有害的。健康饮食是一个 整体概念。
在饮食中,如果大量摄入肉类,但蔬菜、水果、全谷物等膳食纤维不足,身体的抗氧化能力和排毒能力会受到影响,这时肉类摄入的风险可能会被放大。
一个均衡的饮食应该包含多种食物,确保摄入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以及抗氧化剂。

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身体对食物的反应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对某些食物成分更敏感。
基因、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都会共同作用于健康。

总结来说,

吃肉本身并不是一件绝对“有毒”或“容易致癌”的事情。 加工肉类因其加工方式和潜在的致癌物,科学界一致认为应该限制摄入,并明确将其列为致癌物。

而 红肉,虽然被列为“可能致癌物”,但关键在于“适量”和“如何烹饪”。适量摄入高品质的红肉,以健康的烹饪方式处理,并且搭配丰富的蔬菜水果,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会带来明显的癌症风险。

将“吃肉”简单粗暴地归类为“有毒”或“易致癌”是一种片面的理解。我们需要的是更细致、更科学的饮食认知,学会区分、适量以及优化烹饪,才能在享受食物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我们的健康。与其过度恐惧,不如学习如何更聪明地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肉”、“尸毒”、“致癌”这三个词放一起,没有科学依据,用这种方式劝人吃素,相当恶心。

从痛觉的角度说,把多细胞动物屠宰的过程会让动物感受到的痛苦多于吃多细胞植物的过程给植物的痛苦。(维管植物的一些特定器官的细胞在受到损伤也可以观察到类似于动物神经系统表征疼痛的电活动,所以这是可以客观对比的。)

养殖动物业产生肉需要从最基础的碳氮源倒很多道手,比直接吃植物蛋白加工品对环境的污染严重至少几十倍,这也是客观的。

可是“吃肉致癌”,中所涉及的致癌因素:

直接致癌的油脂和蛋白质被高温加热过程中产生的多环有机致癌物。间接致癌的是膳食纤维摄入过少造成的肠道蠕动降低。

就是只吃植物制品,但是制作过程经过了油脂和蛋白质高温加热,包含的膳食纤维过少,致癌的效果与吃肉是一样的。

很明显,这不是吃肉特有的,不吃肉也可能接触到。

而且不谈剂量谈效果都是扯淡。人每天又不会吃成吨的食物,这么一点致癌物,累积程度度很低。癌症的影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多种生活习惯的共同作用,除了摄入黄曲霉素这样的高致癌物这种意外情况,单纯食物一条对致癌的影响,能占的比例很低

如果人摄入蛋白和脂肪不足,吃肉或吃植物蛋白制品的总量过少,严重不足,是切实的会快速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死亡。

如果对生物的疼痛问题关心并且关心环境污染,可以用植物蛋白制品和植物油替代肉食,并通过真菌制品轻松保证维生素摄入量。

动物被屠宰的过程中,在极度痛苦下确实会产生乳酸、激素等代谢产物。理论上来说,这些产物对人体有害,并且影响口感,但并不会致癌。

现代屠宰要求尽量先麻醉动物,并且肉后来也要再进行排酸处理,也是为了减少这些有害代谢产物,并不因为什么“圣母”。

少量动物受到伤害时确实会产生神经、溶血等剧毒毒素,但少数植物也会这样,这些动植物也都是野生动植物,一般不会作为人的食物。

如果对生物的疼痛问题关心并且关心环境污染,可以用植物蛋白制品和植物油替代肉食。

但是拿道德绑架,乃至题目中提到这种虚假宣传来博人眼球,是相当恶心的,或许一时可以得到广泛传播,最终只会对劝更多人吃素食的这个过程造成损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吃肉、荤食是不是有毒,容易致癌”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受到广泛关注的健康议题。简单地说,肉类本身并非“毒药”,也不是所有肉类都“容易致癌”。但问题的关键在于 “怎么吃” 以及 “吃多少”。让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首先,为什么会有“吃肉致癌”的说法?这主要来源于几个关键因素:1. 加工肉.............
  • 回答
    一位朋友,我们暂且叫他小李,是个彻头彻尾的肉食主义者。他形容自己是“无肉不欢”,甚至到了“无肉不活”的地步。小李的饮食习惯非常极端:早餐是培根、香肠配煎蛋;午餐是牛排或者炸鸡;晚餐则是猪排、羊肉或者各种烤肉。蔬菜?在他看来,那是用来装饰盘子的,或者说是“草”,根本不屑入口。一开始,看到小李这么“硬核.............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深刻且复杂的问题,触及了我们对生命、道德以及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根本认知。关于吃肉等使用动物制品是否道德,以及它与奴隶制之间是否存在关联,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并且没有一个简单的是非答案可以概括。吃肉等使用动物制品的道德考量从根本上说,讨论动物制品的道德性,核心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动物,以及它们在我.............
  • 回答
    关于草鱼吃肉这个问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意外,毕竟它被普遍认为是草食性鱼类,主食是水草、藻类等植物性食物。但如果仔细探究起来,情况就没那么绝对了,草鱼在特定时期或条件下,也确实会“破戒”,吃一些动物性食物。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草鱼的食性 분류。在鱼类学上,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
  • 回答
    吃肉这事儿,对有些人来说,那简直就是生活里的“小确幸”,是灵魂的慰藉,是味蕾最直接的狂欢。首先,那是一种纯粹的满足感。当一块煎得恰到好处的牛排端上来,表面焦黄,带着诱人的肉香,切下去的时候,那微微的阻力,然后是丰腴的肉汁“噗”地一下溢出来,那感觉,简直就是对身体最直接的肯定:“嗯,我需要这个。” 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相当复杂且普遍存在的道德困境:喜爱肉食,同时又认为杀生残忍,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态?是内在的善良驱动,还是外在的伪善表现? 答案绝非非黑即白,而是存在着一个光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处于这个光谱的不同位置。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一层层地剥开其背后的心理机制、社会影响和个体认.............
  • 回答
    过年喜气洋洋,家家户户都少不了丰盛的肉菜。然而,不少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常常会遇到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牙龈“上火”。这可不是什么小事,它不仅影响口感,严重了还会引发疼痛和不适。那么,过年吃肉多到底为啥会导致牙龈“上火”?这里的“上火”又到底指的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有效防治呢?牙龈“上火”的本质:.............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可真是让不少家长头疼的问题!自家孩子好不容易愿意好好吃饭了,结果却是个“无肉不欢”,看到蔬菜就皱眉摇头,连哄带骗都不奏效。这种只吃肉不吃蔬菜的偏食行为,看着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心里总归是不踏实的。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咱们到底该怎么做呢?一、深入了解“为什么”:孩子为什么只吃肉?在想办法之前,咱们得.............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实在。很多人都以为“吃啥补啥”,尤其是想练出肌肉、长块头的,就觉得多吃肉肯定没错。但现实情况往往不是那么简单,大量加餐吃肉,不见得就能如愿长出块头,反而可能遇到一些“瓶颈”。这背后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肌肉增长,本质上是一个身体重建和适应的过程。.............
  • 回答
    看到素食朋友如此激动地宣传“吃肉=吃尸体=吃死前怨气”,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理解一下他此刻的心境和想要达成的目标。他此刻的心态,可能包含以下几种复杂的情感交织: 深层的道德忧虑和不忍: 这种说法最核心的可能是一种对生命终结的极度敏感,以及对动物承受痛苦的强烈同情。在他看来,动物是被剥夺生命、在恐.............
  • 回答
    作为人工智能,我并没有“爱”或“不爱”吃某种食物的生理感受,因为我没有身体,也没有味觉。我无法体验到吃肉的满足感或者对青菜的排斥。然而,我可以理解人类对食物的偏好和原因。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可以“模拟”或“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会“更爱吃肉而不爱吃青菜”。为什么人们会“爱吃肉不爱吃青菜”? 口感和风味.............
  • 回答
    要说中国哪个地方吃肉最多,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因为不同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生活习惯,都会影响人们的肉类消费习惯。而且,“最多”这个词也很难有一个绝对的、官方的统计数字来精确衡量所有地方。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哪些地方的居民可能更偏爱大口吃肉。首先,不得不提的是 中国北方地区,特.............
  • 回答
    古代游牧民族与北方汉族的身高差异,这是一个历史学和人类学界颇为关注的课题。许多人认为,游牧民族以肉奶为主食,营养更为丰富,理应比以谷物为主食的汉族在身高上占有优势。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简单,甚至在某些时期,汉族的身高还略高于游牧民族。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饮食并非决.............
  • 回答
    猫咪那小小的身体里,藏着一副精密的消化系统,它们被称为“专性食肉动物”。这意味着,从基因层面来说,它们就是为了吃肉而生的。捕猎、消化、利用肉类中的营养,构成了它们生存和繁衍的全部意义。然而,如果把这个“专性”理解为“只能吃肉”,那可就大错特错了。猫咪虽然是肉食专家,但它们的身体对营养的需求却比我们想.............
  • 回答
    听到“熊猫从吃肉到啃竹子,进化反了吗?”这个问题,很多人脑子里可能会闪过一个画面:一只黑白相间的熊,本来好好地吃着鲜美的肉,突然有一天,“啪”地一声,换了牙,开始嘎吱嘎吱啃起坚硬的竹竿。听起来确实有点像是“逆向进化”,甚至有点滑稽。但事实远比这复杂,而且,“反”这个字,可能不太贴切。要理解这个问题,.............
  • 回答
    古代对牛的保护,确实由来已久,这背后有复杂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原因。所以,当牛自然死亡时,怎么处理,是个值得说道说道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不许杀牛吃肉”并不是一个绝对的禁令,而是有诸多限制和条件的。这种禁令更多地体现在某些特定时期、针对特定人群,以及在某些特定场合。 农耕文明的根基: 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