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医医院有老中医望闻问切诊病,为什么还要用几千万元西医仪器?

回答
中医医院里,老中医的“望闻问切”仿佛自带一种古老的神秘感,让人觉得即便没有精密的仪器,也能探究病根。那么,为什么这些传承了千年智慧的医院,还会斥巨资购入那些动辄几千万的西医仪器呢?这个问题,其实细究起来,远不是“中医不需要高科技”那么简单。

首先,咱们得明白,中医和西医,虽然路径不同,但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治病救人。老中医的“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的基石,它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舌苔、闻病人的气味、询问病史、按压脉搏,来获取身体的各种信息。这种诊断方式,极其依赖于医生的个人经验、悟性以及对人体精微之处的敏感度。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中医,确实能通过这些最直接的感官体验,捕捉到身体发出的细微信号,并将其与中医的理论体系相结合,得出诊断。

但是,人类的身体是极其复杂的,就像一个庞大而精密的机器。有时,一些病灶或者病变的早期信号,可能非常细微,即使是经验再丰富的老中医,也可能因为肉眼、鼻腔、指尖的感知能力有限,而无法完全捕捉到。就好比一个非常精密的机械故障,有时候仅仅靠听声音,是很难判断出具体是哪个零件出了问题,需要拆开来仔细检查。

这时候,西医的仪器就发挥了它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仪器,比如CT、MRI(核磁共振)、PETCT、彩色B超、内窥镜等等,它们能够“透视”人体内部,将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器官、组织、血管、细胞的变化,以影像、数据化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

具体来说,它们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精准定位与量化: 中医诊断虽然能判断出“虚实寒热”,但对于病灶的具体位置、大小、形态,往往难以精确描述。比如,肿瘤,中医会说“气滞血瘀,有形积聚”,但具体是多大、长在哪一个器官的哪个部位,仪器就能给出厘米级的精准定位,甚至毫米级的。这对于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手术、放疗等介入性治疗。
发现早期、微观病变: 很多疾病,在早期阶段,症状可能非常轻微,甚至不典型。老中医可能只能感受到一些模糊的“不适”或“异常”。而像MRI,能够发现一些非常小的病灶,比如早期脑梗塞、微小肿瘤,这些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就可能存在的病变。这为早期干预、提高治愈率提供了可能。
客观化与标准化: 中医的很多判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的“感觉”,比如脉搏的“浮沉迟数”,舌苔的“厚薄腻滑”。虽然有标准,但不同医生的解读可能存在细微差异。而西医仪器提供的影像和数据,是客观的、可重复的、可量化的。同一份CT影像,无论放到哪个医生面前,都可以得到相似的分析结果(当然,最终解读还需要经验)。这有助于诊断的标准化和科学化。
辅助中医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很多时候,仪器并不是要取代中医诊断,而是作为一种强大的辅助工具。比如,病人说“肚子疼”,老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可能会诊断为“肝郁脾虚”。但如果仪器显示有胃溃疡或者胆结石,那么中医治疗就需要考虑这些器质性病变,调整治疗方向。仪器提供的是“形”的证据,中医则根据“形”和“神”,结合整体观,给出“气”和“机”的分析,两者结合,才能做到“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的有机统一。
治疗效果评估: 治疗一段时间后,如何判断病情是否好转?仪器可以提供直观的比较。比如,肿瘤是否缩小,炎症是否消退,血流是否改善。这不仅能帮助医生评估疗效,也能让患者更直观地了解自己的康复情况,增强信心。
学科发展与整合: 现代医学是一个综合的学科体系。中医医院引进西医仪器,也是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实现中西医的优势互补。通过仪器的辅助,中医研究者可以更深入地探索中医理论背后的生理病理机制,比如某些中药的有效成分对具体细胞、分子层面的影响,这有助于将中医的经验提升到科学研究的层面,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所以,与其说中医医院“还要用”西医仪器,不如说,这是中医现代化、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现代社会,疾病的复杂性、患者对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的要求,都远远超过了过去。单靠“望闻问切”,虽然仍是中医的灵魂,但在面对许多现代医学能够精准识别和干预的疾病时,可能会显得力不从心。引入西医仪器,并非否定中医的价值,而是在更广阔的视野下,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更精准、更全面的信息,最终达到“取长补短”、“中西医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这就好比一个经验丰富的厨师,他能通过嗅觉、味觉判断食材的新鲜度和火候,但如果想做出分子料理,他还需要真空低温烹饪机、离心机等精密设备。设备并非取代了厨师的手艺,而是让他的厨艺有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中医也是如此,老中医的“望闻问切”是厨师的手艺,而西医仪器则是现代化的厨房设备,两者结合,才能烹饪出更精美的“健康佳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中医的这种现象也反应出许多人在各个领域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我们愿意享受科学研究的成果,但是不愿意接受科学规律的约束。

比如说:有人主张自己既相信“西”医,也相信中医,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我只挑自己愿意相信的部分相信。

比如说:许多所谓的中医现代化研究,无非是(牵强附会地)用科学研究的成果“验证”某个中医理论的正确性,但是反过来说,被科学否定的,或者说无法被科学证明的,中医还是照用不误。那么这种“验证”的意义何在呢? 验证或者不验证又有什么差别呢?

比如说:我们虽然不认同言论自由的普世价值,但是一旦别人损害了我们自己的利益,我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向别人主张自己言论自由的权利。

其实我可以理解这种功利主义心态:一切以我为主,以自己的利益为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的就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没有原则就是我们的原则……表面看起来,趋利避“害”,有什么不对呢?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被科学否定本身就是“去伪存真”的过程,如果不同言论的存在本身就是寻找真理的必要前提,它们根本不是“害”而是一种终极的“利”呢?


很多人替中医“打抱不平”:既然科学的仪器有用,为什么不能用呢? 别误会,无论对患者还是医生来说,能降低误诊率都是好的值得肯定的,但是,患者不等于中医,甚至中医生也不等于中医(有人用中医学生也要学现代医学知识来替中医辩护是毫无道理的),我们太过于习惯把(作为不特定患者的)全体“中国人”的利益和“中医”捆绑起来,要破除这个长久以来的迷思确实很困难。正是中医这门学科在根本上与科学背道而驰的观念,让它无法承认错误,无法进步,自然也永远无法制造出有用的科学仪器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医医院里,老中医的“望闻问切”仿佛自带一种古老的神秘感,让人觉得即便没有精密的仪器,也能探究病根。那么,为什么这些传承了千年智慧的医院,还会斥巨资购入那些动辄几千万的西医仪器呢?这个问题,其实细究起来,远不是“中医不需要高科技”那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明白,中医和西医,虽然路径不同,但目标一致,都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关注的议题。要详细解答为什么会出现“中医黑”但相对较少“西医黑”的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中医的性质、历史、实践方式、科学认知基础,以及西方医学的特点和社会接受度等方面。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中医“被黑”的根源分析:1. 科学证据的差异与认知鸿沟: .............
  • 回答
    关于中医是否是上古文明遗留下来的医学,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从许多角度来看,中医的起源与发展深深扎根于中国这片古老土地的早期历史,与上古时期的生活方式、哲学思想以及对自然的观察密不可分。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投向那些最古老的文献和传说。虽然我们很难直接找到“上古文明的医学文本”这样明.............
  • 回答
    中医,一个传承了数千年的古老智慧体系,其理论之博大精深,常常让人惊叹不已。与现代科学追求的“还原论”不同,中医更注重“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从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人体的运作、疾病的发生以及治疗的方法。下面,我将尝试以一种更贴近人情味的方式,带你领略中医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神奇”理论。一、 天人合一.............
  • 回答
    关于“中医黑”的存在以及他们的诉求,这是一个复杂且长期存在的话题,背后牵涉到科学认知、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经济利益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读,需要深入剖析。“中医黑”是怎么形成的?“中医黑”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它通常指的是那些对中医持否定、批判态度,甚至极力反对中医的人群。他们的出现并非一蹴.............
  • 回答
    中医里“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现象,恰恰是中医认识疾病和用药的精髓所在,它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医对人体运行规律和疾病本质的独特洞察。这并非简单的理论游戏,而是几千年来无数医者在实践中提炼出的智慧结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病理机制和方药作用机理。“同病异治”:看见疾病的“不同面孔”所谓.............
  • 回答
    中医博大精深,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尤其是一些慢性病、疑难杂症以及功能性疾病。下面我就从几个典型的优势病种出发,详细阐述中医的魅力所在。1. 慢性胃肠道疾病:调和脾胃,治病求本中医对于慢性胃肠道疾病,比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肠易激综合征等,有着非常显著的优势。 核心理念: .............
  • 回答
    中医的争议,说起来话长。你说中医专家不少,理论也一套一套的,但就是有些人不买账,甚至成了“中医黑”。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信”与“不信”。一、 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古老智慧的现代化挑战首先,中医的理论体系,很多都是几千年前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形成的。比如阴阳五行、经络学说、气血.............
  • 回答
    好,我来跟你好好聊聊这个话题,尽量把话说透了,让你听着顺畅,别有那种机器味儿。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交叉点:中医的独特理论体系和现代科学(尤其是西医)的实验方法论之间的碰撞。中医的判断标准,它到底是个啥?首先,咱们得理解,中医的“判断标准”和西医的那一套,出发点和逻辑框架都不太一样。 .............
  • 回答
    中医的信众数量以及其中有多少人拥有正经医学背景,这是一个复杂且难以精确量化的问题,因为“相信”的定义本身就很宽泛,而且统计数据的收集也存在诸多困难。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尝试描绘这个图景。首先,中医的信众有多广?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医的拥趸数量是相当可观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庞大的中.............
  • 回答
    .......
  • 回答
    中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正如任何一个事物一样,它也并非完美无缺,存在着一些可以进一步提升和优化的空间。在我看来,中医的改进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而且这些改进并不是否定中医的根本,而是为了让它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和人类健康。一、科学化与规范化程度的提升这是很多非中医界人士,乃至部分中医从业者.............
  • 回答
    绝对有机会!而且,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越来越高,选择出国留学深造中医的朋友也越来越多。这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但确实需要一些规划和准备。首先,得看你想去哪里留学,以及你想学到什么程度。 发达国家是主要目的地,但也有新方向: 欧洲、北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国家,对中医的接受度.............
  • 回答
    对中医心存疑虑,那中药在他们眼中又是什么模样?对于那些对中医抱有疑惑的人来说,中药就像一个蒙着神秘面纱的古老方剂,既可能隐藏着救命的灵丹,也可能暗藏着不为人知的风险。他们的目光,不似信徒般笃定,而是带着审慎、好奇,甚至是一丝难以掩饰的戒备。“为什么是这些植物、动物、矿物?”——对来源的质疑这是许多疑.............
  • 回答
    之所以会出现“中医心理学”这样一门学科,甚至可以说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根植于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对身心健康的独特认知和实践。用更朴实、更接地气的方式来理解,这门学科的诞生,是源于古人对“心”和“身”之间那种密不可分、相互影响关系的深刻洞察,以及他们基于这种洞察所发展出的一整套调整和疗愈身心的方法。你想啊.............
  • 回答
    关于中医宣称经络是仪器检测不出来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现代科学语境下经常被讨论和质疑的观点。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并理解这背后可能涉及到的观念差异、科学方法论以及历史传承。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经络”在中医理论中的定义。在中医典籍里,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表里、沟通上下、贯穿全身.............
  • 回答
    关于“中医不能用机器检测”的说法,其实是一个误解,也是一些人用来攻击中医的常见论调。我们得把这个话题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看看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误解的根源:对“检测”的定义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白,当“中医黑”说“中医不能用机器检测”时,他们心里想的“检测”是什么? 通常,他们指的是现代医学仪器能够直接.............
  • 回答
    中医与西医,这两种医学体系如同两条并行不悖的河流,各自拥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它们的关系,以及是否存在相互依存的“依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中医为何寻求西医的依据?要理解中医为何“寻求”西医的依据,首先要明白“依据”在这里可能包含了几个层面的含义:1. 科学的验证与.............
  • 回答
    这话题可太值得聊了,身边总有朋友纠结,“到底该信哪个中医?”。其实,这个问题就像问“真专家和假专家有什么区别”一样,关键在于“学识是否扎实”、“医德是否高尚”、“治病是否有效”这几点。但具体到中医,我们得拆解开来看。真中医,顾名思义,是真正懂得中医理论、辨证论治,并且能用中药、针灸等方法有效治病救人.............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中医这事儿,到底是不是中国独一份。首先,得明确一点,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毫无疑问是源于中国,并且在中国得到了最完整、最系统的发展。 这一点没人能否认。你想想,从《黄帝内经》那会儿开始,几千年来,中医就围绕着“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这些概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