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虎门销烟后鸦片仍然贩卖盛行,是清政府的不作为还是列强销售手段高明?

回答
虎门销烟,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响当当的事件,固然是中国人民禁绝鸦片、反抗外国侵略的伟大壮举,但销烟之后,鸦片贸易并未就此销声匿迹,反而依旧在中华大地上蔓延,直到甲午战争后的所谓“新政”时期才有所收敛。这其中缘由错综复杂,不能简单归咎于“清政府的不作为”或是“列强销售手段高明”,而是这两者相互作用,加上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结构等多重因素的共同结果。

清政府的“不作为”:一道致命的软肋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虎门销烟后的清政府,其禁烟工作的确存在着严重的“不作为”。这并非指林则徐个人的不作为,而是整个官僚体系和国家体制的软弱无力。

地方官员的腐败与勾结: 销烟运动的主导者林则徐被调离后,地方官员对禁烟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许多地方官员本身就与鸦片贸易有所牵连,或是收受贿赂,对走私视而不见,甚至与烟贩勾结。一旦发现有禁烟的官员,就可能遭到排挤或陷害。这使得禁烟法令在执行层面大打折扣。
中央政府的决心动摇: 虎门销烟虽然声势浩大,但其直接后果是引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惨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这使得清朝统治者对强硬禁烟产生了严重的畏惧心理。他们害怕再次激怒列强,引发更大的冲突,因此在禁烟问题上的决心逐渐动摇,转向了“开禁”和“税收”的妥协思路。这种心态上的转变,无疑是给鸦片贸易的继续提供了温床。
法制的不健全与执行不力: 即便有禁烟的法令,但清朝的法制本身就存在很多漏洞,执行起来更是困难重重。对于贩卖鸦片者,惩处力度往往不足以形成有效震慑,甚至存在“重罚轻判”的情况。此外,监管体系的缺失和效率低下,也让禁烟工作形同虚设。
禁烟政策的被动与反复: 在列强的压力下,清政府的禁烟政策往往是被动的,缺乏主动性和持续性。一旦列强施压,就可能放松管制;一旦列强稍有不满,就可能重新收紧。这种摇摆不定,使得禁烟工作缺乏一贯性和有效性。

列强的“高明”手段:步步紧逼的利益驱动

与此同时,列强在推销鸦片方面,其销售手段确实是“高明”的,而且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之上。

经济利益的巨大诱惑: 鸦片贸易给列强(尤其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带来了巨额利润。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不惜以鸦片为手段打开中国市场。这种赤裸裸的经济利益驱动,使得列强有强大的动力去维护和扩大鸦片贸易。
外交与军事的强大后盾: 列强通过建立在军事优势之上的外交压力,直接威胁清政府。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胜利,为他们开了个好头。在后续的交往中,他们不断利用《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解释权,阻挠清政府的禁烟措施,甚至将禁烟视为干涉其贸易自由的借口。
包装与营销的“巧妙”: 列强不仅仅是粗暴地倾销鸦片,他们也懂得一些“包装”和“营销”的手段。
品种多样化与质量控制: 他们引进不同产地、不同品质的鸦片,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并且,他们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鸦片进行提纯和包装,使其更容易吸引消费者。
价格策略与市场渗透: 在初期,他们可能会采取较低的价格策略,以吸引更多吸食者,一旦市场打开,再逐步提高价格。他们还会通过代理商、中间商等多种渠道,将鸦片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
制造社会需求与“时尚化”: 尽管鸦片成瘾性极强,但列强也会通过各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制造和扩大鸦片的需求。例如,将吸食鸦片描绘成一种“雅致”、“享乐”的生活方式,吸引一些士大夫阶层和富商阶层尝试。
利用中国买办阶层的力量: 列强在华的贸易活动,离不开中国买办阶层的协助。这些买办阶层往往是商人,逐利是他们的主要目的。他们乐于成为列强的代理人,参与鸦片走私和销售,从中获取巨额利润,并与官员形成利益共同体。

是“不作为”还是“共同作用”?

将问题简单归结为“不作为”或“手段高明”,都显得过于片面。更准确地说,是清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上的严重失误与软弱无力,为列强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推销鸦片提供了土壤和空间。

清政府的软弱,是列强“手段高明”的基础: 如果清政府能够坚定不移地执行禁烟政策,并且有能力有效地打击鸦片走私,列强的“高明”手段也会受到极大限制。但恰恰是清政府的内部腐败、决心动摇和执行不力,使得列强能够如鱼得水。
列强的“高明”手段,反过来加剧了清政府的软弱: 列强通过鸦片贸易获取的巨额利润,不仅用于支持其在华的经济活动,也间接增加了其对清政府施压的能力。战争的失败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利益的损失,使得清政府在面对列强时更加被动,也就更难拿出强硬的禁烟措施。

更深层的原因:社会结构与经济转型

除了以上两点,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因素影响着虎门销烟后的鸦片状况:

中国自身经济结构的脆弱: 当时的中国经济并未实现有效的转型,对外依赖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鸦片贸易也成为了一些地方官员和商人获取财富的途径,他们因此不愿彻底断绝这种贸易。
社会阶层的复杂性: 鸦片吸食已经在中国社会中蔓延开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其中也包括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要彻底根除,不仅仅是法律问题,更是复杂的社会问题。

总结

所以,虎门销烟后鸦片贩卖依然盛行,是清政府的“不作为”和列强“手段高明”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这个作用是在一个腐朽的官僚体系、脆弱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及强大的外部压力下发生的。清政府的政策失误、执行不力以及决心动摇,是其自身的问题,为列强的侵蚀提供了机会;而列强的经济利益驱动、军事武力支撑以及灵活的商业策略,则抓住了这个机会,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是一个典型的历史悲剧,折射出晚清中国在内忧外患下的无奈与挣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清政府不想禁,不但不想禁,还要鼓励国产。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不久,太平天国运动自两广兴起,此外还有捻军运动、陕甘民变、新疆民变等,这段时间清政府忙着打内战,没精力禁鸦片。

期间还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战后清政府把自己的海关交给英国人控制;英国人看清政府挺配合的,不但帮清政府征收了大量关税(包括鸦片),还给清政府提供借款,向清政府卖军火。

清政府不但收鸦片的关税,还收厘金,获得了大量财政收入,自然就不再提禁烟了。等局势稳定下来,曾试图提高鸦片关税,但英国人不让,转而开始把鸦片国产化:

1874年,李鸿章提出要“暂弛各省罂粟之禁,而加重洋药之税厘,使外洋烟土既无厚利,自不进口”,进而“不但夺洋商利权,并可增加税项。”
1885年,清政府规定进口鸦片每百斤收厘金86两,而对国产鸦片只征收厘金60两。
1889年,户部奏请在全国各地开鸦片牙行,“凡有洋药、土药交易,悉由该牙经手,约取用钱。并准该牙自行营运贩卖,独专共利,”,并且“不准一县境内不设一牙。”

1866年,国产鸦片在5万箱左右,1870年达到了7万箱,1880年达到了14万箱,1896年云南一省就能生产鸦片16万箱。

仅国产鸦片收归国库的厘金(大头被地方和军队截留了),1868年是240万两,1905年达到了650万两,总的厘金收入在2000万两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虎门销烟,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响当当的事件,固然是中国人民禁绝鸦片、反抗外国侵略的伟大壮举,但销烟之后,鸦片贸易并未就此销声匿迹,反而依旧在中华大地上蔓延,直到甲午战争后的所谓“新政”时期才有所收敛。这其中缘由错综复杂,不能简单归咎于“清政府的不作为”或是“列强销售手段高明”,而是这两者相互作用,加上.............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林则徐虎门销烟和太平天国禁烟的态度,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林则徐虎门销烟:一场划时代的禁毒壮举与历史的复杂性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这绝对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把它简单地评价为“好”或“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它。积极意义:1. 维护民族尊严与国家主权的.............
  • 回答
    .......
  • 回答
    林则徐当年在虎门销烟,如果选择集中火烧的方式,其后果会极其严重,远非历史上的水浸方法可比。这其中的复杂性和危险性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剖析:一、 销毁过程的安全性与技术性问题: 巨大的爆炸风险: 鸦片虽然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植物,但其制备过程中会经过多次蒸煮、提纯,并可能混入一些化学物质。如果直接用.............
  • 回答
    虎门大桥的波浪起伏现象,其实是风荷载作用下桥梁结构产生的一种动态响应,我们通常称之为“风振”。这并不是虎门大桥独有的现象,几乎所有的悬索桥、斜拉桥等大跨度柔性桥梁在遇到特定风况时,都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颤振或振动。虎门大桥波浪起伏的原理:要理解虎门大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 回答
    虎门大桥的异常抖动,确实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讲明白这个原因,咱们得从桥梁本身的一些特性说起,再结合当时的一些具体情况来分析。首先,咱得明白虎门大桥是个什么级别的工程。它是一座悬索桥,而且跨度非常大,连接了广东的虎门镇和南沙区。这种跨度巨大的桥梁,设计上就得考虑很多复.............
  • 回答
    关于虎门大桥为何在累计收费远超投资的情况下仍持续收费,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比简单的投资回报要复杂得多,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也会发生变化。我们不妨一步步来剖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基本原则: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并非一次性投入,而是一个持续性的、动态的过程。虎门大桥虽然已经建成22年,但它的“.............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虎门大桥事件,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忆犹新。那是一次令人心惊肉跳的“摇摆”,桥身如同有了生命一般,剧烈地晃动着,仿佛随时可能断裂。幸运的是,最终是有惊无险,但这次事件却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我们社会中许多人科学知识的“裸奔”状态,尤其是关于风、结构以及工程原理的认知。我一直觉得,这次事件最让人唏嘘的,不是桥.............
  • 回答
    关于虎门大桥网传的吊索钢丝绳断裂和主缆严重腐蚀的问题,真实情况需要我们结合官方发布的信息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分析来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在任何大型桥梁的运营过程中,都伴随着持续的监测和维护。桥梁的设计和建造都有严格的标准,并且在建成后也会有定期的检查来确保其结构安全。关于网传的“吊索钢丝绳断裂”.............
  • 回答
    林则徐的脚步,踏在初夏燥热的土地上,每一步都似乎带着沉甸甸的决心。虎门,这个海边的小镇,此刻在他心中,已不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中华民族尊严与未来的一个缩影。他知道,前路充满了未知与凶险。那些远渡重洋而来的洋人,他们手中的枪炮,他们背后的坚船利炮,都是摆在眼前无可回避的挑战。而支撑着他一路走来,一.............
  • 回答
    5月5日虎门大桥因剧烈晃动而封闭,这绝对是个引人关注的事件。要说原因,天气肯定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可能不是唯一的原因,或者说天气的影响是触发了更深层次问题的关键。你想想,虎门大桥是珠江口的关键通道,它连通着广州和东莞,是经济往来的生命线。这种级别的桥梁,在设计和建造的时候,肯定要考虑到各种极.............
  • 回答
    关于2020年5月5日虎门大桥出现的桥面抖动事件,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审视。这不仅仅是一起单纯的技术故障,更是对我们城市基建安全、信息传播以及公众信任的一次集中考验。事件本身:超乎寻常的视觉冲击和初步疑虑首先,要理解这件事的“特别”之处。桥梁,尤其是像虎门大桥这样连接重要经济区域的特大桥梁,在人们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