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动物会像人类一样有评判食物味道的标准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值得好好聊聊。很多人可能觉得动物就是吃饱就行,哪有什么“品味”可言?但仔细想想,如果它们真的没有一点点鉴别味道的“标准”,那它们是怎么学会区分哪些食物是能吃的,哪些是会要命的?又是怎么从茫茫大自然里找到自己最爱的口味的呢?

答案是肯定的,动物确实有它们自己的一套评判食物味道的标准,只是这套标准和人类的可能不太一样,而且也没那么复杂。

我们先从最基础的来说。就像我们人类能尝出甜、酸、苦、辣、咸这五种基本味道一样,动物也有着类似的味觉感受器。只不过,它们对这些味道的敏感度和偏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的生存需求和进化历程。

1. 生存第一:识别能量和毒素

对动物来说,最核心的“评判标准”就是:这个东西能不能让我活下去,而且是活得好好的。

甜味: 大多数动物,尤其是食草动物和杂食动物,对甜味都很敏感。为什么?因为糖分通常意味着能量。花蜜、成熟的水果、甜美的草叶,这些都是它们宝贵的能量来源。所以,它们会本能地被甜味吸引,这是一种生存优势。想想蜜蜂寻找花朵,猴子爬树摘果子,都是被甜味指引的。
鲜味(Umami): 这个我们人类也很熟悉,也就是肉类、蘑菇等含有的那种“美味”。很多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也对鲜味有很强的反应。鲜味通常与蛋白质有关,而蛋白质是构建和修复身体组织的关键。所以,对它们来说,鲜味就是“营养丰富”的代名词。
咸味: 咸味和体内的电解质平衡有关。动物需要适量的钠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比如神经传导和体液平衡。所以,它们会尝出咸味,有时也会被一点点咸味吸引,但这可不是说它们喜欢“吃盐”,而是需要盐分。不过,过度的咸味对大多数动物来说也是有害的。
酸味: 酸味常常和发酵、腐败或者未成熟的食物联系在一起。大多数动物对酸味是比较警惕的,特别是强烈的酸味,这可能是身体在发出“危险信号”。但也有例外,比如一些昆虫或者水果,它们可能对轻微的酸味不太在意,甚至能从中获取一定的营养。
苦味: 苦味可以说是最容易让动物“退避三舍”的味道之一。很多有毒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味道都很苦。所以,对大多数动物来说,苦味就是“有毒”的警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食草动物在尝试不熟悉的植物时,会先尝一点点,如果味道太苦,它们就会立刻停下。当然,也有一些动物,比如一些以特定植物为食的昆虫,它们已经进化出了对某些苦味物质的耐受性,甚至可以从中获益。

2. 进化和环境塑造的“挑剔”

除了基本的味觉区分,动物的“评判标准”还受到它们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进化过程的深刻影响。

特定食性(Dietary Specialization): 很多动物是“专才”,只吃特定种类的食物。比如,考拉只吃桉树叶,大熊猫只吃竹子。这背后就有一套非常精密的“味道评判”机制。它们不仅能识别自己“命中注定”的食物,还能辨别同一植物不同部位、不同生长阶段的味道差异。比如,有些桉树叶对考拉来说是营养丰富的,而另一些可能含有过多的有毒物质,考拉就能通过味道来区分。它们甚至能感知叶子的水分含量,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学习和经验: 很多动物是通过学习来完善它们的“味道标准”的。小动物会跟着妈妈学习吃什么、不吃什么。如果吃了某种食物后生病了,它们就会记住这种味道,以后尽量避开。反之,如果某种食物让它们感觉精力充沛,它们就会更倾向于选择它。猫咪在生病时会主动寻找草药,这也是一种经验学习。
嗅觉的辅助: 很多时候,动物评判食物的味道,是嗅觉和味觉协同作用的结果。它们先通过鼻子闻到食物的香气,判断食物的大致性质,比如是否新鲜,是否有腐败的味道,然后再用舌头去尝。强烈的香气往往能吸引它们,而腐败的味道则会立刻引起警惕。

3. 为什么我们觉得它们“没品味”?

那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觉得动物吃东西似乎不太“讲究”呢?

我们标准不同: 我们的“评判标准”里,很大一部分是受文化、社会、甚至个人喜好影响的。我们有“精致”、“烹饪”、“调味”的概念,追求的是味蕾的复杂享受。而动物的标准则更纯粹,更直接,是围绕着生存和生理需求展开的。
它们表达方式不同: 动物不会说话,它们表达“喜欢”或“不喜欢”的方式就是行动——是靠近、是狂吃,还是回避、是吐出来。我们可能没有注意到它们细微的反应。
我们观察角度不同: 有时候,我们看到动物吃一些我们觉得“重口味”的东西,比如食腐动物吃动物尸体,或者一些昆虫吃腐烂的植物。但这恰恰说明,它们的味觉系统能够识别并利用对我们来说有害或无用的东西。对它们而言,这可能是最直接、最丰富的营养来源。

总的来说,动物确实有自己的“味道评判标准”,而且这些标准非常务实,直接关系到它们的生死存亡。它们能够区分出能提供能量的甜味、鲜味,识别出潜在毒素的苦味、过酸味,并且会根据经验和学习来调整自己的偏好。虽然它们没有我们那样复杂的“美食评论家”式的评判,但它们的味觉系统,是经过亿万年进化打磨出来的、最精准的生存指南。这本身,就是一种令人惊叹的“品味”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是有的……对于大多数傻鱼来说,它们都会主动选择接近于腥味浓郁的食物。

鱼的味觉可能和人类区别非常大,人类闻起来的腥味会迅速激起鱼的摄食欲望,能够使聪明鱼从两米之外迅速窜到鱼缸的另一侧,也能使傻鱼在自己躲的木头石头上原地打挺,终于鼓起勇气出来吃一口。

对于不同的鱼类,喜好的食物也不一样。每个养鱼人的家中都会备有各种各样的食物,在实际喂食过程中能很容易看到鱼类的偏向性。

拿我家的鱼食举例:

干货:大蒜素饲料(大蒜素对鱼类有诱食作用,是常见的鱼饲料添加剂),日清ep3(浓郁鱼腥味,不咋好闻),鱼肉颗粒(鱼腥味),底栖鱼的饼状鱼食(块头大,防止被上层鱼截胡,一股干虾味),小鱼苗饲料(味道比较正常一些,不过也是腥的),螺旋藻和小球藻(没味,鱼也不咋爱吃,只有个别素食鱼会吃几口)

冻货:冻红虫(一股铁锈味,不知道为啥鱼特别爱吃)冻丰年虾(虾味,比较咸,因为是卤虾)冻珍珠虾(就是虾皮的冻货版,味道还行,就是虾枪扎嘴)冻菠菜(喂素食鱼的,一般鱼瞅都不瞅)


我家的不同鱼对各种鱼食的喜好程度也不同。拿我家的中层元老鱼,也是抢饲料最欢的几条鱼举例:



它们的爱好是

冻红虫>冻珍珠虾>冻丰年虾>大蒜素饲料>鱼肉颗粒>底栖鱼饲料,素食一口不吃。

以红虫为100的话,其他饲料如下:

冻珍珠虾95,会全部吃掉并寻找沙子上的虾尾都吃掉,虾头剩下。推测不爱吃原因可能是虾枪扎嘴。

冻丰年虾85,会全部吃掉并吃掉沙子上的大部分,但不饿时候优先吃珍珠虾和红虫。推测原因是太咸。

大蒜素饲料60,饿时候会吃光,饱时候偶尔来两口。毕竟是干饲料,口感不好,鱼不爱吃正常。但毕竟有诱食剂,味道应该还行,另外在原主人那里一直吃这个饲料也有加分。

鱼肉颗粒40,饿可以吃很多,饱了一口不动。毕竟鱼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底栖鱼饲料10,偶尔啃两口,估计是看心情的,心情好尝尝鲜,发现不好吃算了。

其他鱼也大概如此,都对新鲜(冻饲料)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而对干饲料的态度就是能用来填饱肚子。从来没有一个鱼放着虾虫不吃去吃饲料的……

而对于素食或肉食,并且胆小怕光的傻鱼异形们,情况一样也不一样:大多数异形还是爱吃肉食的,对红虫,冻虾吃的很欢;

但对于一些素食傻异形,它们的爱好是冻动物食品>冻素菜>肉食饲料>素食饲料。果然不管是啥都爱吃肉,但鱼爱新鲜胜过肉。

但这些鱼傻就傻在它们不能吃太多肉,吃多了会因为消化不了而肠炎……属实是呆的过分了。

聪明鱼和傻鱼吃食 https://www.zhihu.com/video/1444427830977794048

user avatar

谢邀 @白小鱼

我认为:有!

在畜牧业生产中,我们称之为:

饲料的「适口性」(palatability[1])。

动物虽然不能跟你讲,它觉得什么东西更好吃,但动物采食量的多与少,正是饲料适口性好与坏的直观体现[2][3];同时,当面对多种食物,若动物显示出「多选一」的倾向,则可以展现出动物的食物偏好(food preference)[4][5]

而家畜采食量的多少,则关系到家畜的生产水平(产出肉、蛋、奶的能力)和经济效益(饲料投入产出比)[6][7][8];所以,在畜牧业中,提高或维持动物的采食量,就非常重要了;为此,则需要我们深入研究饲料的适口性(除适口性外,动物的采食行为和采食量,还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8][9])。

适口性,是饲料的气味颜色口味质地口感等特性的综合体现[3][10][11]

例如,从饲料的形状和结构这一角度来说,相比粉末状的饲料,家畜通常更偏好颗粒状的饲料[12][13];这可能是因为:在它们的天然「食谱」中,从未出现过粉末状的食物[12]

味觉——

往往也会影响家畜对食物的选择[14]

家畜通常能尝出酸、甜、苦、咸这几种味道[15];哺乳动物一般偏好甜味而厌恶苦味[16];例如,狗的部分味觉受体,会对糖类敏感(但猫对糖类的反应则比较微弱)[14];小猪非常喜爱甜味,而成年猪则对酸味有所偏好[17]

借助味觉,绿头鸭每次都能从两种豌豆中,挑出自己爱吃的那一种,从不会选错(二者中未被人为加工过的豌豆,受到绿头鸭的偏爱)[18]

甚至有研究表明,牛能通过味觉,分辨糖溶液盐溶液的细微差异(相差1.5%的糖溶液、相差0.04%的盐溶液)[15]

参考

  1. ^ 王岭, 王德利. 放牧家畜食性选择机制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8(1):205-211.
  2. ^ 陈峰. 浅谈影响饲料适口性的因素及改善措施[J]. 畜禽业, 2018, 29(2):5-6.
  3. ^ a b 陈银岳, 占今舜. 适口性对猪饲料利用率的影响及改善措施[J]. 猪业科学, 2013(12):75-77.
  4. ^ 比较心理学辞典/任仁眉 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
  5. ^ 犬猫营养需要/[美]国家学术委员会下属的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主编;丁丽敏,夏兆飞 主译.—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8(Nutrient Requirements of Dogs and Cats)
  6. ^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第二版)/陈代文 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8
  7. ^ 动物营养学(第三版)/吴晋强 主编.—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9
  8. ^ a b 动物营养学(第二版)/杨凤 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2
  9. ^ HAROLD F. HEADY. Palatability of Herbage and Animal Preference[J]. Rangeland Ecology & Management/Journal of Range Management Archives, 1964, 17(2): 76-82.
  10. ^ 张珈榕, 范觉鑫, 张颖, 江书忠, 肖淑华. 影响猪饲料适口性的因素及改善措施[J].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18, 43(4):18-21.
  11. ^ 宫秀梅. 影响猪饲料适口性的原因及对策[J]. 现代畜牧科技, 2016(6):64.
  12. ^ a b 应用动物行为学/李世安 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4
  13. ^ 刘建涛. 猪的采食、排泄以及群居行为[J]. 养殖技术顾问, 2012(5):37.
  14. ^ a b 家畜行为与福利(第4版)/[英]布鲁姆(Donald M. Broom),[加]弗雷泽(Andrew F. Fraser)编著;魏荣,葛林,李卫华,顾宪红 主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11〔Domestic Animal Behaviour and Welfare(4th ed)〕
  15. ^ a b 动物科学与动物产业(第7版)/[美]Merle Cunningham,Mickey A. Latour,Duane Acker 编著;张沅,王楚端 主译.—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8〔Animal Science and Industry(SEVENTH EDITION)〕
  16. ^ 新版系统动物营养学导论/卢德勋 著.—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8
  17. ^ 动物营养学/计成 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
  18. ^ 鸟的感官/[英]蒂姆·伯克黑德(Tim Birkhead)著;沈成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Bird Sense:What It's Like to Be a Bird)
user avatar

有。

以前我老家有两条狗,一条柯基串,好几岁,大脑袋壳都快长平了,简直狗中司马老贼,叫人干人事,见狗干狗事。

一条黑土狗才几个月,个大胆小,蠢头蠢脑,连狗叫都是我教会的。

这两个狗的关系如图


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狗可是门清,为什么知道,因为大脑袋柯基串凭借智力打压在俩狗里面是头儿,什么好吃的都是先捡着吃光,吃的不吃了剩下的土狗才敢下嘴吃狗剩。凡是我们人认为这些狗食里边比较好吃的,都是大脑袋吃掉,凡是我们人认为比较难吃的,都是剩给二狗子。大脑袋没吃完的时候二狗子敢伸嘴吭就是一狗牙。

久而久之,二狗子已经魔怔到知道越是好东西都不敢吃,哪怕大脑袋根本没发现,二狗子也要等大脑袋发现并吃掉以后才能吃狗剩,而像什么鱼骨头馒头渣则不用等可以直接吃。

你说二狗子不馋吗?有次家里办事,厨子炖大锅肉,翻锅的时候掉出来一大块五花肉,没有半斤也有四两,pia就掉下来沾了土。厨子直呼倒霉,这么大一块香喷喷熟肉就不能要了,看到二狗子在旁边,就一脚给土狗子踢过去。

神器一幕出现了。二狗子看着大块肉,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大一块肉,而且是给它的!馋得直接哈喇子淌了一地。

然后这个没出息的狗东西做了个惊人之举,它扭过头去看大脑袋,大脑袋此时在台阶上隔着密密麻麻的人群压根没看到这回事。

然后这个傻土狗就在那一边流口水一边撅着屁股看看肉看看大脑袋(当时它不叫,它叫是我后来教的,要是会叫它叫大脑袋来吃我都信)

大约过了一分钟后,大脑袋闻着锅里的味不经意看了一眼锅台。

然后眼睛一睁,跟个钻天猴屁股着了火一样就直接冲刺而来。

然后一口就把肉全吞了。也不怕噎死烫死那种。

然后二狗子就踏下心来喜滋滋等大脑袋嘴里剩。。。

剩个屁!想吃等肉从大脑袋后门出来吧!

以上是家里发生的真实经历。

想靠别人的施舍拿狗剩的好处?白日做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