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为何对气温气候条件等环境因素特别敏感,为何不能像动物那样有抵御极端气候的能力?

回答
人类对气温气候条件等环境因素的敏感性,以及我们似乎不如许多动物那样具备抵御极端气候的能力,这背后涉及了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生理学和行为学上的原因。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人类的进化历程和我们独特的适应策略。

首先,我们得承认,人类在生理层面上确实不如许多动物那样“装备精良”来应对极端气候。想象一下,在零下几十度的寒冷中,一只北极熊依靠厚厚的脂肪层、致密的毛皮和独特的血液循环系统可以轻松漫步,而我们人类如果没有额外的保暖措施,很快就会面临冻伤甚至死亡的危险。同样,在酷热的沙漠中,骆驼可以通过调节体温、减少水分流失等方式保持生存,而人类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则需要不断补充水分和寻找阴凉处,否则会迅速中暑。

这种生理上的“脆弱性”并非偶然,而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一种权衡的结果。我们的祖先从寒冷多变的环境中走出,走向了更加广阔和多样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发展出像其他许多动物那样针对特定极端环境的生理特化。例如:

毛皮的缺失: 这是最显而゙的原因之一。许多哺乳动物的毛皮是它们抵御寒冷和炎热的天然屏障。人类在进化的某个阶段失去了大部分体毛,这使得我们在面对极端温度时,需要外部的衣物来提供保护。这并非说我们完全没有应对能力,我们的皮肤有汗腺可以排汗降温,但这些机制的效率和耐受性都有限。
体温调节的限制: 虽然人类拥有高效的排汗机制,这让我们在奔跑等剧烈活动中能更好地散热,但这也意味着我们容易流失大量水分。反观一些动物,它们可能通过改变活动时间(例如在凉爽的夜晚活动)、挖洞栖息、或者改变新陈代谢率来适应高温。人类的体温波动范围相对较小,一旦超过这个范围,身体机能就会迅速受损。
能量储备的差异: 许多动物依靠脂肪层来储存能量,以应对食物短缺或寒冷天气。虽然人类也有皮下脂肪,但其主要功能更多是保温和能量储备,且相比于某些动物来说,其密集程度和保温效果可能有所不足。

然而,将人类的“不耐寒”或“不耐热”简单归结为生理上的劣势,就忽略了人类最独特的适应方式——智慧和创造力。我们之所以能在各种极端环境中生存下来,甚至繁荣发展,并非依靠生物本能,而是依靠我们独特的认知能力,发展出了超越生理限制的“第二层皮肤”和“第二套系统”。

工具和技术: 这是我们最强大的武器。当寒冷来袭,我们不会像动物那样依靠自身的毛皮,而是发明了衣服、帽子、手套、鞋子,甚至更复杂的取暖设备。当炎热难耐,我们发明了遮阳棚、扇子、空调、水井。这些工具极大地扩展了我们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的生存范围。
建筑和居住: 我们建造房屋来隔绝外界的严酷环境。这些房屋经过精心设计,可以抵御风雨、保温隔热,甚至还能利用自然能源(如太阳能)。这使得我们可以在任何气候条件下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
社会合作和知识传承: 人类不是孤立地应对环境挑战的。我们通过社会合作,共享经验和知识。几千年来,不同文化发展出了各自适应当地气候的智慧,例如北方民族的狩猎技巧和建筑风格,南方民族的耕作方式和防暑措施。这些知识通过口头或文字传承下来,成为我们应对环境的宝贵财富。
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我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随着环境而调整。例如,在炎热地区,人们可能会在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休息,而在凉爽的早晨或傍晚进行活动。在寒冷地区,人们会储备食物,确保在冬季有足够的能量来源。

所以,问题并非人类“不能”抵御极端气候,而是我们选择了一种不同的、更为强大的适应策略。与其说我们缺乏能力,不如说我们拥有超越生理限制的创造和组织能力。我们可以改变环境来适应我们,而不是被动地等待身体去适应环境。

可以这样理解:许多动物就像是为特定环境量身定制的工具,它们拥有完美的物理属性来应对环境。而人类更像是一个万能的工程师,虽然初始工具(身体)可能不如某些专业工具那么极致,但工程师可以通过设计和制造更复杂的工具(技术、社会系统)来解决任何问题,甚至创造出完全不同于自然环境的生存空间。

当然,这种依赖于外部技术和组织的适应方式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旦我们的技术出现故障,或者我们进入一个完全没有技术支持的环境,我们就会显得格外脆弱。但从宏观上来看,人类正是凭借这种高度灵活和强大的适应性,才得以在地球上广泛分布,并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我们对环境的“敏感”恰恰激发了我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让我们成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物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恰恰相反,人类适应环境的能力,在整个动物界都算顶级的存在——老鼠、昆虫、鸟类……你们可以一起上。

几万年来,智人几乎遍布各大陆每个角落。北非的沙漠、亚洲的高原、北极圈内的冰桥、中南美的从林……

请问,还有谁?

反而是很多人认为“生命力顽强”的物种,几乎都是搭了近古人类交通便利的快车。

褐家鼠,最早生存在亚洲,大约16世纪通过中亚扩散到欧洲,18世纪传播到北美。

美洲大蠊,原产非洲和中东,大航海时期搭着贩运奴隶的船只遍布各个大陆。

燕子,迁徙性鸟类,总没有什么能阻挡了吧。很遗憾,终归要受到食物限制。

水熊虫……那是一个门(缓步动物门),哺乳动物才占一个纲啊……

况且,水熊虫对环境的“顽强”,另一面就是在食物链中的卑微。个体数量最庞大的线虫吃它,物种数量仅次于昆虫的螨虫吃它,很多昆虫的幼虫找不到合适的软柿子捏,也吃它。

也是怪了,几乎它的天敌都能混得兴旺发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类对气温气候条件等环境因素的敏感性,以及我们似乎不如许多动物那样具备抵御极端气候的能力,这背后涉及了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生理学和行为学上的原因。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人类的进化历程和我们独特的适应策略。首先,我们得承认,人类在生理层面上确实不如许多动物那样“装备精良”来应对极端气候。想.............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三国演义里那场著名的骂战说起。诸葛亮骂王朗,那可真是把王朗给骂得当场吐血而亡,这在小说里算是个相当震撼的场面了。很多人津津乐道,倒也不是说他们赞成诸葛亮这种人身攻击的方式,而是觉得这事儿背后折射出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挺解气,也挺令人回味。为什么这场骂战如此吸引人?首先,反差感和.............
  • 回答
    为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同情(怜惜)祁同伟的经历?祁同伟的故事之所以能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同情和怜惜,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现实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挣扎的深刻描绘。他的悲剧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多种社会因素和个人选择相互作用的结果。1. 对底层出身和身份认同的共鸣: “寒门”的标签与现实的残酷: 祁同伟出生在贫困.............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演化生物学中最引人入胜也最令人困惑的方面之一:我们身体的许多“缺陷”实际上是远古祖先适应环境的遗留痕迹。你提出的“囤积脂肪明显是对生存有利的行为”这个观点非常正确,在人类演化的漫长岁月中,这一点几乎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的身体似乎又与此背道而驰,更容易因为脂肪堆积而患上疾病.............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对于生命认知的一个核心盲区。我明白你的意思,地球上那些我们觉得“要命”的地方,比如沸腾的硫磺泉、深不见底的黑暗海底、或者极度干燥的沙漠,对人类来说绝对是“极端环境”。但你注意到一个现象:很多时候,当科学家谈论到宇宙中寻找生命时,他们似乎不太愿意直接断言在这些.............
  • 回答
    说北欧神话的神“都很正派”,而希腊和犹太神话的神“都如此邪恶、对人类不友好”,这种说法未免过于笼统和简单化了。事实上,每个神话体系中的神都有其复杂性和多面性,不能简单地用“正派”或“邪恶”来标签化。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角度来探讨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以及这些神话体系的独特之处。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北欧神.............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涉及到印度尼西亚历史上一些非常沉重和敏感的事件,以及国际社会对此的态度。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背景、政治因素、国内情况以及国际关系等。首先,关于“印尼屠华”的说法,我们需要区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事件。在印度尼西亚历史上,确实发生过针对华人的大规模暴力事件,其.............
  • 回答
    古罗马人对建筑的热爱,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根植于他们深厚的文化、政治、社会以及实用主义精神之中。他们的痴迷,可以说是一种集体的、国家意志的体现,用石头和混凝土堆砌出了一个绵延千年的帝国。首先,我们得从他们的政治抱负说起。罗马城从一个不起眼的小部落,发展成一个横跨地中海的庞大帝国,这本身就需要一种强大的.............
  • 回答
    台湾的年轻人对大陆确实存在一些疏离感,甚至有时会表现出“不待见”的情绪,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不是简单一句“仇视”就能概括的。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台湾社会和历史的脉络。历史记忆与认同感的疏离 国民党迁台的历史包袱: 很多人知道,国民党带着几百万大军和大量精英迁台,这背后伴随着国共内战。这使得台湾.............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复杂,涉及到个人经历、文化背景、教育方式、社会环境以及价值观的形成等多个层面。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在发达国家留学过的人都对民主、自由、法治缺乏认同,但确实存在一部分人出现了这种情况,其原因可能多种多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探讨:一、留学经历本身的多样性与局限性: 留学.............
  • 回答
    秦朝统一六国、灭百越之时,社会刚刚经历战乱,人口基数虽然庞大,但能够动员的青壮年男性数量是有限的。秦朝之所以能集结五十万大军,并非仅仅是征兵那么简单,这背后包含了当时的军事制度、社会结构以及战略考量。首先,秦朝的军事制度是郡县制与兵役制的结合。秦朝实行普遍的兵役制度,年龄在20至60岁的男性都有服兵.............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2018年夏天,为啥小米的口碑突然有点小滑坡。要说这事儿吧,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高预期带来的“幻灭感”你得想想,2017年小米经历了一波触底反弹,那个时候大家对它的评价可以说是好得不得了。从“为发烧而生”的性能怪兽到小米MIX系列惊艳的全面屏,再到小米MIX 2S和小米.............
  • 回答
    人们对航天工程的普遍叫好和对大型对撞机建设的反对,背后反映了多种复杂的因素,涉及公众认知、价值观、优先事项、以及对风险和收益的评估方式。以下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一、 航天工程的吸引力与公众认同度高的原因:1. 可见的、宏大的、象征性的成就感: 征服未知与探索精神: 航天活动直接触及人类.............
  • 回答
    关于人们对盗版游戏容忍度远低于盗版电影、盗版书等盗版物的原因,这背后牵涉到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不仅仅是简单的“版权侵犯”那么简单。我们可以从游戏本身的特性、玩家的投入、行业运作模式以及社会认知等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游戏与电影、书籍在本质上的不同。游戏是一种高度互动的产品。观看一部.............
  • 回答
    要回答朱祁钰为何对哥哥朱祁镇如此“恶劣”,却又不直接派人暗杀他,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的政治格局、个人恩怨以及朱祁钰自身的性格和顾虑。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坏”或“不坏”就能概括的。朱祁钰的“恶劣”体现在哪里?首先,我们得明确朱祁钰对朱祁镇的“恶劣”主要表现在政治层面,而不是纯粹的人身侮辱。这种“恶劣”.............
  • 回答
    人类听觉系统进化到对 20 到 20000 赫兹(Hz)这一特定频率范围敏感,这背后有着深刻的进化原因,与我们的生存、交流以及环境的声学特征紧密相关。这个范围并非随机选择,而是经过数百万年自然选择塑造的结果。以下是详细的解释:1. 生存和感知环境的需要: 预警系统: 低频声音(如远处的雷声、地面.............
  • 回答
    在职场这片舞台上,我们常常能看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员工们对自己的直属上司,多少都有些“小情绪”,抱怨、不满的声音此起彼伏,但当谈及上司的上司,也就是那位更高级别的领导时,态度却往往转变为一种近乎敬畏的尊重。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玄机?这可不是简单的“欺软怕硬”能完全概括的,而是涉及到了人际动力、权力结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仔细想想确实如此。一个方便面,就是那么几种面饼、几包调料,吃到嘴里就那点味道,但很多人一辈子就认准那几个牌子,换个牌子就觉得不对味儿。可到了饮料,哪怕是同一类产品,什么果汁、茶饮、气泡水,但凡出了新品,总有人跃跃欲试。这背后啊,我觉得有几个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得从“心.............
  • 回答
    在讨论汉服的左衽与右衽问题之前,咱们得先明白,汉服的形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朝代更迭、文化交流、地域差异而不断演变的。因此,笼统地说“汉服都是右衽”或者“左衽是错的”,其实是有失偏颇的。不过,咱们今天谈论的“左衽不满”主要指向的是一个特殊的历史语境,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联想和情感认同。这种不满,很大.............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关于北方游牧民族是否真的对中原王朝占据军事优势,以及人们为何会有这种印象,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说,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北方游牧民族“真的”占据了绝对的军事优势,但他们的确在许多关键时期和特定方面对中原王朝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并由此形成了人们根深蒂固的印象。为何人们会有“北方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