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人类听觉系统进化为对 20 到 20000 赫兹范围内的声音敏感,而不是其他频率范围?

回答
人类听觉系统进化到对 20 到 20000 赫兹(Hz)这一特定频率范围敏感,这背后有着深刻的进化原因,与我们的生存、交流以及环境的声学特征紧密相关。这个范围并非随机选择,而是经过数百万年自然选择塑造的结果。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1. 生存和感知环境的需要:

预警系统: 低频声音(如远处的雷声、地面震动)可以让我们感知到潜在的危险,例如大型动物的接近或自然灾害。而高频声音(如动物的尖叫、树枝断裂)则可能指示近处的威胁。这个宽阔的频率范围使我们能够及时察觉到各种来源的声音,从而做出规避危险的反应。
寻找食物和水源: 许多动物的叫声、捕食的摩擦声或流水的声音都落在这个可听范围内。能够听到这些声音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是获取食物和水源的关键。
导航: 回声定位虽然不是人类主要的导航方式,但声音的方向性和距离感对于在复杂环境中移动至关重要。能够听到不同频率的声音有助于我们感知空间的深度和广度。

2. 社交和交流的需要:

人类语音的频率范围: 人类语言的发声器官(声带、喉咙、口腔、舌头、嘴唇)主要产生频率在 80 Hz 到 1000 Hz 之间的基频,但构成语音的共振峰(形成不同元音和辅音的特征)会延伸到更高的频率,许多重要的辅音,如“s”、“f”、“sh”、“th”等,其能量主要集中在 2000 Hz 到 8000 Hz 这个范围内。如果我们的听觉系统无法覆盖这个范围,我们将无法清晰地理解和区分语音中的细微差别,这将严重阻碍复杂的社会交往和信息传递。
情感和意图的表达: 声音的音高(频率)、响度(振幅)和音色(谐波成分)都承载着情感信息。例如,高音调的尖叫可能表示恐惧或疼痛,低沉的抱怨可能表示不悦。我们能够感知这些细微的变化,对于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情感至关重要。

3. 生物学和物理学的限制与匹配:

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特性:
低频 (< 20 Hz): 这些是次声波。它们在空气中传播非常远,而且不容易被阻挡,但由于波长很长,它们携带的信息量相对较少,而且通常与缓慢变化的物理现象(如地震)相关。我们的大脑可能并不需要精细地处理这些低频振动来生存,或者它们更容易被身体其他方式感知(如身体的振动感)。
高频 (> 20000 Hz): 这些是超声波。它们携带更多的瞬时信息,但衰减速度快,传播距离有限,并且容易被空气中的障碍物阻挡。虽然一些动物(如蝙蝠和海豚)利用超声波进行回声定位,但对于人类来说,在演化过程中,依赖超声波进行生存的驱动力不如依赖可见光(视觉)或声音进行交流和感知环境来得直接。此外,产生和接收高频声波在生理上需要更精密的结构,这可能带来额外的能量消耗和复杂的生物力学问题。
内耳的结构和共振: 人类内耳的耳蜗(cochlea)是一个螺旋形结构,里面充满了液体。当声波通过中耳传递到耳蜗时,会引起基底膜(basilar membrane)的振动。耳蜗内的基底膜在不同位置对不同频率的声波具有最高的敏感度,形成了一种“频率映射”。
基底膜的物理特性: 基底膜的根部(靠近卵圆窗)较窄且僵硬,对高频声音更敏感;而远端(靠近蜗牛壳尖端)较宽且柔软,对低频声音更敏感。这种结构上的梯度有效地将声波分解成不同的频率成分,并传递给听神经。
能量转换的效率: 20 Hz 到 20000 Hz 范围内的声音在空气中的能量传播和在耳蜗内的振动转换效率相对较高,能够引起足够强的神经信号。而在这个范围之外的频率,能量传递或转换的效率可能较低,或者在大气中衰减得太快,无法在进化过程中成为主要的感知信号。

4. 演化上的取舍:

成本与收益: 听觉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器官。进化是一个不断权衡成本和收益的过程。扩展听觉范围以捕捉极低频或极高频的声音,可能需要更复杂的神经回路、更大的脑部区域处理这些信息,或者更精密的生物结构,这些都可能带来更高的能量消耗和潜在的生理缺陷。在我们的进化历史中,能够感知 2020000 Hz 范围内的声音,已经足够满足我们生存、交流和感知环境的基本需求,因此进一步扩展这个范围的进化压力相对较小。
噪声免疫: 许多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流水声或远处动物的低沉脚步声,可能落在这个范围内,但更广泛的频率范围也意味着会接收到更多的背景噪声。目前的听觉范围可能是对“有用信号”和“背景噪声”之间的一个优化。

5. 发展趋势与个体差异:

衰减: 需要注意的是,人类的听觉能力并非在整个 2020000 Hz 范围内都同样敏感。我们对 1000 Hz 到 4000 Hz 之间的声音最为敏感,这恰好也是人类语音的关键频率范围。
年龄和暴露: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音环境中,我们会逐渐失去对高频声音的敏感度(高频听力损失)。这表明我们听觉系统的上限(20000 Hz)是一个相对的上限,并且会受到环境和生理因素的影响。

总结来说,人类听觉系统进化到对 2020000 Hz 范围内的声音敏感,是以下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环境的声学特征: 该范围包含了对我们生存至关重要的自然界声音(危险信号、食物来源)。
人类语音的频率分布: 这是我们高效沟通和社交的基础。
生物学和物理学的限制与匹配: 内耳结构在处理此范围内的声波时效率最高,且声波在此范围内在大气中传播和衰减的特性也相对有利于信息获取。
演化上的取舍: 在成本与收益之间达到一个最优平衡点,以满足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

因此,我们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对数百万年进化过程中,我们祖先所处的环境和生存需求最优化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很好玩。涉及的知识十分简单,但脑洞不小,特别适合科普。

我们先来打开脑洞吧。

想象你是一只正在晒太阳的非洲古猿,脑袋上顶了一套相控预警雷达。

相控预警雷达,又名耳朵。

耳朵在你眯着眼睛晒太阳的时候可以警告你:右后方四十度有个“嗷呜~”正在快速接近,估计是狼,快撒丫子跑勒您。

听觉,作为一种高效的预警机制,可以极大地提高生物的存活几率,于是出现在了现存的几乎所有高等动物的技能表中。(有听力的物种被自然选择。)

人类的听力也是一样的,它的存在意义首先是作为躲避危险的预警机制,其次才是那些花里胡哨地东西。

这就很有意思了~(很有意思的意思就是物理部分开始了)作为一种预警机制,除了能听到声音以外,更重要的一点,还必须具备分辨声源方向的能力。不然你跑错方向,人家狼多尴尬?

耳朵分辨方向的原理在中学物理里学过:靠左右耳接受到的声音的时间差,相位差,音色响度大小。

当声波频率比较高,波长小于两耳间距时,由于颅骨、耳廓对声波的遮蔽,加上和频率相关的衍射效应的影响,双耳接受到不同强度和音色的声音。这种差别就成为判断声源方位的主要依据。这也是为什么人戴上耳机欣赏音乐时,就没有了颅骨、耳廓对声波的遮蔽而无法重现音乐厅里的感受,只觉得声音出自自己脑袋里的某个地方。

但对频率低的声波,由于很容易发生衍射绕过你的脑袋,两耳接受的声音很相似。只能通过判断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来确定声源的方位。但这种方法受神经反应速度和双耳间距的限制,方向辨别并不是很灵敏,这也是为什么家庭影院中的“低音炮”不像其它的音箱那样需要成对放置,一般只有一个,放置的地方也不太讲究,反正人也听不出方位上有什么差别来。

所以为什么人听不到20Hz以下的声音呢,因为室温下空气中声速是340m/s,20Hz意味着波长已经大于10m了,比双耳间距大太多,听到了也无法分辨方向,于是并不能提高物种的生存几率,当然就无法进化出来。(相比之下蓝鲸就可以听到10Hz,因为人家脸大。)

所以对大多数动物来说,能听到多低的声音,跟它的双耳间距是成正比的(并不排除例外,毕竟生物界是个复杂的系统)。同时,耳膜耳蜗是有个最优的频率响应区域的,而且这个响应区域在对数坐标下基本差不多大。就是说想听低频就必须要牺牲高频性能,反之亦然。(比如蝙蝠就无法听到频率低于1000赫兹的声音。)所以耳距事实上也就决定了你能听到的高频极限。人在哺乳动物中有较大的耳距,因而听力的高频极限也是相对较低的,只高过比人耳距更大的比如大象等少数动物。另外海水中的声速是空气中的近5倍,于是同样频率的声音在海水中的波长是空气中的5倍,因而和人耳距差不多的海豚,听力却有跟蝙蝠接近的高频极限。

最后估算个小东西

声速大约取300m/s,20Hz的声波波长是15m, 20000Hz的声波波长是0.015m

0.015*15=0.225

sqrt(0.225)~=0.47m

数量级上差不多就是人的两个耳朵的距离。

也就是说人耳间距大约就处在人耳低频高频极限对应的波长的对数中点上。

看起来并不是那么没有关系呢~

这就是进化的力量。


——————————

(部分引用了2009年陈珂的文章《为什么不能听超声波》,原链已失效)

user avatar

人耳的一些听觉极限与人耳器官本身是有直接联系的,就例如题主所问的频率范围的极限。

那么我们人类的听觉为什么只能听到大约20~20kHz呢?(纯音)其实国家以及有关人士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气功热”时期就曾针对各种与耳朵有关的“特异功能”展开科普。

耳朵不可能认字

1979年3月,当媒体第一次创造出耳朵认字的新闻后,我们表达过自己的意见,但这种新闻在全国被炒得火爆,耳朵认字之类奇闻、奇人迅速在全国泛滥,叫人哭笑不得。

耳朵是听觉器官,它由分化得十分精细的传音系统(外耳和中耳)及感音系统(内耳)组成,它的结构及相应功能决定了它只能感觉20~20000赫兹声波,除此之外它不可能有其他功能。

人的耳廓收集外界声波,从外耳道传至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的特殊结构使其振动与声音刺激同始同终,没有残余振动,保证声音能如实地使三块听骨(锤骨、砧骨、镫骨)随之振动,镫骨底板把振动传给内耳。内耳耳蜗形似蜗牛壳,其内有声音感受器(螺旋器),螺旋器有内、外毛细胞,内、外毛细胞由于接受振动刺激(机械能)发生兴奋,使耳蜗神经末稍产生动作电位(电能)向上到达大脑听中枢产生听觉。

熟悉或见到过中耳特别是内耳形态的人都必然被这种精细的环环相扣的结构所折服,他们不再会相信耳朵还会有其他的功能,至少认为这种说法有悖于常识

为何人只能听到20~20000赫兹声波,因为耳蜗从顶部向下,移动相应部位的螺旋器,各自能分别有选择地感受从20-20000赫兹的声波。人耳本是专门感受声波的器官,而频率小于20赫兹,大于两万赫兹的声波,因超过了它的能力范围,就无法感知,若刻意宣传它有认字的功能,不是痴人说梦,就是别有用心

有人把根本不可能存在的耳朵认字命名为“特异功能”,而且随后组建了人体科学学会。若当初他们能认真听取意见,或许不会出现这种很尴尬的局面。

是精神病态,不是特异功能

全国所有的精神病医院和精神科医生都毫无例外地遇到过自称有特异功能的人:

有人说练功后,可以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景物和人,例如光环、蓬莱仙境、玉宇琼阁、南海观音,西天如来、太上老君、狼虫虎豹、大气功师、死去的亲人等等。

人体科学者称这是天眼通,或开天目,开眼功,并把这作为存在特异功能的重要例证。

有人说练功后听到了一般人听不到的声音,例如听到气功师、菩萨、死人、天外来客在自己脑里、肚子里或耳边说话;或者听到了信息或信息波;或者听到了古代编钟音乐,战鼓齐鸣与人喊马嘶等等。

人体科学者称这是天耳通,或开天耳,开耳功。

有人说他们练出了特异功能,或说能透视人体,能发外气治病,或说能呼风唤雨,遥视火星;能使时间倒转,能使太阳失辉,等等。

说得越离奇,越是有人相信,人体科学学会对这些奇人超人十分有兴趣,给予足够的支持宣传。

人体科学学会刻意寻找、发现、支持和宣传的这些天眼通、天耳通,异能表现等大多数是精神病理现象(少数自编谎话者例外)。

所谓天眼通是幻视,天耳通是幻听,都是幻觉

幻觉是一种精神症状,是在没有现实刺激物的前提下病人出现的虚幻知觉体验,幻觉经过治疗可以消失。

另一些异能性言行,例如肉眼透视、遥视、发外气、直视太阳可使太阳失辉等,则是妄想

妄想是一种病理性的信念,这样的信念严重背离现实,与本人的文化知识不相称,但本人坚信不移,用一般的说理无法纠正,通过适当治疗可以使之改善或放弃。

研究各种各类精神病理现象是我们的专业特长,我们积累了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对识别和鉴定上述天眼通、天耳通,异能人的精神病理表现自有结论性意见。

人体科学学会一直把这些明显的、严重的精神病态认定为特异功能,我们感到十分痛心。我们并不奢望人体科学学会在精神医学领域有太高的精神病学专业知识,只希望他们认真考虑一个简单的事实:这些自称天眼通、天耳通、有异能的人经过正规治疗之后,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消失了,他们的特异功能也都消失了,事后他们也认识到当时是幻觉或妄想所致

(以上部分摘自百度百科)

其实在很多声学与心理声学书籍的开篇一般都会讲解人耳的构造以及其我们对声音的感知相关内容,而这些内容并不是凭空凑字数的,而是有着重要的意义——让我们从生理的角度去了解我们所听到的。

大家经常可以看到麦文学的回答中讽刺一些人的基因与染色体,其实这句话虽然听着可能让一些人不舒服,甚至也有些滑稽,但却是句有科学依据的话。

人类的DNA/染色体决定了人耳器官的大致形状、结构和大小。人耳器官的结构、形状和大小决定了人耳对于声音一些方面的听觉极限。

至于为什么我们的器官会进化成这样的结构,我本人不是生物学家,我不知道,但肯定不是“定向进化”,没准就是个巧合。至于其他某些回答的一些观点,我持保留态度。

最后,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听到20kHz,通常只有年轻人才能听到,年龄达到一定的阶段,听力往往会出现不可逆的衰退。

user avatar

直觉告诉我们:20Hz和20kHz是两条非黑即白、犀利的分界线。频率降到20Hz以下,哪怕是一点点,就会像掉下悬崖,立即突然听不到。然而,事实情况并不是这样。数字信息处理理论告诉我们理想带通滤波器并不存在,因为这种理想情况与因果性(causality)相悖。


图中的蓝线大致表现了人耳对于不同频率声音的响度感知。100Hz和1000Hz之间差20dB,也就是说要用100倍的能量(10倍的幅度)播放100Hz的单音,才和1倍能量播放的1000Hz听起来一样响。听起来一样响的20Hz和1000Hz之间,能量相差10000倍,是不是很夸张?

从临界点附近出发,频率逐渐升高或降低,人们只会感觉音量越来越小,而不是突然间的截止。


另外一个事实是人耳的频率响应曲线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之前设计过一个实验测试人耳的低音阈值。每轮挑战有三个时间窗,每个时间窗持续2秒,但其中只有一个会播放声音。志愿者需要指明哪一个时间窗听到了声音,哪怕是猜测。答案正确,则频率下行迎接更难的挑战;答案不正确,则频率上行难度降低。经历几轮振荡之后,曲线会逐渐收敛,此时的频率即为阈值。

实验结果是有的志愿者可以听到15Hz,而我只能听到21Hz。这种差异是现实存在的,但是绝对的数值取决于音量。如果整体提高音量,有的人也许可以听到12Hz。

20 Hz is considered the normal low-frequency limit of human hearing. When pure sine waves are reproduced under ideal conditions and at very high volume, a human listener will be able to identify tones as low as 12 Hz. Below 10 Hz it is possible to perceive the single cycles of the sound, along with a sensation of pressure at the eardrums.


此外,人耳对于音高差异的感知同样不是线性的。

假设图片最左侧的A是A4,则右边的A依次是A5、A6。在键盘上A4~A5和A5~A6距离是相等的。然而A4、A5之间相差440Hz,A5、A6之间相差880Hz(A4 440Hz、A5 880Hz、A6 1760Hz)。不过取对数之后再作差,A4、A5、A6之间则是等距(log(2))。


因此不同个体21Hz和20Hz之间1Hz的差异,放到20kHz附近就是1kHz的差异。20000Hz,有效数字位数这么多,绝对是故意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