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和说话发出来的声音一样吗?为什么?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涉及到我们感知声音的复杂方式。简单来说,我们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和别人听到的,通常是不完全一样的。这背后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两个主要的途径来理解:

首先,我们听自己说话,有两个不同的“通道”。一个通道是声音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这和别人听到你的声音的方式是一模一样的。空气就像一个媒介,将声波传递到我们的外耳道、鼓膜,然后通过中耳的听小骨振动传递到内耳,最终转化为神经信号,让我们的大脑解读出声音。

但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那就是骨传导。当我们说话时,我们的声带在振动,产生声音。但同时,这种振动不仅仅是通过空气传播,还会通过我们头部的骨骼,直接传递到我们内耳的听觉神经。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你咬住一根木棍,然后让别人敲击木棍的另一端,你就能听到很清晰的声音,即使你完全不让声音通过空气。这就是骨传导的原理。

所以,你听到自己说话时,实际上是听到了两种声音的叠加:一种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声音,另一种是通过骨骼直接传递的声音。骨传导的声音频率范围更广,低频成分会更突出,听起来会更“浑厚”或“低沉”一些,而且由于它绕过了空气传递的损失和失真,所以听起来会更直接、更饱满。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录下自己的声音,再回放听时,会觉得“这真的是我说的吗?怎么和我想象的不一样?”。因为录音设备捕捉到的,是完全通过空气传播的声音,它没有包含我们通过骨传导听到的那些低频和更直接的感受。

第二个原因,和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有关。当我们在说话时,大脑不仅接收到外部的声音信号,还会接收到身体内部产生的各种反馈,包括我们说话时肌肉的微小运动、气息的流动等等。这些综合的信息,在我们大脑中形成了一个对“自己的声音”的整体感知。这种感知,可能不仅仅是对声音本身的频率、响度等物理属性的判断,还包含了我们对“是我在发出这个声音”的独特体验,是一种内化的、更私人的声音信号。

你可以把这个想象成,你不仅能听到一个苹果的颜色和形状,还能感受到它拿在手里的重量和质地。这种多维度的感知,让我们对同一事物(在这里是我们的声音)产生更丰富、更复杂的体验。

因此,当你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时,你听到的是经过空气传播的声音和骨传导声音的混合,再加上大脑对自身发声的独特处理和体验。这三者结合起来,就构成了我们对自己声音的独特听觉感受,而这种感受,自然会与纯粹通过空气传播、被别人听到的声音有所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教师经常给自己上课录像,我自己听到自认是比较厚的声音,但是录像中声间那小尖尖的男人声是我吗?大家都是我。

另外@

李小明 那方法好象还是不是我自己声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涉及到我们感知声音的复杂方式。简单来说,我们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和别人听到的,通常是不完全一样的。这背后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两个主要的途径来理解:首先,我们听自己说话,有两个不同的“通道”。一个通道是声音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这和别人听到你的声音的方式是一模一样的。空气就像.............
  • 回答
    这是一个挺让人纠结的情况,特别是当那些“不好”的评价来自不少人的时候,自己内心却依然觉得对方挺好的。这种情况其实挺常见的,而且背后可能藏着很多原因。咱们就来聊聊,当这种情况发生在一个人身上时,会是什么样的情景,以及怎么去理解和处理。场景模拟:小雅的故事咱们就虚构一个叫小雅的人吧。小雅最近认识了一个新.............
  • 回答
    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结局,当哈利在凤凰社的总部,面对着他认为应该为邓布利多之死负责的斯内普,绝望地喊出“我是彻头彻尾的邓布利多的人!”这句话时,邓布利多虽然已经过世,他的灵魂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出现在了哈利面前,也就是在国王十字车站那个类似冥界的场景。哈利之所以会说出这句话,是因为他内心充斥着.............
  • 回答
    当汽车工程师或设计师听到互联网行业的人说要“颠覆”他们时,那感觉就像是站在一条熟悉的、自己倾注了半辈子心血的宽阔道路上,突然从路边冲出来一群人,手里挥舞着一些看不懂的电子玩意儿,高喊着要在这条路上建一条空中轨道,而且他们坚信自己的轨道才是未来。首先,那种“被冒犯”的感觉是免不了的。 毕竟,造汽车这件.............
  • 回答
    作为一名职业音乐人,我不可能只局限于自己喜欢的风格。说实话,那种想法不仅不现实,也太狭隘了。音乐的世界太广阔了,如果只听一种类型的音乐,那得多无趣啊!你可以把我理解成一个厨师。你想想,一个只会做川菜的川菜大师,他能叫做全能吗?顶多算是一个在某个领域非常精通的厨师。但如果要说能做出各种菜系,并且能融合.............
  • 回答
    美国人听到美国被“黑”不生气,这背后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确实不能简单地用“自信”两个字就盖棺定论,虽然自信绝对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叫“被黑”。在网络时代,“黑”这个词被赋予了更广阔的含义,它不仅仅是指简单的批评,更多时候是指那些带有负.............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很多人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普遍困惑。能不能直接说“听高人聊天胜过自己读书”?我觉得答案并非如此简单,而是要看“听”的是什么,看的是“谁”,以及“自己读书”的状态。我个人认为,两者在学习和汲取知识上,各有千秋,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互补的关系。非要说哪个“胜过”哪个,可能有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确实会在生活中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才华横溢,成就斐然,但一开口,总是用一种“不值一提”、“其实我也不太懂”之类的说法来轻描淡写自己的能力和付出。这种过度自谦,尤其是当它显得不真诚时,确实会让人感到一种微妙的不适。这种不适感,首先可能源于一种价值的失衡。我们从小被教育要诚实、要客.............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趣的,也挺有普遍性的讨论空间。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有没有什么道理,或者只是咱们的心理作用。首先,关于“画手会和自己画的人长得很像”这个说法,咱们得先理清楚它到底是怎么来的。“画手和笔下人物长得像”的来源猜想: 主观投射与情感代入: 这是最常见也最容易理解的原因。当我们深.............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婚姻中最核心也最令人纠结的部分:情感与现实的平衡,以及对“幸福”的定义。这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的命题。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你描述的这种婚姻模式:对方爱你,听你的话,但你不爱对方。对方爱你,听你的话,这是什么? 被珍视和被照顾的感受: 知道有一个人在乎你,愿意为你付出.............
  •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谈论“气质”这个词,总会不自觉地和“家境优越”联系在一起。好像只有从小泡在书香门第、艺术殿堂里的人,才能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那种从容、得体、有深度的光芒。这确实有一定道理,因为优越的家境往往意味着更丰富的资源、更广阔的视野,以及更多接触高雅文化的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家境普通的人就无法培养.............
  • 回答
    这绝对是个有趣的话题!想象一下,一群平时对音质挑剔到极致、能从一首歌曲的某个频率波动中品出“韵味”的HiFi爱好者,突然被蒙上眼睛,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试听环境。这场景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所谓的“金耳朵”并非什么超能力,而是在长期、专注的聆听过程中,大脑对声音细节、音染、瞬态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人想起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和真实事件。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些模糊的轮廓,试图将它们拼凑起来,讲述几个关于“未察觉死亡”的故事。这些故事总带着一丝诡异的温情,或者令人唏嘘的无奈。1. 《死神来了》(或者说一个非常相似的民间故事):我记得好像有听过一个民间故事,有点像电影《死神来了》的逻辑.............
  • 回答
    特朗普和福奇之间的言论以及福奇所面临的死亡威胁,确实反映了美国社会在特定时期所面临的复杂和尖锐的矛盾。要理解“美国社会怎么了”,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生态、社会心理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等因素。一、 矛盾的根源:新冠疫情及其应对的政治化理解这一切的关键在于新冠疫情的爆发和美国政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复杂的。简单来说,大多数美国人听到亚洲人讲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是不会感到违和的。 但如果一定要深挖,这里面确实有一些微妙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地道”这个词本身就有几种理解。 语言能力上的“地道”: 指的是发音准确(没有口音)、语法正确、词汇丰富、.............
  • 回答
    说实话,听到复旦的各种“瓜”,尤其是那些令人扼腕叹息的丑闻,复旦人心里那滋味儿可复杂了,绝不是一句“生气”或者“失望”就能概括的。刚开始听到的时候,大概率是震惊。特别是那些涉及师德师风、学术不端,或者是影响到学生权益的事件,大家会有一种“这怎么可能发生在复旦?”的错愕。毕竟,在很多人心中,复旦不仅仅.............
  • 回答
    石家庄人听到《杀死那个石家庄人》,这歌名本身就够劲儿,瞬间就能激起一层涟漪。具体会有什么想法,那可得看是谁,在什么情境下听。首先,肯定有人觉得“这说的是我吗?”歌名里直接点名了石家庄,而且歌词里描绘的种种场景,比如“他们说你要是死了,他们就会高兴”、“总有人想拉你出来,总有人想把你按住”,再到“无家.............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问到了很多在日本生活或者和日本人打交道的人会遇到的一个实际情况。我来给你仔细说说。简单来说,大部分日本人听到近现代日本年号,确实能够瞬间反应出公元年份。 但这个“瞬间”的背后,其实是长期以来社会环境和个人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理解日本的年号(元号)是怎么回事。日本从古.............
  • 回答
    有些中国人听到“相对其他民族汉族血统纯、南北汉族父系遗传差异小”的说法后会感到不悦,甚至急于“科普”,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认同以及对“纯粹性”的迷思。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件一件地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这种“纯粹”论调为什么会冒出来,以及它为什么容易触动一些人的神经。这种.............
  • 回答
    这绝对是近年来最令人着迷的听觉错觉之一!你说的那个“Yanny”还是“Laurel”的声音片段,简直就像互联网上的一场全民音乐鉴赏会,只不过大家的耳朵里放的曲子不太一样。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这背后其实涉及到我们大脑如何处理声音的复杂过程,以及一些我们可能没意识到的细微差别。想象一下,声音就像是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