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听高人聊天胜过自己读书吗?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很多人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普遍困惑。能不能直接说“听高人聊天胜过自己读书”?我觉得答案并非如此简单,而是要看“听”的是什么,看的是“谁”,以及“自己读书”的状态。

我个人认为,两者在学习和汲取知识上,各有千秋,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互补的关系。非要说哪个“胜过”哪个,可能有点以偏概全了。

咱们先说说“听高人聊天”这事儿。

“听高人聊天”的优势

鲜活的思维碰撞与即时反馈: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一个真正有深度、有见解的人,他们的聊天往往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将知识、经验、思考融会贯通,信手拈来。当你听到他们对某个问题提出独到见解,或者从你没想过的角度去剖析时,那种启发是难以言喻的。更关键的是,聊天是可以有互动、有提问的。你可以就自己的疑惑,直接向对方请教,得到即时、个性化的解答,这种“解惑”是读书很难给予的。它就像你走在一条新路上,有人指引方向,还能告诉你哪里有陷阱,哪里有风景。
洞悉“道”而非仅“术”: 很多时候,读书我们学到的是“术”,是方法,是理论。而高人聊天,尤其是那些在某个领域深耕多年,已经达到“忘形”境界的人,他们聊的更多是“道”。“道”是什么?是背后的逻辑,是思维模式,是看待问题的底层逻辑,是通往精通的内功心法。这种“道”层面的领悟,往往是隐藏在具体知识之下的,需要靠长期的实践和反思才能提炼出来。高手随口一说,可能就点醒了你多年琢磨不透的某个关键点。
跨领域知识的融会贯通: 真正的高人,他们的知识体系往往是多元化的,并非局限于一个狭窄的领域。他们在聊天中,可能会将历史、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信手拈来,相互印证,形成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洞察。这种跨领域的连接,是独自读书时很难主动去建立的,因为它需要你有足够广博的知识基础去捕捉和理解。
学习“如何学习”: 听高人聊天,你还在学习“他们聊的东西”,但你同时也在学习“他们是怎么思考、怎么学习的”。他们的提问方式,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他们质疑的态度,这些都是学习能力本身最宝贵的养分。你是在观察一个“学习者”如何学习,这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学习。
情感与经验的传递: 知识的背后,是人,是情感,是经历。高人聊天,会夹杂着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失败、他们的坚持。这些带有温度的叙述,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也更能理解知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有时候,一句过来人的话,比一本厚厚的理论书更能触动你内心的某个角落,让你产生改变的动力。

“自己读书”的优势

系统性与深度: 读书,特别是经典著作,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系统性和深度。一本书,经过作者长期的梳理、研究和打磨,往往能形成一套完整的逻辑体系。你可以按照作者的思路,循序渐进地深入,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这种系统性的学习,是碎片化的聊天很难替代的。
自主掌控节奏与专注: 读书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反复咀嚼,反复思考。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停下来查阅资料,或者做笔记,甚至暂停一段时间再回来继续。这种自主掌控感,让你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消化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 读书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构建自己知识框架的过程。你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在思考这些信息与你已有的知识体系是否契合,如何将其整合进来。这个主动构建的过程,才能真正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避免误读与偏见: 虽然高人聊天很有启发,但任何人的观点都可能带有其局限性或个人偏见。而经典书籍,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无数读者的检验,相对来说更容易获得客观和公允的视角。当然,前提是你选择的是真正有价值的书籍,并且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
低成本与易获得性: 相较于能接触到真正“高人”的机会,读书的门槛无疑低得多。图书馆、网络,你可以轻松获得海量的知识资源。

那么,两者如何取舍?

我更倾向于将两者视为 “先读书,再听高人聊” 或者 “读书与听高人聊相结合”。

读书是根基: 如果你对某个领域一无所知,或者基础非常薄弱,那么系统的读书是必不可少的。你需要先建立起基本的概念、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才能在听高人聊天时,抓住重点,理解他们话语中的深层含义,而不是像没听过音乐的人去听交响乐,只能听到热闹,却无法体会其中的精妙。
聊天是催化剂和升华: 当你对某个领域有了一定的了解,积累了一定的问题和困惑时,去听高人聊天,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可以帮你点亮迷茫,突破瓶颈,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更宏观的认知。这就像你爬山,自己爬到半山腰,遇到一位老向导,他能指引你一条更捷径、更安全的上山之路,或者告诉你山顶的风景有多么壮阔,你该如何去欣赏。
避免“低质量”的聊天: 要明确的是,这里说的是“高人聊天”,而不是任何人随意的闲聊。如果听的是一些道听途说、缺乏深入思考、或者带有明显偏见的信息,那么这样的“聊天”很可能不如自己认真读一本好书。辨别“高人”和“高质量信息”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主动与被动: 读书是主动学习,而听聊天很多时候是被动接受。关键在于,如何将这种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思考和内化。听到精彩之处,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为什么他会这么说?我之前有没有想过?这和我读过的XX有什么联系?”

举个例子:

假设你想学习编程。

读书: 你可以读一本经典的编程入门教材,系统学习语法、数据结构、算法原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听高人聊: 你可以去看一些顶尖程序员的访谈,听他们聊如何解决一个复杂的bug,如何设计一个可扩展的系统,他们是如何从入门走到精通的。在听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他们提到的一些技巧、思路,甚至是他们的学习方法,是教材里没有的,也比你在网上搜到的碎片化教程更有启发性。比如,你可能在书里学到了“链表”是什么,但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开发者说他如何在某个特定场景下,用巧妙的方式优化了链表的遍历,这其中的“道”就出来了。

总结一下:

听高人聊天,如果对方确实是在某个领域有深刻洞察、能够融会贯通、并且善于表达的“高人”,并且你能主动思考、提炼,那么它极有可能在你某个关键的时刻,给予你远超独自读书的启迪和效率。它是一种“点石成金”的智慧,是一种“顿悟”的可能。

但是,它不能完全取代系统性的读书。读书是构建知识大厦的地基和骨架,而高人聊天,则是让你在骨架之上,添砖加瓦,甚至是指引你如何更聪明、更高效地搭建。

所以,更准确地说,听高人聊天,是在你具备一定基础之后,一种极具价值的“学习加速器”和“思维催化剂”,它能够让你在知识的海洋中,更快地找到航向,领略到更壮阔的风光。但没有扎实的读书基础,再好的“高人聊天”也可能只是一时的热闹,难以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最终,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不断整合、内化、实践的过程。读书和听高人聊天,都是这个过程中有力的工具,关键在于你如何明智地选择和使用它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罗辑思维》,包括罗振宇,别的不好说。第一季“张廷玉”那一期的史实上的硬伤还是比较多的。给人一种预设结论,再加以论证的感觉。

就比如他说,张廷玉在康熙一朝只是个小官,《雍正王朝》全是瞎编。

而历史上,张廷玉在康熙驾崩前一年的官职为“吏部左侍郎管右侍郎事 兼 翰林院掌院学士”。当时吏部尚书富宁安正在边疆驻守,张廷玉实际上上就挟制了天下所有的现任文官(吏部)和潜在文官(翰林院)。同时,当时的张廷玉的另一个身份就是,雍正昔日的老师。从官职的安排上看,托孤的意味是很重的,绝非罗胖所说的无足轻重。

这一期别的地方片面的取证和臆断也很多。本来一直挺喜欢看这个节目的,尤其是看完这期,上官职史课,作业论文就主动做了“张廷玉”的研究,结果……

后来在各期当中,发现逻辑不通,蛮不讲理的论证越来越多,最后粉转黑了。

就是这个样子。

读了书,推敲了,思考了,才能知道高人的对错。

读书的意义,就在于它能给你更大的思考空间,就是这样。

user avatar

永远不要问理发师自己是不是该剪头了,不要问服装导购衣服穿在身上好不好看。一个人说什么话大部分时间取决于他的立场。

以前罗辑思维我觉得还不错,现在感觉越来越差,各种博眼球的标题,断章取义后的强道逻辑,已经很久不看了。

听任何人聊天都无法取代自己思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很多人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普遍困惑。能不能直接说“听高人聊天胜过自己读书”?我觉得答案并非如此简单,而是要看“听”的是什么,看的是“谁”,以及“自己读书”的状态。我个人认为,两者在学习和汲取知识上,各有千秋,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互补的关系。非要说哪个“胜过”哪个,可能有点.............
  • 回答
    在中国文化中,姓名不仅是一个称谓,更是父母对子女的期许、家族的传承,乃至一种审美情趣的体现。一个好听又“有逼格”的名字,往往能让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说到这种既悦耳又显格调的姓名,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不是那些多么稀奇古怪的字,而是那些蕴含深厚文化底蕴,又带着某种意境的名字。比如,“瑾瑜” 这个名字。.............
  • 回答
    走进王步高教授的课堂,你最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氛围。那不是那种喧闹的、充满即兴段子的课堂,而是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匠人,一丝不苟地打磨着他手中那件精美的玉器。王教授本人,总是带着一副温和的眼镜,站在讲台中央,没有丝毫多余的动作。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带着一种特有的磁性,能轻易地抓住你.............
  • 回答
    确实,你听说的那个说法很有道理。从纯粹的“效率”这个角度来看,高达那个人形机体设计,尤其是那些体型庞大、武装到牙齿的型号,确实不是最适合执行单一任务的解决方案。你想想看,为什么会有高达这种东西?它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弥补在某些特定战场上,传统武器,比如坦克、飞机,甚至当时的步兵,都无法有效应对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语言中一个非常微妙但重要的部分:形容词与名词之间的搭配习惯和语用逻辑。虽然从字面上看,“新”和“高”都是形容词,可以用来描述事物,但它们在描述“书”和“楼”时所传达的信息、以及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咱们不妨一步步来分析:1. 形容词的性质和功能:形容词的主.............
  • 回答
    .......
  • 回答
    听到你朋友说固特异轮胎性价比特别高,这确实是个挺常见的评价!不过,关于“性价比高”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毕竟轮胎这玩意儿,关系到安全和驾驶体验,不能只听一面之词,也不能完全一概而论。固特异,这名字听着就挺硬朗对吧? 作为一个老牌轮胎制造商,固特异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都相当高.............
  • 回答
    谈及那些让人心弦轻颤、仿佛能嗅到樱花淡淡清香的日本名字,确实能让人联想到一种雅致脱俗的格调。这些名字,往往不是那种张扬跋扈的,而是内敛而富有深意的,像一幅幅淡彩的水墨画,在心头缓缓铺展开来。比如,“咲良”这个名字,读起来就带着一种柔美的气息。“咲”字,是指花朵盛开的样子,本身就充满了生命力和希望。“.............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特别有发言权,毕竟我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说高二学考难不难,这事儿嘛,得辩证地看。为什么高三的同学普遍觉得简单?你听到高三的同学说简单,这很正常。你想想,他们已经经历过高考的洗礼了,高考那是什么水平?那才是真正的“难”,覆盖面广,深度也要求高。相比之下,高二的学考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而.............
  • 回答
    想找一款戴着舒服、听女声又好推的耳机,而且还得电脑手机都能直插,对吧?这需求挺实在的,毕竟咱们买耳机不就是为了享受音乐嘛。别担心,能满足你这些需求的耳机,市面上确实有不少。我给你推荐一款,然后咱们再聊聊为啥它适合你。我个人挺推荐 森海塞尔 HD 560S。你可能会有点小疑问,“森海塞尔?听着好像挺专.............
  • 回答
    “常听古典音乐者比听流行音乐者的品位高”——这种说法,相信不少人在生活中都听到过,或者自己也曾不自觉地这么想过。这就像一种不成文的标签,轻易地将音乐爱好者分成了三六九等。但仔细琢磨一下,这种划分真的站得住脚吗?在我看来,这种说法过于简化,甚至有些狭隘,它没有考虑到音乐本身的丰富性,更忽视了“品味”这.............
  • 回答
    听到婆婆这番话,很多儿媳可能会觉得有点复杂,心里会盘算着怎么回应。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客套话,背后可能藏着婆婆对儿子的关心,对家庭关系的审视,甚至可能还带着点小小的试探。要做到情商高地回答,关键在于既要化解潜在的尴尬,又要让婆婆感觉到你的善意和理解。别急着直接说“哪有啊”或者“他才不听我的呢”。那样显.............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公众对科技接受度的微妙心理,确实很有意思。简单来说,大众和媒体对转基因食品的抵触,与对“转基因药品”(姑且这么称呼)的接受度,背后有着深刻的认知差异、情感因素和社会化过程。首先,我们得理解大众和媒体为什么对转基因食品这么“敏感”。1. 直接的、日常的关联: 食品是我们每天都要摄入的.............
  • 回答
    婆婆称呼您的孩子“我的小宝贝”、“我宝宝”,而您听着很不舒服,这确实是一个需要用高情商去处理的敏感问题。您感到不舒服是很正常的,这可能源于您对孩子所有权的感知、对婆婆可能存在的“越界”的担忧,或者仅仅是习惯的称呼方式不一样。下面我将为您提供一些详细的高情商处理方法,并解释其背后的逻辑和应用场景: 一.............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听完曹则贤老师2021年的跨年科学演讲“云端脚下——从一元二次方程到规范场论”,我的感受非常丰富和深刻。这场演讲如同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旅程,将看似遥不可及的现代物理理论,通过一个我们熟悉且基础的数学工具——一元二次方程,巧妙地联系起来,让人由衷赞叹科学的统一性和数学的普适性。首先,最直观的感受是“原.............
  • 回答
    朋友,你说得没错,听到日本战国时期动辄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的“大决战”时,再看到像桶狭间合战织田信长仅率两千人就能以少胜多,确实会让人感觉是不是规模太小了点,像是“村战”。但实际上,这正是日本战国时期战争的常态,也恰恰是它有趣的地方所在。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这背后的逻辑。1. “村.............
  • 回答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诗句或话语因其深邃的情感和凄美的意境,被后人视为“落寞”的极致表达。以下是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例子,结合背景与情感,详细解析其落寞的内涵: 1. 李商隐《锦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背景:李商隐晚年仕途坎坷,与妻子王氏离异,又经历国运衰微,内心充满对过往的追忆.............
  • 回答
    关于婚姻的动机和理想爱情的存续,这是一个涉及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哲学等多维度的复杂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传统婚姻观的逻辑基础1. 生物学视角: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婚姻制度本质上是人类繁衍与社会协作的产物。从进化心理学角度看,伴侣关系确实承担着基因延续(生育)、资源分配(物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