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可以说「这本书是新的」,而「这栋楼是高的」听起来就很别扭?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语言中一个非常微妙但重要的部分:形容词与名词之间的搭配习惯和语用逻辑。虽然从字面上看,“新”和“高”都是形容词,可以用来描述事物,但它们在描述“书”和“楼”时所传达的信息、以及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

咱们不妨一步步来分析:

1. 形容词的性质和功能:

形容词的主要作用是描述名词的属性、特征或状态。有些形容词是固有属性的描述,有些则是状态变化的描述。

固有属性: 例如“红色的”、“圆形的”、“好吃的”。这些属性通常是事物本身就具备的,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相对稳定的。
状态变化: 例如“干净的”、“坏掉的”、“高兴的”。这些属性通常描述的是事物当前的状态,可能之前不是这样,或者未来还会改变。

2. “新”与“旧”:一种时间维度上的相对性

当说“这本书是新的”时,我们通常是在强调这本书的出版时间或者使用程度。

出版时间: 这是最常见的语境。一本新书意味着它最近才被出版,内容可能更具时效性,或者是一种新出的版本。
使用程度: 也可以指这本书是崭新的,没有被人翻阅过,书页干净,没有折痕。
“新”的特质: “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且它常常暗示着一种时效性、更新性、或者未被使用的状态。对于“书”这种信息载体来说,出版时间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属性,直接影响到内容的价值和吸引力。因此,“这本书是新的”能够准确、有效地传达我们想要表达的信息。

3. “高”与“矮”:一种空间维度上的绝对性(但常被相对化)

而“高”这个词,它描述的是物体在垂直方向上的尺寸。对于“楼”这个名词来说,“高”描述的是它的一个物理尺寸属性。

为什么“这栋楼是高的”听起来别扭?
“高”的相对性问题: “高”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描述。什么是高?相对于什么而高?一个五层楼在普通人看来可能不算高,但对于一个习惯了住平房的人来说,它就很高了。即便是我们说“这栋楼很高”,也通常是在和同类事物(其他楼房)或者一个默认的参照物进行比较。
“高”并非描述楼的核心“价值”: 当我们评价一栋楼时,我们更关注的是它的实用性、美观性、地理位置、居住舒适度、或者它所蕴含的商业价值等等。而“高”本身,除非是在特定语境下(比如为了某种观景需求,或者在竞赛中争夺最高纪录),否则它很少是评价一栋楼的首要或者最关键的标准。
“高”的语用表达方式: 我们通常不会直接用“是高的”来形容楼的尺寸,而是会更具体、更带有语气的表达,比如:
“这栋楼很高。”(强调其高度)
“这栋楼有三十层高。”(给出具体数据)
“这栋楼十分壮观,直插云霄。”(通过其他词语烘托其高大)
“这栋楼的层数很多。”(更侧重楼的规模)

对比一下: 说“这本书是新的”是因为“新”直接点出了书的信息价值或者使用状态,这是我们关心的一点。而说“这栋楼是高的”,虽然描述的是事实,但“高”本身作为尺寸,如果没有上下文,似乎没有直接切中我们评价一栋楼时最常关心的点。我们更关心的是“这栋楼怎么样”,而不是“这栋楼是多高的”。

4. 搭配的习惯与语境的需要:

语言的演进和使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习惯性表达和特定语境需求的影响。

“这本书是新的”:这是非常顺畅的表达,因为“新”直接关联到书籍的生命周期、信息更新程度等用户关心的问题,所以这种搭配非常自然且富有信息量。
“这栋楼是高的”:这种搭配相对来说缺乏指向性。在日常交流中,我们描述楼的尺寸,往往会使用更具体的方式,或者将其与其他评价标准结合。直接说“是高的”,感觉就像在描述一个“是红色的”汽车一样,虽然没错,但不如说“是跑车”或者“是跑得快的”来得更具体、更有信息量。

举个更形象的例子:

想象你问一个人:“这件衣服怎么样?”

如果你回答:“这件衣服是新的。”(这听起来很正常,表示没穿过,或者刚买的。)
如果你回答:“这件衣服是长的。”(这听起来就有点奇怪。除非是在讨论它的长度是否符合某个特定要求,否则我们通常会说“这件衣服很长”,或者“这件衣服的长度很合适”,甚至会说“这件衣服穿上很显瘦”等更直接的评价。)

“高”和“长”在这方面与“新”的情况有些相似,它们描述的是一种物理尺寸,但除非有特定的语境和对比,否则直接用“是 + 形容词”的句式来陈述这种尺寸,会显得不够自然。

总结来说:

“这本书是新的”听起来很自然,是因为“新”直接关联到了我们评价书籍的核心要素——信息时效性、更新程度或使用状态,这种搭配简洁而有效。而“这栋楼是高的”听起来别扭,是因为“高”作为一种物理尺寸的描述,在大多数语境下,它并不是评价一栋楼的首要或者最直接的关键信息,而且表达上也更倾向于使用带有程度副词的说法(如“很高”)或者提供具体数据,以满足更精细的语用需求和表达习惯。

所以,这是一种语言习惯和信息传递效率的问题,而不是语法上的绝对错误。当一种表达方式更有效、更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时,它就会成为更普遍和自然的用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各位支持,第一次写答案难免错漏百出。

本文到目前为止分为3期工程。理解难度是这样的: 1期是简单难度,2期是普通难度,3期是困难难度。 至于会不会有地狱难度的4期工程。再说。

!有关部门预警! ! 论证部分现在含有涉及语言暴力的内容,推荐18岁以上的读者进行阅读。 ! 论证部分的语言暴力内容是为了论证而服务的,并不是对他人进行的攻击。

2016年2月17日 @TairanoKaeru 在评论中提出中文没有系表结构,这个我是赞同的。原答案这样写,是为了给出一个通俗易懂的可以接受的答案,按照临床外语教学写的,谈不上科学和逻辑严谨性。

-----------------一期工程施工围挡------------------ 其实这个例子,是很好的素材,可以用来见微知著。可惜我妖(功)气(力)不够,只能以这种小打小闹的形式写出来。 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唉。

这个问题牵涉到了中国人对人和物是如何划分的以及他们的等级关系,牵涉到了中国人如何认知事物变化等等的一系列深不可测的东西。可惜的是,我只想划着小船在深渊上喝茶,不愿往那深不可测的世界里多看一眼。

-------------☆原答案的起始线☆---------------- 吃饭,路过,就当吃饭时聊聊开心一下。

我们来测试一下吧。看看到底是什么地方让你觉得不妥了。

------------------------------------------------------ A) 我们把主语换换 1. A是新的。 2. A是高的。 >>看不出来什么。

1. 小明是新的。 2. 小明是高的。 >>1不妥,2不妥。

1. 这根旗杆是新的。 2. 这根旗杆是高的。 >>看不出来什么。

>>说明在使用 “A是新的 / A是高的” 的句式时,物品作为主语 的容忍度 比 人物作为主语 的容忍度要高。

------------------------------------------------------ B) 我们修饰一下主语 1. A的这本书是新的。 2. A的这个人是高的。 >>这个“A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修饰,一种是归属。

1. 小明的这本书是新的。 2. 三班的这个人是高的。 >>第2句的容忍度略有提升,但仍然不及格。

1. 昨天我看完的 这本书是新的。 2. 昨天我遇见的 这个人是高的。 >>第2句的容忍度略有提升,但仍然不及格。 >>说明在 “A是新的 / A是高的” 这两个句子中,给A增加定语并不能完全提升语法的容忍度。

------------------------------------------------------ C) 我们换一换动词 1a. 这本书是新的。 1b. 这本书长得新。

2a. 这个人是高的。 2b. 这个人长得高。

>>1a和2b的容忍度良好。1b和2a的容忍度很低。 >>看来 “这个人是高的。” 和动词有关系。

------------------------------------------------------ D) 我们修饰一下动词 1. 这本书就是新的。 2. 这个人就是高的。

1. 这本书才是新的。 2. 这个人才是高的。

1. 这本书将是新的。 2. 这个人将是高的。

>> 第2句的容忍度略有提升,但仍然不妥。

------------------------------------------------------ E) 我们修饰一下表语 1. 这本书是非常新的。 2. 这个人是非常高的。

1. 这本书是挺新的。 2. 这个人是挺高的。

>> 2的容忍度大幅度提升。并且能产生“话里有话”,即言外之意的暴击效果: a) 赞扬别人“高明” b) 反讽别人“高明” ------------------------------------------------------ F) 换表语。。。我想想还是算了吧。。

-------------------☆华丽分割线☆------------------- 所以上面的ABCDEF说明了什么呢?

1. 由A,“__是新的/ __是高的” 对于主语的性质具有敏感性,对物品单词的容忍度略大,对人物单词的容忍度不足。 2. 由B,虽然一个是“修饰”,一个是“所属”,但深究到底,主语前面的 “__的” 是对主语的“特定/特指”修饰。主语被特定时,容忍度有所提升,但仍然不能及格。 3. 由C,显而易见,动词对句子的容忍度有很大影响。(我知道两个句式的结构不一样。求偷懒。) 4. 由D,修饰动词,并不能让 “这个人是高的” 的容忍度及格。 5. 由E,修饰表语(而且还修饰出暴击效果来了)可以极大地提升句子的容忍度,但其逻辑含义已经在语用学层面被引申到其它含义。原含义会产生歧义。 6. 由F。。等等。。老板给我来5串羊肉串。(被打)

所以综上所述: 1. “是” 与 “高的” 的搭配,造成了主语使用上对“人”的容忍度降低。 2. 更换动词“是”,可以在保证文意的前提下使语法容忍度提高。 3. 这个问题,其实是你所有中文知识里的一条无理的硬规矩,你学的时候 ,“这个人是高的” 是不对的,所以这么多年下来,“这个人是高的” 就成了别扭的了。(想象一下当年小学2年级的时候,老师教我们说:“不能说‘一个人是高的,要说‘一个人长得高’ 。” 当时我们应该还系统地学了“的地得”的区分……)

-------------------☆华丽分割线☆------------------- 其实这个问题已经可以提升到哲学层面讨论了。。但是我根本没学过哲学!! 而且我只是路过,我随便说说。你们不可以过来撸我。有什么问题,容本妖吃完这口狗粮再说。 窝也不会排版,窝真的不会排版。。

还有就是。。烧烤很好吃。。

-----------------一期工程施工围挡------------------

-----------------二期工程施工围挡------------------ 2016年2月15日 考虑到题主没有赞(说明我没有让问问题的人满意),以及我自己没有赞(如果我是读者,有一定概率不会点赞),我决定追加一次施工。该违章搭建在原文后方,并且目前还是烂尾的状况。 考虑到违章搭建全是私货和可能的错误,请读者自把不同意的部分写在评论里。

躺在床上,搓搓爪子,作为一个做民科的妖,从哪里开始写起好呢?

--------------☆施工图,水泥和钢筋☆--------------

一、从 “A 是 B” 写起 : —— 当人类谈起 “A 是 B” 时,他的意思并不是数学里的 “A = B”。

先谈谈语言现象吧:

1a. 小明 是 小明。 >> 当我们硬要造一些体现数学里 “1=1” 的句子的时候,反而是别扭的。 (这里我指的是脱离上下文,脱离情景的情况下。而诸如 “小明是谁?小明就是小明”,“小明是小明,不是小红” 这样的句子,它们的容忍度是很高的。因为这些句子的主旨已经不仅仅是“1=1”而是含有别的意思。)

2a. 小明 是 年轻的。 2b. 炒饭 是 咸的。 (炒饭吃甜口的请出门右转,这是我的底线。) >> 这里的 “A是B”,表明的是 “ A的一个特征 = 特征B”。是一个命题,真假另论。之所以用 “ = ”,你可以试着把 “A是B” 改写为 “B是A”。

3a. 小明 是 可以吃的东西。 (我现在不吃人了,不要怕。) (小明 是 食物。) 3b. 炒饭 是 可以吃的东西。 (炒饭 是 食物。) >> 这里的 “A是B”,表明的是 “ A ∈ 具有某特征的集合B”。是一个命题,真假另论。之所以用 “∈”,你可以试着把 “A是B” 改写为 “B是A”。 (需要注意一点,如果你认为 “食物是炒饭” 没有什么不妥,请把 “食物” 设想成地球上所有存在过的人类活着的时候吃过的 “食物”,而不是你今天马上要吃的这一顿。)

综上所述: 在表示 “A 属于 具有某特征的事物集合B ” 和 “ A的某个特征 等于 B ” 时,中文可以用 “ A是B ” 来表达。

那 “这个人是高的” 和 “这本书是新的” 到底哪里不一样了?即, 这是 “A是B” 句式的问题吗?

这个人 是 高的。 × 这本书 是 新的。

或者我们换一种说法:

这个人 是 高的人。 × 这本书 是 新的书。

本质上这两组 “A是B” 想说什么呢,

这个人 的一个特征 = 高的 这本书 的一个特征 = 新的

对应上面换的一种说法:

这个人 ∈ 具有 “高” 这个特征的人的集合 这本书 ∈ 具有 “新” 这个特征的书的集合

不论命题是否为真,这两句隐含的命题都是符合“A是B”这个句式的使用规范的。所以问题中的 “别扭” 不是发生在 “A是B” 这个句式本身上。

(“A是B”在逻辑上还有其他的用途,但这里只挑了相关的一部分。)

------------------------------------------------------ 二、“人”能不能具有“高”这个特征?

我还真不知道如何证明…… 坐等一个高人来帮我证明 “一个人” 能具有 “(身高)高”这个特性。

耍个小聪明,来个反证: 如果 “一个人” 的特征中 不能有 “(身高)高”,那么本题目本身就不会存在了,因为大家从形容词搭配的层面上就已经把这个题目存在的合法性否决了。

也就不会有这么多人关注和讨论了。

-----------☆项目指挥部的分割线☆------------

通过以上两点,我们可以说:

1. 问题不出在 “这个人是高的” 的 “A是B” 句式上,这是 “是” 的使用规则与我们所要表达的命题相契而保证的。

2. 问题不出在 “这个人” 是否可以具有 “(身高)高” 这个特征上,“一个人”是可以具有 “(身高)高” 这个特征的。

本题目的核心,到目前为止转变成: 为什么 “这个人是高的” 在逻辑上是合理的,而 在语言表达上 是别扭的。

-----------☆项目指挥部的分割线☆------------

-----------------三期工程施工围挡------------------

2016年2月17日 解锁了困难难度。作者写作难度大幅度提升,读者理解难度大幅度提升。

[DBM] 冥斯图克 释放了 远古狂乱。

@TairanoKaeru 提前写了我想写的。这里按照答案的时间顺序我有义务提及他的答案。但本答案并没有参考该答案。

一、中文的 “形容词”: 处于教育上 “易理解” 的要求,我们说 “中文有形容词” 。 你们想过一个问题,就是——“中文没有形容词” 吗?

我们先回忆一下,英语的形容词有什么根本性特征。 例: This man is tall. This man is taller. This man is the tallest. 英语的形容词所具有的根本性特征,是,形容词可以有比较级和最高级

那我们回忆一下,日语的形容词有什么根本性的特征。 例: この人は高い。(这个人长得高。) この人は高かった。(这个人以前长得高。) 例: この花は赤い。(这朵花是红的。) この花は赤かった。(这朵花以前是红的。) 日语的形容词所具有的根本性特征,是,日语的形容词的词尾是动词性活用,例句中没有动词也不是错句,因此日语临床教学上的形容词不是英语意义上的Adjective。日语中所谓的“形容词”,其实是动词

我知道这个理念非常的蛋疼。各位读者可以缓一会儿,我再给你们讲中文。

那么,中文有没有 “英语意义上的形容词” 呢? 1a. 这朵花红了。 1b. 这本书旧了。

2a. 这朵花是红了。 × 2b. 这本书是旧了。 ?

3a. 这朵花变红了。 ○ 3b. 这本书变旧了。 ○

这三组例句说明了什么: 1. 虽然我们可以用3a3b的形式构造一个含有动词 “变” 的句子,但是这不能证明 “红” “旧” 是形容词。 2. 反而由1a1b,在没有明显对应英语里面 “ turn / become ” 动词的情况下,即没有显而易见的动词的情况下两个例句依然是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

所以 >> 中文可能没有形容词的。

毁三观了吗?我们歇一会儿继续说。 -----------------上次更到了这里------------------ 2016年9月8日 复更一小点东西。之前的答案非常水,所以从这里开始的表述将言简意赅。

接上面的例1a1b。

=>> 引入一个叫做 【Fuck Test】 的测试法:

【Fuck Test】 在一个可疑的结构中加入诸如【Fucking】【Shitty】【他妈的】【麻痹的】之类强烈的【咒骂】词,可以帮助确定到底是一个松散的结构,还是一个紧致的结构。

例如,当我们怀疑 【paper bag】是一个松散的结构时,我们加入强烈咒骂: This is a fucking paper bag. ○ This is a paper fucking bag. × 所以【paper bag】某种程度上可以当做一个词根,虽然写起来它还是两个词根放在一起的样子。

当然,如果我们研究音韵学(Phonology)时,也可以尝试使用此方法来判断。在此不予赘述。 (例如: It's fucking morning. ○ | It's mor- fucking -ning. ×) (例如: It's fucking international. ○ | It's inter-fucking-national. ○ | It's in-fucking-ternational. ×)

所以让我们来测试一下: 4a. 这本书 旧 他妈的 了。 × 5a. 这本书 他妈的 旧 了。 ○

4b. 这朵花 红 他妈的 了。 × 5b. 这朵花 他妈的 红了。 ○

所以:

1a1b中【旧了】【红了】的关系是紧致的。

即:

【这本书旧了】【这朵花红了】中,【旧了】【红了】的【了】(即完成态)是签署给了【旧】与【红】两个词。

所以在理论语言学上,我们不能断言【中文有形容词】。 因为含有 临床教学意义上被称之为【形容词】的一些句子,他们的【时(或/和)态】被签署在了这些所谓形容词上。

-----------------三期工程烂尾围挡------------------

2017年4月14日 INTP体质发作了,答案总是烂尾在这里快成心病了。

【更新】

1. 修正了关于“日语没有形容词”这一措辞的逻辑错误,改为 “日语临床教学上的形容词不是英语意义上的Adjective”。 2. 修正了两处知乎改版之后造成的排版问题。

总结一下到目前为止我个人的推论:

第一部分

1. 在使用 “A是新的 / A是高的” 的句式时,物品作为主语 的容忍度 比 人物作为主语 的容忍度要高。

【第二部分】

1. 问题不出在 “这个人是高的” 的 “A是B” 句式上,这是 “是” 的使用规则与我们所要表达的命题相契而保证的。 2. 问题不出在 “这个人” 是否可以具有 “(身高)高” 这个特征上,“一个人”是可以具有 “(身高)高” 这个特征的。

->>“这个人是高的” 在逻辑上是合理的,而 在语言表达上 是别扭的。

【第三部分】

1. 中文可能不存在类似于英语中“形容词(Adjective)”的单独词类。尝试从“高”这一词根的性质进行深入讨论,目前没有进展。


【临时总结】

(第一部分的) 在使用 “A是新的 / A是高的” 的句式时,物品作为主语 的容忍度 比 人物作为主语 的容忍度要高。即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合适度可能是造成 “一个人是高的” 这句话超出母语使用者容忍度的原因。 -----------------四期工程围挡------------------

【状态的连续性】

这一部分参考了本问题下 @罗尔依罗藏 的答案。

他指出(原答案引用):“新旧在这里是没有中间状态的,高矮有,故而不能说。想像一下,如果在另一个社会,人分成两类,一类身高185,一类身高165,人要么是高的,要么是矮的,这时候就能说“这个人是高的”了。

这里体现的是中文中对于 “高矮” 的界定不同于英语的 “tall / short”。

我们回想一下英语语境下,当说话者说 “He is tall.”,或者日语语境下,当说话者说“彼は高い。”时,他指出的不是一个社会性的 / 有中间状态的 “高矮” 判定,而是指出 “相较于自身身高” 的 “高矮” 判定(Yes/No判定)。

>>>> [脑洞坍缩]

>> 中国人的“高矮”等关于“人”的判定是社会性的 + 中文人拒绝这种 “对人的社会性判定” >> 中国人对于 “人的社会性判定” 是至少持 “不可知态度” 的 >> 中国人是不可知论者 + 造反有理 >> 中国人一直在 不可知论 和 可知论 上精分 + 中国人大部分是二元论的 >> 撕比是社会常态 >> 撕狠了可能就真崩溃了但是一边挣着钱一边撕比就不会 >> 不可能像日本美国等国家形成实际上的 政治正确 >> 多党制撕比迟早归西因为老百姓挣不到钱了 >> 一直在崩溃,总是在撕比中+1s >> 外国人试图用prototype概括中国人是徒劳的 >> 外国人在精分和撕比中眼睁睁看着中国人在撕比中崛起 >> 在撕比中闷声发大财然后等着撕出地球撕出太阳系...(省略1万字)

>>>> [脑洞蒸发]

(敲黑板)刚才说到了英文对于 “人的高矮” 的判定是相对于说话者自身的。对于中文来说,即使是大大超出社会平均并达到最大值的个例,我们依然不能用“小明是高的”这种句式,也就说明中文对于“人的高矮”的判定可能不是以 相对于自身 为基准的。

例如: 姚明 是 高的。 ×

这里有一个逻辑问题,我们现在有 现象C(“小明是高的”是错句),和可能的 原因A(中文的“人的高矮”判定不是参照说话者自身的)和 原因B(“人的高矮”具有没有绝对定义的中间状态)。然而鄙人在上面加粗的部分中认定 原因A 和 原因B 作为 现象C 的充分条件……

所以各位读者认为上面加黑的字是对的吗?

【Just Don't Judge.(Pragmatically)】

我们知道外国人经常把 “Don't judge.” 这句话挂在嘴边,意为不要给别的个体下主观结论。鄙人认为这个信条对于汉语来说,不需要挂在嘴上,而是写在汉语语法里了。

当我们讨论 “人的身体部分” 时,我们往往都不能使用 “A是B的” 这样一个句式。

例如: 小明 是 高的。 × 小红 是 漂亮的。 × 小明 是 胖的。 × 小明的丁丁 是 短的。 × 小红的咪咪 是 大的。 ×

主观上我们认为当一个说话人发表以上言论时,是一个主观的人。(……)

当我们必须要失礼指出这些实际情况(或者表达赞扬)时,汉语就像薛定谔的猫一样,会迫使说话者添加其他Adjunct来确定其含义。

例如: 小明 是 挺高的。 √ 小红 是 挺漂亮的。 √ 小明 是 挺胖的。 √ 小明的丁丁 是 挺短的。 √ 小红的咪咪 是 挺大的。 √

可能部分介于如上原因,“小明是高的” 语言演化过程中变成了量子纠缠态,要观察就要坍缩……

因为这部分至少牵涉到语用学(Pragmatics),弊妖知识储备不够,所以只能抛砖引玉一笔带过。

【纪念我们的小学语文老师】

回想一下小学语文老师的教诲:“说 一个人身高高 不能说 ‘他是高的’,要说‘他长得高’。给我记好了不然考试扣分…… ”

-----------------五期工程围挡------------------

【临时总结】

我开始相信着整个问题只有一个原因:

回想一下小学语文老师的教诲:“说 一个人身高高 不能说 ‘他是高的’,要说‘他长得高’。给我记好了不然考试扣分…… ”


我决定有机会去教育局问一下制定语文临床教学的负责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