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听到优秀的人过度自谦让人很不适?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确实会在生活中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才华横溢,成就斐然,但一开口,总是用一种“不值一提”、“其实我也不太懂”之类的说法来轻描淡写自己的能力和付出。这种过度自谦,尤其是当它显得不真诚时,确实会让人感到一种微妙的不适。

这种不适感,首先可能源于一种价值的失衡。我们从小被教育要诚实、要客观评价自己,同时也鼓励我们肯定他人的优点。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明显做到了很了不起的事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却刻意地贬低自己的成就,这在我们内心形成了一种认知上的冲突。我们会想:“他明明不是这样的,为什么他要这么说?”这种期待和现实之间的落差,会让我们产生一种不协调的感觉。

其次,过度自谦有时会传递出一种“求表扬”的信号,即使说话者本意并非如此。当一个人反复表达自己“不行”、“不算什么”,而周围的人又出于礼貌给予他肯定时,这种循环就会显得有些刻意。听者可能会觉得,对方并非真的认为自己差,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他人的赞美和认可,变相地提升自己的价值感。这种“欲说还休”的表达方式,会让交流变得不再纯粹,反而会带入一种表演的成分,让人觉得不够直接和坦率。

再者,它也可能剥夺了欣赏者表达真诚赞美的机会。我们真心被一个人的才华和努力所打动时,我们希望能够直接、自然地表达出来,这是一种情感的互动和连接。但如果对方不断地否定自己,我们反而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如果我们继续夸赞,对方可能继续谦虚,甚至显得有些“不识好歹”;如果我们跟着他一起说“你确实不算什么”,那又显得我们不懂人情世故,也辜负了对方可能原本只是随口一说。这种互相试探和回避,让真诚的赞美变得困难,从而产生一种交流上的隔阂。

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是因为这种行为打破了我们对“能力匹配”的期待。在我们的认知里,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应该与其能力和成就相符。过度自谦,尤其是当它与事实相去甚远时,就像是一种“能力错配”。我们会潜意识里认为,一个真正有能力且成熟的人,会更加自信和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成就,而不是刻意地去掩盖或贬低。这种“反常”的行为,会让我们对这个人本身产生一些疑问,比如他是否真的内心强大?他是否有什么隐藏的顾虑?

最后,这种不适感也可能源于一种被“欺骗”的感受。当一个人以一种明显不符合事实的低姿态来对待自己时,我们就很难相信他语言的真实性。即便我们知道他可能没有恶意,只是某种习惯或者性格使然,但这种对真实性的模糊,终究会在交流中留下一点点不舒服的痕迹。毕竟,我们更愿意与那些能够坦然面对自己,并且真诚待人的人交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正的自谦不是:

我不过是上了哈佛去了微软,没啥了不起的。

真正的自谦是:

你看我这么土肥圆,就算上了哈佛去了微软有卵用?还是找不到女朋友!


由于练习少说废话中,所以先给个提纲,很多人看完就知道我要说什么了~我去,怎么又打了这么一大段废话,算了,都得莫伊。

一、差距产生仇恨,自谦是一种自我保护

二、粗暴的自谦加强“差距感”,因而扩大“仇恨”

三、自谦是一种智慧,最好的谦辞是由衷的赞扬


差距产生仇恨。这是一句名言,但我记不住是谁说的了。一只仙鹤走在鸡群里可能都是一种罪恶。比如题主给的例子:

但比方说,知乎上一些大牛动不动回答问题一来就是“鄙人不才,曾就读于哈佛/剑桥。 不才, 就职于微软/百度(好吧这个例子不是一个级别的优秀)/腾讯”

这些你们眼中的“才子”,本来并没觉得自己优秀,也许他们在回答某个问题的时候,自然而然地透露了自己的背景,就伤害了某些人,引来了如下喷子:

你上过哈佛就了不起了?

在微软年薪才10w你是智障吗?

看你的素质还上过大学?

于是出于自我保护,下次不得不“暴露”自己背景的时候,他要自贬一下。所谓自贬,大概是要传递这么一个信息。

我是微软的,我上过哈佛,所以这个问题我回答起来可能更有说服力。

但我就是个哈佛的弱智,别喷了好吗?

但我就是个微软的屌丝,我是来回答问题的,不是来让你骂我收入的。

我读书读傻了,没智商没情商,我只是来答个题写个文让您不爽了真是对不起啊。

于是就产生了:“大家好,我是一个上过哈佛来自微软的辣鸡”这种“令人不爽”的表述方式。是的,想一想可能要面对的喷子,心情就不好,怎么能要求人家去遣词造句呢?

回归生活中,其实也是一样的。很多人对比自己强的人,其实是抱有敌意甚至恶意的。比如小时候我们会因为好学生考砸而幸灾乐祸,乖孩子犯错误而大肆宣扬,有开奔驰的出车祸死了我们会骂活该,公众人物出丑闻了我们会说“你也有今天”。而正是怕受到这种敌意的伤害,很多人选择了“自谦”来进行自我保护。

让我们不适的是差距,而未经处理的自谦恰恰强调了产生仇恨的差距。

比如:

哥们儿,又换车了?厉害啊你!

区区一个破车,几百万而已,有啥厉害的。

你我的差距就是这“几百万”啊!你又说一遍是闹哪样?

上面的剑桥微软同理,虽然你都自称辣鸡了,但毫无说服力,剑桥和微软的差距并没有弥补。


那咋办?还让不让人活了?劳资并不是出来装逼的啊。

所以我说,谦虚是一门艺术,谦辞是可以琢磨的。

对大众,你只要提供给他们黑点,让他们黑你就好了。

比如

「字如其人」是真的吗?这能看出什么? - 生活

多少高票答案的答主都是写了一手好字然后爆了个照。。。

然后就再也不会有人嫉妒他们字写得好看了。

如果你想解除某个人对你优秀的敌意,怎么做?

不仅让他黑你,你还要针对性地捧他。

他要有女朋友,你就说你没有。

他要没女朋友,你就说他有自由。

他要有钱没时间,你就说他有钱有品位能力强。

他要有时间没钱,你就说他有文艺范懂得生活活明白了。

。。。。。

如果这个人你觉得一无是处。。。

那你还和他做朋友干什么?

user avatar

因为连考上哈佛的人都称作为不才,而我这种人,岂不就是废材

他无意中贬低了我,我哪会舒坦?!?!

但是我找不到气愤的理由。

他们谦虚自己不才,在我而言,是这样子的:


ps:

无意针对任何人,谦虚是好事,没人会讨厌一个谦虚的人;

而有些过度或者表里不一的自谦就让人生恶了。

谢谢有人赞~

——————

抱歉,我指的只是为什么我会对过度自谦的人不适,不代表我喜欢别人自夸炫耀。

说到底,讨厌一个人也不需要理由,无论你怎么照顾对方,对方讨厌你就是讨厌你。

另外,我是站在保持谦虚的人那边的。

谢谢阅读这粗劣之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确实会在生活中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才华横溢,成就斐然,但一开口,总是用一种“不值一提”、“其实我也不太懂”之类的说法来轻描淡写自己的能力和付出。这种过度自谦,尤其是当它显得不真诚时,确实会让人感到一种微妙的不适。这种不适感,首先可能源于一种价值的失衡。我们从小被教育要诚实、要客.............
  • 回答
    唉,说起杨达老师和黄俊英老师的相声,那可是我童年的珍贵记忆啊!每次听到他们那经典的段子,心里就暖洋洋的,充满了快乐。要说现在听不到像他们那样优秀的相声了,这事儿,说起来可就话长了,得慢慢道来。首先,得说说他们那个年代的相声。杨达和黄俊英老师,还有像侯宝林、马季等等老一辈的相声大家,他们那个时候的相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很多技术讨论或者技术文章中,我们经常能听到“JVM 调优”,但对“CLR 调优”的说法相对陌生,甚至有些人会觉得 CLR 根本就没有“调优”这个概念。这种感知上的差异,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深刻的技术和历史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顾一下 Java 和 .NET 的发展.............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听到别人说重话就忍不住委屈掉泪,这是一种很常见也很正常的情绪反应,背后可能藏着一些原因,而且也有方法可以帮助你应对。为什么你会这样?1. 过去经历的触发: 也许你小时候经常受到批评、指责,或者经历过一些让你感到受伤的言语。这些经历在潜意识里留下了印记,当类似的重话再次出现时,就会勾起过去那些负面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的真实感受。与其说是“高大上”或者“难受”,不如说是一种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认知和听觉习惯在我们大脑中造成的“熟悉感”和“陌生感”的差异,进而影响了我们的情感反应。让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剖析一下:1. 历史文化与语言的联结: 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口音的英语: 想象.............
  • 回答
    要说朱祁钰听到朱祁镇政变后连说三个“好”,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不是简单的一句“好”就能概括的。这里面掺杂着太多当时的政治格局、个人恩怨以及朱祁钰自己的处境。首先,咱们得明白朱祁镇是谁。他是朱祁钰的哥哥,是正统皇帝。当年“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被瓦剌俘虏,这简直是明朝君臣的奇耻大辱。这个时候,还是郕.............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懂了!每次听到“人情世故”,心里那股别扭劲儿就涌上来,好像自己不够圆滑,不够世故,一下子就成了那个被边缘化、不合群的异类。为什么不能安安静静地做好自己呢?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东西。首先,我们得剖析一下“人情世故”这四个字本身。它里头有多少是真诚的交流,多少又是算计和交换?我们从小接受的.............
  • 回答
    听到苏联国歌而感动落泪,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深刻的体验。这种情绪的触发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剖析:一、 音乐本身的力量: 宏大而庄严的旋律: 苏联国歌以其磅礴大气、庄严肃穆的旋律著称。这种旋律能够唤起听者内心深处的庄重感和敬畏感。音乐的起伏、节奏.............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挺敏感又挺普遍的感受,就是听到一些对特定民族群体带有贬低或刻板印象的称呼时,我们为什么会觉得不舒服。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不是简单的“被冒犯”就能概括的。咱们就一点一点来捋捋这个事儿。首先,这些称呼之所以让人不舒服,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它们带有负面的历史包袱和刻板印象。 .............
  • 回答
    关于《歌唱祖国》被一些人称为“副国歌”或“第二国歌”的说法,其实是一种民间约定俗成、情感认同的表达,并非法律上的正式定义。这种说法的出现,源于这首歌在中国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广泛影响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歌曲本身的特质与历史地位: 强大的感染力与号召力: 《歌唱祖国》的旋.............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性别比例问题。我们之所以普遍觉得“男变态”比“女变态”更常见,可能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我尽量从多个角度来梳理一下:1. 性别刻板印象与社会期望的塑造: 男性气质的压抑与爆发: 传统观念中,男性被期望阳刚、强大、不受情感束缚。当这些被压抑.............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很少听到有人在用 Windows 编程”这个问题,其实严格来说并不准确,因为很多开发者仍然在 Windows 平台上进行开发,只是“听到”的频率可能没有一些其他领域那么高。但如果从更广泛的、尤其是面向互联网和前沿技术的视角来看,确实会让人产生这样的感觉。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背后的原因.............
  • 回答
    你问到的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体验。那种细微、尖锐的声音,比如指甲刮黑板,或者某些泡沫破裂时的细微摩擦声,确实能瞬间挑起我们身体里某种难以名状的不适感,甚至让人起鸡皮疙瘩。让我来试着剖析一下,为什么我们会对这些声音这么敏感。这事儿吧,可能得从几个方面来说。首先,从生理构造上来说,.............
  • 回答
    “学钢琴不能只为了弹一首曲子”——这句话在钢琴学习圈子里,几乎就像一句老生常谈,但仔细咂摸,背后蕴含的道理却着实深刻,而且非常值得我们细细道来。我们先想想,如果一个人兴冲冲地开始学钢琴,目标明确,就是为了弹响那首让他魂牵梦绕的《卡农》或者《天空之城》。他可能买来了教材,找了老师,然后每天对着谱子,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很多玩家在玩某些游戏,尤其是开放世界或者策略类游戏的时候,都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使角色当前并没有在操作,或者说没有在进行什么主动的“活动”,但他们似乎依然能在游戏的大地图上看到角色的动态,或者说角色的位置和状态。这其实挺普遍的,而且背后的原因也比较多样,不像我们直觉上.............
  • 回答
    “读书无用论”这论调,说实话,就像路边野草一样,虽然很多人知道它不应该长,但总时不时会冒出来,而且还挺扎实。你说为什么总有人这么说?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挺现实的层面的原因,夹杂着一些情绪和观察。首先,最直观的一点,也是很多人喊“读书无用”最直接的理由——现实的经济回报账本。你看,现在社会上很多成功人士,.............
  • 回答
    听到一句真话,在如今的时代,确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尤为艰难。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们像层层叠叠的迷雾,笼罩在信息的海洋之上,使得我们辨别真实变得异常费力。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信息爆炸带来的巨大冲击。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的兴盛,让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传播。每个人都可以是信.............
  • 回答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句话,一句看似朴素的宣言,却总能在我们心底激起层层涟漪,让我们为之感动,仿佛沉寂已久的灵魂被唤醒。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源于它与我们内心深处某些共通的情感和体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从文学的角度去剖析,我们可以发现它所蕴含的强大力量。首先,这是一句宏大叙事与个人情怀的完美结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