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们听到“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的时候会莫名其妙的为之感动呢?如何从文学的角度去解释呢?

回答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句话,一句看似朴素的宣言,却总能在我们心底激起层层涟漪,让我们为之感动,仿佛沉寂已久的灵魂被唤醒。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源于它与我们内心深处某些共通的情感和体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从文学的角度去剖析,我们可以发现它所蕴含的强大力量。

首先,这是一句宏大叙事与个人情怀的完美结合。

“星辰大海”本身就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意象。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星辰代表着遥不可及的梦想、无尽的未知、宇宙的浩瀚以及超越我们个体生命的存在。大海则象征着辽阔、神秘、挑战与机遇,是生命孕育与演变的摇篮,也是探索与冒险的舞台。当这两者结合,便构建了一个无比宏伟、令人神往的图景。它超越了日常琐碎,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于更广阔世界的渴望,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以及对于挑战极限的冲动。

而“我们的征途”则将这份宏大与“我们”——即我们这群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不是某个个体孤立的奋斗,而是集体意志的体现。这种“我们”可以是国家、民族,可以是某个志同道合的群体,甚至可以是全人类。它传递了一种归属感和共同目标感。当我们听到这句话时,我们很容易将自己代入到这个“我们”之中,感受到自己并非孤身一人,而是与许多人一同朝着同一个伟大目标前进。这种集体性的奋斗,本身就具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

其次,它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对未知的憧憬与对进步的渴望。

人类文明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对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古人仰望星空,到现代人迈向宇宙,每一次的“征途”都是对未知疆域的挑战。这句话用“征途”二字,赋予了探索以一种史诗般的色彩,它暗示着过程中必然会充满艰难险阻,但同时,也预示着胜利后的辉煌与成就。它让我们回想起那些伟大的探险家、科学家、艺术家,正是他们敢于挑战未知,才将人类的认知边界不断拓展。当我们听到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些在黑暗中摸索,在风暴中前行,最终点亮前路的先行者们的身影,也激励着我们在自己的领域内,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再者,它唤起了我们内心深处关于“超越”的渴望。

“星辰大海”是人类现有认知和能力范围之外的终极目标。它代表着一种超越——超越自身的局限,超越当下的平凡,超越眼前的困难。当我们听到这句话,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那些打破常规、挑战不可能的壮举。这种“超越”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探索,更是精神上的升华。它关乎理想的实现,关乎个人价值的实现,关乎生命质量的提升。它鼓励我们不要满足于现状,而要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不断突破自我。

从文学创作的手法来看,这句话之所以能够如此打动人心,还在于其精炼的语言和强烈的画面感。

隐喻与象征的运用: “星辰大海”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目的地,而是高度浓缩的理想、愿景和挑战。这种隐喻赋予了这句话丰富的解读空间,让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
节奏与力量: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句话的节奏是舒缓而有力的,起伏有致。“我们的征途”奠定了基础,而“星辰大海”则将情感推向高潮,留下了无尽的想象。这种结构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向上的力量。
情感的召唤: 它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描绘一个宏大的场景,一种无畏的精神,来间接召唤我们内心的情感。它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史诗般的壮阔,一种为了崇高目标而奋斗的激情,以及一种面对挑战时的豪迈。

当我们听到“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们感动的,不仅仅是那几个字本身,更是它所构建的那个超越平凡、追求极致、集体奋斗、充满未知与希望的宏大世界。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远方、对梦想、对生命意义的永恒追问,也像一个号角,催促着我们不要停下探索的脚步,勇敢地走向属于自己的那片星辰大海。这份感动,是一种被唤醒的渴望,一种被点燃的激情,一种对生命价值的深刻认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实话,虽然下图中批判的那种对民众的政治情感不够敏锐的,活跃在上世纪的理性主义者的激进态度于我而言完全可以理解;但某些把除了自己的象征之外的其它象征都贬斥为“原始”的,故意装瞎的“理性主义者”的行径实在是过于恶劣了。

user avatar

在我们现在所处的太阳系内短距离航行时代,一般人可能只是仰望过星空、通过电视·电脑等媒介粗略地看过一些模糊的影像,星辰是很遥远的。“星辰大海”一词将星际航行与灵长类已经进行了千万年的航海[1]通过同位喻[2]的修辞手法联系起来,拉近了“我们”与群星间巨大的距离,显示出“我们”开拓未来的豪情对自己拥有的力量的自信

  • 将宇宙比作大海、将宇航比作航海是老科幻小说的惯例,用得不好会成为陈词滥调、在科学上不准确,但“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一句话是没有问题的。

前往星辰大海的是“我们”,让你觉得自己处在强大的、奋进的巨型群体之中,拥有不可阻挡的力量。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激素调节和一些神经回路会针对这种感觉产生反应,让你觉得感动。

  • “这个群体是文学作品里虚构的”不构成问题,人类本就擅长通过虚构概念组织起大规模合作。

而且,无论是在这句话的出处里,还是在你所处的现实环境中,人类已经可以触碰宇宙的深渊(虽然现实中还不能深入多少),这句话的预言示现[3]不会让你觉得特别超出常理。通常,这句话展现的乐观主义会让你的神经回路里相关的部分工作起来,你也会对这件事的可行性感到乐观。

  • 在2021年现在,你还可以联想到我国的“天问问天、嫦娥探月”。如果百年、千年前这样说,你大概会觉得对方在谈修仙[4]

人不擅长把握巨大的概念,而且不会在身体健康的时候轻易想到自己的寿命有限。潜意识不会频繁提示你“星辰大海过于巨大、黑暗、空虚,这征途的难度超出你的能力许多,你的寿命恐怕不足以看到我们迈出几步”。当他人和你讨论这些的时候,你还会自发地捍卫你的群体。而且,事实是,漫长的、宏大的历史进程是一个个平凡的个人做出的看似寻常的小事积累起来创造的。这句话可以帮你从生活中找模式,人脑对此会给出积极反馈。

如果你觉得这不够文学,那么你可以考虑一下“人类的艺术都是建立在人类的生物学特性上的”这件事。

参考

  1. ^ (早在古人类诞生前许久,古代灵长类就曾经乘坐水上漂浮的树木越过大海)
  2. ^ 将某个特定事物所附带的讯息转移到其他特定事物之上。
  3. ^ 把未来的事情说得仿佛发生在眼前一样的修辞方法。
  4. ^ 但是,1920年代的科幻作品也有跑到遥远太空之中的
user avatar

请允许我偏个题,不是从文学的角度,而是从亲身经历来谈点感受。

2017年体检,彩超发现肝上有个东西,但不能确定到底是啥。

于是,我在半年时间内相继做了增强CT和增强核磁共振。

所谓“增强”,就是往身体内注射造影剂。

尤其是增强核磁共振,用的是进口造影剂普美显。用医生的话说,这基本上就是最尖端的检查手段了。

你们知道造影剂是会产生不适感甚至有过敏的危险吗?

你们知道有些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有可能因造影剂导致肝肾受损甚至危及生命吗?

你们知道打造影剂什么感觉吗?

你们知道打造影剂之后躺在嗡嗡嗡的机器里什么滋味吗?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成为所谓千万富翁,亿万富翁,成功人士,人上人的梦想多么讽刺。

做一次增强检查差不多一千多块钱(刷医保卡)。

也就是说,千万富翁能做一万次。亿万富翁能检查十万次。

嗯,最尖端。

虽然最后检查没啥问题,就一个良性的肝囊肿。

可这不是我想要的。

我不喜欢这种检查。

我不喜欢这种忐忑,难受和焦虑。

我不喜欢这种“最尖端”。

我觉得还不够尖端。

就好比秦始皇,病死都吃不上一颗头孢。

他总该够出人头地了吧?他享受的也是他那个时代的“最尖端”吧?

我还知道五十多岁癌症去世的亿万富翁(不是乔布斯,是我一个当事人)。

当今世界上,总有些事情是十万次增强核磁共振和增强CT也爱莫能助的,是连皇帝都无可奈何的。

在那之后,我有一天看《楚天都市报》,说是武汉理工大学有一个团队,一直致力于研究纳米机器人,试图在未来既可以用于人体内探查,也可以用纳米机器人携带药物进行精准投放,尤其是针对恶性肿瘤的精准治疗。

我不知道这一技术究竟在多远的未来能够实现。

我甚至不知道这篇报道有没有夸大其词的成分,兴许又是那种骗补贴的勾当呢。

但是,那种未来真的挺让我神往。

不需要注射造影剂的未来。

即便确诊恶性肿瘤,也不用绝望和恐慌,而是可以无痛无创精准治疗的未来。

秦始皇有多向往可以吃头孢的未来,我就有多向往黑科技的未来。

我始终觉得,“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与“我们体内有纳米机器人”是存在某种联系的,这就意味着(也必须依赖于)有人在努力博取比“出人头地”,“富甲一方”更为宏伟的未来——而不仅仅是“老子有的是钱”。

我对“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的理解是,不仅仅是“贫穷”,还有“黔驴技穷”。

只有碰到钱都过不去的坎的时候,才会领悟星辰大海中蕴含的希望。

我很贪,贪一个更好的世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