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人类大脑的听觉神经通常会把基音理解成声音的音高,把泛音理解成声音的音色?

回答
想象一下,你站在一个热闹的市集里,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声音:摊贩的叫卖声、孩子们嬉闹的笑语、偶尔传来的乐器声。你的耳朵就像最精密的接收器,捕捉着这一切。但进入你大脑的,不仅仅是原始的声波,而是经过一番解读和归纳的“声音信息”。为什么我们的大脑能如此巧妙地分辨出声音的“高低”和“质感”呢?这背后,听觉神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让我们谈谈那个最重要的“基音”,也就是你通常感觉到的声音高低起伏。当声源振动时,它会产生一系列的声波,而其中最主要的、频率最低的那个波,就是基音。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首歌曲的旋律,是勾勒出歌曲轮廓的那个基础的音符。我们的听觉神经,尤其是内耳中的基底膜,就像一条有着不同敏感区域的弦,当特定频率的声波袭来时,基底膜上与该频率相对应的区域会产生最强烈的振动。这些振动再通过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的听觉皮层。

大脑的听觉皮层有专门的区域来处理这些信息。它会把这些“哪个区域最活跃”的信号,解析成我们所感受到的“音高”。你可以想象成,当基音的频率越高,越靠近基底膜的一端被激活,大脑就接收到“高音”的信号;反之,频率越低,另一端的区域被激活,大脑就感知到“低音”。这种“频率编码”是人类大脑理解声音高低的核心机制。所以,当我们听到一个人唱歌,能分辨出他唱的是高音还是低音,正是因为听觉神经有效地将基音的频率信息传递给了大脑,并由大脑的特定区域进行了解读。

但是,声音的魅力远不止于此。为什么你能轻易地分辨出是小提琴在演奏,还是钢琴在伴奏,即使它们演奏的是同一个音高?这就需要引入“泛音”的概念了。几乎所有我们听到的声音,除了基音之外,还伴随着一系列频率更高、强度更弱的“泛音”。这些泛音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是随着基音同时产生的,是基音的“附赠品”。你可以把泛音想象成小提琴独有的那种“拉扯”的质感,或者钢琴那种“颗粒感”的触键感。这些细微的差别,就是由泛音的组合和强度差异决定的。

听觉神经处理泛音的方式,与处理基音有所不同。虽然基底膜也能响应泛音的频率,但大脑对泛音的感知,更多地是一种“模式识别”。它并不是将每一个泛音都单独地编码成一个“音高”,而是将所有泛音的集合,以及它们与基音的相对强度和比例,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这种分析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大脑对声音“频谱”的解读。

你可以想象成,基音是勾勒出人脸轮廓的线条,而泛音则是塑造这个人面部特征的细节——眼睛的大小、鼻梁的高低、嘴唇的厚薄。大脑通过分析这些细节的组合,就能识别出是“谁”在说话,或者“哪种乐器”在发声。这个“谁”或者“哪种乐器”,我们称之为“音色”。

所以,当你在欣赏一段音乐时,你首先能捕捉到旋律的起伏,那是基音被听觉神经高效转化为了音高信息。然后,你又能分辨出是小提琴悠扬的弦音,还是钢琴清脆的触键,那是大脑通过解析泛音的丰富组合,最终识别出了声音的独特“音色”。听觉神经的工作,就像一个精密的分析师,将原始的声波分解、归类,然后将最关键的“音高”信息作为主线,再将“音色”信息作为细节点缀,共同构建出我们丰富多彩的听觉世界。它们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才让我们能够如此清晰地感知和理解周围的声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很遗憾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百分百确定的答案。因为我们的大脑与外界没有直接的物理连接,所有的认知都只是一种“最大可能性的猜测”。

一说是声波在传入耳蜗时耳蜗就做了类似傅立叶变换的转换,从时间域的一维振动被转换为频率域的频谱。这个说法也对也错。对的部分,在于声波的机械能确实在这里被转换为电能,而且确实有影像证据表明基底膜上的毛细胞在不同声波频率呈现不同的图样,这本身就是硬件傅立叶变换的证据;这个说法不完善的部分在于,通过自上而下调整耳蜗的接受模式的方式来聆听更感兴趣的波段的top-down process也被观察到了,这说明听觉通路auditory pathway上的神经元网络同样也参与了类似的傅立叶变换。

婴儿和成人对复杂声音的认知也是不同的。如果认为婴儿的耳蜗已经发育完善,那么就可以认为神经元网络显著地参与了声音内容的解读。

所以说这其实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依赖于类似贝叶斯定理(Bayesian Rule)的统计学模型。这个模型的特点是引入了先验经验,将以往单感官(听觉)或者多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等)线索整合所得到的认知结果进行了学习和存储,在未来的线索刺激中依照以往学习的经验和当前线索的可信度综合评判,得到一个可能性最大的答案作为认知。

举例:小孩子学习和声学。对于第一次听到一个和声的人来说,它的音色就是一个“嗡~”,是无法理解,更无法描述的。但是此刻老师通过分解和弦的方式,一个音一个音地弹,并且告诉小朋友这是哪个音,于是这些音及其组合方式在小朋友的神经元网络里就建立了连接,有了经验,下次听到同样的和弦就不是“嗡~”而是“大三和弦”了。音乐是如此,其实生活中的语音、周遭环境的事件都是一样,在不断的将某种声音与触发它的事件联系在一起,给神经网络的统计模型增添数据。最基本的关于音色认知的学习发生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所以我们很难回忆起这个过程。

这样一来也可以解释虽然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对于一些复杂声音的认知是类似的,但这仅仅是因为我们相关共享经验是类似的。遇到一些比较极端的情况,这些情况落在我们经验的交集之外,我们的神经元网络就会作出截然不同的计算,比如yanny和laural的故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象一下,你站在一个热闹的市集里,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声音:摊贩的叫卖声、孩子们嬉闹的笑语、偶尔传来的乐器声。你的耳朵就像最精密的接收器,捕捉着这一切。但进入你大脑的,不仅仅是原始的声波,而是经过一番解读和归纳的“声音信息”。为什么我们的大脑能如此巧妙地分辨出声音的“高低”和“质感”呢?这背后,听觉神经.............
  • 回答
    中国象棋和围棋,都是咱中国流传千年的国粹,都讲究策略、布局、棋力。但要说起像围棋界 AlphaGo 那样,一举打碎人类最顶尖棋手,震惊全球的轰动性事件,象棋界确实好像没那么大的声响。这背后,其实有挺多道道儿,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先说说这两项棋类项目本身的特性差异。围棋,它的棋盘大(19路).............
  • 回答
    古代皇帝、国王权力之大,仿佛一人说了算,天下莫敢不从,这背后绝非仅仅是“我说了算”这么简单。其权力的稳固与推行,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思想、制度、军事、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缺一不可。思想的基石:为权力披上合法的外衣首先,皇帝、国王的权力并非空中楼阁,它必须有.............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好奇心。为什么清华北大听起来就那么“高大上”,仿佛是通往人生巅峰的直通车,但转头看看身边或者新闻里,那些曾经的高考状元、清北毕业生好像也没有像想象中那样“搅动风云”的大人物层出不穷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说道的。首先,咱们得承认,清华北大之所以“厉害”,不是.............
  • 回答
    .......
  • 回答
    题主你好!985本硕,女,找工作迷茫,这绝对是很多优秀同学都会遇到的阶段。别担心,咱们好好聊聊,我也算是在职场摸爬滚打了几年,希望我的经验能给你一点参考。首先,我想跟你说,迷茫不是坏事,是成长的信号。 尤其是在你接受了高等教育,拥有了扎实的知识基础之后,更容易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去审视自己和未来,从.............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人类大脑这个神奇的存在。为什么在地球生命的长河中,只有我们这条线长出了这么个玩意儿,而且还这么牛?这可不是偶然,是一系列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生命进化交响乐,而我们人类正是这支乐曲的演奏者。首先,得从我们的远祖说起。我们不是凭空出现的,我们和黑猩猩、大猩猩这些现代.............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关于责任、道德和自由意志最核心的困惑。如果很多不道德的行为,比如冲动下的暴力、贪婪的占有,甚至是某些精神疾病导致的异常行为,真的可以追溯到基因的偏倚或者大脑化学物质的失衡,那么我们继续谴责和惩罚这些行为,似乎就显得有些不公平,甚至多此一举了。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的基因让他天生更容易.............
  • 回答
    你观察得很敏锐,确实如此。相较于对科技、宇宙、社会结构的细致描摹,纯粹以“生物”为核心的科幻作品,以及其中对生物自身演化、改造的深入探讨,似乎并没有那么“显山露水”。即便在那些提及生物的作品里,主角的生理构造、寿命、大脑能力等核心生物特征,也常常被设定为一个相对固定的“背景板”,很少成为故事的驱动力.............
  • 回答
    人脑这玩意儿,有时候像个精密的计算器,算计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时候又像个不受控制的冲动小孩,说不上什么道理就炸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这事儿,得从我们大脑的构造和运作方式说起。首先,得承认,人脑不是铁板一块。它里面有好多不同的区域,各自有各自的“脾气”和“任务”。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大脑比作.............
  • 回答
    《三体》系列中,贡献卓著的角色绝大多数为男性,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审视:1. 宏观叙事背景与创作意图: 时代背景与作者的视角: 刘慈欣创作《三体》时,正值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的时代背景。同时,作者本人作为一名男性科幻作家,其作品自然会带有一.............
  • 回答
    人类的体型差距,即便加上不同人群的平均身高、体重差异,在和狗狗的世界相比时,也显得有些“小巫见大巫”了。你说得对,狗狗不同品种之间的体型差距,那才真是天差地别。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其实是一部关于选择、适应和基因演化的精彩故事,而且这个故事,是由人类亲手书写的。起源:狼的“标准版”与人类的“个性化定制.............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生命演化中一个相当核心的结构分布问题。为什么我们(以及绝大多数动物)的大脑都安家落户在头颅里,而不是像心脏一样待在胸腔?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紧密联系的演化压力和生物学考量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大脑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大脑是神经系统的“总指挥部”,负责接收和处理来自身体各处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文明发展和思想演进的深刻层面,确实引人深思。为什么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知识传播速度前所未有的时代,却似乎难以再出现像老子、释迦牟尼、孔子那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巨匠?这并非说当下就没有杰出的人物,而是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的形成方式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力,与我们今天有着根本性的不同。首先.............
  • 回答
    冰毒:从医药宠儿到“毒王”的堕落史冰毒,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几分冰冷和危险,但你可能不知道,它的历史并非从一开始就与罪恶挂钩。冰毒,学名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其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而它登上“毒王”宝座,则是一段充满诱惑、滥用与毁灭的漫长旅程。 冰毒的诞生:从疗效到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生物学中一个很核心的领域——适应性进化。我们之所以觉得人类的五官差异“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更容易注意到并将其与个体自身或自己认识的其他人进行比较,而且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感知需求也更为复杂。而动物世界的“非差异大”,更多的是因为它们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其感官系统已经高度特.............
  • 回答
    人类的眼睛,尤其是那向前聚焦、双眼并拢的构造,确实常常被拿来和那些以捕猎为生的动物做比较。我们体格算不上庞大,论起蛮力也远不如狮子、熊这类顶级掠食者。那么,为什么我们祖先的脸上,会配备这样一套“掠食者专属”的视觉系统呢?这背后藏着一段漫长而精妙的演化史。首先,我们得明确“掠食者之眼”的关键特征。通常.............
  • 回答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八个字仿佛烙印在大脑里,是我们对自然界最直观的认知。从宏观的物种进化到微观的个体竞争,这种残酷而高效的法则似乎无处不在。然而,当我们把目光从森林、草原投向人类社会,却发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景象:我们构建了一套保护弱者、扶持弱小的伦理观和法律法规。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究竟隐藏着.............
  • 回答
    刘慈欣的科幻世界,常让人在惊叹宇宙宏大与文明兴衰的背后,品出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凉。这并非他刻意为之的煽情,而是他对宇宙规律和人类自身处境深刻洞察后的真实写照。要拆解这层悲哀,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看。首先,宇宙本身的冷酷与无情是贯穿他作品的核心基调。在刘慈欣笔下,宇宙不是一个温情脉脉的家园,而是一个广.............
  • 回答
    咱们聊聊聪明这事儿,为啥有的人脑子就是转得快,学东西也贼溜?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神秘魔法,而是咱们大脑这台精密仪器的不同“配置”和“运行方式”。要说大脑结构有多大不一样,那可就深了去了。首先得明白,聪明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它包含了很多方面:逻辑推理能力、记忆力、学习速度、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所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