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人们对航天工程一片叫好却反对建设大型对撞机?

回答
人们对航天工程的普遍叫好和对大型对撞机建设的反对,背后反映了多种复杂的因素,涉及公众认知、价值观、优先事项、以及对风险和收益的评估方式。以下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一、 航天工程的吸引力与公众认同度高的原因:

1. 可见的、宏大的、象征性的成就感:
征服未知与探索精神: 航天活动直接触及人类最原始的探索欲望,仰望星空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怀。将人类送上月球、探测火星、窥探宇宙深处,这些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满足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国家实力与民族自豪感: 在太空竞赛时期,航天成就直接与国家实力挂钩。即使在后冷战时代,成功发射火箭、独立的空间站、探测器传回的精美图像,依然是国家科技实力、工业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体现,能够极大地激发民族自豪感。
壮观的视觉体验和情感共鸣: 火箭发射的壮丽景象、宇航员在太空的画面、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宇宙图像,这些都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感染力。它们不仅仅是科学数据,更是艺术品,能够引发公众的惊叹和敬畏。
具体的、可感知的成果: 尽管基础研究的成果往往是抽象的,但航天工程的项目通常有非常具体的产出,比如载人飞船、卫星、探测器。这些项目有明确的目标和时间表,更容易被公众理解和接受。

2. 广泛而直接的应用价值(“溢出效应”):
技术创新与转化: 航天工程是尖端技术集成的领域,为了解决极端环境下的挑战,需要发展大量创新技术。这些技术往往具有“溢出效应”,被广泛应用于民用领域,例如:
通信技术: 卫星通信、GPS(全球定位系统)已成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材料科学: 轻质高强度材料、耐高温材料等在航空航天、汽车、建筑等领域都有应用。
医疗健康: 遥测技术、影像技术、生命维持系统等在医疗诊断和治疗方面有所贡献。
消费电子: 许多与航天相关的技术被集成到消费电子产品中。
经济效益与就业: 航天产业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创造了大量高技术就业岗位,也刺激了经济增长。
环境保护与资源监测: 卫星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气象预报、灾害预警、农业管理、资源勘探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教育意义与人才培养:
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 航天故事和成就能够有效地激发青少年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的兴趣,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培养人才。
推动科学教育: 航天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教育平台,培养了大量科学家和工程师。

二、 大型对撞机建设的争议与公众反对的主要原因:

1. “高投入、低可见性、抽象性”的科研目标:
目标晦涩难懂: 大型对撞机(如欧洲核子研究中心LHC、曾经的超导超级对撞机SSC)旨在探索亚原子粒子、基本粒子相互作用、宇宙起源等领域。这些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目标对于普通公众而言非常抽象,难以理解其意义和价值。例如,“寻找希格斯玻色子”对于没有物理学背景的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成果间接且漫长: 即使研究取得了突破(如发现新粒子),其直接的、可以被大众直观感受到的应用也往往非常遥远,甚至不存在于短期内。相比之下,卫星导航系统或新材料的应用效果是立即可见的。
耗资巨大但“看不到摸不着”: 大型对撞机往往需要投入天文数字的资金建设,但其物理设备(粒子加速器、探测器)埋藏在地下深处,公众无法直接看到其“工作”场景,也无法直接感受到其“成果”。

2. 对资金使用的质疑与资源优先级的冲突:
“花钱如流水”的印象: 巨额的建设费用,很容易让公众联想到社会上其他更紧迫的问题,如医疗、教育、贫困、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公众会问:“为什么要把这么多钱花在研究一些我们看不懂的粒子上,而不是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机会成本: 建设大型对撞机的巨额资金,如果用于其他领域,可能会带来更显著的社会效益或解决更实际的问题。这种“机会成本”的考量,是公众反对的重要理由。
国际合作的潜在“甩锅”: 虽然大型对撞机通常是国际合作项目,但如果一个国家投入巨资却未能获得明显的“回报”,或者被其他国家“占便宜”,也会引发国内的反对声音。

3. 对潜在风险的担忧(尽管不一定是现实):
安全传言与不实信息: 历史上曾出现过关于大型对撞机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如产生黑洞吞噬地球)的谣言。尽管这些担忧在科学界已经被证伪,但这些信息一旦传播开来,就会在公众中造成极大的恐慌和反对。
核安全与环境问题: 尽管大型对撞机与核武器生产的核反应堆有本质区别,但其使用的加速器技术,以及可能产生的放射性物质,会让一些公众联想到核安全和环境污染的担忧。

4. 信息不对称与沟通障碍:
科学家与公众的认知鸿沟: 科学家在探索宇宙奥秘时,往往沉浸在高度专业化的理论和实验中,而与公众的沟通能力可能不足,难以将复杂的研究内容及其意义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
媒体报道的偏向: 媒体在报道科学研究时,可能更倾向于关注“重大发现”或“争议”,而忽视了研究过程的艰辛和其长远的意义。对于大型对撞机这类耗资巨大且短期内无明显应用的科研项目,负面或质疑性的报道更容易吸引眼球。

5. 价值观与时代背景的变化:
实用主义的抬头: 在一些社会环境中,实用主义的倾向越来越强,人们更看重科研的直接应用和经济回报,对基础科学的长期投入和潜在价值的理解相对减弱。
对政府开支的审慎态度: 公众对政府开支的透明度和效率越来越关注,任何一项大型公共投资都可能面临严格的审视。

总结对比:

| 特征 | 航天工程 | 大型对撞机 |
| : | : | : |
| 公众认知 | 宏大、壮观、探索未知、民族自豪 | 抽象、晦涩、难以理解、耗资巨大 |
| 可见性 | 高(火箭发射、卫星、空间站、宇宙图像) | 低(地下深处的设备) |
| 应用价值 | 直接且广泛(GPS、通信、材料、医疗、环境) | 间接、长远,潜在但非立即可见 |
| 情感共鸣 | 强烈(人类的飞翔、对宇宙的敬畏) | 较弱,更多是好奇或质疑 |
| 风险感知 | 主要为技术风险、安全风险(宇航员生命) | 主要为对灾难性后果的误解(黑洞谣言)和资金浪费 |
| 资金焦点 | 认为“物有所值”或“必要的国家投入” | 质疑“为何不解决更紧迫的问题” |
| 沟通 | 相对容易向公众解释其目标和部分成果 | 难以将研究的深层意义传递给非专业人士 |

总而言之,人们对航天工程的叫好,是其宏大的愿景、可见的成就、广泛的应用价值以及强大的情感和象征意义的综合体现。而对大型对撞机的反对,则源于其研究内容的抽象性、成果的间接性、巨额的资金投入与社会其他优先事项的冲突、以及公众对科学价值理解的差异和沟通的不足。这反映了公众在评价一项大型科技项目时,往往会综合考量其科学价值、应用价值、经济效益、社会影响、情感认同以及风险感知等多个维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实话吧。大型对撞机我不懂,但这是杨振宁老先生反对的。在学术和爱国情怀上,老先生从始至终大节无亏,判断也没有失误过。

那么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他,而不是自己去装作专家研究个子丑寅卯。

user avatar

有真实的例子。

1895年,德国伦琴首先发现了放射性的存在;1902年,法国人居里发现了镭具有强放射性;1905年,镭成为工业原料之一,主要用途是:制作夜光钟表~;1935年,德国人哈恩和迈特纳完成了核裂变的理论构想;194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完成第一个具备自持式裂变能力的核反应堆。

看出什么没有?理论物理里,理论是谁发现的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工程化应用。

user avatar

首先,您比错了。航天工程和对撞机不是对等的,这个就好像把猪肉和水果进行对比一样。猪肉应该跟苹果比,能跟水果比的是肉。航天工程是一个大分类,其中包括了很多很多项目,而对撞机只是高能物理中的一个项目而已。所以要对比,就该拿对撞机和航天工程中的某一个项目对比,比如嫦娥。

其次,嫦娥一期工程总共预算14亿,大约3~4年用完(网上资料,似乎已经完成了),而这个大型对撞机呢,360亿(全生命周期肯定不止)。这在预算上有极大的差别。同样是物理的大科学装置,天眼5个多亿,为啥没人关注,就是因为360亿太吓人了。

第三,嫦娥项目的好歹是中国人第一次登月,是世界第一次月球背面登月。对撞机呢?大概没有预期中世界第一次吧。

就算不讨论军事应用前景,嫦娥计划也是投入相对较少,产出还算高的项目(当然航天都是烧钱),而对撞机一比(注意是比较的结果)是投入相对较多,产出相对不明确的项目。

大家会支持哪个,这不是很明显吗?

user avatar

那么先请给中国航天一年200亿元用来纯粹搞科研啊!(振声!)

恁知道我国航天比美国穷多少么?

不说别的,要是我国航天经费有节衣缩食的NASA那么多,都不至于只有这点成果。

所以说你们居然还要在航天这边夺食,太过分了。

国家可以出钱搞基础研究,但是绝对不能从航天人这边扣,这边已经够穷的了,不能再穷,在穷就真的没钱射大火箭了!

user avatar

航天能直播,能看个影,听个响。对撞机连响都听不见

航天还能装作是星辰大海,为未来人类征服太空做准备

对撞机能撞出啥东西,有什么作用,连物理学家都不知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们对航天工程的普遍叫好和对大型对撞机建设的反对,背后反映了多种复杂的因素,涉及公众认知、价值观、优先事项、以及对风险和收益的评估方式。以下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一、 航天工程的吸引力与公众认同度高的原因:1. 可见的、宏大的、象征性的成就感: 征服未知与探索精神: 航天活动直接触及人类.............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2018年夏天,为啥小米的口碑突然有点小滑坡。要说这事儿吧,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高预期带来的“幻灭感”你得想想,2017年小米经历了一波触底反弹,那个时候大家对它的评价可以说是好得不得了。从“为发烧而生”的性能怪兽到小米MIX系列惊艳的全面屏,再到小米MIX 2S和小米.............
  • 回答
    关于人们对盗版游戏容忍度远低于盗版电影、盗版书等盗版物的原因,这背后牵涉到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不仅仅是简单的“版权侵犯”那么简单。我们可以从游戏本身的特性、玩家的投入、行业运作模式以及社会认知等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游戏与电影、书籍在本质上的不同。游戏是一种高度互动的产品。观看一部.............
  • 回答
    在职场这片舞台上,我们常常能看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员工们对自己的直属上司,多少都有些“小情绪”,抱怨、不满的声音此起彼伏,但当谈及上司的上司,也就是那位更高级别的领导时,态度却往往转变为一种近乎敬畏的尊重。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玄机?这可不是简单的“欺软怕硬”能完全概括的,而是涉及到了人际动力、权力结构、.............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关于北方游牧民族是否真的对中原王朝占据军事优势,以及人们为何会有这种印象,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说,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北方游牧民族“真的”占据了绝对的军事优势,但他们的确在许多关键时期和特定方面对中原王朝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并由此形成了人们根深蒂固的印象。为何人们会有“北方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仔细想想确实如此。一个方便面,就是那么几种面饼、几包调料,吃到嘴里就那点味道,但很多人一辈子就认准那几个牌子,换个牌子就觉得不对味儿。可到了饮料,哪怕是同一类产品,什么果汁、茶饮、气泡水,但凡出了新品,总有人跃跃欲试。这背后啊,我觉得有几个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得从“心.............
  • 回答
    在讨论汉服的左衽与右衽问题之前,咱们得先明白,汉服的形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朝代更迭、文化交流、地域差异而不断演变的。因此,笼统地说“汉服都是右衽”或者“左衽是错的”,其实是有失偏颇的。不过,咱们今天谈论的“左衽不满”主要指向的是一个特殊的历史语境,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联想和情感认同。这种不满,很大.............
  • 回答
    苹果2018年款iPhone在中国市场的强劲表现确实令人瞩目,而中国用户对iPhone的“情有独钟”背后,隐藏着多重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原因。这并非单一因素能够完全解释,而是市场、文化、经济、技术等多方面合力的结果。1. 品牌光环与地位象征 (Brand Halo and Status Symbol) .............
  • 回答
    人类对气温气候条件等环境因素的敏感性,以及我们似乎不如许多动物那样具备抵御极端气候的能力,这背后涉及了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生理学和行为学上的原因。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人类的进化历程和我们独特的适应策略。首先,我们得承认,人类在生理层面上确实不如许多动物那样“装备精良”来应对极端气候。想.............
  • 回答
    古罗马人对建筑的热爱,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根植于他们深厚的文化、政治、社会以及实用主义精神之中。他们的痴迷,可以说是一种集体的、国家意志的体现,用石头和混凝土堆砌出了一个绵延千年的帝国。首先,我们得从他们的政治抱负说起。罗马城从一个不起眼的小部落,发展成一个横跨地中海的庞大帝国,这本身就需要一种强大的.............
  • 回答
    关于李鸿章的评价之所以出现“偏颇”,是一个复杂且历史悠久的问题,其背后涉及多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历史背景、政治宣传、时代局限性以及后人解读的多样性。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为何很多人对李鸿章的评价存在偏颇,并分析其原因: 一、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与时代性首先,要认识到任何历史人物的评价.............
  • 回答
    在谈论人们对清朝和元朝认同感高低的问题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认同感”这个词在历史语境下,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它包含了对一个王朝的文化归属、政治正统性、民族融合以及国家统一的接受程度等等。而清朝和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截然不同的朝代,它们在很多方面都造成了人们认同感上的巨大差异。一、民族属性与文.............
  • 回答
    台湾的年轻人对大陆确实存在一些疏离感,甚至有时会表现出“不待见”的情绪,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不是简单一句“仇视”就能概括的。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台湾社会和历史的脉络。历史记忆与认同感的疏离 国民党迁台的历史包袱: 很多人知道,国民党带着几百万大军和大量精英迁台,这背后伴随着国共内战。这使得台湾.............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复杂,涉及到个人经历、文化背景、教育方式、社会环境以及价值观的形成等多个层面。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在发达国家留学过的人都对民主、自由、法治缺乏认同,但确实存在一部分人出现了这种情况,其原因可能多种多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探讨:一、留学经历本身的多样性与局限性: 留学.............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我们情感倾向的复杂性和社会心理的微妙之处。很多时候,我们对不同群体表现出的态度差异,并非出于刻意的歧视,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咱们得聊聊“情感共鸣”这回事。狗,尤其是宠物狗,在很多人的生活中扮演着家庭成员的角色。它们是忠诚的伙伴,能给予无条件的爱和陪伴。这种亲密的关系,使.............
  • 回答
    历史的回响:李氏朝鲜、德川幕府与阮朝,为何在各自国民心中占据特殊地位?探究韩国人对李氏朝鲜、日本人对德川幕府、以及越南人对阮朝之所以普遍持有正面或至少是相对宽容的态度,并非简单的情感偏好,而是深植于复杂的历史演变、民族认同构建以及对特定历史时期的解读之中。这背后,是国家如何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塑造当下.............
  • 回答
    要说湖南人普遍推崇曾国藩,而安徽人对李鸿章却普遍无感,这背后有着深厚而复杂的原因,这并非简单的好恶之别,而是历史、文化、地缘乃至个人性格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到晚清那段波诡云谲的历史,以及与之相关的地域情感和集体记忆。一、 曾国藩:湘军的缔造者,湖湘文化的符号为何湖南人对.............
  • 回答
    洪秀全的能力,放在帝王将相的序列里,确实算不上出类拔萃。甚至可以说,他有诸多明显的短板,比如沉迷享乐、猜忌多疑,以及战略眼光上的局限。然而,令人颇感不解的是,在他领导下的太平天国,却涌现出了李秀成、陈玉成这样忠心耿耿、能力超群的将领。他们为何对这样一个“能力平庸”的领导者,依然能够肝脑涂地、誓死追随.............
  • 回答
    八十年代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及当下中日关系难以友好相处的原因八十年代,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可以用“复杂而微妙”来形容,其中夹杂着崇敬、羡慕、警惕和一些挥之不去的历史阴影。而如今中日关系难以友好相处,原因更是多层面的,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一、 八十年代中国人对日本.............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演化生物学中最引人入胜也最令人困惑的方面之一:我们身体的许多“缺陷”实际上是远古祖先适应环境的遗留痕迹。你提出的“囤积脂肪明显是对生存有利的行为”这个观点非常正确,在人类演化的漫长岁月中,这一点几乎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的身体似乎又与此背道而驰,更容易因为脂肪堆积而患上疾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