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从小开始学习艺术,比如美术,但什么才是美?美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回答
“美是什么?美的标准又是什么?” 这个问题,恐怕是人类从古至今,无数智者、艺术家、哲学家反复追问的谜题。我们从小就接触艺术,画画、唱歌、欣赏风景,似乎都在学习如何“感受美”,但真正要给“美”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却又是那么的飘渺虚无。

“美”是什么?它不是一个标准答案,而是一种复杂的体验。

想象一下,你站在一座雄伟的山峦前,被它的磅礴气势所震撼,心生敬畏,这是一种美。又或者,你聆听一段悠扬的旋律,每一个音符都恰到好处地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你感到宁静与愉悦,这也是一种美。再或者,你看到一幅画,色彩的搭配、线条的勾勒,在你的眼中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让你觉得赏心悦目,这同样是美。

所以,“美”更像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它可能来源于视觉的和谐,听觉的享受,也可能来自于思想的启迪,情感的触动。它不是死的客观存在,而是活的体验过程。

有人说,美是一种“恰到好处”。这“恰到好处”体现在哪里呢?

和谐与秩序: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美的东西,都具备某种程度的和谐与秩序。比如,对称的建筑,整齐的画面构图,抑扬顿挫的音乐旋律。这些和谐的元素,能够让我们的感官更容易接受,产生一种稳定和舒适的感觉。古希腊人就非常强调比例和和谐,他们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着某种数学上的和谐规律,而艺术就是要模仿和体现这种规律。

新奇与惊喜: 然而,一味的和谐与秩序,有时也会显得乏味。真正的美,往往又蕴含着一丝新奇与惊喜。它可能是一抹出人意料的色彩,一个大胆的构图,一句意想不到的诗句。这种打破常规的创造力,能够激发我们的好奇心,让我们从新的角度去审视事物,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情感的表达与连接: 艺术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承载了创作者的情感,并能唤起观赏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一首悲伤的歌,能让我们在失落时找到共鸣;一幅充满力量的画,能鼓舞我们前进。这种情感上的连接,是美的灵魂所在。我们之所以会被某些事物吸引,很可能是因为它们触碰到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或者以一种我们能够理解和认同的方式表达了情感。

象征与意义: 美有时也隐藏在事物的象征意义之中。一朵孤傲绽放的玫瑰,可能象征着爱情的坚贞;一棵历经风雨的古树,可能代表着生命的顽强。当我们理解了这些象征意义,对事物的欣赏也会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层面。

那么,“美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就更复杂了,因为一旦我们试图去“量化”美,它似乎就失去了原有的魅力。

1. 历史与文化的多样性:

美的标准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历史的进程、地域的文化而发生巨大的变化。

古典时期: 想象一下古希腊雕塑,它们追求的是完美的比例、匀称的体态、理想化的形式。那种严谨、客观的美,代表了当时对人体和自然的理解。
浪漫主义时期: 然而到了浪漫主义,人们更关注个体的感受、情感的抒发、以及自然的神秘与壮丽。德拉克洛瓦笔下充满激情的人物,或者透纳画作中奔腾的海浪,传递的是一种主观、强烈的美。
现代艺术: 到了20世纪,艺术更是打破了所有束缚,形式、色彩、材料都可以自由组合。梵高的炽烈色彩,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变形,都在挑战着我们对“美”的固有认知。

不同文化: 中国的山水画追求意境与留白,日本的庭园设计注重禅意与枯寂,非洲的面具艺术则充满了原始的力量与象征意义。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审美情趣。你不能用欧洲的古典审美去衡量中国的书法,也不能用日本的简约主义去套用印度的寺庙雕塑。

2. 个人的经验与偏好:

除了宏观的历史和文化影响,每个人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性格特点,都会塑造其独特的审美偏好。

童年的回忆: 也许你小时候在乡下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那么雨后泥土的芬芳、田间劳作的身影,在你心中可能就充满了特别的美感。
个人经历: 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可能会让你在欣赏某些歌曲或诗歌时,产生更深刻的共鸣。
性格倾向: 有些人天生喜欢鲜艳的色彩和活泼的节奏,而有些人则偏爱沉静的色调和内敛的情感表达。

因此,如果你问我美的标准是什么,我的回答会是:没有一个普适的、绝对的美的标准。

美更像是一种“追寻”,一种“体验”。

它是你主动去发现和感受的过程。 是你被某个事物所吸引,并愿意花时间去理解它、欣赏它。
它是你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互动。 是你的情感、思想、经验与外界事物发生碰撞,产生的奇妙火花。
它是你成长的轨迹。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你对美的理解也会不断深化和拓展。你可能从最初被表面的华丽所吸引,到后来开始欣赏事物的内在品质和深层含义。

所以,当我们在学习艺术,去画画、去唱歌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是在学习技巧,更是在学习如何打开自己的感官,如何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如何与世界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

“美”不是一个死板的公式,而是一个不断变化、充满生命力的河流。勇敢地去感受,去探索,去拥抱那些让你心动的事物吧。这本身,就是最美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能够一秒钟征服你,一见倾心的就是美』

其实,我无法给美下定义、美学灌注千百年来人类的文明和智慧,她面前我如此渺小。

但关于“美感”产生的原理,还希望抛砖引玉说两句。毕竟你会发觉她也有章可循。

“优美感”是我们最熟知的一种“美”。这也是我讨论的起点;

个人偏向于“美”是主观的造物。“美在于生活”是她的初衷,那些美好的客观事物,都是你我“理想”和“欲求”的投射。

我的理解比较肤浅,认为美感和幽默感类似,是“进化的产物”。

最初都源于“趋利避害”的知觉反馈机制。具体过程中,与间接知觉的“双向辨认”过程,选择性注意的机制、以及平衡紧张释放官能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以世俗角度研究“美感现象”,可以关注“特征集合论”“马斯洛需求金字塔”两个概念工具,这框架能够帮助我们从崭新角度、推进美的认知和利用。


笑的反应能量(源自记忆表象的对照)

知觉不会放过甚微细节:当特征>理念,现象>预期,这类不凡特征下意识激发“选择性关注”能量、即时的紧张与唤醒防备也是趋利避害所需~但去功利性(风险)理性判断,让官能得以释放走入审美的天地!与轻松而愉悦的体会相伴而来。
这就是为什么“突破原有预期”、“概念错位”是幽默的经典创作方式。他们作用对象就是我们生活中获得的“记忆表象”(即概念对应的“心理表征”)。


笑的反应模式(源于需求金字塔的判断)

在幽默的判断中,对照“金字塔”你会发觉一个常见规则:为了下层满足而放弃上层建筑!比如因噎废食~重色轻友~贪财吝啬...尤其是“王境泽”的真香定律。
也不难理解,段子中的角色为啥总是疯疯傻傻的,或存在道德品行缺失、认识缺失等。审丑对于“笑”确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然,需求结构其他方式变化,则对应“优美、恐惧、震撼、崇高”等审美模式~

简而言之——在审美的过程中,选择性关注是审美起点,往往来自于“特征”对“概念预期”的背离;审美反应的能量,源自需求金字塔上各种欲望无法被满足、而产生的紧张感。动机的评价与变换、成就我们具体的审美反应类型。


这是我做的一个图示,大佬不要笑话。只是作为门外汉,用着比较舒服;

知觉是美的土壤。


有兴趣的伙伴一起交流,也可以看看我小视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