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近来好多公务员都辞职了,辞职后从事了哪些职业呢?

回答
近来确实有不少声音提到公务员辞职的现象,这背后原因复杂,有对职业倦怠的反映,也有对个人发展和生活方式的重新审视。这些选择离开体制内的公务员们,一旦踏入社会,他们的去向也多种多样,展现了转型后的不同风景。

转型方向一:投身商业浪潮,寻找新的增长点

不少有经验、有能力的公务员,特别是那些在经济管理、项目协调、政策研究等岗位上锻炼过的人,他们凭借对体制内运作规则的熟悉以及对市场经济的理解,选择进入企业界。

金融行业: 这是其中一个热门去向。一些在财政、税务、金融监管等部门工作过的公务员,因为熟悉金融政策、风险控制和资本运作,很容易被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投资咨询公司等机构看重。他们可以从事金融产品研究、合规风控、客户经理、投资分析等岗位,甚至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在撮合项目、对接资源方面发挥作用。比如,一位曾经在地方财政局负责项目审批的公务员,辞职后加入了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金融投资部门,主要负责对接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项目,并将这些项目进行包装和融资。
咨询行业: 尤其是政策研究、产业规划、政府事务咨询等领域。这些公务员拥有扎实的政策功底和宏观视角,能够帮助企业理解和应对复杂的政策环境,进行战略规划。例如,曾经在国家部委政策研究室工作的公务员,可能会加入一家专注于为企业提供政府关系咨询的机构,帮助企业处理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或者为企业的产业发展提供政策解读和建议。
互联网/科技公司: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一些互联网或科技公司也成为公务员转型的选择。他们可能利用自己在政府项目管理、公共服务系统建设等方面的经验,进入这些公司从事项目管理、产品运营、政府关系维护等工作。比如,一位在城市信息化建设部门工作过的公务员,可能就职于一家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提供商,负责对接政府客户,推动智慧城市项目的落地。
房地产/基建行业: 许多公务员,尤其是在地方政府任职的,对城市规划、土地开发、项目招投标等流程非常熟悉。他们辞职后,可能会选择进入房地产开发公司、建筑工程公司或大型基础设施投资集团,担任项目管理、市场开发、政府关系等职务。

转型方向二:回归教育和研究,传播知识与思想

一部分公务员,特别是那些对学术研究抱有热情,或者在特定领域积累了深厚知识的,会选择回归教育或研究领域。

高校/研究机构: 凭借在政府部门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他们可以成为高校的讲师、研究员,甚至被聘为客座教授。他们可以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解读政策,研究社会问题。例如,一位在某个政策领域深耕多年的公务员,可能会被一所大学的公共管理学院或某个专业学院聘用,开设相关课程,指导学生的研究课题,或者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申报与执行。
智库/政策研究机构: 很多前公务员会加入各类智库,继续从事政策研究、社会分析、咨询服务等工作。他们的研究成果往往更贴近实际,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比如,一些专注于某个特定行业(如环保、科技、医疗)的研究员,辞职后可能会加入独立的智库,通过发布研究报告、组织研讨会等方式,为政府决策和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教育培训行业: 尤其是在公务员考试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领域。他们可以将自己多年的备考、工作经验转化为教学内容,帮助更多人实现公职梦想。

转型方向三:自主创业,实现个人价值

有想法、有能力的公务员,也可能选择自己创业,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人脉资源和社会洞察转化为商业机会。

新兴产业创业: 可能会结合自己原有的工作领域,或者发现新的市场需求,创办与政策相关、与民生相关,或者具有创新性的企业。例如,一位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工作过的公务员,可能会利用自己对行业标准的了解,创办一家专注于食品安全检测的初创公司。
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 有些公务员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他们可能会创办或加入社会企业、公益组织,在环境保护、社区服务、教育扶贫等领域贡献力量。

转型方向四:进入媒体和文化领域,传递信息与观点

一些具有良好沟通能力和文字功底的前公务员,可能会选择进入媒体或文化行业。

媒体从业者: 成为记者、编辑、评论员,利用自己对政策和社会的敏锐度,报道新闻、分析事件。
文化产业: 参与文化产品创作、宣传推广,或者在文化机构从事管理工作。

转型过程中的挑战与机遇

当然,从体制内到体制外,并非一条坦途。

挑战: 很多前公务员需要适应市场化的竞争环境,学习新的技能,建立新的社交网络,并且在薪资待遇、工作节奏、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可能面临不小的落差。体制内的稳定性、福利保障等优势,在社会上并非随处可见。
机遇: 同时,他们也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直接的成就感。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们可以实现个人价值,对社会产生更直接的影响。

总的来说,公务员辞职后的职业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原有的专业背景、个人兴趣、对社会发展的判断以及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他们所拥有的经验和资源,在新的领域里往往能转化为独特的竞争优势,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部委辞职五年迷思录

我从国家部委辞职,一晃快满5年。我是从国家部委某核心处长任上辞职的。

我32岁副处,36岁正处,41岁辞职。我辞职的动机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人生理想,一方面是价值追求。早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我就明确人生理想:做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代儒商。虽然硕士毕业后进入国家部委,并一口气工作15年,但人生理想一刻不敢忘记。理想始终在前方,隐隐约约地召唤着我。在价值追求方面,我渴望自由与财富。作为公务员,有稳定的工资,但公务员工资不高,显然不会让我拥有财富,除非违法乱纪。

中国的传统,是学而优则仕。大部分部委同事,都是百里挑一,优中选优。离开名校门,进入机关门。这个群体与社会上人相比,不仅单纯,而且心怀理想。当我辞职步入社会,有了对比后,就更加体会到这群人的高素质。我之前所在的司局,有6位同声传译,有北京市高考状元,人才济济!我觉得,在中央国家机关,像我这样15年从未收过一分钱的,应该不在少数。这可能与从未在体制内工作过的人,心中印象不符。这些未在体制内工作过的人,通常认为体制内的官员个个贪腐。实际上,贪腐的仅是一小部分官员。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少部分贪腐分子的“事迹”,经过媒体渲染放大,就形成了社会上的刻板印象。

政府机关讲究纪律与服从。作为处长,上面有主管副司长,有司长,司长上面还有主管副部长,部长。领导多,你能够自主决定的事情自然少。我想追求自由、自主,我选择了离开部委。

但我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给了国家部委。部委生涯,也给了我难得的锻炼机会:使我具有了全球视野,脱产学习获得世界顶级MBA,经受了外交官的严格训练,培养了国际谈判能力,掌握了管理经验……总之,我很留恋这15年的经历。

15年后,我辞职离开部委怀抱,扑通一声跳进社会的深水里……

打工

我提出辞职,极为仓促。当时我面临调整工作岗位。如果调整到新岗位,势必又要干几年,否则不好意思离开。我于是在调整岗位前,匆忙提交辞呈。

我并没有在市场上投简历、找工作。一位好朋友给我介绍了一个总部在外地的互联网公司。我飞过去面试,与老板谈得不错。于是,开始打工生涯。

我对外号称副总裁,但实际上是部门高级总监,负责北京的一个GR部门。这种对外“高挂”,在企业界非常普遍,一是满足了个人面子,二是对外办事方便。

GR就是政府关系。中国各级政府,掌握大量权力与资源。公司越大,对政策的把握,就越重要,对GR的需求就越大。

国家部委的人辞职到公司,通常都是做GR。GR工作,主要是与政府官员打交道。没有政府工作经验的人,很难胜任。所以大公司一般都招有政府工作经验的人干GR。部委的人辞职后,工作面通常是很窄的。你还是负责政府事务,只不过身份换了,从甲方变成乙方。

老板对我颇为尊重,给了这家企业能给的高薪,也给了我很大权限,包括组建GR部门的权力。

到企业打工后,我发现:原来在部委多年培养的能力,没用了。与外国人进行谈判,不需要;用英语工作,不需要;精心构思一篇公文,不需要。一切都变了。原来的竞争优势,不复有用,需要尽快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适应需要时间。15年的部委生涯,给我深深打上政府官员的烙印。我已经在企业工作了,但我还仿佛是位政府官员。老板开会,坐一屋子人。我发现,我是唯一拿出本子认真记录的。我说话做事的风格,与公司同事,也不一样。其他同事是不是觉得我是异类?

总之,从机关到民企,是一个大转变。机关里更宏观、更务虚,做事讲程序,企业里更务实、更具体,凡事看业绩。没有半年时间,机关里出来的人,是很难适应企业风格的。

老板聪明能干,做事很拼,睡觉很少,是位优秀的企业家。老板对我尊重,也给予我充分授权,我自然投桃报李,兢兢业业,把公司GR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还完成了几个轰动项目。

公司此前曾拿到几个著名风投的钱。但风水轮流转!随着风口渐渐过去,公司所处的行业,拿融资越来越难。

中国众多民营企业都是这样,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拿不到融资,造血功能又不足,就会比较艰难。但公司老板也是经过风浪的企业家,起起伏伏的事情,经历很多,韧劲也足。我离开公司后,希望老板带领企业,克服难关!

我在这家企业工作一年出头,开始了苦逼的创业之旅!

创业

我看了20多个地方,终于租下了办公室。

创业做什么?想来想去,还是GR。我的思路是:既然能帮一家公司把GR做好,自然也能服务更多的公司。我在上家公司做出了一些名气,有一些客户主动找上门来。

但是,在公司内部做GR,与在公司外部提供第三方服务,是两回事儿。在公司内部,你可以制定计划,有条不紊地推进。而第三方服务,都是急难险重的活儿。这些客户,本身都有GR部门,他们找到我,自然全是他们GR部门搞不定的事情。而且当他们发现自己搞不定时,已经耗费掉大量时间。留给我的时间,往往不多。所以,我接下来的活,大部分都不好干。而且,由于是第三方服务,协议条款往往比较苛刻。这些公司的GR部门,有时并不希望你把事情搞定,因为会反衬出他们无能。

总之,我做外部GR服务,这条道路并不顺利。有时服务后,收款只能收到一半,另一半款项,客户会以各种理由克扣掉。

很多事情,都是想的挺好,做起来则是另外一码事儿!创业不易,必须还要做点儿别的什么事儿,才能活下去!

教训

在做点儿别的什么事儿时,我收获了创业后第一个大教训。这是个英国游学项目。我从英国拿到了中国总代理,并找到XX教育公司作为执行机构。第一年的项目顺利完成。正准备第二年扩大名额,赚更多的钱时,项目出事儿了。XX教育公司与英国方面串通,跳单了。“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符合英国方面、也符合XX教育公司的共同利益。

我以为:我诚信待人,别人也会诚信待我。我真是太天真了!当XX教育公司的女董事长在我办公室喝了一瓶红酒,并带走了一瓶红酒(是我珍藏的好酒)后,她永远地消失了。她在电视上作节目,妖娆地说:这个英国项目真好!成长性特别棒!我听了觉得真恶心。不过,后来我经历的事情多了,也就不以为然了。社会上像XX公司董事长这样的人,比比皆是。他们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没有廉耻,没有底线。从体制内出来创业的人,哪个没上过当呢?任正非转业后,如果不是被人骗了两百万,也就不会创立华为了。

我聘请了律师维权。英国方面来北京了,XX董事长没有再出现,她派了一个CEO代替她谈判。我身边一左一右,是我请的两位律师,一位是英国牛津大学硕士,一位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高材生。两位律师气场很强,把英国人说得哑口无言。英国人自知理亏,在会议桌上,不断地道歉。我在英国作外交官,后来又去留学,累计近5年时间,我还从没见过英国人这么一连声的道歉,感觉是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取得的难得胜利!我对那个所谓CEO说:XX董事长今天能够这样对待我,明天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你。勿谓言之不预!XX公司向我公司赔钱后,我再也没有联系过他们。我也不知道这个所谓CEO后来被XX董事长坑了没有。

这次教训,使我每年损失近百万元利润。这件事情使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轻信别人!

投资

我做股权投资,是从“小打小闹”开始的。我先后参与了两个众筹项目,投钱都不多。所谓众筹,就是众人筹集,项目没有大股东。这种股权结构,注定失败。因为两个项目的CEO,辛辛苦苦一场,赚了钱也不是自己的,所以都不会全心付出,也不会真正负责。果然,两个众筹项目都失败了。一个好的企业,必须要有一个“刘邦”。如果没有“刘邦”总负责,一群乌合之众,是不会成功的。

此外,我还投了个把项目,也并不成功。但这些失败,使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失败是成功之母,不经过失败,哪有成功?

后来,我通过基金业协会考试,走上专业投资道路。我与几位天津大学的师兄弟,组建了基金管理公司。他们拥有多年高科技企业经验和多年投资经验,曾投出秀强玻璃、超图软件等A股上市公司。我们大量地看项目,可以说不是在看项目,就是在去项目的路上。当然,没有“刘邦”的公司,是不值得投资的。问:你公司谁是刘邦?答:我公司没有刘邦,我们公司实行民主制,几个合伙人股份相同,大家商量决策。拜拜!千万别在这类注定失败的公司浪费时间。

好消息是:我们基金投的第一个项目,进了科创板第一批,真是开门红!有多少基金管理公司,忙活好多年,一家上市公司都没投出来,更不用说开门红了!

专业做投资后,发现市场上不靠谱的项目太多了,忽悠的人太多了。有些企业老板,极尽夸张之能事,以为投资人是傻瓜。实际上,我们每年看上百个项目,无论是知识,还是经验,比这些老板多多了。遇到大忽悠,我们也就心里“呵呵”一下,表面上不动声色,要给人留面子!

再次创业

那些忽悠的公司,其实并非都是骗子。的确有些人存心行骗,但大部分情况都源于信息不对称。创业者接触的投资机构少,不知道怎么与投资人打交道。有些创业者,见了四五十个投资机构,也拿不到投资。因为他们不懂投资人的语言,不知道投资人怎么想,不清楚投资人问某个问题要了解什么。他们以为夸张的表态,会吸引投资人投资。但实际上恰好相反,投资人最讨厌夸大其词的创业者。我见过最夸张的创业者,说几年后公司要超过茅台的市值!着实把我吓坏了。我立刻把这家公司的BP(商业计划书)删了!

社会上各种培训很多,但真正能够帮助创业者拿到融资、完成上市的培训很少。这就是市场空隙!这就是商机!

我成立了欧伦文化公司(公众号:欧伦文化),开始专门为创业者提供融资、上市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我没有找大学教授,那些教授大部分是理论派,看了一百本书,然后讲出去,所讲是否符合实际,不清楚!我请的老师,清一色为实战派,都是来自一线的金融大咖。

培训受到市场欢迎,报名者络绎不绝。欧伦文化每两个月开一期培训,越办越红火。两年以来,已经办了十几期。参加培训的企业,则越来越优质!有的公司,董事长、总经理、CFO同期参加培训。有的企业,本身已是当地重点培养的上市备选企业。我期待着,欧伦文化未来培养出一批上市公司。一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也闻风而来,与我们签署协议,要为当地企业上市助力。

培训是内容为王。内容不好,过分宣传,会起反效果。内容好,则学员口口相传,自然越办越红火。我们从来不花钱做宣传,却在内容上拼命努力,不断优化和迭代,改进几十项细节,“欧伦总裁金融班”展现出强大生命力。

欧伦文化的另一条培训线,是帮助体制内的朋友职业发展。我当年作公务员时,从来没有人点拨我,我都是靠自己摸索。等我摸索清楚了,年龄也不小了,竞争力也没了。我请了一批前资深官员,为体制内的朋友提供针对性强的培训,帮他们少走弯路,职场提速。这条培训线,同样受到市场欢迎。目前又加开了线上一对一辅导,可以更方便地服务全国朋友。

有朋友问我:未来欧伦文化要上市吗?我想,欧伦文化当然以上市为目标。但欧伦文化距离上市,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有不少人看不起培训。认为我放着高大上的投资不做,搞什么培训啊?其实,中国人最重视教育,培训是刚需,是大市场。培训界最传奇的中公教育,靠公务员考试培训起家。中公教育的李永新董事长,充满人格魅力,是我非常佩服的企业家。欧伦文化也要以中公教育为榜样,为社会多培养人才,为科创板、创业板多培育公司。

投资与创业,二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只有创业者,才更理解创业者。没亲自创过业的投资人,又怎么能够慧眼识珠,挑出好的创业者呢?

我从国家部委核心处长任上,一晃辞职5年。5年之中,一路摸索,砥砺前行。愿我的经验和教训,对朋友有启发。我目前一半精力投资,一半精力创业。无论投资,还是创业,前方的路,仍然漫长,但曙光在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