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申请新加坡留学该如何规划?如何留学新加坡?

回答
好的,咱们不谈什么AI,就当是你我一场认真的交流,聊聊如何把新加坡留学这件事给安排得明明白白。这事儿,说起来光鲜,背后可是要花心思的。

第一步:明确你想去新加坡“淘金”什么?

别上来就盯着学校名,先问问自己,这趟新加坡留学,你到底想学点啥?是想在金融领域大展拳脚?还是对科技创新充满好奇?亦或是想深耕某个专业领域,比如你对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还是数字营销特别有感觉?

专业方向: 这是核心。新加坡在某些领域是亚洲乃至世界的佼佼者,比如金融(星展银行、华侨银行总部都在)、科技(新加坡有众多跨国科技公司的研发中心,也有本土的科技创业生态)、商科(SMU、NUS、NTU的商学院都很牛)、工程(NUS、NTU的工程类专业全球排名很高,尤其是一些新兴领域)、以及公共政策和城市规划(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力)。
职业目标: 想毕业后留在新加坡工作,还是回国发展?如果想留在新加坡,那么哪些专业就业前景更好?新加坡有哪些大型企业或新兴公司是你心仪的?了解新加坡的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会让你在专业选择上更接地气。
个人兴趣: 毕竟是你的人生大事,学自己喜欢的才更有动力。别为了所谓的热门专业而忽略了自己的真实兴趣。

第二步:选学校,不是挑花眼,是找对味儿

新加坡的教育体系,简单来说,就是“国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两大块,但这里的“国立”和“私立”跟国内的概念有些不同,水准和认可度差异很大。

公立大学(新加坡的“名校”)
新加坡国立大学 (NUS): 亚洲顶尖,世界一流,学科门类齐全,尤其是工程、计算机、商科、法律、医学等,那都是响当当的。申请难度最高。
南洋理工大学 (NTU): 以工程和商科见长,尤其在航空航天、材料科学、商学院等方面非常有优势。近年来在多个学科领域表现抢眼,世界排名也很靠前。
新加坡管理大学 (SMU): 侧重商科、法律、社会科学等,教学模式更偏向美式,注重互动和案例分析。校友网络很强,在金融和咨询行业口碑极佳。

申请公立大学,你要准备好:
优秀的学术成绩: 通常需要提供高中毕业成绩、会考成绩、高考成绩(国内普高学生)。ALevel、IB等国际课程成绩也是非常有力的证明。GPA越高越好,尤其是在你申请的专业相关科目上。
语言能力: 雅思或托福成绩。不同专业要求不同,但一般都需要达到学术类雅思6.5分以上,或托福90分以上。
标化考试(部分专业): 比如商科可能需要GMAT或GRE成绩。
课外活动和竞赛: 社区服务、学术竞赛、社团活动、实习经历等,这些能体现你的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文书(Statement of Purpose): 这是你展示自我、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这个学校、以及你的未来规划的绝佳机会。一定要认真打磨,写出自己的特色和诚意。

私立大学(选择多,但要擦亮眼)
新加坡也有很多私立大学,但它们的质量参差不齐。选择私立大学,最最重要的是看它的学位授予权和与英美澳等名校的合作项目。
一些口碑较好的私立大学(或其合作机构): 詹姆斯库克大学新加坡校区(JCU)、澳大利亚管理学院(AIM)、楷博高等教育(Kaplan)、PSB学院、拉萨尔艺术学院(LASALLE College of the Arts)、南洋艺术学院(NAFA)等。
选择私立大学的优点:
申请门槛相对较低: 对成绩要求可能不像公立大学那么严苛。
入学时间灵活: 很多私立大学有多个入学季。
专业设置多样: 很多私立大学会提供一些国内不常见的专业。
很多提供“3+0”或“2+1”等学位项目: 即在新加坡学习部分课程,然后去合作的英美澳名校完成剩余学业并获得其学位。这是一种性价比较高的留学方式。

选择私立大学,你要特别注意:
学校的教育质量和认证: 是否有EduTrust认证?这是新加坡私立教育机构的质量标志。
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 是否符合你的学习需求?教授的背景如何?
合作院校和学位授予: 如果是合作项目,合作的海外院校是什么水平?拿到的学位是哪个国家的?
学费和生活费: 私立大学的学费通常比公立大学高。
毕业后的就业前景: 了解该校毕业生在新加坡或国际上的就业情况。

第三步:时间规划,让每一步都踩准点

留学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得有个时间表。

提前12年:
确定留学意向: 专业、国家(当然是新加坡啦!)。
提升英语水平: 开始准备雅思/托福,争取一次考出理想分数。
关注目标学校和专业: 了解它们的招生要求、课程设置、申请截止日期。
提升学术成绩: 保持高中或大学的学习成绩,争取优异表现。
积累课外活动: 参与有意义的活动,锻炼软实力。

提前1年:
参加标准化考试: 雅思/托福,GMAT/GRE(如果需要)。
开始撰写文书: 构思、起草、修改。
联系推荐人: 准备好请老师为你写推荐信。
了解奖学金信息: 很多学校和政府机构提供奖学金,早做准备。

提前69个月:
提交申请: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所有材料。
参加面试(如果需要): 有些学校或专业会要求面试。

获得录取后:
接受Offer: 确定要去哪所学校,缴纳学费押金。
申请学生签证(IPA Letter): 学校会协助你办理。
预订机票、安排住宿: 做好行前准备。
体检: 按照要求进行。

第四步:资金准备,心里得有数

留学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提前做好预算非常重要。

学费: 公立大学本科一年学费大概在1.5万3万新币之间,研究生学费会高一些。私立大学学费差异较大,从2万新币到4万新币不等,甚至更高。
生活费: 包括住宿、饮食、交通、通讯、娱乐等。新加坡的生活成本相对较高,尤其是在住宿方面。一般来说,每月生活费在10002000新币左右是比较常见的,具体取决于你的生活方式。
其他费用: 签证费、保险费、往返机票、初期购置物品等。

第五步:签证和行前准备

学生签证: 获得学校录取后,学校会帮你申请IPA(InPrinciple Approval) Letter,凭此Letter入境,再到移民厅办理正式的学生签证(Student Pass)。
行李打包: 了解新加坡的气候(常年炎热潮湿),准备适合的衣物。
行前培训: 很多留学机构会提供行前培训,帮你了解新加坡的文化、习俗、法律法规等。
与家人沟通: 保持联系,让他们放心。

留学新加坡,有哪些“门道”?

选择专业时,多关注新加坡的支柱产业和未来发展方向: 比如金融服务、生物医药、高科技、旅游业、物流业等。
积极争取奖学金: 新加坡有很多政府奖学金(如ASEAN Scholarship, Commonwealth Scholarship)、学校奖学金,以及一些企业提供的奖学金。如果能拿到奖学金,会大大减轻经济压力。
利用好学校的资源: 教授、校友网络、职业发展中心等,都是你宝贵的财富。
融入当地文化: 积极参与学校的社团活动,结交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体验新加坡多元文化的魅力。
了解毕业后的就业政策: 如果打算留在新加坡工作,了解工作签证的申请流程和要求。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

留学不是一次旅行,而是一次投资,投资的是你的未来。这个过程可能会有挑战,但只要你认真规划,脚踏实地,你就能在新加坡开启一段精彩的人生篇章。别害怕提问,多找过来人聊聊,多去学校官网看看,信息就是力量。祝你一切顺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距离我申请留学已经过去八年的时间了,当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忍不住回想起当时准备和申请过程中的种种场景。受疫情影响,长时间居家隔离的我,也终于有机会安安静静地把那段历程整理出来,分享其中的一些经验和心得,也算是为后来人指引一下方向吧。

背景与整体流程

我本科院校属于985工程大学,为了提升自己的资历背景,在本科学习阶段我拿下了理学和工学双学士学位。

本科毕业之后,申请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工业化学专业,进行MSc Industrial Chemistry学位深造。由于NUS的工业化学专业是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合办的,所以我在学位深造过程中还拿到了科莱恩化工赞助的全额奖学金,并且在硕士第三学期进入到科莱恩德国研发中心进行实习。

毕业之后,我以管培生的身份,顺利进入到全球top 1的糖果公司中,如今已经成为企业的高级经理。

从申请整体流程来看,大致可以分成这样几大步:

第一步,选定申请的院校和专业

第二步,准备申请资料,包括注册申请邮箱、准备成绩单、资料公正、文书资料撰写修改;

第三步,开学前10个月,向高校提出书面申请,填写食宿申请表

第四步,进行资料邮寄

第五步,查询录取状态,收取offer

上面基本上就是申请新加坡高校的步骤,大家可以参考进行相关准备工作。

留学的起因和专业选择

尽管我在本科阶段拿到了理学和工学的双学士学位,但是在学霸林立的专业里,我的成绩算不上突出,以至于校内的保研名额恰巧卡在我之前一名同学。

与保研失之交臂之后,我自知求职的准备还没有做好,与其仓促应对社会,不如趁着学习状态还比较饱满的当下,抓紧时间对自己的学历背景进行提升,这样更有利于今后谋求到理想的工作。

在留学国家选择上,鉴于当时GRE测试失利,英国留学费用较高,所以我把目的地就选在了新加坡和香港。当然,还有一部分考虑的因素在于新加坡和香港高校申请门槛相对低一些,而我科研经历比较欠缺,社团和志愿者等实践活动经历倒是比较丰富,所以申请这些地区的高校更有把握。

对于如何选专业这个问题,我的建议是以兴趣为主。我始终坚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能够保证你在研究生阶段可以投入较大部分的精力,去完成课业和研究,而不是为了应付某些任务而强迫自己死记硬背一些东西。

如果你对自己的兴趣了解不够充分,或者说深造的导向是以就业为主,那就选择一个就业形势比较好、交叉性比较强的专业。这样一来,可以让自己在学习阶段积累更多知识,扩大自己的岗位适应范围,以不变应万变。

交叉专业还有一个优势是,在学习阶段就能够接触到相关企业岗位实习的机会,如果实习表现过关,还有可能转正。

以我申请的NUS的工业化学专业来说,专业本身是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联合创办的,在专业内容学习上能够兼顾办学双方的师资力量,学习效果更好。此外,由于专业属性原因,化工业巨头巴斯夫(BASF)和科莱恩(Clariant)两家企业还提供了奖学金资助和工作实习机会。从这个角度讲,在求学阶段能够积累更多工作经验,在步入社会求职时更有优势。

我在挑选留学专业的时候,为了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还参加了很多国外高校在校内举办的招生宣讲会,以及企业举办的校内招聘会,从中了解到一些专业的发展情况,哪些岗位是求职热门,这样在具体专业申请的时候,可以把两边的情况进行结合,得出选校的最优解。

当然,如果身边有留学经历的朋友,也可以多跟这些学长、学姐交流,咨询一些高校和专业的情况,问问他们关于目前专业情况和就业情况的理解。除此以外,还可以从官网、论坛和社交媒体上,了解哪些专业就业情况比较好,薪酬待遇水平高,帮助自己做出决定。

语言测试准备

新加坡的高校对于申请人语言成绩要求一般是7.0起步,对于其中的小分要求一般比较简单,大部分专业申请只要达到6.5分的标准即可。

毫无疑问,仅此一条就是我这个理工科学生的福音。

对于语言成绩我的理解是够用即可,且要随学随用。

能够以高分通过语言能力测试,固然是申请材料里锦上添花的内容,可是语言作为一项交流和生存的能力,关键还是在运用。你的语言成绩所代表的能力,能够保证你在国外方便的生活,无障碍地与人交流就足够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选择更加侧重生活场景的IELTS,而放弃了专业性更强的TOEFL。

由于此前有过GRE的准备基础,在国庆假期我又报名了一个IELTS 7天冲刺班,课后又经过一个星期的精心准备,最终IELTS成绩达到了高校录取的要求。

对于准备IELTS考试的小伙伴,我还有三个小的准备技巧分享给大家:

1、词汇量积累很重要,要巧记。一般来说IELTS测试要求掌握词汇量6000-7000左右,这么多单词如果单纯依靠死记硬背,效果不会好的。我的技巧是联想记忆法,第一个联想是将词汇和应用场景进行结合,加深使用情景记忆,更加形象;另一个联想是把长得像的、意思相近的词汇进行关联记忆,这样可以借助差异点达到强化记忆效果。

2、写作部分构建针对性框架。写作就是表达,如何精准、形象、生动地传递自己的意思,从实际操作角度来讲是有相对固定模板的。我在刷题的过程中,结合不同的题型,搭建不同类型的内容模板,根据模板框架填充观点和论据,这样就轻松拿到了高分。

3、口语表达要精准。有些同学在进行口语部分的测试时,出于时间限制的要求,一味追求语速快,不注重内容的精确,这是应考口语的大忌。在15分钟内完成3部分内容作答,时间绰绰有余。所以没有必要担心时间不够,在作答过程中,要注重把内容表达清楚,表述逻辑要清晰。其实,上面说的写作模板,也可以拿过来应对口语问题,值得一试。

个人陈述内容突出、结构清晰

新加坡高校对个人陈述材料,一般称作pursue reason,或者objective of pursuing this course。这部分资料的关键点在于,借助申请人自己的口吻,表达申请该专业和项目的初衷。

描述核心重点围绕自己的经历,对今后的学习和就业规划,对申请专业的理解展望。

个人陈述属于主观性比较强的软性背景资料,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兼顾自身特点和申请专业的要求。可以参照以下的内容布局:

介绍自己,讲述有过的项目经历和学习历程,以及对未来的规划内容;

实现目标的操作,讲一讲自己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做了哪些努力,获得了哪些成果;

能力特质与专业的匹配性,通过学习、经历获得的能力提升,与专业要求的相关性,希望通过专业深造进一步补充哪方面能力,以及对自己未来职业规划的助力作用。

通过这样讲故事、列证据、对比描述的方式,向校方说明申请该所高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录取自己是能够为高校和专业带来增益的。

这里我再次分享两点小的技巧:

第一,描述内容逻辑清晰。要做到内容清晰,从结构上建议采用总分总的形式,既便于组织内容,也便于阅读理解,写起来不乱;其次在每段描写时,可以先把观点抛出来,这样可以让招生官一眼扫过去就知道这一段在写什么,容易快速抓取对方注意力;

第二,注重修辞多样,避免出现低级错误。清晰明了的内容可以让招生官迅速了解申请人的特点,多样的修辞手法,更容易让招生官对申请人产生欣赏,一段优美的遣词造句或者精准的名著引用,会让你的个人陈述增色不少,也让人印象深刻。

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杜绝出现拼写错误、语法错误,否则再丰富的经历,再强悍的成绩背景,都无法弥补招生官心里的不良印象。

如果对自己的个人陈述实在没有把握,建议完成后找到专业的留学机构老师或者有过留学经历的朋友同学,帮忙进行修改。毕竟,机会难得,不要浪费,错过的话又要等上一年。

推荐信突出优点

一般来说,高校会要求申请人提交两封推荐信。国内高校的教授通常是接受学生提供内容,自己进行修改调整,最后署名发送这样的形式的。

一些对自己的学术信誉有严格要求的教授,也会亲自操刀来写,这个时候,我建议要提前联系教授,让他了解自己的申请方向,专业要求,最好再给教授提供一下自己的简历、个人陈述等材料供参考。

我当时找的是本校的任课老师,原因是我在他的课程测试上考了90分。从个人魅力来说,这位老师一向严谨的作风,也是我非常欣赏的,甚至成为驱动我进行学位深造的内因。

当然,事实也的确证明了我的选择,这位老师对待我的推荐信,像对待自己的授课内容一样,一丝不苟,不但亲自撰写内容,还在百忙之中,邀请我一起进行了两版修改。

事后,我总结推荐人挑选,一定要找认真、严谨的老师,这样才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申请院校负责。

在推荐信内容方面,强烈建议对自己的特点要花费笔墨,重点突出。校方对推荐信内容审核比较直接,如果推荐内容没有充分体现申请人的优势,极有可能会被pass掉。这里所说的优势,既可以是申请人的专业能力与申请项目的匹配性,也可以是申请人特质对项目的补充性。

以我的经验来说,理工类申请人,一方面强调学科成绩、项目经历充分满足项目需要,另一方面表达自己热情、活泼、组织领导能力强,这些特征也可以获得教授青睐。

申请结果与面试趣谈

当时申请的时候,我向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学院等5所高校提交了申请资料,最终到手了香港科技大学的MSc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MSc Industrial Chemistry两份offer。

如果要说有什么经验之谈的话,那就是尽量集中火力,又要避免分散精力。从申请数量来说,围绕5到7所高校进行申请即可,太多的申请数量,造成精力分散,反倒效果不理想。对于选择的高校,根据自己的能力也可以进行冲刺型、保底型的排布,这样有利于集中精力申请高水平院校,也不至于错过申请的窗口期。

在拿到offer之后,我了解到由于上面说的联合办学特性,校方会对优秀申请人减免部分学费,还有机会获得企业赞助的半奖和全奖。

我还清楚地记得,在一个周末的早晨,科莱恩的工作人员电话联系到我,进行了电话面试。

还在床上处于迷离状态的我,得知对方是Clariant的时候,瞬间清醒,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体力消耗,我直接趴在床上完成了面试。

通过复盘我的面试经历,我认为企业方面的面试重点关注申请人的性格特点和人格特质。毕竟,生硬的文字和数字罗列,仅仅代表申请人一部分情况,只有通过这种一对一的交流沟通,才能够掌握申请人第一手资料,摸清到底是不是匹配公司要求和企业文化。

总结

简单的总结一下吧,按照申请的步骤,请抓紧按部就班地做好每一步准备,对于资料准备,要做到尽量充分,必要时候注意引入专业的指导。在我看来,申请就这么简单。

最最关键的是,不要太过重视结果,历程才是最美的风景,愿世间美好时刻与你相伴。

也希望我的经验分享,能够帮助更多的后来人达成所愿!

导师背景 985本科毕业,狂修学分,拿到理学和工学的双学士学位。 硕士就读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工业化学专业(和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合办),并拿到了科莱恩化工赞助的全额奖学金。 硕士第三学期在科莱恩德国研发中心实习,同时准备毕业论文。 后回国,以管培生身份入职快消行业外企,现已晋升为高级经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