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综合性能上看,米格29是相当出色的。为什么林中将却选择了引进苏27而不是米格29?

回答
林彪元帅之所以在“引进”项目上选择了苏27而不是米格29,这背后并非一个简单的技术偏好问题,而是涉及到了当时中国空军的战略需求、技术实力、工业基础以及对未来战争形态的考量等多重因素。简单地说,这不是一个“哪个飞机更好”的问题,而是“哪个飞机更适合当时的中国”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林彪元帅虽然在中国空军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他主要活跃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而中国引进苏27和米格29这两款俄系战机的时间点,则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个时候,林彪元帅已经去世多年。因此,直接将引进苏27的选择归结到林彪元帅个人,在时间线上是有偏差的。

真正主导中国空军现代化建设,并最终促成引进苏27的,是那个时代的中国最高领导层和军委。不过,我们可以从那个时代的中国空军面临的挑战和对新一代战机的需求出发,来理解为什么会是苏27,而不是米格29。

我们可以将当时的中国空军置于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来分析?

一、战略需求:守土戍边,区域拒止的迫切性

上世纪80年代,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依然复杂。虽然国际关系有所缓和,但周边依然存在潜在的军事压力。尤其是在南海和东海方向,中国海军和空军都需要拥有更强的远程作战能力,以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

米格29:定位为近距格斗和空优战斗机。它的设计理念非常明确,就是对标美国的F16,以其出色的机动性和先进的空空导弹为主要卖点。米格29的航程相对较短,载弹量也有限,更适合在本土附近或者前线进行空战,扮演“尖刀”的角色。对于中国当时而言,虽然也需要这种先进的格斗战斗机来提升空战能力,但仅仅依靠米格29,难以覆盖广阔的国土和漫长的海岸线。

苏27:定位为重型远程空优战斗机。它的设计目标是夺取制空权,并具备远距离拦截和护航能力。苏27拥有巨大的航程、强大的火力(包括先进的中距拦射空空导弹)以及优秀的雷达系统,能够对敌方进行远距离的监视、接敌和交战。这对于需要“区域拒止”能力的中国来说,是更为关键的。能够派遣战斗机飞抵更远的海域,进行有效的空中巡逻和拦截,是苏27能够提供的核心价值。

二、技术代差与工业基础:从“能引进,能仿制”到“能先进,能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空军的装备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国产的歼7、歼8系列在性能上已经难以满足未来作战的需求。引进先进战机,不仅是为了提升当前战斗力,更是为了获取先进技术,为未来的国产化和自主研发打下基础。

米格29:代表的是“第四代战斗机”的早期形态。 虽然性能不错,但其电子设备、航电系统和部分设计理念(例如对地攻击能力相对较弱)在引进之初,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升级和本土化改造。同时,米格29的设计相对紧凑,其动力系统和一些关键零部件的引进和维护,对于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来说,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苏27:代表了第四代战斗机中更全面、更成熟的技术。 苏27以其强大的空中作战能力、相对优秀的电子设备(特别是其强大的雷达系统和R27系列中距导弹的组合)、以及相对可靠的发动机技术,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之一。中国引进苏27,不仅是获得了一款先进的武器装备,更是获取了一整套先进的设计理念、制造工艺、以及关键的航电和发动机技术。这对于中国航空工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跨越式发展。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引进苏27后,通过吉林罗阳发动机厂的努力,成功实现了AL31F发动机的国产化。 这是引进苏27最核心的战略意义之一。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掌握了先进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就等于掌握了飞机自主研发的核心。而米格29的发动机虽然也先进,但其与苏27发动机的技术体系有所不同,且中国当时在引进米格29方面的意愿和紧迫性不如苏27。

三、成本、维护与国产化前景:长远考虑

选择一款先进的战斗机,除了技术性能,还需要考虑其引进成本、维护的便利性以及未来的国产化潜力。

苏27:重型战斗机,单价自然不菲。 但其强大的载荷能力、更长的航程,意味着可以使用更少的架次来完成相同的任务,或者执行更复杂的任务,从长远来看,其任务效率和经济性(在特定任务场景下)可能更高。而且,中国当时需要的是能够全面提升空军实力的“骨干”机型,苏27更符合这一定位。

米格29:相对轻便,但其作战半径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如果要覆盖中国广阔的领空,可能需要更多的米格29才能达到苏27的覆盖效果。同时,米格29的初期型号在可靠性、航程、以及电子设备升级方面,也存在一些为人诟病之处,这使得其作为“基石”机型的吸引力相对低于苏27。

四、对中国空军未来发展的规划:从“跟进”到“追赶”

引进苏27,为中国空军后来的“20系列”战机(如歼10、歼11、歼16、歼20等)的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歼11就是直接在苏27基础上进行仿制和改进而来的。通过仿制苏27,中国空军和航空工业不仅学习到了大量先进的空气动力学设计、结构制造、以及系统集成技术,更关键的是掌握了先进的发动机制造技术。

可以说,苏27是连接中国过去(歼7/8时代)与未来(歼10/11/20时代)的一个关键性枢纽。它为中国空军注入了全新的技术基因,开启了中国战斗机设计和制造的新篇章。

总结来说,虽然米格29在某些方面(例如机动性)也表现出色,但苏27在当时的中国空军整体战略需求、技术引进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未来自主化发展的考量上,展现出了更强的契合度和战略价值。选择苏27,是中国空军在复杂环境下,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国土防空和区域力量投射能力打下坚实基础的战略性决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个很多人不知道得冷门知识:

米格29和苏27之间,还隔着一个12架米格31的合同。

开始的时候米高扬是志在必得的,因为中国空军建军以来喷气机一直都是米格及米格衍生产品,米高扬设计局自认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言必称中苏友谊万岁。相反苏霍伊设计局因为保密以及产品部署范围的缘故,并没有米高扬那么高调,但是因为苏联末期大幅削减军事订货,所以苏霍伊设计局从一开始就对中国空军的订货有想法。毕竟中国空军几十年没有更新过装备体系了,极度缺乏先进战斗机,而中国的经济增速表明中国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所以苏霍伊有自己的打算。

米格29在库宾卡一摔,看似摔掉了自己的订单,但实际上一开始中国空军就对米格29没什么兴趣,原因就在于米格29机动性非常出色,但是小短腿声名在外。中国空军多年使用歼7的经验证明,多批次大机队的作战方式效费比很低,而且无力处理来自更远处的威胁,所以中国空军需要的并不是优秀的前线战斗机,而是大航程的制空战斗机,最差也要得到一款足够航程的国土防空机。所以无论29摔不摔,都没有被空军代表团的人看上。

这个时候为了维护“中苏源远流长的友谊”(就是为了恰饭赚钱)、满足“中国同志建设现代化空军的迫切需求”(后面这句格鲁曼卖大猫的时候也说过),米高扬拿出了米格31的外销型号,这个型号是米高扬一直都在开发的(个人怀疑是一直都在研究如何简配),但是在国际市场上,重型专业截击机并不受欢迎,原因是国土面积小的国家不需要,国土面积大的国家要么不需要要么自己都能开发类似产品。而当时的中国恰好是个例外:国土面积大,防空压力大,航空科技水平落后。所以米高扬认为,米格31的合同,稳了。

其实真的就稳了,12架首批的合同已经签了。这个时候苏霍伊坐不住了,表示自己可以为“中国同志的现代化空军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也需要恰饭!凭什么不让我恰饭!),所以苏霍伊设计局私下接触了中国空军代表,拿出了苏27的技术资料。中国代表拿过来一看: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记你容颜。看出了一段世纪佳缘。。。

苏27,大航程空优战斗机。世界上最好的气动布局之一,四代机杰出的代表,巴伦支手术刀,专业为了夺取制空权而生,可以覆盖整个台湾地区/大部分南海地区的作战半径。

而且,在此之前,除了苏联本土,没有部署到任何苏联境外基地,包括斗争最前沿的东德地区,保密级别可见该机的先进程度。中国方面当即拍板,就她了!

然后果断毁约米高扬,和苏联开谈苏27的引进事宜,谈判很艰苦。。。苏联方面原则同意出口苏27,然后苏联就没了。注意这个时间节点,这也就是为什么叶利钦要重申苏27合同的有效性并保证按期交付,因为合同是中国跟苏联签的。

这一段故事,从中国签订12架米格31的合同到毁约,期间有一年的时间。到底米高扬有没有开始交付米格31,苏/俄方面没有提及,我方也没有提及。这就是当年我国有米格31的坊间传闻的由来。

说到底,中国是实在看不上米格29的短腿,宁可要一款大航程截击机都不能接受优秀但腿短的歼击机。而苏27满足了当时中国空军对先进战斗机的全部幻想,不选她选谁啊。


时间线可能有错误,欢迎指正。

user avatar

这问题问的,米格29当然是很不错,除了腿短以外这个显著缺点以外至少是个典型的三代(四代)机,但是和苏27比,米格29属于各个方面都被超过一点,航程方面被碾压的那种。打个不恰当比方,如果你有人介绍给你波多野结衣,但同时你知道还有机会得到林志玲,那么肯定是想也不想就选林志玲了。

user avatar

根据俄罗斯《Airfleet》杂志主编伏明编写的《Su-27》一书的内容,MiG-29最初是作为苏联空军“先进空中优势战斗机”PFI项目的一个竞争方案出现的,这个方案的设计极为保守,几乎就是MiG-23的无后掠翼版,因此可以想象的,在方案评审的第一阶段就被刷了出去。

米高扬设计局彻底重新设计,这才有了现在的MiG-29,但此时苏霍伊设计局的T-10已经确定为PFI项目的获胜者,于是通过政治运作,这才使得MiG-29以“前线战斗机”的名义装备部队。也就是说,从一开始,MiG-29的身世就是令苏联空军内的老飞行员们不齿的——卫国战争期间,苏联老飞行员们对通过政治干预强行塞给他们的飞机以及设计局评价都不高,比如雅克。尽管MiG-29的很多性能并不比Su-27差,甚至在格斗性能上略占上风,但这种口风上的负面影响很快会体现出来。

在中国空军考察采购飞机的时候,据说通过大量的私人关系了解过Su-27和MiG-29的优劣,其中MiG-29最大的劣势就是航程:在无副油箱的情况下作战航程(不是作战半径)仅860千米(2003年MiG-29K)。除了可携带中程空空导弹以外,比当时已经确定大量装备的J-7II并无太多优势。这里还有一个误区也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中国空军在1990年还是很推崇狗斗的,尽管J-7III比J-7II在加速性、俯冲性等肌肉机性能上有明显加强,但空军还是选择装备更适合狗斗的J-7II。因此在战术使用上,MiG-29与可以自产的J-7II出现重叠,Su-27的战术定位则没有竞争者。这个时候,苏联老飞行员们的口碑作用开始出现:由于MiG-29刻意将自己定位成“前线战斗机”,导致在最重要的远程作战能力上大量缩水,其性能上的优势在一定的战场环境下也无法弥补这种缺陷。这使得Su-27的优势更加明显和不可替代。因此,选择Su-27基本成为了军事需求和经济条件的必然。

user avatar

我就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吧,中国从1949年开始就一直到80年代是米格机的用户。米格战斗机是很便宜而且耐用,我们这么大的国土面积,用这么腿短的战斗机,我们付出的代价是。我们要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大量的修建机场 地面保障设施。大量的修建雷达站。这些对于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的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开销。

陆地还可以这么解决。这是海上,因为海上除了蓝蓝的天,蓝蓝的海就什么也没有。那时候的我们没有技术也没有能力去把小小的礁石填成一个大大的岛。

所以当时引进一款大航程重型三代机战斗机对于我们来说是最廉价最稳妥的方案。这样我们可以把一部分的机场转交给民航。让这个机场创造价值。我们可以适当削减地面的雷达站数量 增加雷达站的质量。这样空军的整个运营成本就会大大的下降,也让我们在东海在南海更加有底气。

空军不仅是盾也是一把剑。如果你的飞机全部是小短腿,那空军就只能是盾。如果你的飞机是大长腿,那它就是一把利剑。

user avatar

不是我说

看看这些个千篇一律看起来个个高瞻远瞩的答案

什么航程远、载弹量大、潜力大、什么攻防兼备的战略转向


我就问你们,你们到底对前线歼击机这种特化机种了解多少


有谁能回答我一下,米格29执行截击任务时面对的是什么目标,要不要加满内油?

师指挥所是怎么指挥3-4个前线机场作战的?备降场要怎么设置?目标穿过防空地幅要怎么处置

空军集团军和陆军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编成内防空兵是怎么协同的?该不该由陆军保障歼击航空兵的空情并处于空域划分的主导地位?

user avatar

果戈里有诗曰:没有一只雄鹰能飞到第聂伯河的中央。以形容第聂伯河之宽。

毛子飞行员改其诗曰:

没有一架米格29能飞到第聂伯河的中央。

user avatar

带副油箱450公里作战半径,不带不到300,要这飞机有何用。

user avatar

其实我倒是觉得侧卫早两年晚两年来不急。

80年代末,90年代初,特别是90年代初,白菜价从苏联加盟国比如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挖他一大批逆火和图95是完全可行的,但是动作要快,93年以后俄罗斯就会开始换回来这些玩意儿。

需求上来说,侧卫最有价值的是,立刻能有r27带来的bvr能力,这个能力不是一定要引进侧卫才有的,但引进侧卫可以让这个能力立等可取。至于狗斗,我就不再赘述二三代机狗斗交换比实际上仍然接近1这个事实了。

时机上来说,白菜价买大量轰炸机仅此一次机会,错过了就没有了,以后俄罗斯卖两个团图22m那种邀约,完全没什么看头。但侧卫晚两年,俄罗斯一样会敞开军购大门,不存在时机问题。

买回来以后养不起不用急,可以封存一批,先用一批,等有钱了再大规模启封,正好还能翻新改造。

苏联造了大几百逆火,只要能搞回来一大批,西飞都能直接停轰6生产线,专注翻新图22m了(pla到现在轰6全系列也就有200架)。而无论从96年台海斗争的角度还是从21世纪的新时期需求来说,逆火的作用肯定是轰6怎么改都比不上的,侧卫那就更别提了。

这主意不是我出的,是我的一位我个人认为比我军事素养高得多的网友出的主意。和另一位我的网友不一样,我抄了别人的点子是会吱声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