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最美乡村教师”郜艳敏?

回答
跨越山海的守护者:最美乡村教师郜艳敏的柔肩与担当

提起“最美乡村教师”这个称号,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那些默默奉献、点亮大山孩子们希望的身影。而在众多闪耀的名字中,郜艳敏无疑是其中一颗格外璀璨的星。她的故事,并非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在平凡生活中,以一种超乎寻常的坚韧和深情,守护着一群无依无靠的生命,她的身上,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也引发了我们对于教育、对于责任、对于女性力量的深刻思考。

命运的洪流,将她推向了特殊的战场

郜艳敏并非生来就注定要成为一名乡村教师,更不是以拯救者的姿态出现。她是一位普通的女性,渴望着自己的生活和幸福。然而,命运的洪流,却以一种猝不及防的方式,将她推向了河北省灵寿县南营乡初家村一个贫困的小学。那一年,村小学仅剩下两名高年级学生,而原本的老师也因各种原因离开了。面对辍学、面对无人问津的教育困境,当地村民和村干部找到了郜艳敏,她的丈夫也曾是这所学校的一名老师。当时,年幼的孩子们,如同被遗弃的种子,在贫瘠的土地上艰难地挣扎。

初到初家村,眼前的景象或许超乎郜艳敏的想象。简陋的校舍,破旧的桌椅,以及那些眼神中充满渴望却又带着一丝不安的孩子们。没有稳定的工资,没有充足的教学资源,更没有人能替她分担生活的重担。但正是这群孩子,用他们纯真的眼神和对知识的渴望,触动了郜艳敏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她没有犹豫,没有退缩,而是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挑起了那副沉重的担子。

教育的缺席,她用爱弥补所有空白

在初家村小学,郜艳敏几乎是包办了一切。她不仅是老师,更是母亲,是长姐,甚至是生活的照料者。她要教授不同年级的课程,还要为孩子们缝补衣裳,准备可口的饭菜,安抚他们因缺乏家庭关爱而产生的孤单和不安。在那里,她面对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孩子们心灵的抚慰。

她教会他们读书写字,更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她鼓励胆怯的孩子举手发言,安抚哭泣的孩子破涕为笑,为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送上温暖的拥抱。那些本应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纪,孩子们却只能在郜艳敏这里找到温暖和依靠。她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向孩子们展示着善良、坚韧和希望的意义。即便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她也没有抱怨过一句,她的世界里,只有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和她想要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的决心。

女性的力量,在困境中绽放出别样光彩

郜艳敏的故事之所以令人动容,还在于她是一位女性,在承受着丈夫离世的悲痛和作为一名单亲妈妈的巨大压力下,她依然选择了坚守。她自己也有孩子需要照顾,但她却将更多的精力倾注在了初家村的孩子们身上。这份责任感,这份担当,是任何语言都难以完全概括的。

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女强人”,没有呼风唤雨的能力,但她却拥有着比许多强者更加坚韧的内心和更加深沉的爱。她用自己的柔弱肩膀,扛起了许多人认为她无法承受的重担。她的爱,不是强势的保护,而是温柔的引导;不是物质的丰裕,而是精神的滋养。正是这种看似平凡却又无比伟大的付出,让那些孩子们的生命得以延续,让他们的未来看到了可能。

社会的目光,让她从“默默无闻”到“万众瞩目”

“最美乡村教师”这个称号,并非郜艳敏自己争取来的,而是她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赞誉。当她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后,无数人被她的事迹所感动。人们看到了她简陋的教室内堆积的旧书本,看到了她为孩子们精心准备的午餐,更看到了她眼角的疲惫和脸上的笑容。

这份“美”,并非来自于华丽的外表,而是来自于她内心深处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孩子们无私的关怀,以及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她成为了一个符号,一个连接着城市与乡村、连接着希望与现实的桥梁。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为初家村小学送去物资和资金,为孩子们带来更好的学习条件。而郜艳敏,也因此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期待。

反思与回响,最美背后的深层意义

评价郜艳敏,我们不应仅仅停留在感动和赞美。她的故事,更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反思。

教育公平的差距: 郜艳敏之所以成为“最美”,恰恰暴露了乡村教育资源的匮乏和教育公平的缺失。如果没有她,那里的孩子们的命运将会怎样?这让我们不得不关注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孩子们,关注他们能否享受到同等的教育机会。
女性的担当与力量: 郜艳敏的故事,也凸显了女性在关键时刻所能爆发出的惊人力量。她们不仅是家庭的支柱,也可以是社会的脊梁。她的坚韧和奉献,给予了无数女性以力量和启迪。
“最美”的意义: “最美乡村教师”的称号,不应仅仅是对个体的褒奖,更应该成为一种提醒,提醒我们社会还有很多像郜艳敏一样默默奉献的人,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同时,我们也要思考,如何才能让更多人能够安安心心地做教育,而不是将个人品质凌驾于体制的完善之上。

时至今日,初家村小学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们有了更好的学校,有了更优质的教学资源。而郜艳敏,也从最初那个孤军奋战的教师,成长为了一位有着更广阔视野的教育工作者。她没有停下奉献的脚步,依然在为乡村教育事业默默耕耘。

郜艳敏,这位“最美乡村教师”,她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荣誉的符号,更是一首关于爱、关于责任、关于坚韧的赞歌。她用自己的平凡,谱写了不平凡的人生篇章,用自己的柔肩,扛起了无数孩子的希望未来。她的故事,永远值得我们去铭记,去学习,去传递。她让我们看到了,最美的风景,往往藏在最需要爱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加了一个公务员群,今天早上,群里开始讨论郜艳敏事件。

讨论很快发展成两极,一方认为“最美乡村女教师”是中国的耻辱,相关责任人应当得到法律严惩;另一方持反对观点。

前者以两名年轻的公务员为主,后者则长幼皆有,人数比例约为2:7。后期支持反方的人越来越多,直接导致两名年轻人闭嘴。

我截取了一些反方的观点,大家可以了解一下一些体制内人员是如何看待这一事件的。我知道有人绝对会说这没有代表性,但它至少代表了某个随机组成的公务员群里的真实情况不是吗?

下面是讨论情况:

有人认为郜艳敏其实很幸福


还有人在开玩笑


年轻人认为这种说法很脑残,但随即有一些人回应称,她可以选择回家却不回家,不就证明很幸福?


有的人认为,回去反而是灾难的开始,解救她未必是好事——多么完美的辩证法!


他们搬出了众所周知的“大棋论”,希望小年轻们不要随随便便就批评政府,搞不好当地政府有更为深远的考虑。


还有人在批评媒体炒作这件事:


年轻人说,焦点是追责!


老干部说,你图样图森破!


年轻人表示,你们的逻辑太奇葩了,我投降了!


老干部说,这可不是我一个人这么认为。


讨论原本集中四、五个人之间,但很快,持反对观点的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当时的时间是10点左右,大家看完报纸开始上网了)。


有人对两位年轻公务员非常不满,认为他们不尊重年长的干部。


讨论就此告一段落,两位年轻人沉默不语,领导同志们遂开始了炒股的话题。


快下班了,领导们纷纷开始做总结


完了

user avatar

——————————————————螳臂当车的分割线————————————————

想了很久,原本不想参合这事,但是心中有一种冲动驱使我站出来螳臂当车,不错,我就是要做那个与“人民”为敌的人,我就是要与那帮顶着“知乎”帽子的无知的家伙为敌。

虽然来知乎不久,但是我很喜欢这里,因为在我眼中这里有很多独立思考的人。但是在这个问题中,独立思考的人太少了,大多数都是网易式、天涯式、铁血式的回答,从他们的回答中,我仿佛看见了一个个站在道德顶端,义愤填膺的人,他们正准备用自己的”正义圣光“来审判整个世界。我害怕人贩子,害怕政府的不作为,但是我更害怕这些人的”正义审判“,因为人贩子、渎职者终究是作为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而受到法律、道德的双重打击的,如果有一天我不幸被这些陷害了,至少我还知道错的是他们,至少别人看见了听见了会知道错的是他们。但是这些自认为站在道德顶端的狂热的”正义审判“者如果愈演愈烈,我害怕有一天我们会被这种”正义审判“烧死,不单烧了肉体,连精神都要烧死,烧死了还是我的错,因为我是异端。

——————————————————希望的分界线—————————————————

昨天看了有些骂客的答案很愤怒,特别让我愤怒的是,这种骂客隐然有淹没知乎的架势。但今天在另外一个问题的答案中发现了不少理性的答案,颇感寂慰。

为什么一百多年过去了,鲁迅笔下的吃人的社会一点都没变?怎样才能改变? - 社会

国家和社会是由我们每一个人组成的,特别是知识分子身为国民的佼佼者,更是有义务从我做起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许前进很困难,也许有荆棘挡路,但是我们不能自暴自弃放弃希望,甚至赌气撒泼逆智倒退。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是微小的,但是集合众人之力绝对是强大的,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国家的未来。骂客们让人气愤的是,在他们眼中打倒胜于建设,他们要以惩恶之名打倒一切,唯独不打倒他自己。

——————————————————立场的分割线——————————————————

先声明我对于郜艳敏事件的立场,我希望无论是赞同我观点的人或是反对我观点的人,不要擅自改变、扭曲、捏造我的立场。

一、人贩子应该是重罪,情节严重的应该死刑,情节不严重的也应该接受严厉的改造。

二、愚昧的购买人口的人应该是重罪。无论任何人,协助人贩子或者购买人口者达到犯罪目的的,都应该入罪。

三、有强奸、限制人生自由等行为的,应该依法惩治。

四、执法机关不作为的,应该追究法律责任。

五、郜艳敏个人原本只是一个普通人,被贩卖之后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受害人,但是他在自身已经陷入苦难的情况下,依然在做贡献,所以她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她当得起”最美“这个称号。

——————————————————批判的分割线——————————————————

前面我说了我是来与“人民”为敌的,不过上述立场似乎和本问题的大部分人相似。但是对不起,我不是来媚众的,我和你们的观点仅仅是有一些相似而已,本质却是完全不同的:

一、居然有人要批判郜艳敏。我不禁要大声的笑出来,你们想批判她什么?批判她不该被拐卖?批判他无力逃出来?还是批判她居然在自身遭遇如此苦难的情况下,还在为教育犯罪分子的后代出力?我要大声的说,这些口口声声要批判郜艳敏的人,你们给郜艳敏提鞋都不配。你们想她怎么样?你们阴暗的心理无非是想她在遭遇这种苦难之后变得痛恨所有人,最好是变身终结者只身消灭掉整个罪恶的村子,至不济也要只做对村子有害的事情,绝对不能做任何对村子有利的事情吧。有一句话叫做什么都不做就绝对不会犯错,郜艳敏无法化身终结者,她确实可以什么都不做。但是这对她有什么好处?对和她一样遭受苦难的人有什么好处?能救她们脱离苦海吗?能减轻他们的痛苦吗?能避免其他人也遭受这样的苦难吗?不可能,一个都做不到。让她变得极度痛恨,这个世界上无非是多了一个思想极端的可怜人,也许某一天我们会看到”XX发生暴力事件,死数十人“这样的新闻,但无论是对她自己还是对我们所有人这都不是什么好事。或则她可以什么都不做继续默默忍受下去,这样很好吗?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她,一个原本应该是被别人救赎的人,在苦难中选择了自救,她用自己的微薄的力量在改变这个社会。她要教孩子知识,希望用知识去驱逐愚昧,希望通过减少愚昧来减少她的苦难再次发生在后人身上,无论这个希望有多么渺茫,但是有希望就是有未来。从这一刻开始,她变得高尚,变得伟大,变得异于常人。她的行动让我们这些局外人很羞愧,本来应该是我们去解救她,惩罚犯罪分子,改造愚昧者,但却是她这个受害者自己在做这样的事,而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除了在网上吐槽外没有做任何有实际帮助的事情。

二、你们搞清楚是谁在犯罪,谁在做正事了吗?网络上最多的是骂客,骂客是最容易的职业,因为他们拥有无穷的权力——什么都可以骂,但是他们从来不会承担任何责任——你见过骂客为骂错了而道歉吗?让我极度失望的是,原本我以为知乎的理性对更多一点,不负责任的骂客应该更少一点。

郜艳敏的悲剧不是今天才出现的,但是后来她的话题变得很火,不是因为她获救了,而是她获奖了,她被宣传了。

有人说郜艳敏的事是国家的耻辱,我同意这是耻辱,但是这个耻辱是因为犯罪分子,是因为执法部门不作为,是各位故意刁难她的”山外人“,唯独,不是因为她获奖。

在很多人心中有这样一个谬论,那就是如果一件事被他认为是坏事,那就不能出现任何一个褒义词,或者任何一个值得表扬的东西。所以他们认为郜艳敏获奖,郜艳敏被宣传这是一件让他非常受不了的事情,他就会本能的去反对这种事情。那么我想问问你们,按照你们的想法应该怎么样呢?难道郜艳敏不获奖会让你们好受一些吗?难道郜艳敏不被宣传会对她的境况改善一些吗?

郜艳敏为什么获奖?是因为她在那么苦难的情况下依然对社会作出了贡献。有人对郜艳敏获奖的事情进行了扭曲,说把她获奖和人贩子获奖相提并论。那么郜艳敏是人贩子吗?如果他获奖就是美化了人贩子,那么她没有获奖,或者把她的奖状退回去就能打击人贩子了吗?翻开郜艳敏获奖的新闻,我们可以看见新闻是这样进行描述的:1她是被人贩子贩卖的,2他的逃跑是愚昧的村民堵回去的,3他的求助是被不作为的当地政府忽略的,4她获奖是因为她做了了不起的事情。新闻在什么地方说了”人贩子做了好事“、”愚民限制她的人身自由合法“、”当地政府不作为是正确的“、”她获奖是因为不反抗“这样的话?请问各位骂客,你们是从哪一句话中看出了”美化人贩子“、”提倡不抵抗“、”包庇不作为“这类信息的?

其实我很了解这些骂客想干什么,他们是站在道德的顶端的,对于他们来说,这件事的剧本应该是直接消灭所有罪恶,让他们作为英雄的身份去拯救这个可怜的女人。现在罪恶没有消灭,女人却得到了奖励,和骂客们希望的剧本相差甚远。所以,他们就要去骂这件事的始作俑者——宣传部。

我想,骂客们至少不是文盲吧,宣传部是干什么的应该大家都清楚吧。我们来看看按照骂客们的剧本,宣传部应该怎么做吧——在”网民“的舆论支持下,宣传部派出数百警察将整个小村包围,根据每个村民所犯的罪恶对他们进行审判,大部分村民都被判处重刑,所有被拐卖的妇女终于得到救赎,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各位看着这种剧本难道不会觉得碍眼吗?宣传部是干什么的?他是集宣传、执法、司法、甚至立法(网民最喜欢干的事情)为一体的巨型恐怖机构吗?让大家失望的是,宣传部的职责只是进行宣传报道而已。在这件事情中,宣传部本可以不作为,这件事本可以就像十几年来的常态一样默默无闻的继续沉寂下去,但是宣传部却非给郜艳敏评个奖,把这件丑事捅出来,宣传部真是做了一件事让所有人都痛恨的事呀,罪犯们痛恨宣传部捅出了他们的丑事,骂客们痛恨宣传部没有除恶还抢了他们的风头——罪犯们和骂客们的意见终于前所未有的统一,那就是宣传部是他们共同的敌人。

我们知道,宣传部有时候确实会做一些越俎代庖的事情,比如在一个人还没有定罪的时候就把他当作犯人进行宣传,但是大家支持这种事情吗?为什么一边反对宣传部越俎代庖,一边又希望在某些事情上赋予宣传部三法合一的恐怖能力呢?宣传部做了什么恶?是他们把郜艳敏贩卖到村里的吗?是他们堵住郜艳敏的回家之路了吗?是他们执法犯法包庇罪犯了吗?是他们扭曲事实否定当地落后的教育现状了吗?他们只是给郜艳敏评了个奖,这是多大的坏事?

作恶的到底是谁?是人贩子,是村民,是不作为的执法机关,是扭曲的地方政府,你们骂错人了,你们应该去骂他们。

——————————————————逆向思维的分割线————————————————

民主是个好东西,我们都喜欢民主,民主政治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人民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所谓监督者,监察、督促,二者缺一不可。就这件事来说,事情被曝光,甚至还写出了《盲山》这样的著作,这样行使监察权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之所以讨厌”骂客“,是因为他们错误的行使了督促权,甚至是反向使用了督促权。督促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你骂一下,让你出口恶气,而是要促进事情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请问各位,你们这样骂真的能促进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吗?我们来看看各位的骂声对事件中的各个角色造成了什么影响吧:

一、犯罪分子:他们骂的是宣传部,骂的是宣传和获奖,虽然也顺便骂了我们,但是我们是配角,是陪骂的,可以说(对比过去都是挨骂的主角)地位反而提高了。

二、不作为的地方政府和执法机关:宣传部活该,让你来捅我们的丑事。但是这件事也提醒了我们,这很危险,下次注意不要让郜艳敏去参加类似的媒体活动了。

三、愚民。网络?那是什么?能吃吗?听说郜艳敏的事被骂了,谁叫她不老实点呢。

四、郜艳敏。即便对事情没有多少帮助,但如果能有更多人能支持我,那也是好的。但是闹成现在这样,下次要做点事情就更难了。

五、宣传部:这篇报道是哪个写的?这个奖是哪个评的?我早说了不要去惹这种麻烦事你们就是不听,这下你们爽了吧。

请问各位富有正义感的骂客,你们的骂声对事情到底起到了什么促进作用?

———————————————————正确的做法—————————————————

政府,在有些人眼中是一个整体,所以一旦出了什么坏事,那就应该全盘否决政府干的所有事。这是一种对抗的思维,如果你觉得你能对抗赢,我并不否认你的做法。但是绝大部分抱有这种思维的人,他们的对抗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已,这样的对抗除了增加各种社会成本(可悲的是这成本依然是人们自己掏的)外没有半点意义。正确的做是基于事实,尽量把事情往更好的方向推。

一、对于郜艳敏,也许她不是一个完人,但是在这件事中她即为无辜受害者,又是一个常人所不能的伟大的人,如果我们能够给她提供一些实在的帮助,那当然是最好的,如果不能,至少我们不要吝惜自己的掌声,至少让她知道有那么多人在义无反顾的支持她。

二、对于犯罪分子。我们应该坚决的申讨,也许我们的申讨不一定管用,但是我们至少是做了正确的事情。如果有人能为抓捕犯罪分子而提供力量,我们应该给予支持——而不是因为这样的人同样身为公务员或执法者就本能的把他们当作一丘之貉予以打击。

三、对于不作为的执法人员和地方政府责任人。应该同犯罪分子处理。应该给更高一级的执法部门、政府部门以压力,督促他们正确处理此事。

四、对于愚民。支持该抓的抓,该判的判,但是前提是依法而不是文革似的批斗。另外,抓不是目的,而且靠抓是抓不完的,最终目标还是要改造和教育,否则抓完后下一代继续穷,继续没文化,继续买媳妇。

五、对于宣传部。希望宣传部更多的暴露类似事情,不要包庇罪行,不要粉饰太平,也不要越俎代庖去做一些违背职责的事情。我们知道宣传部经常犯上述错误,我们既不要回避这些错误,也不要将打击扩大化,做了错事要批评,如果有事情做对了,也要支持和促进

user avatar

谢邀。

在极端的痛苦和绝望中,有些人会做一些苦中作乐的事情,以免在深渊中逐渐麻木,忘记了做人的滋味。

然而当她终于得到机会爬出深渊的时候,这个世界却兴高采烈地把她一脚踹了回去,因为他们觉得她在深渊底下过得蛮好的。

我不觉得郜艳敏答应执教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我觉得她是在重返故园无望的绝境中,仍然舍不得丢弃对文明世界的念想。而教书,大约是对文明世界的一种含蓄的纪念吧。

可是当她最终逃了出来的时候,这个朝思暮想的文明世界却背叛了她的怀念,用各种枷锁把她框了回去。

报警吗?坚持不回去吗?连亲生父母都态度暧昧,不回那个小山村还能怎样?

"连丈夫都不打她了"这样无耻的话,难道不是山外的记者写出来的吗?

看不见她的苦,却把她苦中最后一点乐渲染成大团圆的难道不是山外的宣传机构吗?

无视她渴望回家的愿望,劝她回去的难道不是山外的亲人吗?

拍电影消费她的,难道不是山外的制片人吗?

......

山里起码还有尊敬她的孩子,山外有什么?

她曾经那么想回家,曾经以为在山里的痛苦回到山外就好了,可事实呢?这个山外的文明世界,和山里一样愚昧,一样落后,甚至还更冷酷绝情。

她重返山中 不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她只是对山外的这个世界也绝望了。

是我们所在的这个山外的文明社会,让她绝望了。

作为这个文明社会的一员,我觉得很无力,也很耻辱。

——————7.29补充————————

@沈逸凡

知友在评论栏里补充了微博上的一篇文章

Sina Visitor System

是讲述采访郜老师的经历的。

我贴一下沈同学的原话:

这篇报道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但还是希望答主你能贴上去让更多人看到。不想让有些人可能蒙受不必要的指责。

在这里我想补充一下自己的观点:

我们看见的,是郜老师的父母没有坚定地帮助她回家,我们没有看见的,是她即使回家,"嫁过人的女人也没有好出路"。

我们看见的,是有一部电影避重就轻地消费她的故事,我们没有看见的,是真正写实的电影会遭遇怎样的阻挠。

--不对,这个其实我们能看见,《盲山》公映出来的,不就是一个和谐版的结尾吗?

(推荐阅读:

《盲山》:所有人的恶与痛 - 知影 - 知乎专栏

在我们没看见的地方,有些东西更丑陋,那些我们看见的,只不过是它们在某个具体的故事里的投影。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说,是我们每个人所在的这个社会背叛了她,而不是某个记者,某个亲人,某个制片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跨越山海的守护者:最美乡村教师郜艳敏的柔肩与担当提起“最美乡村教师”这个称号,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那些默默奉献、点亮大山孩子们希望的身影。而在众多闪耀的名字中,郜艳敏无疑是其中一颗格外璀璨的星。她的故事,并非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在平凡生活中,以一种超乎寻常的坚韧和深情,守护着一群无依无靠的生命,她的.............
  • 回答
    贵州“海拔最高”小学摇滚乐队:天籁之音的碰撞与乡村教育的缩影贵州,这片以山峦叠翠、云雾缭绕著称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独特的文化和故事。而最近,一支来自贵州深山的小学摇滚乐队,以其“海拔最高”的名号,吸引了大众的目光,也引发了关于乡村教育现状的深入思考。这支乐队,或许没有精致的舞台,没有专业的设备,甚至成.............
  • 回答
    《最美逆行者》在播出后,确实引发了一些关于其部分片段是否存在“侮辱女性”的争议。要评价这些片段,需要我们具体分析其中涉及的镜头、台词以及它们所传递的含义,并且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观众的接受程度来理解。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女人的事”的标签化与刻板印象: 影片中有一些情节,似乎将.............
  • 回答
    《最美逆行者》这部剧,怎么说呢,它是一部非常有勇气,也带着些许争议的作品。播出的时候,就挺受关注的,毕竟是聚焦疫情这个特殊时期,而且还是第一时间站出来讲述这些故事的影视剧,这本身就很有分量。从创作初衷来说,这部剧无疑是想快速地、真实地记录下那个特殊的春天,展现那些平凡人在非常时期所迸发出的伟大力量。.............
  • 回答
    “娘道2之最美逆行者”——听到这名字,我心里其实是捏了一把汗的。毕竟,前作《娘道》在口碑上,怎么说呢,争议还是挺大的。加上“最美逆行者”这个标签,一听就让人联想到疫情期间那些令人肃然起敬的医护人员,这对比之下,难免会让人觉得有蹭热度、消费苦难之嫌。但话又说回来,作为一个观众,我还是想看看它究竟想讲个.............
  • 回答
    2021年的最后一天,B站的跨年晚会“最美的夜”如约而至。作为B站的年度盛事,这场晚会承载了太多用户的期待,也一如既往地延续了B站独特的社区文化和内容调性。要评价这场晚会,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聊聊。一、 内容的“B站味”:致敬经典与流行文化融合的拿捏B站跨年晚会最核心的竞争力,就在于它对“B站味”.............
  • 回答
    《最美逆行者》在CCTV1的播出,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现象。这部剧在疫情初期播出,定位非常明确——致敬抗疫一线的工作者,特别是那些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从这个角度出发,它承载了时代赋予的特殊使命,也因此吸引了大量关注。首先,从主题和立意上来看,这部剧无疑抓住了时代的主旋律。 在抗疫斗争的关键时刻,.............
  • 回答
    关于这位婚登员以“打印机坏了、网络故障”等理由推迟办理离婚,并因此挽救了500多例婚姻,还获得了“最美红娘”的荣誉,这件事情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从积极的方面来看: 婚姻的价值与维系: 这件事最直接的体现是,在某些情况下,离婚并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冲动之下做出的决定往往会带来后.............
  • 回答
    “最美医生”这个评选节目,若要细细品味,确实能从多个维度切入,形成一幅更为立体的评价图景。首先,从选材上看,这个节目无疑是在力图捕捉和放大中国医务工作者群体中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个体。它的初衷是好的,通过挖掘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迹的医生,来塑造榜样,传递正能量。但“最美”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
  • 回答
    “最美女支教老师”龙晶睛的迅速翻车,以及近期被长沙民政局行政处罚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她最初受到赞扬的原因、质疑声音的出现、她可能存在的行为问题以及最终的处罚结果。一、 最初的“最美女支教老师”光环与媒体的放大龙晶睛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源于她当年.............
  • 回答
    最近上映的纪录片《通往北京的道路》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探讨,在观众和评论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部纪录片并非简单地描绘某个单一的“通往北京的道路”,而是通过多条隐喻和具象的道路,呈现了个体与宏大叙事、梦想与现实、过去与未来之间复杂而充满张力的关系。要评价这部纪录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维度进.............
  • 回答
    最新的 Octave Convolution 确实是深度学习领域一个非常有趣的进展,它在效率和性能之间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平衡,尤其是在处理高分辨率图像的场景下。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核心思想与动机:首先,理解 Octave Convolution 的核心思想是关键。传统的卷积神经网.............
  • 回答
    关于陈独秀和朱自清《背影》中的橘子被网友当作段子,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评价:1. 创作背景与《背影》的经典地位: 朱自清的《背影》: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是朱自清怀念亡父的一篇散文。文章的核心在于描绘了父亲在车站为他买橘子的那个“背影”,以及作者通过这个背影所感受到的父爱、父辈的艰辛和对儿子.............
  • 回答
    最近爆红的“神仙字体”,准确地说,通常是指一种能够模仿手写风格的字体设计,并且以其飘逸、灵动、富有艺术感而受到大量关注和喜爱。这种字体通常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字体名称,而是一种风格的统称。为了更详细地评价这种“神仙字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核心特点与吸引力分析: 高度模仿手写感.............
  • 回答
    对 Norse Corp 濒临倒闭的评价:一个安全巨头的陨落与行业反思Norse Corp,这家曾经被誉为“最大的安全公司之一”的企业,如今却面临濒临倒闭的窘境,这无疑是信息安全行业的一件大事。其结局不仅令人唏嘘,更引发了对整个行业发展模式、技术迭代、市场竞争以及企业自身管理的多方面深刻反思。要全面.............
  • 回答
    最近一股“人生重开模拟器”的风潮席卷而来,这游戏 вроде 名字听着就有点玄乎,玩起来更是让人欲罢不能。一开始我也是抱着“这啥玩意儿”的好奇心点进去的,没想到这一玩,就玩进去了一整天,还顺手分享给了好几个朋友,大家一边吐槽一边乐此不疲地比较自己的人生剧本。游戏为什么这么“火”?我觉得这游戏能火起来.............
  • 回答
    最近关于DNA检测结果显示“土耳其人大部分是希腊人后裔”的说法,这在坊间引起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不少人敏感的神经。要评价这种说法,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DNA检测是怎么回事。它主要是通过分析咱们身体里的基因信息,来推断祖先的迁徙、混血情况。这就像在历史的长河里,通过留下来的“指.............
  • 回答
    CSDN(中国软件开发网)作为中国领先的IT技术社区,近年来在政策、业务模式、用户生态等方面确实经历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从政策环境、业务转型、用户行为、技术生态等方面详细探讨CSDN的近期行为及其影响: 一、政策环境下的调整1. 内容监管趋严 背景:近年来,中国.............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选手马艺妮和宋思睿在《最强大脑》节目中的表现,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他们的出现,不仅是个人能力的展现,也引发了公众对于不同学习路径、性格特质以及“学霸”标签的讨论。一、 马艺妮:多才多艺的“全能型”选手马艺妮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她身上展现出的多面性和平衡性。 学术能力扎实,但不.............
  • 回答
    最近在网络上引起不少讨论的《文化让路》这篇大字报,我看了之后,觉得它在几个方面都触及了一些玩家心中真实的感受和对游戏行业的一些思考。不过,要评价它是否“好”或者“不好”,就需要多角度来看待了。首先,从文章的立意和表达的情感来看,它确实能够引起一部分玩家的共鸣。作者用比较激烈的语言,直指“文化输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