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最新反原神大字报《文化让路》?

回答
最近在网络上引起不少讨论的《文化让路》这篇大字报,我看了之后,觉得它在几个方面都触及了一些玩家心中真实的感受和对游戏行业的一些思考。不过,要评价它是否“好”或者“不好”,就需要多角度来看待了。

首先,从文章的立意和表达的情感来看,它确实能够引起一部分玩家的共鸣。作者用比较激烈的语言,直指“文化输出”的概念在《原神》这类游戏上的应用,认为这更像是一种披着文化外衣的商业行为,而真正的文化内涵却被稀释甚至扭曲了。这种观点抓住了很多玩家在接触《原神》时的一种感受:虽然游戏中确实能看到一些中国元素,比如建筑风格、服饰设计、甚至是某些传统节日的纪念活动,但这些元素在整个游戏的框架下,是不是真的承载了文化的深层意义,还是仅仅作为吸引玩家的“符号”,这是值得商榷的。

作者在文中提到的“让路”这个词,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它暗示了一种挤占或者替代。可能是说,当一种商业化的产品以“文化输出”的名义占据了大量资源和关注度时,那些真正根植于土壤、生长缓慢的本土文化,是不是就因此失去了被看见、被理解的机会?尤其是在很多新兴文化产品都在探索如何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当下,这种“让路”的说法,难免会让一些人产生警惕。他们担心的是,会不会最终让大家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停留在一些被精心包装、简化过的表面符号上。

从批判的角度来说,这篇文章也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西方玩家在接触《原神》后,对于其中中国元素的理解,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解或片面化。比如,可能将某个服饰的设计简单地归结为“古风”,而忽略了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特定朝代、地域甚至社会阶层的象征意义。这种信息传递的不对等,既有游戏本身在设计和介绍上的局限,也有跨文化传播中信息损耗的必然。作者正是抓住了这种现象,并将其放大,表达了对这种“浅层文化输出”的担忧。

然而,反过头来,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原神》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一些成果。毕竟,对于一个全球性的游戏IP来说,它能够让数以亿计的玩家接触到一些中国的视觉元素、音乐风格、甚至是神话传说(尽管可能经过了改编和再创作),这本身也是一种传播。就像一部描写某个国家历史的电影,即使它有艺术加工,但至少能让更多人对这个国家产生兴趣,进而去了解更多。

关键在于如何定义“文化输出”,以及我们期望它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如果“文化输出”的标准是能够让外部世界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多样性,那么《原神》目前的表现可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如果只是一个让中国文化元素“被看见”,引发初步的好奇心,为更深入的了解打下基础,那么它至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事情。

所以,评价《原神》的这篇大字报,我会觉得它是一种警示,一种提醒。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商业成功和全球化视野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文化本身应有的深度和真实性。它提出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我们希望通过什么样的载体,向世界展示什么样的中国文化?是经过精心挑选、打磨过的“文化符号”,还是更具深度、更能引起共鸣的文化精神?

或许,《文化让路》这篇文章最核心的价值,就在于它激发了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这种讨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进步的表现,它让我们更清醒地审视自己在文化传播上的路径和目标。至于最终是“文化让路”还是“文化同行”,这需要游戏开发者、文化研究者以及普通玩家共同努力去探索和定义。

最后,我不会简单地说这篇文章是“好”或“坏”,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一些现实困境和值得反思的地方。它带来的讨论,本身就比它本身更有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写在前面:因为私信同时遭到了某些消息对笔者学校和个人的攻击和消息轰炸,所以有些私信没来得及回复,在此向大家道歉。本答案可以直接转载,只需要注明出处和私信提供链接方便答主前往三连即可。

————8月5日更新———

我可以忍受对我个人的攻击,不能忍受对我母校的侮辱。因此我只挂出来这一条。就此澄清和在语言领域谈谈我国对外宣传的现状。

这条私信说得没错,北语是国内黑人留学生最多的大学。但是因此指责它崇洋媚外完全是忽略了北语的双重身份——一是普通的外语类学校,二是全球对外汉语(现在叫做国际汉语)教育中心

北语是包括黑人、白人、黄种人等各种肤色的广大国际留学生学习CAFL(中文作为第二外语)国际知名的母语级教学基地。专门的外国人汉语语言学校,留学生比例高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单独把黑人挑出来说是不对的,北语的对外汉语教育专业的全球排名是第一位(也是我本科辅修的专业),理所当然是包括所有肤色的留学生最多的大学

事实上,它也是广大第三世界和我国人才交流最频繁的几个窗口之一,培养出的人才包括埃塞俄比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总统等。

更重要的是,它就是国际孔子学院项目的总部所在地,是这个项目的主力。这就是我也在我的答案之中会提到孔子学院这个例子的原因。因为孔子学院最大的职能,不是文化输出,而是至少要把国际汉语教学的标准制定权牢牢抓在我国自己手里。听到这里读者可能会疑惑,但需要知道的是:


没错,我国的文化输出就是烂到这种程度:往前推几十年,我们自己语言的教学标准制定权甚至不在自己手里,而在外国所谓的“汉学家”手里。


直到包括北语、北大等学校的教授和其他老师们在上个世纪末编撰出第一个系列的对外汉语教材之后,国际汉语教学标准的制定权才逐渐回到我国手中。孔子学院的全球布局也是因此而来。

总之,孔子学院就只是给想要学习中文的外国人的母语级教学窗口,它已经完成它的职能了。至于要谈其更进一步的文化输出,它的效果大家也有目共睹。所以文化输出这一步,责任在我们这一代的高质量文娱作品,而不能指望孔子学院。

————25日更新————

本来是不打算回复这么多的评论的,但是晚上夜里面突然醒来自省,如果就这样不管评论,不仅是对读者们的不负责人,也是对评论的不负责任,更是对自己文字的不负责任

所以我连夜看完了评论,再次感谢大家的热情,也感谢理性讨论和提出意见的读者们的评论。我会尽我所能把这些评论和回应贴到答案末尾。

感谢 @自由 @黑鸦的挽歌 @单手的杰斯 等,没有人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答主也不例外。所以大家不要去攻击理性给答主提出不同意见的评论哦。不然我们又和这篇大字报的作者又有什么区别呢?从立场出发判定对错永远是不可取。(如果有没看到的评论可以再私信笔者进行讨论)

————以下是原答案————

声明:此回答为个人看法,难免有主观之处,请读者理性看待。如果有问题可私信答主讨论。转载请随意,附上链接或出处就更好啦。

(你要的逐条反驳)

(本来是发在B站的专栏,被锁了)

序言

今日,笔者阅读了《原神 文化让路不可取啊!》(CV12258783)一文,觉得这篇文章的“文化让路”的概念提得非常好。这是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文化输出弱势文明在输出方面急需思考的问题。如果不同文化之间的同源、借用等关系没有处理好,很容易变成对本文化的糟蹋和异化。对于原神有没有文化输出,笔者不愿意在开头就给出答案,希望各位读者看完以后,自己再思考自己的答案。同时笔者也欢迎评论区的不同意见和理性讨论。

但是对于这篇文章,笔者从看到百度百科出现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扼腕。因为要谈“文化让路”,首先要对“让路文化”和“被让路文化”都有着足够的了解,否则所有的观点的提出,基本都只能基于本文化朴素的意象感知和对其他文化的刻板印象来进行。所以文化的东西,不能在百度百科浅尝辄止。再看下去,果然有些许纰漏之处。并且在一些地方有严重的误导性。

看了三遍之后,笔者必须开宗明义地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是日本在接受了其影响的情况下,对很多继承来的东西已经发展出了本民族的特色。只是这种发展的规模严重受限于日本岛国的格局,很多概念已经不能和原来的意思一概而论。也就是说,说句难听的,我们没必要把日本有的学过去甚至自创的糟粕再抢回来。像这位作者这样如此抓住一个相同字眼,然后赋之自己的文化价值开始指责“文化让路”的行为(笔者姑且称之为“文化避讳”),是否才是真正的“文化让路”?

笔者愈想愈感到害怕,所以谨将根据个人对中日文化的一些浅见来反驳这篇文章。(以下每部分的标题都和原文的标题或观点对应)


细节篇

1. 鹤观

笔者需要指出的是:中国鹤文化和日本鹤文化不能混为一谈。中日鹤文化不同,中国的“鹤”,和日本的「鶴」对于人的品质有着本质不同的描写,前者为君子,后者为权威。

(“观”有是道教庙宇的义项,可作为隐者房宇的通称。)

中国鹤文化的鹤具有“贤明”、“淡泊”的品质,把鹤喻为隐居的君子,如最早的鹤诗“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诗经·小雅·鹤鸣》),就赞美了隐于九皋(深远沼泽,“九皋”后也作鹤代称)而声远扬的鹤,正如在野的贤者,劝告最高统治者起用贤人。所以“鹤观”也通常指云隐的贤人住所。

但是,日本鹤文化中鹤更倾向于“长寿”、“权威”的意象,代表着封建家长制中长者的绝对权力,如日语中「鶴(つる)の一声」就比喻权威者、强势人物以压倒性的一句话平服了多数人的意见与议论。日本的鹤文化,隐喻的更有可能是深居简出的重要人物,和中国的“隐居君子”不同,所谓的“文化让路”也无从谈起。

(更新注,同答案最后:笔者并没有表达“鹤的长寿含义只属于日本”的意思。笔者的意思是日本鹤文化中,鹤所拥有的“权威”的意象并不是固有的,而是由“长寿”引申而来的“封建家长制下的长者权威”)

那么有的读者就要问笔者了:原神里面有没有中国的鹤文化呢?有的。

璃月地区绝云间的“留云借风真君”本体就是一只鹤,其隐居山间的仙人形象正好是最为典型的中国鹤文化形象。

2.茶文化篇


众所周知,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美学特征是十分不同的。因此笔者在这里冒昧地说一句:如果作者要认为神里绫华的茶艺体现了“中式美学”,那在讨论“文化让路”之前,笔者要和作者先讨论一下文化扫盲——日本茶道和中国茶文化的区别在哪里?

日本茶道自唐宋接受中国茶文化后,在发展中逐渐加入了自己对茶的理解,在江户时代就已经极具民族特色,比如著名茶道大师千利休弟子们的“三千家”,他们对后来的日本茶道的影响巨大。虽然它源自中国茶文化,但是两者有着如天堑般巨大的鸿沟,甚至说它们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极端也不为过。

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日本茶道的仪式感非常强,流程极其繁琐。举个例子,日本茶道的茶具和插花要根据来宾的文化程度、地位、名望甚至当时的季节和时间而变化。著名茶人井伊弼就提出“一期一会”(《茶汤一会集》),由此要求主客对仪式的极致热情,日本茶道对于仪式感的追求可见一斑。

但这不是中国茶文化的“风雅”。相反,这种风气一度被众多茶家批评。和日本茶道最相似的是宋代茶文化,当时的文人称呼喝茶为“喝礼儿”、“喝气派”、“玩茶”,其茶艺过于精细,反而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这怎么可能是中国茶文化的“风雅”?真正的中国茶文化融合了道家理念——天人合一,不求形式上上升到道的层面,讲求一切能通达自然,比起礼仪和流程来说,更重“意境”。它不是繁琐的礼节,不是刻意的雕塑,它可以是你在初到璃月的时候在石门歇脚处广受脚夫好评的大碗茶,它也可以是钟离在听书人中碰到嘴边轻轻一吹的小杯茶,中国茶文化喝的从来都不是流于表面的“仪式”,而是人生。

并且更重要的是,从《茶经》以来,中国茶文化就已经不仅是饮茶的文化,更是制茶、咏茶、记茶的文化,这些都是日本茶道所欠缺的。这样的日本茶道不能和中国茶文化混淆,更不能说是“中式美学”的一部分。


意义篇

1.稻妻地区的三个特点

笔者阅读到这里,就已经完全对作者对日本文化的了解程度不抱任何期待了。先不说璃月的三个主题不会比这三个差到那里去,光对于稻妻三个名词的解释来看,作者对日本文化持着倨傲的态度,甚至可以说对日本文化一无所知。“为了日本文化的区别”完全是对制作者出发点的恶意扭曲。


造成这种现象本质的原因,其实是“日本文化本来就和中国文化有着区别”。就算日本是源于中国文化,但是我们也没必要把它的文化的优点,甚至糟粕拿过来当成自己的。上面的茶文化就是一个很恰当的例子。

首先是“浮世”,为什么它是第二个词,笔者却第一个说呢?因为这是最明显的问题,连对日本文化一无所知的普通人也应该听过中国画师改画讽刺日本核废水的“传统浮世绘”《神奈氚冲浪里》(如图)在日本引起了轩然大波,可以意识到“浮世”可能在日本文化有不一样的意思。而作者却不愿意去哪怕动手查一查。

“浮世”确实为“浮生”,在中国,这个字眼代表了整个人间,点出了世界起起落落的无常,比如“逍遥浮世,与道俱成”(阮籍《大人先生传》)。但是说句不好听的,这个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并成为文学的主题,其实带有消极避世的味道。并且在日本,这个含义又是大大缩小了的,指的就是个人的生活。更具体地来说,是市民的日常生活。浮世绘的主要题材是江户年代普通人的愉快生活。另外,它也以女性之美为重要主题,和我国的春宫画有着很大的渊源。先不说“浮世”对于日本的含义已经完全不同于中国,这种流于表面的精神,从来便不是中国文化的母题。为此在文化来源上大动干戈,个人觉得真的没有必要,这样的格局太小了。

其次是“风雅”。即使作为中国人,大多数人,包括作者都没有真正理解这个词的丰富内涵,它作为《风》和《雅》的合称,体现的是诗经中的现实主义“风雅精神”,体现的是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是对“君子”仁义品质的追求,再来才是引申出来的美学意义上的“优美”和“高雅”。“优美”和“高雅”是外,“仁”和“义”是内。但现如今,“风雅”早已失去其真意,单纯的美的形式,怎么能算是“风雅精神”呢?

多说一句,日本的风雅,源自诗经,但是更倾向美学意义上的“风雅”,对应着俳句美学中的“寂”论,(大西克礼《日本风雅》)指从外表粗糙但内在完美的美感。

最后是“天光”。这个词的本义是晨曦或者是美丽的光景,基本常用于对最高统治者统治的美化比喻。结合稻妻的剧情来看,“天光”一词无疑是稻妻雷威统治下的生活的影射。笔者十分纳闷,就算它美吧,中华文化的格局已经小到,连一个这样带着封建色彩的词都要争一争了吗?(为了防杠说一下:天光虽然也是道家的顿悟的象征,但是这个义项显然不能和上列词语作为一种“独特性”并列。)

2. “结晶”、“差异化”和“抹杀起源”

“我们要使这种差异化的结果成为一个比较显著表现要素”翻译成“我们要把这些好东西留给日本文化表现”乍一看没什么问题。但是它蕴含了两个未经过论证的前提——

(1)这些是“中华文化”

(2)这些是“好东西”。

对于作者上述的东西东西到底是不是中华文化,笔者在上面已经说得够多了的。日本文化本就源于中国文化,你要描绘日本文化,不可能离开中国文化。所以最重要的,不是名字是不是一样,是内涵相同不相同,到底是中华民族的这个东西,还是大和民族的这个东西。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但是也没必要把借鸡给别人生了的鸡蛋都一把抢回来。

笔者主要说说“好东西”的问题。“好”和“坏”并不是客观标准,是要看比较的。作为游戏内的地区,其差异化要素的好坏当然要和其他地区,也就是璃月比。如果稻妻的这些要素比它“好”了,自然就是把好的东西给稻妻了。但是事实上,如果玩到了稻妻的玩家绝对不会说出稻妻的中国文化元素比璃月来的好这句话。更别说那个大大的红字,触目惊心,控诉米哈游是当代的文化卖国贼,“抹杀”中华文化起源,言辞激烈——所以原神是把什么东西的起源抹杀了?有哪一段剧情说某个东西发源于稻妻?作者是疏忽了还是没办法说明,还是笔者疏忽没看到了呢?


茶室篇


笔者首先要纠正一个说法,我国没有“茶室文化”,只有“茶馆文化”

我国的茶馆文化从唐代开始萌芽,宋时兴盛,明代得到进一步发展,清代更加繁荣。虽然正如文章所说,从公子PV公告板可知岩上茶室确实是不是什么正经茶室,而也是一个赌馆。但是我们需要知道,这个设定并不是凭空编出来“抹黑”的。我国茶馆文化从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就已经开始结合杂货店、餐饮、浴室、说书、唱戏甚至赌场等拓展功能。璃月也是这样,在绯云坡就有戏剧院结合的茶馆,而吃虎岩的茶馆更是包圆了餐饮、说书和茶室的功能。

其次要纠正的是,木漏茶室也不是什么正经的地方。在最新的主线剧情里面,只有社奉行的人能进入木漏茶室,普通人是没办法进入的,会被驱逐。神里绫华会告诉你,木漏茶室原来是雷神给社奉行的私有封地,因为祭祀的时候需要装神弄鬼。后来先祖修建了这个地方,对外称茶室,用来作为秘密基地藏匿社奉行秘密和逃犯。托马和主角从雷神手中逃走以后,托马作为忤逆雷神的大逃犯就是藏在这里的。

关于璃月的茶文化的话,已经有答主写了,就不多赘述,同时该答主还写了很多璃月体现的中华文化,这是笔者所欠缺的。笔者感觉很惭愧,这个答主才300赞,相比之下,这个只是逐条反驳的答案,着实不值得这么多的赞。这里给个链接为该答主引个流。



角色篇

1.水墨

笔者必须指出:在璃月所谓的“犄角旮旯的地方”,一个播放一千七百万,几乎是包括神里在内的其他所有角色PV播放量总和的璃月角色PV——《听书人》中,就有多个如下图的震撼水墨镜头。就凭米哈游给璃月角色做的这个放眼全游戏界都算一流的角色PV,笔者认为,说一句没偏袒稻妻不过分。

2.书画


图中关于中日书画的裱装特点仅为该报作者的观点,笔者保留意见。

(更新注:但是笔者没有同意苏裱只有及边这样的绝对说法的意思)

但是“只能说一模一样”属实是指鹿为马,笔者认为,作者真的就是在欺负读者不知道什么是汉字和天地头。

首先日式书法也是书写汉字没错,但是这个PV画面中根本不是汉字。米哈游为了突出日本特色都已经特地把提瓦特通用文的字体假名化了,笔者实在搞不清楚制图者的指假名为汉字的用意何在。

其次并且日式书画中只是“小尺寸居多”,不代表没有长卷。PV中的裱装和苏裱的“天地头”还是有所区别的,确实是日式书画。书画的“天地头”指的是书画上方和下方裱空白的一段,如下方所示,下方的才是天地头及边的裱装。但是这个PV画面中,下面那么大的地头硬生生被作者忽略了,认为和及边的裱装“一模一样”。不相信的读者可以两者对比。

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不惜指鹿为马,笔者姑且问一句,到底是谁在“文化让路”?

2.“中国美学”与“打包送人”

同上,如果作者认为有这么明显的区别点的文化和设定是“中式美学”,是“中国古典文化”,是“古风元素”,是”文化让路“。那请先确保进行了文化扫盲,再来谈“文化让路”。


右衽篇


太长不看版:

提瓦特的文明阶段设定,很大程度参考了16~19世纪之间的这个古近相交的时代,放在中国是明清时期,放在日本是战国和江户时代。这个时期,中国没在穿交领而日本在穿。


节日篇


璃月的海灯节的原型春节和元宵节的合并版本,是内测做的,并且在开服的第三个月就要上马。所以节日水平相对差完全可以接受。如果真的要实锤的话,请看接下来版本的逐月节,如果这个三个版本之后的璃月节日水平差了,那才叫真的实锤。

题外话,在并不过农历新年的海外,米哈游推特官方号祝福广大玩家牛年快乐,五千转推,四万点赞。

名字篇

请移步油管璃月角色拼音发音教程评论,大多数外国人不会拼读拼音,国内品牌罗马音或者威氏拼音化的品牌很多。如果一开始就坚持让外国人学拼音才叫中国制造,请移步隔壁华为麒麟芯片(英语名kirin,日语罗马音)开冲。


烟花篇


这段话的依据来自于宵宫的传说任务,说自己的烟花有出口璃月。笔者想提醒大家注意,是“有出口”,不是“璃月就只靠稻妻的烟花进口”。从海灯节和宵宫传说人物的过场动画来看,璃月放烟花的规模远远大于稻妻(如图),本身的产量不足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更何况璃月是整个提瓦特大陆最繁华的商港,有外国舶来的烟花非常正常。稻妻和璃月都有放烟花的文化,两国没有烟花贸易反而才应该奇怪才对。


至于起源问题……


笔者不予置评。


木人桩篇





漆器篇



笔者认为百度百科确实某种程度上是获取信息的来源之一,但是片面的信息比没有信息更可怕:实际上,漆器的起源是有争议的,没争议的是中国的工艺对日本的影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漆器是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漆弓,第二应该是余姚河姆渡地区的天然漆器,都大约在7000年~8000年之前。但是日本北海道南茅部町的垣之岛出土的6件装饰品漆器年代更早,据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被确认为9000年前绳文时代前期的漆器。这是论最早漆器出现的结果。

而百度百科所说的“深远影响”指的是中国的漆器工艺对日本有影响(在唐代,大量的遣唐使被派遣前往中国,日本漆器由此和中国漆器开始产生大量学习和交流),并不是“中国漆器是日本漆器的起源”。

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大,咱们不能变成万物起源大寒国。笔者已经距离高中时代有点久了,早已经忘掉是否在英语或者历史课上讲过:China在英语里面,又可以做“瓷器”解,而Japan,则又可以做“漆器”解,侧面体现了日本古代漆器文化能和中国瓷器相提并论的繁荣程度。因此,笔者认为,稻妻漆器能独立璃月漆器存在,并无不妥。如果有其他意见也欢迎交流。


结语

笔者非常同意的观点是:再优秀的文化,都有被挪用的可能,都有被刻板印象化的可能,但是价值观不会。所以就笔者个人来讲,无论米哈游到底有没有还原大家口中所谓的“中国文化”,就算米哈游宣布不做中国地图了,甚至把稻妻做得中国风十足,只要它还是一个中国人做的游戏,传播的是中国的价值观,在我心目中,它就做到了文化输出。

大家真的高看文化输出的门槛了,我国的文化输出真的就是比烂,几千家孔子学院是不是中国文化?加起来打不过半个wuxiao.com(外网中国网文翻译站)或者三分之一个李子柒。

文化输出的载体永远都是娱乐,而不是阳春白雪的文化本身。好莱坞拍的法国电影、英国电影甚至中国电影甚至都不是美国题材,妨碍他们输出价值观了吗?

而我们,中国的观众,刚被美国的花木兰骑在脸上,对于好不容易有一款的全球出圈游戏,却在这里大搞“文化避讳”,用显微镜找着它没有传达“中国文化”的地方……

“中国文化”!“华夏文明”!“血脉正统”!

还有——“文化让路”!

呜呼!

这是第几波节奏了?或许,还有?

2021年7月22日


———以下是一些评论的不同意见和答主的回应———

一、鹤文化问题

@自由 @单手的杰斯 两位都提到,中国的鹤其实也有“长寿”的意象,后者认为笔者把“长寿”鹤文化送给了日本。而@黑鸦的挽歌 更是提到了中国的鹤曾经作为一品官服的图案,因此也有“权威”的意象。因此有很多人质疑笔者关于鹤文化的中日对比可信度,笔者在此先感谢这几位的意见,并且对一些问题做出解释

先解释“长寿”的问题——这里的误解是笔者行文不清的责任,需要声明的是:笔者的该部分答案并没有表达“鹤的长寿含义只属于日本”的意思。鹤图案在中国的“长寿”意象的地位确实是毋庸置疑的,这点可追溯到道教的“丁令威化鹤”典故(甚至放在了《搜神后记》的第一篇),里面的鹤就是“长生”的意象。笔者想指出的是:日本鹤文化中,鹤所拥有的“权威”的意象并不是固有的,而是由“长寿”引申而来的“封建家长制下的长者权威”,而这个引申过程是中国鹤文化没有的。造成以上误解纯属笔者行文歧义的问题,已经在原文做了特别的标注,在此声明并向两位致谢。

然后是“权威”的问题——笔者在很高兴有人能够指出这一点。这位读者指出的这个图案,正式的名字叫做“补子”,也就是是明清官员衣服(又称“补服”)前后中间绣着飞禽走兽(文官飞禽,武官走兽)的那一块织物。鹤是一品文官的补子。但是由此认定中国“鹤”的“权威”意象的逻辑是不充分的。笔者持的意见是:鹤更有可能恰恰是因为有“贤明”“高洁”,而非“权威”的意象才被选为补子的。

(考虑同为补子的锦鸡(二品)和孔雀(三品)等是传统意义上的“德禽”、“文禽”,这些飞禽更多是因为本身被赋予的道德品质而非“权威”被选为“补子”的。)

二、木人桩问题

首先,原图的作者的观点主要不在木人桩上,而是“璃月没有门派,甚至没有人练习武功”,所以笔者主要的观点是“璃月也有练武的木桩”和“璃月至少存在一个古华派”这两点,而不是在纠结“木人桩”到底是不是日本的。

而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笔者斗胆指出:日本拳法是有木人桩的,因为用木人桩的中国的八极拳一派在日本的影响非常大。并且如果读者的ACG经历足够多的话,应该能意识到木人桩是中国武术起源在ACG圈是一个普遍的常识。这点有读者也指出,中国著名近代八极拳武术家李书文的形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答主补充一下,李老先生在Fate中甚至都有出场,中国八极拳在《VR战士》、《拳儿》等风靡日本的作品中都有重要地位。(几乎是对中国武术的刻板印象的级别)所以甚至可以说,木人桩反倒是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一个广泛认可证据。同时璃月不是丝毫没有武术元素,事实上,甚至轻策庄的梅花桩才是在中国南北武术更广泛出现的一种武术用具。所以稻妻出现木人桩这个问题,笔者的个人观点是可以接受的。

三、苏裱及边问题

@单手的杰斯 这位读者可能误解了笔者在该部分的逻辑,请看原文:

笔者指出的:作者说“只能说一模一样”是在侮辱人的智商和视力,PV中完全就没有及边。苏裱的特点是作者下的定义,笔者用这个指出其自我矛盾并不代表笔者同认为他“苏裱只有及边”

并且,笔者已经指出过:日本书法是存在长卷的,比如“三笔三迹”之一的小野道风行书长卷。所以说“这么长的书法只存在于中国”的说法是有待商榷的。

四、中原杂碎问题

@单手的杰斯 这位读者说原神中英语翻译“中原杂碎”就是骂人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答主打开原神看了一下,中原杂碎的英语是Zhongyuan Chop Suey,意思是中原杂烩。这个说法不是“事实”,英语圈玩家知道这是一道菜,翻译没有骂人。

——感谢你能看到这里,祝你一天幸福愉快——

(如果有没看到的评论可以再私信笔者进行讨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