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最新部编本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本新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作为一个过来人,或者说一个对历史学习还挺在意的人,拿到这本新教材,第一感受就是——“改头换面”了。它不再是那种纯粹的“事件堆砌”,而是更强调知识的逻辑性、史观的先进性,以及和我们现实生活的联系。

整体设计上的亮点:从“死记硬背”到“思考探究”的转变

最直观的改变,就是这本教材的编排方式和整体风格。翻开它,你会发现:

板块划分更清晰,主线更突出。 过去的老教材,可能有时候感觉知识点零散,不知道该怎么把它们串起来。新教材在每个单元、每个课时,都给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重点内容,并且用“导入”、“正文”、“活动与探究”这样的结构来引导学习。这就像一个清晰的路线图,让你知道接下去要看什么、做什么。
图文并茂,资料更丰富。 新教材里加入了大量的图片、表格、地图、甚至漫画。这些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直观地展示历史信息,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比如,讲到某个朝代的服饰、建筑,配上精美的图片,远比干巴巴的文字描述更有冲击力。还有那些地图,对于理解地理和历史事件的关系至关重要。
“活动与探究”环节的强化。 这是我个人觉得最值得称赞的地方。过去的历史学习,很多时候就是老师讲,我们听,然后背诵。新教材非常注重培养我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通过设计各种讨论题、比较题、资料分析题,鼓励我们去独立思考、去搜集资料、去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引导我们成为一个“主动学习者”。
语言风格更贴近学生。 相较于老教材那种比较正式甚至有些古板的语言,新教材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更容易被我们理解和接受。一些历史概念的解释,也更加清晰明了,避免了晦涩难懂的术语。

内容上的深化与拓展:更注重“为什么”和“是什么样的”

在具体的内容上,新教材也做了不少“大动作”,主要体现在:

史观的更新与体现。 这是最核心的改变之一。新教材更加强调唯物史观、辩证史观、国家认同史观等。比如,在讲到中国古代史时,不再仅仅是强调王朝的更迭和政治制度的演变,而是更深入地分析这些制度背后的社会经济基础,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在讲到中国近代史时,对于“中华民族的崛起”这一主线,进行了更充分的论述,凸显了中国人民反抗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历程。
增加了不少新的历史叙述和史料。 比如,在讲到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时,会更全面地介绍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以及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在讲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时,会更深入地探讨分封制、郡县制的演变及其影响。在讲到中国近代史时,会更突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作用,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更加注重历史的“多角度解读”。 过去的一些历史事件,可能只有一个比较单一的视角。新教材在可能的情况下,会尝试呈现不同的观点和解释,鼓励学生去批判性地看待历史。例如,在讲到某些社会改革或变动时,可能会引用不同人物的观点,让学生去比较和分析。
与现实的联系更紧密。 新教材会试图将历史知识与我们当下的生活、当下的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比如,在讲到改革开放时,会强调其对我们今天生活的影响;在讲到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时,也会思考其对现代国家治理的启示。这种联系,让历史学习不再是“过去的事情”,而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中外历史的融合与比较:构建完整的历史视野

另一大特色就是“中外历史纲要”这个名字本身所体现的中外历史融合的趋势。

破除了过去相对割裂的叙述。 过去我们可能更多的是分开学习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然后是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新教材在编排上,会更注重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横向联系和比较。比如,在讲到某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时,会将其与同期世界其他地区的状况进行对比,让我们看到中国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位置。
更强调世界历史的整体性和文明的交流互鉴。 例如,在讲到世界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时,会更注重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和影响,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个文明。在讲到全球化时,也会追溯其历史渊源。这种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更加宏观、更加立体的历史视野。

一些需要关注的点(个人看法):

当然,任何教材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新教材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可能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活动与探究”的落实度。 新教材的设计初衷很好,但具体到每个学校、每个老师,执行的效果会有差异。如果老师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探究,这些环节可能就会变成走过场,流于形式。
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虽然新教材强调思考,但历史学习终究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如何在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同时,保证必要的知识储备,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把握好平衡。
教材的“观点”与学生的“批判性”。 新教材虽然强调史观更新,但它本身也带有一定的“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时,既要理解教材的逻辑和主线,也要保持一定的批判性思维,不盲从,不迷信,学会独立判断。

总的来说,部编本《中外历史纲要》是一次非常值得肯定的教材改革。 它在内容编排、史观引导、学习方式上都做了积极的探索,旨在培养具有历史意识、民族精神、世界眼光和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它让我们学习历史不再是枯燥的背诵,而是走向一种更加主动、更加深入、更有意义的探索过程。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拥抱这样的变化,并积极地去利用好这本新教材,让历史真正成为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概浏览了一下,没什么大毛病。

只是说宋高宗和秦桧因“秉承崇文抑武国策”而杀了岳飞,这段话似乎有待商榷。

宋高宗杀岳飞,肯定是有抑制武将的考虑在其中的,但要说这是他要杀岳飞的主因,我坚决不认同。

而且还捎带上了秦桧。秦桧和宋高宗虽然在“杀岳飞”一事上有志一同,但他们的出发点却未必相同。把秦桧杀岳飞的原因归结于“秉承国策”,这在洗白秦桧呢?还是在洗白秦桧?

人家秦会之堂堂汉奸投降派,用得着你来洗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