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 的主要提升集中在以下方面:
目前看来如 Apple 的宣传, 单核提升 10%, 多核心提升 20%. 单核性能已经接近 M1 峰值水平, , 可以基本认为是工艺升级带来的结果, 没有前面几代那么刺激.
IPC 指标上甚至基本没什么变化, 架构可以说毫无变化, 各级 Cache 也是一模一样, 大概只是优化了下流水线. 也许我们得在 M1X 上才能看到 Apple 在架构上的进一步探索. 今年头一次看到拿对手厂商开涮:
当然内存容量问题是大家最为关心的. 目前 iPhone 13 仍然为 4GB, 13 Pro 系列为 6GB; 传说中的 8BG+1TB 还没有在跑分中出现. 由于系统驱动、闪存的 LUT 表会占用不少空间, 实际 6GB 的可用空间会比 4GB 多 55%, 多任务体验有明显差异.
所以我个人是强烈建议选择 Pro 的, 不仅是为了高刷, 4GB 一开相机就能杀光后台, 极度影响日常体验.
另外 iPad mini 6 出现了当年 mini 2/3 的情况, 官方对比 A12 的提升幅度仅 40%, 低于 iPhone 的 60% 水平, 显然是降频了.
加上屏幕亮度区区 500nit, USB-C 阉割到 5Gbps, 可以认为是 Apple 故意为之. 毕竟才 4000 块不到, 还是要给 Air 4 一点面子.
之前我们见识了 iPad Pro 在 A12X 砍掉了一个 GPU 核心, 在 A12Z 补了回来; 到了 M1 时代, 低配产品基本只有 7C GPU, 而高配的 MBA/iMac, 以及全线 Mac mini/iPad Pro/MBP 都是 8C GPU.
到了这一代 iPhone, 我们看到 Pro 为了 120Hz, 从 4C GPU 提升到了 5C, 并且显存也升级到了 LPDDR5, ,理论带宽从 34.4GB/s 提升到了 51.2GB/s. A15 满血版这次直接就提升了 50% 图形性能, 说明 LPDDR5 功不可没.
除了 LPDDR5 之外, System Level Cache 也承担了释放图形乃至 ISP 性能的重要作用,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 Apple 用了这么多年 LPDDR4X, 但是 GPU 性能仍然能不断提升. 这次直接把 SLC 堆到了 32MB, 可以想象一下这部分在 A15 里面有多大:
目前唯一能对位的, 只有 AMD 的 Navi 23, 配置了 32MB 总线缓存. 在 TSMC 最先进工艺加持下, 我认为未来 Apple 的 SLC 会成为让 M1X 挑战桌面级 GPU 的一大法宝.
然后就是 Tim 的刀法时间. iPhone 13 就很丢人了, 对比 iPhone 12 差不多只提升了 10%, 和 iPhone 13 Pro 更是差距甚远, 远不是一个 GPU Core 能体现的差距. 我怀疑 iPhone 13 仍然是 LPDDR4X 内存.
虽说 iPad mini 5 是 5C GPU, 听上去 A14 iPad Air 都好, 但是实际跑分就更丢人了, GPU 理论提升对比 A12 才 80%.
啥意思? 说明 iPad mini 这颗 A15 充其量就到了 iPhone A14 水平, 甚至不如 iPad Air 的 A14, 也不如 iPhone 13 的 4C 残血 A15, 实属菜中菜.
差距这么大的原因, 可能砍半的 SLC 要背锅.
这次机器学习性能提升到了 M1 的水平. 很显然, 机器学习的性能提升是为了服务各种系统内的「本地智能」功能.
比如说你可以直接从图片中复制文字:
认出你拍的是什么猫
找到你拍照的地方
还有比如 iOS 15 开始支持的纯本地智能 Siri, 也是机器学习性能提升后带来的重大变化:
机器学习性能结合 ISP 的提升, 我们看到了比电影机还牛逼的「先拍摄, 后对焦功能」:
当然有些东西发布会没有仔细说. 就比如说 M1 大幅度改造了 Display Engine, 虽然说只能接两块显示器, 但是细心的用户会发现, 当你接入/拔掉显示器的时候, 不会像传统 Intel/AMD 显示控制器那样出现黑屏, 调整非常迅速.
在 macOS Monterey/iOS 15 上带来了对 Adaptive Sync 屏幕的支持, 一方面能驱动 iPad Pro 120Hz 的 ProMotion 屏幕, 也能让 Mac 驱动很多电竞显示器的实时变频刷新率功能, 从而带来更好的游戏体验.
如今这样的体验也下放到了 iPhone 13 Pro/iPad mini 上. iPhone 13 Pro 自带了 120Hz ProMotion 屏幕, 不管是游戏场景的帧率变化, 还是播放内容的帧率变化, 或者是出现交互后的帧率变化, 都能灵敏响应.
上一代 A14 引入了 AV1 的解码支持. 由于 AV1 能在 H.265 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压缩比, 很多流媒体和直播平台更倾向于切换到 AV1. 目前 YouTube/Netflix 都提供了 AV1, 国内的斗鱼也在直播中增加了 AV1 支持, 有利于降低流量费用.
A15 有望从 AV1 解码支持升级到编码支持, 这样有利于更高效率的 4K 视频上传; 此外这一代应该引入了 ProRes 的完全支持; 最新的 H.266 VVC 的解码支持也有望在 A15 出现, 这点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觉得内容有帮助别忘了点一下红包:
苹果大约在A12以后,IPC提升就很有限了。
苹果的主频一直往上拉,靠工艺红利提升CPU单核性能,现在A15已经把CPU拉到3.23Ghz了。架构每年的进步都是个位数,今年甚至没有啥进步。
在GPU方面不是这样,GPU即使架构没有升级,靠工艺红利堆规模,也能大幅提升性能。
所以,苹果今年的GPU升级幅度还可以。
这也是为什么英特尔要挤牙膏好几年。
而nVIDIA即使领先也能每年进步的原因。
单核性能,崛起瞬间的爆发速度,这方面苹果相比安卓手机,依然有优势,即使今年的X2,依然距离苹果有代差。
GPU不一定,三星用了AMD的技术,今年似乎要翻身。
还有一个潜在的对手是MTK
MTK最近一段时间和nVIDIA走得很近,MTK今年可能用台积电的4nm去攒一个高端SOC,去战骁龙898,而且很有可能战而胜之。
高通继续用三星的5nm上X2大核心,前途不是很乐观。上X1都上出火炉来,上X2能不热?
ARM公版的大核心没有那么弱,它没有像苹果A系列那么极端上规模,而是尽量控制功耗。
苹果已经5W-6W了,ARM公版大核心还努力控制在2W-3W。
如果,nVIDIA和AMD的GPU技术,在同工艺、同样功耗下比苹果的GPU更强,那么苹果以后可能会失去GPU的优势。
恕我直言,这问题下一些回答有明显错误:
N5P 的良率可是大大进步的,使得 A15 Bionic 在同样的尺寸下塞进了 150 亿个晶体管。
又看到一个有专业认可的回答说:N5P才是真正的5nm,N5只是N7P+......米玉傑哭晕..
N5P是N5的小改款工艺,本身工艺密度变化不大,所以A15 Bionic不可能在同样尺寸下塞进去150亿晶体管。
A14 Bionic有118亿个晶体管,die的面积大小为88mm²,A15 Bionic增长到150亿晶体管,接近M1的160亿晶体管,就不可能还保持88mm²。要知道M1的面积可是有120mm²。
现在A15在iPhone 13 Pro上有5个GPU核心,加上翻倍的system cache,以及一些新的ISP,16core-NE等乱七八糟的提升,大概率die的面积是增大的。尤其是现在台积电工艺密度虽然在遵循摩尔定律进步,但是SRAM density和I/O等密度增长在放缓,所以增大cache对面积制约很大。
其次说A15性能,现在所有的讨论和新闻稿都只有一个数据来源:
Ice Universe发现的benchmarking platform上的跑分。要知道现在新机还没有发售,只有官方有机器。
所有的CPU和GPU跑分都是基于这一组数字,详细地可以去链接看,图我就不贴了。
其实一开始我们就不必对A15有额外的期待,去年A14绝对性能提升幅度比较小,苹果直接隔代对比A12。
现在A15直接对比竞争对手,但不指明是谁,也不对比自家A14或A13,只是强调领先对手。这充分说明苹果没有信心,如果数据很好看就直接放出来了,或者列出M1性能和能耗比吊打对手的那种夸张对比图。
现在5 core-GPU可能还有不错的提升,但CPU无论是单核还是多核心都是吃了一点拉高频率的红利,也没什么好说的(Anandtech说是Gerard Williams跑去Nuvia,然后被Apple告了,影响了设计)。而具体的GPU信息官方还没更新,现在最新只有A14的信息,只能等后续更新了:
而且A15的关键还是看功耗,CPU大核心和小核心的功耗曲线,以及GPU功耗这些才是重点,因为A系列性能已经足够强了。但爆料出来的Geekbench跑分无法体现功耗信息。
这一代iPhone 13 Pro Max 238g太重,iPhone 13 Pro会是很多人首选,然而iPhone 13 Pro电池提升有限,5 core-GPU渲染这个Promotion的屏幕是决定这一代续航的关键。
最后一点碎碎念:
以前A7,A8和A9的年代不少不知名但很有料的用户会有对CPU架构设计的分析,或者单核心能耗比曲线,核心调度等展开详细讨论,GPU则是会从Apple Developer的手册中,以及在Metal Feature中挖出一系列有用信息。
现在小白测评的自媒体流行后,大家基本都是复述下Geekbench跑分,或者把Anandtech的图拉出来说一番,写一篇非常长的文章但其实三张图就说清的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