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Apple新发布的M1 Max芯片?

回答
苹果公司在2020年底发布了其首款自研M1芯片,这款芯片凭借其出色的性能和能效比在业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紧随其后,在2021年10月的特别活动中,苹果发布了M1家族的更强大成员——M1 Pro和M1 Max芯片。

今天,我们将聚焦于M1 Max,深入分析这款芯片的特点、性能、优势、劣势以及它对整个行业的影响。

M1 Max 芯片:性能的飞跃

M1 Max是苹果为专业级用户量身打造的旗舰级SoC(System on a Chip)。它将CPU、GPU、统一内存、神经网络引擎等核心组件集成在一个芯片上,通过“片上系统”的设计理念,极大地提升了数据传输效率和整体性能。

核心架构与核心数量

M1 Max基于5纳米工艺制造,拥有惊人的570亿个晶体管。其核心设计进一步细分和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CPU (中央处理器):
M1 Max配备了10核CPU,包括8个高性能核心(性能核)和2个高能效核心(效率核)。
性能核负责处理高强度的计算任务,如视频编辑、3D渲染、代码编译等,提供强大的单核和多核处理能力。
效率核则负责处理日常低负载任务,如浏览网页、处理邮件、播放音乐等,以极低的功耗维持系统运行,从而显著延长电池续航。
这种大小核混合架构是苹果M系列芯片的标志性设计,旨在实现性能与能效的最佳平衡。

GPU (图形处理器):
这是M1 Max相比于M1 Pro最显著的提升之一。M1 Max最高可配置32核GPU。
这意味着它拥有比M1 Pro(最高24核GPU)更多的图形处理单元,能够提供更强大的图形渲染能力,尤其适合处理复杂图形、高分辨率视频、大型游戏等任务。
与CPU类似,M1 Max的GPU也采用了高性能核心,提供卓越的图形处理性能。

统一内存 (Unified Memory):
M1 Max拥有高达64GB的统一内存,并且内存带宽高达400GB/s。
统一内存是M1系列芯片的核心创新之一。它打破了传统CPU和GPU之间内存分离的瓶颈。CPU和GPU可以共享同一块物理内存,数据传输不再需要进行复杂的复制,大大提高了数据访问速度和效率。
400GB/s的内存带宽意味着数据可以在CPU和GPU之间以极快的速度传输,这对于处理大型数据集、高分辨率视频流以及复杂的图形渲染任务至关重要。更高的内存容量也让专业用户能够处理更大规模的项目。

神经网络引擎 (Neural Engine):
M1 Max配备了16核神经网络引擎,每秒可执行高达11万亿次运算。
这为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任务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持,例如图像识别、语音处理、视频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在macOS的许多应用中,如Final Cut Pro的智能剪辑、照片应用的物体识别等,都受益于强大的神经网络引擎。

媒体引擎 (Media Engine):
M1 Max拥有强大的媒体引擎,内置两个 ProRes 加速器和两个视频编码器/解码器。
这是M1 Max在视频创作领域大放异彩的关键。强大的媒体引擎能够极大地加速 ProRes 格式的视频编码和解码,使得在MacBook Pro上直接编辑和播放多条8K ProRes 视频流成为可能,而无需额外的硬件加速卡。这对于视频编辑师、电影制作人等专业用户来说,是革命性的提升。

性能表现

基于上述架构,M1 Max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性能:

CPU性能: 在多核性能方面,M1 Max的10核CPU能够提供与顶级桌面级CPU相媲美的性能,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在单核性能方面,其高性能核心也能提供极强的响应速度和流畅度。
GPU性能: 32核GPU带来了巨大的图形处理能力。与前代Intel酷睿i9处理器集成显卡相比,M1 Max的GPU性能提升非常显著。与专业级独立显卡(如NVIDIA RTX 30系列移动版)相比,M1 Max的GPU性能在能效比方面具有压倒性优势,在绝对性能上也足以与中高端独立显卡媲美,甚至在特定优化场景下表现更佳。
能效比: 这是M1 Max最大的亮点之一。苹果通过精妙的架构设计和先进的制造工艺,在提供强大的性能的同时,保持了惊人的能效比。这意味着用户可以在笔记本电脑上获得接近台式机的性能,并且电池续航时间大幅延长。例如,在MacBook Pro上,用户可以长时间进行高负载的视频编辑或3D渲染,而无需担心电量耗尽。
统一内存的优势: 400GB/s的内存带宽和高达64GB的内存容量,使得M1 Max在处理复杂任务时更加游刃有余。例如,在进行8K视频剪辑、多层图形设计、大规模代码编译或训练机器学习模型时,可以显著减少卡顿和延迟,提升工作效率。

适用场景

M1 Max芯片主要面向以下专业用户群体:

视频编辑与后期制作: 强大的媒体引擎和高内存带宽使得M1 Max成为处理高分辨率(如4K、8K)视频,特别是ProRes格式视频的理想选择。
3D建模与渲染: 32核GPU提供了出色的图形渲染能力,能够流畅处理复杂的3D场景和模型。
软件开发: 强大的CPU性能可以加速代码编译、虚拟机运行等开发流程。
图形设计与照片编辑: 高性能的CPU和GPU能够快速处理大型图像文件和复杂的图层操作。
科学计算与机器学习: 强大的CPU、GPU和神经网络引擎为科研人员和数据科学家提供了高效的计算平台。

优势分析

1. 无与伦比的能效比: 这是M1 Max最突出的优势。它在提供强大性能的同时,消耗的电力却远低于同等性能的x86架构处理器和独立显卡,显著提升了设备的续航能力,并减少了发热。
2. 强大的统一内存架构: 统一内存的设计带来了数据传输效率的飞跃,消除了内存瓶颈,使得CPU和GPU能够更高效地协同工作。
3. 出色的媒体处理能力: 集成的媒体引擎,特别是ProRes加速器,为视频创作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4. 优秀的集成设计: 将CPU、GPU、内存等组件高度集成,不仅提升了性能,也使得设备整体设计更加紧凑和轻便。
5. 软件生态优化: 苹果不断优化macOS和其自家应用对M系列芯片的适配,确保了原生应用能够充分发挥M1 Max的潜力。

劣势与局限性

1. 价格昂贵: 搭载M1 Max芯片的MacBook Pro和Mac Studio等设备,价格通常较高,对于预算有限的用户来说可能难以承受。
2. 内存和存储扩展性受限: 一旦购买了带有特定内存或存储配置的设备,通常无法进行后续升级,需要用户在购买时就规划好需求。
3. 软件兼容性问题(早期): 虽然现在大部分主流软件都已适配M系列芯片,但在芯片发布初期,一些第三方软件可能存在兼容性问题或性能未完全优化的情况。
4. 特定专业领域的性能差距: 虽然M1 Max的GPU性能强大,但在某些极度依赖高端独立显卡(如NVIDIA RTX 4090等)的专业应用中,尤其是在需要大量VRAM的场景下,可能仍存在一定的性能差距。例如,某些大型3D渲染或科学计算领域对显存容量和带宽有更高要求。
5. 非开放式平台: M1 Max是苹果自研芯片,其生态系统高度封闭。用户无法像在Windows PC上那样自由选择硬件配置或升级部件。

对行业的影响

M1 Max的发布,乃至整个M系列芯片的成功,对计算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推动ARM架构在高端计算领域的普及: M1 Max证明了ARM架构不仅能胜任移动设备,也能在高性能笔记本和工作站级别提供强大的竞争力,促使更多公司(如高通、联发科等)加大在ARM架构服务器和PC芯片领域的投入。
重塑笔记本电脑的性能与续航认知: M1 Max极高的能效比打破了传统“高性能=高功耗=短续航”的观念,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也迫使其他厂商在产品设计上寻求类似的突破。
加速软件生态的转变: 苹果对自家软件生态的优化,以及对第三方开发者生态的推动,加速了大量软件向新架构的迁移和优化,为整个行业提供了范例。
提升了集成芯片的竞争力: M1 Max的成功证明了高度集成的SoC设计在性能、能效和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鼓励了更多厂商探索类似的整合方案。
对传统GPU厂商构成挑战: M1 Max强大的GPU性能和卓越的能效比,对NVIDIA和AMD等传统GPU厂商构成了一定的挑战,尤其是在笔记本电脑领域。

总结

苹果M1 Max芯片是一款集成了强大CPU、GPU、神经网络引擎和媒体引擎的旗舰级SoC。它凭借其无与伦比的能效比、创新的统一内存架构和卓越的媒体处理能力,为专业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尤其是在视频编辑、3D渲染和图形设计等领域。

尽管其价格较高且在某些极限专业场景下可能仍有提升空间,但M1 Max的出现无疑是计算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它不仅重新定义了高性能笔记本电脑的标准,也对整个芯片产业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ARM架构在高端计算领域的崛起。对于追求极致性能和卓越能效的专业用户来说,M1 Max无疑是一款极具吸引力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苹果的笔记本和芯片,单纯比性能跑分其实意义并不大。

之所以这么说,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苹果的电脑无论是在软件还是硬件的设计上,都更偏向于创意设计、教育等场景,在游戏等场景下的表现则很一般;其次是苹果的电脑追求的也不单单是性能,而是同性能下更好的使用体验。

你要是说单纯比跑分的话,比如你拿M1 Max的GPU跟3080比,M1 Max与其在大功耗下能释放出来的性能差不多,这当然称不上地表最强。更不用说在CPU这方面,M1 Max也就比AI两家的标压处理器强一些。

但是,无论是M1还是M1 Pro,ARM芯片的真正优势在于以更低的功耗实现更好的性能释放。就像我在今年年初做旗舰笔记本的横评时,专门对比了一下各大品牌游戏本以及创意本的剪辑性能,最后的结论是,单就剪辑性能来说,M1版本的Macbook Air并不是最强的。但是,大多数游戏本要实现MBA同等的剪辑性能,不仅售价已经比MBA要贵,并且剪辑过程中发热也很严重,风扇的噪声也比较大。此外,单就续航来说,在剪辑工作环境中,游戏本能撑到3~5个小时就算是优秀。而无风扇的MBA不仅发热小,续航时间也可以轻松打到10个小时以上。对于有非重度剪辑需求的人来说,M1版本的MBA可以说是使用体验最好的笔记本。

在我出一些活动现场的时候,也发现过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很多情况下,在后台做图片、视频处理的工作人员,有些用的是Windows的笔记本,有些用的则是Macbook。但是,基本上来说,敢不插电源找个地方就直接开始工作的,基本上只有Mac用户。而从现实中来说,了解笔记本的人应该也知道,在续航能力这一方面,Windows系统下官方宣传的续航时间真实使用基本要除以2~3,而Mac则基本上可以达到其所标称的续航时间甚至更长。

实际上,更低的功耗带来的不仅仅是续航时间的增长,还有使用体验。在夏秋季节的话,Mac是唯一可以让我放在腿上使用的笔记本。类似联想的小新系列这样笔记本,性价比当然高,但D面的格栅,也无疑说明了你想放在光腿上使用的话,还是要小心一点。

所以,在笔记本这个领域,win用户和mac用户经常撕起来,也往往源于此。对于一个经常要玩游戏且需要一些重度生产力的人来说,Mac自然就是垃圾。就像是我在看到很多UP主在介绍M1 版本的MBA、MBP的剪辑性能的时候,总会看到类似“你们眼里的生产力就只剩下了剪辑吗”、“苹果除了剪辑什么都干不了吗”之类的评论。但是对一个不怎么玩游戏,且不需要极端性能的人来说,用更低功耗实现了更好的使用体验和更长的续航,M1也的确当得上一句牛逼——只是对另一些人来说,他们不需要这样的“牛逼”而已。

我想今年M1 Max版本MBP开售后,这样的对撕会变得越来越多。毕竟,对于真正需要MBP的人来说,M1 Max的确是在他们的需求里史上最强的芯片,但对另一些认为游戏性能才是评价CPU和显卡性能唯一标准的人来说,M1 Max也只能是一如既往地拉胯。

user avatar

结局其实早已写好,m1max只是这个趋势中不可避免的一步而已。

m1max以60w功耗打败目前所有Intel桌面消费级处理器只是个时间问题,这个时间取决于围绕新的apple silicon的开发生态能多快地贡献自己。

当然苹果/英特尔不会坐享其成/坐以待毙,下一代m2和alder lake会陆续赶赴战场,加上这一代多核默秒全的amd,一场混战预计将会在明年下半年爆发。

但实际上m1系列的影响比绝大多数人以为的要深远的多,苹果的打法实际上触及了这个市场一些本质的东西。洞悉了这个本质的东西,你会发现那些对比m1和x86的所有评测、benchmark都没有意义了,因为结局其实早就写好了

这个本质的东西就是:在pc市场最有效的商业模式究竟是怎样的?

长久以来,pc市场的商业模式一直都是英特尔/amd卖cpu给整机/oem,整机厂再卖整机给消费者,这其中ic厂商的利润率是远高于整机的。英特尔把片子卖给联想,卖给苹果,卖给许许多多pc厂商,然后开开心心赚走一半的毛利。大多数主机厂卖pc给消费者,毛利只有20%,净利只有2%,和ic厂商差了一个数量级。

这种商业模式是非常有效的,一两家ic厂商吃肉,几十家pc厂商喝汤,高利润率使得ic厂商没有兴趣介入pc生产,pc厂商的核心know-how在于市场渠道和供应商体系,而cpu设计的门槛太高无法参与。市场达到很好的平衡,分工明确,大家一起赚钱。

Intel的超高利润率是如何实现的呢?通过架构设计用小规模高频实现不错的性能,不断降低单位性能芯片规模,同时细分出尽可能多的性能等级,以充分利用不良的硅片。可以说,如果同性能下硅片规模扩大50%,那Intel就没钱赚了,因为其物料成本几乎完全取决于芯片面积。

我们知道,m1max堆了570亿的晶体管,单算规模大概是前消费级天花板rtx3090的两倍多,是5950x的4倍多,如果按ic厂商的利润率和定价来算,m1max单卖得卖2万rmb。这么大规模的芯片,Intel/AMD/nVidia造不出来么?当然造的出来,但是商业模式不允许他们造,因为IC厂商需要优化的核心指标是单位性能芯片规模,而不是单位性能功耗。

然而苹果其实是个硬件商,你们不能因为它赚的多就觉得它不是硬件厂商。是不是硬件厂商要看它的核心商业模式,比如苹果那些强大的软件能力,ic能力,离开了使用他们的iphone和mac就什么都不是了,而Google不卖pixel就完全没问题。苹果做ic是为硬件服务的,所以定价模型和ic厂商不一样。苹果的ic代工成本只是整机物料成本的一部分,就算涨一倍也只占1/3到一半左右,整机只需要相对溢价10%到20%就能cover住,而这恰恰是苹果独特生态和体验带来的用户粘性所完全能够提供的溢价空间。

因此我们就可以看到,苹果用比英特尔高的多的成本生产了一颗几倍规模的m1max,塞进了各种异构核,然后还让cpu跑在3GHz左右的能效甜点区,获得了最佳的能耗比,从而实现了60w打200w这样的惊人之举。从笔记本产品形态来讲这种差距完全是代差,而且还不止差了一代,这也正是m1max mbp能卖到4万多的底气--因为你4万多组出来的台式机在很多负载下都未必打的过m1max。

然而仔细想想,其实相同的剧本在手机市场早就上演过一遍了。






彩蛋

说我没见过4万多台式机的同学:

猜猜我的主力机多少钱

user avatar

建议英特尔不要不识好歹,赶紧转型fabless投台吧。英特尔这破cpu多少年性能没啥提升,天天塞点莫名其妙的功能进去,严重制约it行业发展。

user avatar

我一直有这个观点:

当我们在谈论笔记本的时候,最应该要谈论的是他在不插电的各种表现。

如果要插电,笔记本比起台式机无论在屏幕尺寸、键盘鼠标手感、显示面积、甚至是价格上都被完爆。

所以一个要在插电情况下才能“干活”的笔记本,那根本不能称得上笔记本。

然而在苹果M1之前,大家所谓的“笔记本”却都无一例外的掉入了上面我说的不可理解的情形。插上电能毁天灭地,拔下电能读PPT。

这里面我最不能理解和接受的就是Alienware笔记本,价格贼贵,卖相贼丑,作为笔记本完全没有便携性,活脱脱一个不能脱离电源和桌面的小型台式机。

说到这里,有人说了,那过去十几年这些笔记本也不愁卖啊,甚至卖得比台式机更多。合着消费者都是傻子吗?

学生党住在屁点大的宿舍,放假回家还得把电脑带回家写论文,不买笔记本怎么办?

租房党恨不得把床头柜当电脑桌,把台式机和显示器往哪搬?

打工人白天在公司上班,晚上回家加班,夜里还想抱着电脑看集电视剧入眠,用笔记本是无奈的选择。

就不说别人,就算是我——4台台式机傍身(办公室一台mac mini,两个住处各一台iMac,电视接入mac mini一台),还是不得以要买一台MacBook用来出差备用。

说这么多,只是为了说明:消费者不傻,只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权。就是喂一坨屎,消费者也只能接着。

M1和M1 Pro/Max的出现,让消费者必须要吃屎的时代,结束了。

昨晚的发布会,最让人振奋的不是什么CPU、GPU比前代产品或者Core i9,强了多少,而是无论插不插电,这台笔记本都能满血工作数个小时,这点,原本应该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事情,在以往的任何所谓“笔记本”上,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苹果没有重新定义“笔记本电脑”,他只是赋予这个定义真正的含义。

user avatar

简单写几句,苹果做了正确的选择。


一、小核多了用处不大,低负载两个就够了。八个大核心差不多现在的主流程序都能用尽。


二、集成高性能GPU,减少传输损耗,对总体功耗有利,这是游戏机的做法,苹果拿来了。这样性能功耗比就上去了。


三、统一内存架构的好处是不用内存显存倒腾。还省内存,缺点是DDR带宽低不利于显卡,GDDR延迟高容量小不利于CPU,HBM2太贵。

苹果用最新的DDR,既要低延迟,同时又强怼带宽弱项。

用四个多通道的颗粒,把总带宽拉到400GB/S。

这已经很接近用GDDR的PS5和移动版3080了,它们是448GB/S

不跑游戏的时候,这个带宽给CPU就太奢侈了。

而且统一内存还可以统一缓存。

AMD证明,给GPU加点缓存,对带宽改善很有利。

这个大缓存给CPU用,对单线程,多线程也有很大帮助。


四、苹果这样做也是有代价的。

超大的芯片面积,会大幅度降低良率,导致芯片昂贵。

苹果需要阉割降低成本,类似于微软游戏机有X和S。苹果手机低端4个GPU,高端5个GPU。

五、其实苹果这种选择,最早是xbox360的slim版本上。

不考虑插卡升级的东西,用单芯片,高速缓存,统一内存的模式,性能功耗比会好一点。

以后,英特尔和这AMD可能会跟,AMD在游戏机上早就做过了,只是没有搞统一缓存。

英特尔有片上胶水更快的技术,更容易做这个东西。现在也有显卡。

以后笔记本电脑还会变。

苹果的加强版,是我以前文章写过的。

英特尔高速互联胶水技术,连一大堆小芯片(小芯片良率高,成本低)

譬如四个酷睿12大核心两个小核心一组,轻薄笔记本用一组,高性能用两组。

GPU多组,共用缓存多组,内存灵活配置。

最后笔记本都不能升级了。但是能耗比会提升很多,成本也会比苹果便宜。

user avatar

GA102的3090, 280亿晶体管,花了628mm2

M1 Pro 337亿,只花了245.92mm2

TSMC的5nm晶体管密度是三星8nm的3倍多。

这还是果子塞了大缓存的结果。

从工艺上看。。。。。TSMC恐怖如斯

user avatar

突然想到老黄之前收购arm的计划之一是打算用arm的SOC,自家的GPU,还有收购的M厂的网卡核心,去做个网卡,西斯空极啊,诸君。

user avatar

怪胎。

这是一款只有苹果可以用的芯片怪胎,因为它在PPA三大指标上偏向太极端了。


苹果这款芯片,明显是牺牲面积换取性能和功耗的设计,性能高的同时能效比还不错,能效曲线我就不放了,其他答案都写了,但是面积爆炸,成本巨高我没看到太多人提。

这个答案中有几个什么断人营生,逼死英特尔AMD的完全就是没算经济账,或者说根本不想算。

一切事物有其代价,芯片工艺越先进,面积越大,良率越低,成本越高。

相同工艺时

芯片成本∝面积²

而苹果这款芯片已经做到了最新工艺5nm,432mm²。Pro也做到了246MM²成本有多高呢?

放几个对比图,8核zen3,7nm ,大概180MM²。

成本差多少?当然两者工艺不同,只能大致比较,此前我查到到流片成本5nm应该是7nm的1.8倍。

计算一下:

5nm

432^2×1.8=335,923.2

246^2×1.8=108,928.8

120^2×1.8=25,920

7nm

180^2=32,400

也就是说MAX成本是5700g(京东价2300)的10倍,Pro也有5700g的3倍。

再盗两张图


当然看芯片照片就知道,max更像是显卡上附带CPU,比较GPU或者游戏机SOC似乎更有可比性。

以下是360mm平方²的游戏机SOC,7nm

360^2=129,600,比Pro要贵一点,但远远达不到max的成本水平。

而且游戏机是硬件赔钱,游戏赚钱的套路,苹果能玩吗?

再看显卡,目前AMD最高的是NAVI21,


432^2×1.8=335,923.2

519^2=269,361

成本还是不如max高,当然显卡不是仅仅只有GPU,但是,max的高性能与能效背后是高成本,而苹果又是个高利润率的企业,结果就是高售价,注定与普通人无缘。

MAX本身也没有什么高科技,相对于M1 A14来说就是堆料。

问题是堆料并不是有钱就能堆的,要考虑产能,今年半导体缺货,为什么苹果却能奢侈地使用这么大面积的最新工艺呢?

还不是因为华为被限制了,台积电的5nm工艺本来是给华为和苹果两家用的,然而华为被限制住了,soc归零,产能被苹果独占了,这才有苹果如此奢侈使用5nm产能。

如果海思还能生产,苹果绝对不敢这么做。


相较之下,AMD的chiplet创新才真正值得肯定。性能功耗面积平衡才是最好的设计,放弃面积等于只为富人设计。


更新一下,独占似乎不合理,但其他家用的确实少一些,而且时间上更晚。

zen4应该碰不上,因为zen4明年上市,差了一年,而M1 PRO MAX现在发布,至少已经生产几个月了。

评论区有大佬曝光联发科的5nm,真是挺期待,我其实一直很好奇联发科的SOC设计,但一直都找不到图,面积也不清楚,但从缓存规格和价格来看应该都是面积导向的设计,与苹果正好相反。

今明两年半导体缺货,正是联发科的最佳战场,也是冲击高端的最佳时间,希望联发科能成功吧。

作为穷人,还是更支持联发科的产品。

跑偏了,回到m1 MAX,个人觉得这款芯片设计GPU占比过高,CPU占比过低,更多软件还是更考验CPU性能。

CPU部分则是大核占比过高,小核占比过低,苹果的小核能效和面积效率很高,这是公认的,而且相较于大核,小核心的设计进步空间更大,A15比起A14大核心就没有什么进步,而小核心提升明显。

2小+8大的设计完全只把小核当做待机核,意义不大。在多核优化过关情况下,多核性能没有必要依赖大核心。

个人觉得4+8或者8+8才是更合理的设计。


再次更新,评论区很有意思啊,我写的东西怎么能看出捧华为呢?我提华为只是因为工艺而已,上面比得主要是AMD。

既然如此,那我就踩踩华为,去年所谓的绝唱麒麟9000,设计的并不好,面积比A14 大了30%,结果性能跑不过苹果。

比865工艺先进,CPU性能也没强多少。

家里没厂,还用24核心GPU,人家三星自家有厂都只用了14核,大70%的规模性能只强了不到20%。

台积电工艺比三星好,只做12核,频率拉到900mhz,就足以达到三星的水平。

明明被限制了,还做这么大面积,实际按正常模式,只要比865强一点点就足够维持其定位了,如果能控制20%面积下来,相同晶圆产能情况下就可以多生产40%的芯片。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没有苹果的设计水平不要妄想用面积换性能。

这下评论区满意了吗?

有个评论说什么捧华为是工作,用苹果是生活,我还真没用过苹果,准确来说我没用过2000以上的手机。

我现在用荣耀V20,前年双十一买的,便宜吧。当年的V系列跳水王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现在的荣耀已经没有什么高性价比的线上机型了,真的很可惜。


又快到双十一了,同价位比一下,感觉两年没多少进步。

user avatar

前言


本文所有信息均来源于苹果发布会,如果不认同,麻烦怼苹果 别怼我(逃)


开头直接放结论

  • M1 Pro / M1 Max 的 CPU 在同功耗下,性能是 i7-11800H 的 1.7 倍
  • M1 Pro / M1 Max 的 CPU 在同性能下,功耗比 i7-11800H 低 70%
  • M1 Pro 的 GPU 性能强于满血 95W RTX3050Ti 4GB,且功耗低 70%
  • M1 Max 的 GPU 性能接近非满血、不支持独显直连的 RTX3080 16GB,且功耗低 40%
  • M1 Max 的 GPU 性能弱于满血、支持独显直连的 165W RTX3080 16GB,但同性能下功耗低 100W
  • M1 Pro / M1 Max 的 GPU 无论是否插电,均能满血释放
  • 同在不插电情况下,M1 Max 的 GPU 性能是非满血、不支持独显直连的 RTX3080 16GB 的 2.5 倍,是满血、支持独显直连的 165W RTX3080 16GB 的 3.3 倍

详解发布会性能对比

这个环节必须要慢放着看,我当时看都被绕晕了,好在苹果非常严谨地在 Keynote 右下角标注了这个环节对比的所有机型,共 5 款

  • 微星 Prestige 14 EVO (A11M-220)
  • 微星 GP66 Leopard (11UG-018)
  • 联想 Legion 5 (82JW0012US)
  • 雷蛇灵刃 15 Advanced (RZ09-0409CE53)
  • 微星 GE76 Raider (11UH-053)



CPU 性能对比 Windows 本


先用 M1 随便虐了虐「最新四核 PC 笔记本芯片」这里对比的笔记本是微星 Prestige 14 EVO (A11M-220),这款笔记本在国内售价 ¥8999,采用英特尔 11 代 i7-1185G7


然后搬出 M1 Pro / M1 Max(今天的两款新芯片 CPU 是相同的,所以一起对比)对比「最新八核 PC 笔记本芯片」这里对比的是微星 GP66 Leopard (11UG-018),这款笔记本在国内售价 ¥13299,采用英特尔 11 代 i7-11800H

  • M1 Pro / M1 Max 的 CPU 在同功耗下,性能是该款 i7-11800H 的 1.7 倍
  • M1 Pro / M1 Max 的 CPU 在同性能下,功耗比该款 i7-11800H 低 70%





GPU 性能对比 Windows 本


先用 M1 / M1 Pro 对比了微星 GP66 的集显(注意是集显不是独显)这款笔记本配备英特尔 11 代 i7-11800H 芯片,因此集显为英特尔 Xe 锐炬

苹果宣称 M1 Pro 的 GPU 性能是该集显的 7 倍多。


然后用 M1 Pro 对比联想 Legion 5 的独显,这款游戏本大家肯定没听过,我搜索后恍然大悟,是笔电圈人尽皆知的联想拯救者 R7000P 2021,配备 95W 的 RTX3050Ti 4GB

苹果宣称 M1 Pro 的 GPU 性能强于该 95W RTX3050Ti 4GB,且功耗低 70%(图中功耗仅有约 30W)


再用 M1 Max 对比了雷蛇灵刃 15 Advanced 的独显,这款笔记本国内售价 ¥32999,配备了 RTX3080 16GB,但要注意 苹果选择的是 RZ09-0409CE53 这个型号,此型号配备了 4K OLED 屏幕,不支持独显直连!再加上此款笔记本设计轻薄,性能释放肯定不如满血 3080,苹果自己标注的功耗为 100W 左右。

苹果宣称 M1 Max 的 GPU 性能接近该 RTX3080 16GB,且功耗低 40%(图中功耗仅有约 60W)


最后用 M1 Max 对比了微星 GE76 的独显,这款游戏本国内售价 ¥24999,配备 165W 的满血 RTX3080 16GB,且支持独显直连,因此性能释放肯定强于上面的这款 3080

苹果承认 M1 Max 的 GPU 性能不如该 RTX3080 16GB,但在相似性能下功耗低 100W(165-100W 确实是 60W 左右)


最后,苹果也指出上面这两款 RTX3080 笔记本的 GPU 性能是在插电情况下测出的,而 M1 Max 无论是否插电 均有完整的性能释放,但友商笔记本在不插电时性能会急剧下降。

苹果宣称 同在不插电情况下,M1 Max 的 GPU 性能是雷蛇灵刃 15 Advanced 的 RTX3080 16GB 的 2.5 倍,更是微星 GE76 的满血 RTX3080 16GB 的 3.3 倍!



我承认我对 Windows 电脑圈并不算了解,但我觉得 一个刚进入电脑芯片领域的品牌,在第二年就能做到这样的成绩,应该算是很优秀了吧。

不过也要指出,上面这些对比所使用的 M1 Pro / M1 Max 均为满血版(M1 Pro / M1 Max 均有残血版)想获得满血 M1 Pro 至少要花费 ¥17499,想获得满血 M1 Max 至少要花费 ¥23499


顺便附上发布会截图


如大部分人预料,全新 Apple Silicon 千呼万唤始出来,这也是苹果的第二代 Apple Silicon!苹果宣称这是首款为 Mac 量身定制的 Pro 级芯片


M1 Pro 登场


胶水大法好?(狗头)


内存带宽可达 200GB/s,是 M1 的三倍


最高支持 32GB 统一内存


晶体管数量达到 337 亿个


CPU 8+2 大小核设计

  • 高性能核心:192KB 执行缓存、128KB 数据缓存、24MB L2 缓存
  • 高效能核心:128KB 执行缓存、64KB 数据缓存、4MB L2 缓存

CPU 性能比 M1 提升 70%


GPU 16 核心

GPU 性能比 M1 提升 100%

全新的媒体处理引擎使 M1 Pro 可播放多个 4K / 8K ProRes 视频


其他升级

  • 神经网络引擎
  • 显示引擎
  • 安全区域
  • 雷雳 I/O


M1 Pro 小结


M1 Max 登场!

正当我因为 M1 Pro 没能支持 64GB 内存感到略失望时,M1 Max 登场了!


内存带宽再次翻倍,达到 400GB/s


最高支持 64GB 统一内存!


晶体管数量达到惊人的 570 亿个

是 M1 的 3.5 倍、是 M1 Pro 的 1.7 倍!


CPU 8+2 大小核设计

CPU 部分与 M1 Pro 相同


GPU 翻倍至 32核心

图形处理性能为 M1 Pro 的两倍、M1 的四倍


媒体处理引擎相较 M1 Pro 更强

搭载 1 个视频解码引擎、2 个视频编码引擎、2 个 ProRes 加速器


user avatar

果吹跟果黑的话都可以听,不过建议把两者的结论综合一下。

实际情况下M1的表现肯定比果吹说的要差,可能比果黑说的要好一些。两者可以折衷,偏听偏信果吹的结论是不合适的。

这款处理器的顶配情况,我个人看法是CPU比5800H/11800H略强,显卡比残血3050略强。至于果吹说的什么地表最强CPU,显卡碾压3080,那种明显吹得没谱的描述,我觉得各位笑笑就好。

我就把话放这里:要是显卡真的碾压3080,那这款笔记本一定被矿工抢光了,至少一两年内都是空气本,根本买不到。3080Ti现在的价格是一万四,苹果本子二手好出,残值高,一进一出四舍五入约等于白送,那矿工不得抢得飞起?

挖矿这么赚钱,intel费尽心思憋几年都做不出个能挖矿的独立显卡,苹果初出茅庐一步到位出个碾压3080的卡,您信么?

当初M1也吹的是比肩1050,结果实际情况也就是玩专门定制版本的古墓丽影能比肩1050,玩其他游戏大家懂的。所以在实际的真实游戏性能,挖矿性能展示出来之前,我对其显卡能力持保留态度。

当然,无论怎么保留,这确实是地表最强集成显卡,或者说,有望成为首款可大规模挖矿的集成显卡。不知道这个可挖矿的行为,将来是否会损害果本的残值,毕竟现在的行情是三个月以上默认矿卡。(补充:据评论区知友反应游戏机上有更强的集成显卡,不过鉴于游戏机不能装通用软件不能挖矿,此处先排除掉。)

结论:如果这款芯片的GPU真的如宣传的那么强大,那这很可能又会是一款空气本「Macbook pro Air!」。我其实倒真希望它真能有那么强,哪怕打我脸,也可以让果粉们也感受一下矿潮的热度,毕竟看热闹不嫌事大嘛。

user avatar

今晚这场发布会的意义在于:

Mac将在未来三年里,以像iPhone在手机消费领域的统治力一样开辟笔电消费领域新地位,用20%左右的每季度市占率销量攫取全行业70%乃至120%的利润。

Mac即将迎来属于它的软件插件适配高峰期,她终于可以野蛮生长,生态的问题很快就不会是问题。

只要你够强,生态就会找上门,包括但不限于专业软件和游戏。

以苹果的性子,今天M1 Pro/Max摸到消费级笔电天花板,明天M2基础款就能在部分参数上比肩M1 Pro/Max,而M2 Pro/Max会直接教整个行业做人。

7K以下的中低端价格区间即将成为其他组装厂商的竞争红海。1999的传说可能应运诞生。

至于英特尔/英伟达/AMD,

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高通。

苹果再大胆点,微软就是下一个索尼。

user avatar

苹果这次的升级,我觉得只说明了一件事就是台积电N5工艺是真的NB,苹果的芯片设计也是真的NB。对得起这领先了至少两代的工艺。

在演示图里,M1 Pro拿来对标的是Lenovo Legion 5。Legion 5 就是联想拯救者在国外的名称。看图中的105W上下的功耗,应该是满血版3050ti。而M1 Pro做到相同的性能,只需要20~30W的功耗。

更离谱的是M1 Max,直接对标微星 GE 76,功耗165W对应的应该是满血版笔记本端3080(图中黑线),和雷蛇Blade 15(图中灰线),灵刃 15,功耗100W上下应该是3080Maxq。而M1 Max的功耗只有50W上下。

如图分别是联想 legion 5和微星 GE 76,都是标准游戏本。可以说分别代表了N卡中端3050ti和高端3080在笔记本平台上的最强性能。而GE 76的售价没记错应该在2w8上下,突然苹果就有性价比了。

三分之一的功耗,做到了相近的性能。对比Nvidia拿着三星垃圾8nm工艺做芯片还卖那么贵,各种耍猴,割韭菜简直就是在搞笑。希望苹果继续努力,干翻英伟达。Nvidia,RNM,退钱!

user avatar

我说过nv奸商黄药师要自食其果。看来要来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苹果公司在2020年底发布了其首款自研M1芯片,这款芯片凭借其出色的性能和能效比在业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紧随其后,在2021年10月的特别活动中,苹果发布了M1家族的更强大成员——M1 Pro和M1 Max芯片。今天,我们将聚焦于M1 Max,深入分析这款芯片的特点、性能、优势、劣势以及它对整个行业.............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 Apple Watch Series 6。Apple Watch Series 6 于 2020 年 9 月随 watchOS 7 一同发布,它是 Apple Watch Series 5 的迭代产品。虽然外观设计上基本沿用了 Series 5 的风格,但在核心功能和体验上.............
  • 回答
    苹果最近推出了一个名为“Voice Plan”的全新Apple Music订阅方案,这个举动无疑为音乐流媒体市场又增添了一层新的讨论维度。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相对低价的方案,但仔细审视其背后的逻辑和定位,你会发现苹果这次的动作远比你想象的要深刻和有策略。Voice Plan,顾名思义,它最核心的卖点.............
  • 回答
    2021年4月,Apple Arcade迎来了一次相当给力的内容更新,一下子上线了十几款新游戏,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少玩家和业内人士的关注。从整体上看,这次更新可以说是一次力度不小的“回血”和“扩容”,为原本有些沉寂的Apple Arcade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次更新的亮点和值得关注的方面,我觉得可以从几.............
  • 回答
    在评估苹果官网 iPhone 13 广告中选用亚裔模特这一现象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任何品牌的广告选角,尤其是像苹果这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公司,其背后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营销策略和品牌定位的体现。从积极的层面来看,苹果选择亚裔模特可以被视为其品牌包容性和多元化理念的体现。.............
  • 回答
    苹果最新的A15仿生芯片,可以说是在已经非常强大的A14基础上,又一次稳健的性能提升。作为一款SoC(System on a Chip),它集成了一系列核心组件,包括CPU、GPU、Neural Engine(神经网络引擎)、ISP(图像信号处理器)、内存控制器等等,为苹果的设备提供核心动力。CPU.............
  • 回答
    刚看完Apple TV+上的那部《Calls》,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心情复杂得不行。怎么说呢?它绝对不是那种能让你舒舒服服窝在沙发里,一边吃零食一边看的剧。它更像是在你脑子里埋下了一颗颗不安的种子,然后慢慢地、无声无息地发酵。先说它最直观的特点吧——“声音驱动的体验”。这名字就够吊人胃口了,但实际看下.............
  • 回答
    上海街头最近多了许多熟悉的面孔,不是明星,也不是网红,而是形形色色、在各自领域闪闪发光却又平凡的普通人——这是苹果公司近期在上海投放的“敬Mac背后的你”系列广告。这波广告投放得相当有声势,从地铁站到户外大屏,几乎无处不在,一下子就把这座城市的脉搏和苹果品牌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营销的“巧思”:从“产.............
  • 回答
    Apple Watch 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医疗器械批准,这件事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它不仅仅是产品多了一个认证,背后代表着一系列的变化和意义。首先,最直接的改变是功能上的“升级”与“正规化”。一直以来,Apple Watch 都以其健康监测功能吸引着用户,比如心率监.............
  • 回答
    苹果 MagSafe 磁吸外接电池,这款售价 749 元人民币的配件,自推出以来,可以说是“争议”与“关注”并存。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得从几个维度去拆解,看看它到底值不值这个价,以及它能满足哪些用户群的需求。首先,我们得聊聊它的“身份”——MagSafe 生态的一员。MagSafe 这个.............
  • 回答
    苹果iPhone“夜间模式”摄影大赛的获奖作品,可以说是一场视觉盛宴,一次对“光”与“暗”艺术的极致探索。这些照片不仅仅是简单地在低光环境下捕捉画面,它们更是在黑暗中挖掘出了意想不到的诗意与故事。首先,从整体风格上看,获奖作品普遍展现出了一种沉浸式的、充满氛围感的视觉体验。以往我们对夜景摄影的印象可.............
  • 回答
    Apple Watch Series 4 至今仍是我心目中智能手表领域的一个标杆,即使现在市面上更新的型号层出不穷,但它当年带来的变革和影响,至今依然让人回味。首先,不得不提的是那块更大的屏幕。当 Series 4 刚推出的时候,人们最大的感受就是“哇,屏幕变大了!”。苹果巧妙地缩小了边框,将屏幕面.............
  • 回答
    Apple Watch 上的 San Francisco 字体,这小东西可是苹果在用户体验上又一次细致入微的打磨。要评价它,得从几个维度去拆解,才能看出它到底有没有把这块小屏幕上的文字“伺候”好。首先,易读性绝对是 San Francisco 的核心卖点,尤其是在 Apple Watch 这种尺寸的.............
  • 回答
    Apple TV 可能入华,国行版“等候过审”的消息,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且每次传出来,都会在科技圈和消费者群体中引起一阵不小的涟漪。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好好说道说道。一、 为什么“等候过审”这件事这么受关注? 苹果的号召力: 苹果在中国市场的地位毋庸置疑,iPhone、iPad、Mac.............
  • 回答
    关于苹果(中国)的售后服务,这个话题挺复杂的,就像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事情一样,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而且这好与不好之间,往往还夹杂着很多具体的情况。要评价它,咱们得从几个方面聊聊,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得承认苹果在售后服务上的投入和标准是比较高的。 你想想,苹果的产品本身定位就不低,所以他们对用户体.............
  • 回答
    苹果音乐在六月份推出的杜比全景声空间音效和无损音频,无疑是给数字音乐市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更新,更像是一次对听音体验的重新定义。这背后蕴含的技术革新、市场策略以及对用户可能产生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剖析。技术革新:杜比全景声与无损音频的深度解析首先,我们得聊聊这两项核心技术。 .............
  • 回答
    苹果在 Apple Music 中引入无损音频和杜比全景声空间音频,绝对是音乐爱好者们翘首以盼的革新,也让其在流媒体音乐领域站稳了脚跟。如果让我来评价,我会说这是苹果又一次精准的“抓大放小”,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用户体验的升级,并且是以一种相对“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进我们的日常听歌习惯。无损音频:回到.............
  • 回答
    国行 Apple Watch 的心电图(ECG)功能,自上市以来就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那么,它究竟是个什么水平,对咱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又能带来多大实在的好处呢?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这玩意儿是个啥?简单来说,Apple Watch 的心电图功能,是通过手表底部的电极和数码表冠,在你将手.............
  • 回答
    《原神》荣获 Apple Design Awards 的“视觉图像奖”,这绝对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一件事。要知道,苹果的设计奖可不是随便一个游戏就能拿到的,它意味着你的产品在设计层面,尤其是在视觉呈现上,达到了苹果所推崇的极高水准。首先,让我们理解一下 Apple Design Awards 的分量.............
  • 回答
    苹果的ProRAW格式,对于摄影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来说,绝对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革新。它不仅仅是多了一张RAW文件,而是将iPhone摄影的能力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尤其是在iPhone 12 Pro及之后发布的Pro系列机型上。要理解ProRAW的价值,我们首先要明白RAW文件的本质。传统的RAW文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