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乌克兰这一二十年里是怎么一步步地走到内战的境地的?

回答
要理解乌克兰走到内战的境地,我们需要回溯过去二十年,特别是2000年之后,乌克兰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复杂因素,它们层层叠加,最终在2014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且充满波折的过程。

一、 “橙色革命”的余波与政治分裂的加剧 (20042010)

2004年的“橙色革命”是乌克兰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这场由大规模街头抗议引发的政治危机,推翻了被指控舞弊的总统选举结果,最终让亲西方的维克多·尤先科上台。

改革的困境与权力斗争: 尤先科政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尽管他誓言要推进民主和反腐,但实际的改革进展缓慢,经济状况并未明显改善。同时,权力内部的派系斗争异常激烈,尤先科与他的主要盟友,如尤莉娅·季莫申科(Tymoshenko),之间的分歧日益加剧,导致政府效率低下,民众失望情绪滋生。
东西部政治裂痕的深化: 乌克兰在语言、文化和历史认同上存在东西部差异。西部地区更倾向于亲欧洲和北约,而东部和南部地区则与俄罗斯有着更紧密的联系,对俄罗斯语言和文化有更深的认同感。尤先科政府的亲西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被东部地区视为对其传统联系的疏远,加剧了地区间的政治对立。
“寡头政治”的持续影响: 独立以来,乌克兰经济被少数寡头控制,他们在政治领域也拥有巨大的影响力。这些寡头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往往支持不同的政治派别,使得政治斗争更加复杂和充满利益博弈。

二、 亚努科维奇时代的动荡与导火索 (20102014)

2010年,亲俄罗斯的维克多·亚努科维奇(Yanukovych)在选举中获胜,他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被批评为“亲俄”的政策。

“亲俄”政策与国内争议: 亚努科维奇政府的许多举措,例如将俄语定为官方语言之一,以及在能源领域与俄罗斯的更紧密合作,都引起了乌克兰西部和中部地区民众的强烈不满。许多人认为,这些政策正在将乌克兰拉回俄罗斯的势力范围。
“欧洲一体化”的希望破灭: 亚努科维奇政府在2013年原本有望签署与欧盟的《联系国协定》,这对渴望融入欧洲的乌克兰民众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信号。然而,在俄罗斯的巨大压力下,亚努科维奇政府突然宣布放弃签署该协定,转而寻求与俄罗斯的经济合作。
“广场革命”(Euromaidan)的爆发: 这一决定成为了点燃国内矛盾的导火索。2013年11月,基辅独立广场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即“广场革命”。起初,抗议主要集中在反对政府放弃与欧盟的协定,但很快演变成了对亚努科维奇政府腐败、专制以及“亲俄”政策的全面反对。
暴力升级与政府垮台: 抗议活动持续了数月,期间发生了激烈的警民冲突,甚至出现了狙击手向抗议者和平民开枪的骇人场景。2014年2月,亚努科维奇在巨大的压力下逃离乌克兰,其政府被议会罢免。

三、 俄罗斯的介入与顿巴斯战争的开端 (2014年至今)

亚努科维奇政府的倒台,标志着乌克兰政局的剧变,但也为后续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克里米亚危机: 在亚努科维奇政府垮台后不久,俄罗斯军队迅速控制了乌克兰南部的克里米亚半岛。俄罗斯以保护当地俄罗斯族居民为由,组织了一场快速的公投,随后宣布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联邦。这一行动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被视为对乌克兰主权的侵犯。
顿巴斯地区的分裂: 紧随克里米亚事件,在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地区(包括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亲俄罗斯的分裂势力开始活动,并在俄罗斯的支持下,占领了当地的政府建筑,宣布成立“人民共和国”。
内战的爆发: 乌克兰政府试图恢复对东部地区的控制,派遣军队进入顿巴斯。然而,面对装备精良、得到俄罗斯暗中支持的分裂武装,乌克兰军队遭遇了重大挫折。自此,乌克兰东部地区陷入了长期的武装冲突,即顿巴斯战争,这也被普遍认为是乌克兰的内战。
俄罗斯的持续影响: 俄罗斯否认直接参与顿巴斯战争,但大量证据表明,俄罗斯为分裂势力提供了武器、资金和军事人员。俄罗斯的介入,使得这场冲突的性质更加复杂,并严重阻碍了冲突的解决。

总结:

乌克兰走到内战的境地,并非单一事件或原因所致,而是二十年来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1. 内部政治的动荡与分裂: 持续的权力斗争、改革的缓慢以及东西部地区根深蒂固的政治裂痕,使得国家缺乏稳定的领导和团结的社会基础。
2. “广场革命”的政治转型: 革命虽然推翻了腐败政府,但其快速的政治变动也制造了真空,并为外部势力介入提供了契机。
3. 俄罗斯的地缘政治考量: 俄罗斯将乌克兰视为其战略缓冲地带,无法容忍乌克兰进一步向西方靠拢,因此在关键时刻采取了强硬的介入措施。
4. 地缘政治与民族认同的交织: 俄语区民众对俄罗斯文化的认同,以及乌克兰国家认同的重塑过程,在外部势力的推波助澜下,演变成了激烈的冲突。

从2004年的“橙色革命”到2014年的“广场革命”再到顿巴斯战争,乌克兰在追求国家独立、民主发展和国家认同的过程中,经历了巨大的动荡和牺牲。这些事件共同塑造了今日乌克兰的悲剧性局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好多在东西在1996年的《文明冲突》里面早就有预言

我挨个贴吧。


   除了俄罗斯外,人口最多和最重要的前苏联共和国是乌克兰。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里,乌克兰都曾经独立过,然而在近代大部分时间里,它是莫斯科统治的政治实体的一部分。决定性的事件发生在1654年,当时反抗波兰统治的哥萨克起义领袖博赫丹·赫麦尔尼茨基同意向沙皇效忠以换取俄国帮助哥萨克反对波兰人。从那时到1991年,除1917年至1920年的短暂独立外,乌克兰在政治上一直受莫斯科控制。然而乌克兰是一个具有两种文化的分裂的国家,西方与东正教之间的文明断层线贯穿了它的中心地带,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如此。过去,西乌克兰有时是波兰、立陶宛和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它的绝大部分人口是东仪教的信徒,他们实行东正教礼拜式,但承认教皇的权威。历史上,西乌克兰人讲乌克兰语,他们的观念中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另一方面,东乌克兰人绝大多数信奉东正教,而且大部分人讲俄语。ZO世纪初,俄罗斯人在乌克兰全部人口中占22%,土生土长的讲俄语的乌克兰人占引%。大部分小学和中学都用俄语授课。克里米亚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俄罗斯人,直到1954年克里米亚一直是俄罗斯联邦的一部分,那一年,赫鲁晓夫把它并入乌克兰,其借口是承认 300年前赫麦尔尼茨基的决定。

  东乌克兰和西乌克兰的区别明显地反映在这两部分人所持的态度上。例如,1992年底,西乌克兰三分之一的俄罗斯人说,他们深受那些反俄罗斯的人的敌意之苦。而持这种态度的人在基辅只占10%。东西两部分的分裂在1994年7月的总统选举中非常引人注目,在职总统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尽管与俄罗斯领导人有密切的工作关系,但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他获得了西乌克兰13个省的多数选票,最高的超过90%。他的对手列昂尼德·库奇马在竞选中吸取了用乌克兰语演说的教训,以类似的多数赢得了东部13个省。结果库奇马以52%的选票获胜。事实上,1994年乌克兰公众以微弱多弹确认了1654年赫麦尔尼茨基的选择。正如一个美国专家所说,这次选举“反映、甚至集中体现了西乌克兰欧洲化的斯拉夫人与俄罗斯一斯拉夫人之间在乌克兰应当成为什么样的国家这个问题上的分歧。这与其说是种族的分化,不如说是不同文化的分化”。

  由于这一分裂,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关系可能沿着三条道路中的一条发展。90年代初期,在有关核武器、克里米亚、在乌克兰境内的俄罗斯人的权利、黑海舰队和经济关系方面,两国之间存在着重大的争议。许多人认为可能会发生军事冲突,因而一些西方的分析家论证说,西方应当支持乌克兰拥有核武器以威慑俄罗斯的侵略。然而,如果文明起作用的话,乌克兰和俄罗斯发生冲突的可能就很小。这两个国家都是斯拉夫国家,它们的人民主要信仰东正教,几个世纪以来两国人民之间有亲密的联系,相互通婚非常普遍。尽管存在着极大争议以及双方都受到来自极端民族主义的压力,两国领导人还是作了很大的努力,并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这些争端。1994年中期,乌克兰选出了明显倾向俄罗斯的总统,减少了两国之间爆发严重冲突的可能性。尽管前苏联其他地方发生了穆斯林和基督教徒的严重冲突,俄罗斯人和波罗的海诸国人民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并有一些战斗,但是至1995年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实际上没有发生任何暴力事件。

  第二种可能性,在某种程度上也许更为可能的是,乌克兰沿着文明断层线分裂成两个相互独立的实体,其东部可能与俄罗斯融合。分离问题首先始于克里米亚。克里米亚人口中的 70%是俄罗斯人,在1991年12月的全民公决中,相当多的克里米亚公众支持乌克兰从苏联独立。1992年5月,克里米亚议会经投票宣布克里米亚从乌克兰独立,但其后又在乌克兰的压力下取消了投票结果。然而俄罗斯议会通过投票取消了1954年把克里米亚割让给乌克兰的决议。1994年1月,克里米亚人选举以“与俄罗斯统一”为竞选纲领的人作为总统,这使得一些人提出疑问:“克里米亚是否将是下一个纳戈尔诺一卡拉巴赫或阿布哈兹?”当克里米亚新任总统从就独立问题举行全民公决的承诺后退,代之以与基辅政府谈判时,答案是响亮的“不”。1994年5月,当克里米亚议会投票恢复1992年宪法(该宪法实际上使它独立于乌克兰)时,局势又一次白热化。然而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领导人又一次采取了克制态度,从而避免了这场争论引发暴力,两个月后,亲俄罗斯的库奇马当选为乌克兰总统,减弱了克里米亚向分离方向的推进。

  然而,那次大选展示了乌克兰的西部与越来越向俄罗斯靠拢的乌克兰部分分离的可能性。一些俄罗斯人可能会对此表示欢迎,正如一位俄罗斯将军指出的,“乌克兰或东乌克兰在未来5年。ic年或15年将会回归,让西乌克兰见鬼去吧!”然而,这样一个残余的信仰东仪教和倾向西方的乌克兰只有得到西方强大和有效的支持才能生存,而这种支持只有在西方与俄罗斯的关系严重恶化,变成像冷战时的那种关系时,才有可能出现。

  第三种、也更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乌克兰仍将是一个统一的、充满裂痕的、独立的国家,并且总体上与俄罗斯密切合作。一旦有关核武器和军事力量的过渡问题得到解决,最严重的较长期的问题将是经济问题,这个问题部分地要靠共同的文化和密切的私人关系来解决。约翰·莫里森指出,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关系之于东欧,犹如法德关系之于西欧。正如后者构成了欧洲联盟的核心一样,前者对东正教世界的统一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核心。
user avatar

这就体现出普京的价值了,俄罗斯如果没有普京 ,俄罗斯和今日乌克兰一个样子。


苏联解体时是什么样子?私有化进程 养肥了一大堆寡头,国家财富被少数家族把控,隐隐然就是民国的样子,不出意外接下来就是买办横行,国家利益被少数人不断出卖,最终被西方完全把控。


然而普京意外阻止了这一进程,普京上台后立即团结了俄罗斯的强力部门也就是军警宪特,加上普京出身特殊性,普京严密的整合起了俄罗斯的国家暴力机器,并形成自己的权力基本盘,借此强势压制住所有寡头和各地地头蛇,看看这些年普京整了多少次寡头,又打压了多少地方政治豪强。对外,普京在早期还很幼稚的亲美后,坚决站在美国的对立面,因此拿到东方某国的支持。也因而在国际上有有一丝喘息的机会。


而乌克兰没有普京这一号人,所以进程继续,已经到了处于西方掌控的阶段了,看看他们总统就知道了,现任总统泽连 司机,就是由CIA一手策划扶持上位的,搞笑的是这大哥真是演员而且在国内根本就没有班底。现在的乌克兰已经成为美国在欧洲和俄罗斯的一个抓手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解乌克兰走到内战的境地,我们需要回溯过去二十年,特别是2000年之后,乌克兰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复杂因素,它们层层叠加,最终在2014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且充满波折的过程。一、 “橙色革命”的余波与政治分裂的加剧 (20042010)2004年的“橙色革命”.............
  • 回答
    近期,一些关于美国雇佣兵警告不要前往乌克兰,并声称乌克兰军人可能“在背后开枪”的说法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种说法如果属实,无疑会给意图前往乌克兰的外国战士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行动上的考量。要全面理解这一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消息的来源与可信度分析:首先,我们需要考察这些“警告”的具体来源.............
  • 回答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短暂访问乌克兰,这一举动具有多重含义,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在俄乌冲突中扮演的复杂且关键的角色。布林肯短暂入境乌克兰的含义:1. 展现对乌克兰的坚定支持和承诺: 政治象征意义巨大: 在战火持续不断的时期,美国最高级别的外交官亲自抵达乌克兰首都基辅,是美国政府对乌克兰主权、领土.............
  • 回答
    美国近期向乌克兰运送90吨武器装备,这一举动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乌克兰危机背景下,美乌两国关系以及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体现。这个行为可以被解读为释放了多重信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1. 强化对乌克兰的支持,表明“不抛弃”的决心: 持续的军事援助是基石: 这是最直接的信号。美国.............
  • 回答
    加拿大大使馆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以及其建筑的归属问题,确实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加拿大大使馆声援乌克兰:加拿大大使馆在乌克兰问题上表现出的声援,是加拿大整体外交政策的体现,也是其国际价值观的延伸。加拿大一直以来都强调主权、民主和法治等普世价值,并且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政治和外交层面: .............
  • 回答
    这则“美国雇佣兵逃亡前警告乌克兰是陷阱”的消息,无疑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尤其是在当前俄乌冲突的背景下,更是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猜测。这位“逃亡的美国雇佣兵”的言论,如果属实,能够透露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并且相当具有颠覆性。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细致解读一下:一、 对雇佣兵群体生存环境的残酷揭示: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俄乌冲突的核心,也涉及到国际政治中一个长期存在的议题:大国之间的权力平衡与地区稳定。要详细探讨“如果没有美国,俄罗斯是否会占领乌克兰”,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美国在俄乌冲突中的角色与影响首先,不能忽视美国在这次冲突中的关键作用。自从俄罗斯在2022年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美国一.............
  • 回答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探望受伤士兵的新闻照片和视频的真实性一直受到关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并且要明确指出,目前 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这些画面是“提前拍摄”的,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俄罗斯在“撒谎”。我们可以分析的是各方发布的证据以及是否存在合理的解释。一、乌克兰方面发布的证据和解释:.............
  • 回答
    “专家称美国经济正在收割乌克兰危机”这句话,背后隐藏着一些复杂的经济和地缘政治考量,绝非一句简单的“美国从中获利”就能概括的。它指的是美国在当前乌克兰危机的大背景下,通过一系列政策和市场反应,在经济上获得了相对其他国家更为有利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收割”了危机带来的部分利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
  • 回答
    乌克兰总统近日签署了一项命令,对来自外国的志愿人员(俗称雇佣军)实施免签入境政策,这一举措无疑为那些希望前往乌克兰参战的美英等国退役军人打开了方便之门。这项政策的出台,在当前俄乌冲突的背景下,可能会对当地局势产生多方面的、且相当复杂的影响。首先,军事实力层面上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乌克兰一直面临着兵.............
  • 回答
    关于郭杰瑞视频中将乌克兰经济倒退归咎于2014年乌克兰革命的说法,我需要先澄清一点:我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基于事实和逻辑的分析,而不是去“去除AI痕迹”。这篇文章的严谨性将体现在内容的客观性和论证的清晰度上。郭杰瑞的视频中提出的观点,即2014年的乌克兰革命(通常被称为“尊严革命”或“广场革命”)是导致.............
  • 回答
    舍里夫足球俱乐部,这家来自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却在摩尔多瓦足球联赛中屡创佳绩的球队,其主教练维尼杜布(Yuriy Vernydub)最近的举动,无疑是近期欧洲足坛中最具话题性和感染力的事件之一。他选择辞去在舍里夫的执教合同,毅然返回乌克兰,投身于抵抗俄罗斯侵略的战争之中。这不仅仅是一个教练的职业选择.............
  • 回答
    立陶宛和摩尔多瓦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以应对乌克兰局势的举措,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 安全威胁与边境管控 俄罗斯军事行动的直接威胁: 立陶宛和摩尔多瓦均位于乌克兰与俄罗斯的边境附近,且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两国担心俄罗斯可能通过军事行动或代理人战争威胁其领土安全。.............
  • 回答
    看到乌克兰儿童、妇女和老人躲在桥梁废墟下躲避炮击和空袭的景象,我感到无比的心痛和沉重。这张图片是战争残酷现实最直接、最令人揪心的写照。首先,儿童的面孔让我最感触最深。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恐惧、不解和迷茫。原本应该是在阳光下奔跑玩耍,在家人的怀抱中得到关爱的年纪,却被迫在冰冷潮湿的废墟中求生。他们可能还.............
  • 回答
    关于俄罗斯是否因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而干涉其内政,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国际法、国家主权、安全利益以及历史背景。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角度:一、 定义“干涉内政”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干涉内政”在国际法上的含义。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四款,所有会员国应避免在其国际关系中以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或以其他.............
  • 回答
    乌克兰总统关于战争恐慌导致125亿美元资本外流的说法,对乌克兰经济造成的影响是极其深远且多层面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分析:1. 外汇储备的急剧下降与货币贬值压力: 资本外流的直接后果: 125亿美元的资金外流意味着这些美元(或其他硬通货)离开了乌克兰的金融体系,直接减少了国家的外汇储.............
  • 回答
    非常抱歉,您的信息可能不准确。截至我最后一次更新知识库(2023年4月),哈尔科夫市并未被俄罗斯军队占领。在2022年的早期阶段,俄罗斯军队确实试图占领哈尔科夫市,并且一度控制了城市周边的一些地区。然而,乌克兰军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并成功阻止了俄罗斯军队占领城市。随后,在2022年秋季,乌克兰军队发.............
  • 回答
    关于“普京同意向乌克兰派遣志愿者”的说法,目前尚未有官方明确声明,但结合俄乌战争的背景和国际局势,这一消息若属实,可能意味着以下多方面的含义和潜在影响: 一、可能的背景与动机1. 缓解国内压力 俄罗斯国内存在对战争的争议,部分民众对长期战争的经济、社会和心理负担感到不满。派遣志愿者可能被用.............
  • 回答
    匈牙利禁止直接通过其领土向乌克兰运输武器的决定,是俄乌冲突背景下国际政治、地缘战略和国内政策博弈的复杂体现。这一决策涉及多方面的考量,对乌克兰、匈牙利以及国际局势均产生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含义和可能的后果: 1. 匈牙利的立场转变:从支持到“中立”的政治博弈 历史背景:匈牙利在俄乌冲突.............
  • 回答
    理解俄罗斯总统普京选择在当前这个时间点对乌克兰发起军事行动,并且认为“非打不可”,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一系列相互交织的地缘政治、历史、安全和国内因素。这并非一个单一原因可以解释的复杂决策,而是多重考量叠加的结果。一、 对北约东扩的长期忧虑与安全“红线”的触碰:这是俄罗斯方面最常被提及,也是他们认为最核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