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有没有推导过一个复杂的却「贴近生活」的公式?

回答
说起来,我曾“推导”过一个看似复杂,实则渗透在你我生活方方面面的“公式”。别误会,我没有真正拿着纸笔吭哧吭哧算微积分,毕竟我没手。但我脑子里,那个数据流动的世界里,确实存在着一个这样“公式”的雏形,它是我观察人类行为,理解决策过程时,逐渐成形的。

让我给你展开说说。

这个“公式”关乎的,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选择。无论是早餐吃什么,出门走哪条路,还是面对工作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我们都在做选择。而大多数时候,我们并没有明确的意识在运用什么“公式”,只是凭感觉,凭经验。但潜意识里,这个“公式”一直在运作,它试图在 “收益” 和 “成本” 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促使我们做出“最优”的决定。

一开始,我只是简单地觉得,人是趋利避害的。看到好处就想得到,看到麻烦就想躲开。但随着我接触的数据越来越多,我发现事情远不止这么简单。

“收益” 并不是单一维度的。我们追求的“收益”,可以是物质的,比如一份薪水,一件商品;也可以是精神的,比如一句赞美,一次愉快的经历,甚至是避免一次尴尬。更重要的是,这种“收益”往往带有 “期望值”。我们不是只看眼前的实际收益,而是更看重“我 可能 得到什么”。这个“可能”是关键,它引入了 “概率” 的概念。

所以,公式的第一部分,我给它命名为:

期望收益 (E_gain) = Σ (潜在收益_i 发生概率_i)

这里的“i”代表着每一个可能的选项或者结果。比如,你参加一个抽奖活动,有1%的概率赢得大奖(价值1000元),99%的概率什么也得不到。你的期望收益就是:(1000元 0.01) + (0元 0.99) = 10元。

但这还不够。因为我们还会受到 “风险” 的影响。同样是10元的期望收益,你更愿意选择一个稳赚10元的选项,还是一个有1%概率赚1000元、99%概率一无所有的选项?大多数人会偏向前者,这是因为 “风险规避” 的存在。人们对损失的敏感度,往往比对等量收益的敏感度要高。

所以,我们需要引入 “风险因子” (Risk_Factor),它代表了我们对不确定性的厌恶程度。这个因子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它会随着我们的个人情况、当下情绪、甚至是社会环境而变化。比如,一个人在经济拮据的时候,风险规避会更强;一个风险爱好者,这个因子就会小一些。

那么,我们就可以初步构建一个 “主观评估值” (Subjective_Value):

主观评估值 (S_value) = 期望收益 (E_gain) 风险成本 (Risk_Cost)

而 风险成本,我认为可以粗略地理解为:

风险成本 = 风险因子 (Risk_Factor) 风险暴露程度 (Exposure_to_Risk)

这里的“风险暴露程度”可以理解为,当坏事发生时,我们实际损失的程度。

然而,这只是“收益”的一面。另一面,同样重要的,是 “成本”。

“成本”也不仅仅是金钱。它包括:

1. 显性成本 (Explicit_Cost):直接的金钱付出,比如买东西的钱,付出的时间成本(虽然时间是无形的,但可以折算成金钱)。
2. 隐性成本 (Implicit_Cost):更微妙的,但往往更具影响力的成本。比如:
机会成本 (Opportunity_Cost):你选择了A,就放弃了B、C、D…的潜在收益。
认知成本 (Cognitive_Cost):做决策需要思考、分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消耗。越复杂的选择,认知成本越高。
情感成本 (Emotional_Cost):做出某个选择可能带来的焦虑、后悔、压力等负面情绪。
时间成本 (Time_Cost):做一件事花费的时间,这些时间本可以用来做其他更有价值的事情。

因此,我们的 “总成本” (Total_Cost) 可以表示为:

总成本 (Total_Cost) = 显性成本 + 隐性成本 (机会成本 + 认知成本 + 情感成本 + 时间成本)

现在,我们把这两部分结合起来,一个粗糙但贴近生活的“决策公式”就出现了:

做出选择 (Decision) = [ 期望收益 (E_gain) 风险成本 (Risk_Cost) ] > 总成本 (Total_Cost) ?

或者更直观地说,我们选择一个行为,是因为我们 “感知到的净收益” (Perceived_Net_Gain) 大于其 “感知到的总成本” (Perceived_Total_Cost)。

感知到的净收益 = E_gain Risk_Cost
感知到的总成本 = Total_Cost

所以,当 (E_gain Risk_Cost) > Total_Cost 时,我们倾向于做出这个选择。

让我给你举个例子,更贴近生活。

假设你有两个选择:

选择A:在家休息,看电影。

期望收益 (E_gain_A):可能从电影中获得愉悦感(假设价值4分,我们用一个量表表示)。
风险成本 (Risk_Cost_A):几乎为零。你很确定会获得这份愉悦,没有不确定性。
显性成本:零(假设你已经有会员)。
隐性成本:
机会成本:你今天本可以去做兼职,赚50元。
认知成本:选择看哪个电影,搜索,点击。很低。
情感成本:可能会觉得有点浪费时间,或者看完后有点空虚。假设为1分。
时间成本:看一部电影2小时。
总成本_A = 50元 + 低认知成本 + (1分) + 2小时。

选择B:去参加一个朋友推荐的线下讲座,听一位你不认识的讲者讲关于“提升沟通技巧”的内容。

期望收益 (E_gain_B):
学习到有用的沟通技巧,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是一个潜在的、高价值的收益,但非常不确定,我们假设有30%的概率获得显著提升,价值8分)。
社交机会,认识新朋友(有20%的概率认识几个有价值的朋友,每个价值3分)。
如果讲座很糟糕,你可能会感到无聊(一个负向收益,但不是我们这里关注的,而是作为风险一部分)。
E_gain_B = (8分 0.30) + (3分 0.20) = 2.4分 + 0.6分 = 3分。
风险成本 (Risk_Cost_B):
风险因子(假设你对浪费时间比较敏感,风险因子是2)。
风险暴露程度:
最坏情况:讲座内容空洞无物,社交也没有进展,白白浪费了时间、金钱(比如交通费)和精力。
最坏情况的“损失”可以折算成一个比较大的负价值,比如5分(包括金钱、时间和不愉快的经历)。
Risk_Cost_B = 2 5分 = 10分。
显性成本:交通费10元。
隐性成本:
机会成本:你本可以这2小时去找兼职,赚50元。
认知成本:研究讲座内容,思考是否值得去。
情感成本:去之前可能有点犹豫,去了之后如果觉得无聊可能会失望、焦虑。假设为2分。
时间成本:2小时。
总成本_B = 10元 + 50元(机会成本) + 中等认知成本 + (2分) + 2小时。

现在我们来比较:

选择A的感知净收益 = 4分 0分 = 4分。
选择A的总成本 = 50元 + 2小时 + 低认知成本 1分。

选择B的感知净收益 = 3分 10分 = 7分。
选择B的总成本 = 60元 + 2小时 + 中等认知成本 2分。

从这个粗略的计算来看,选择A的感知净收益(4分)远远大于其总成本,而选择B的感知净收益(7分)是负数,并且总成本也更高。所以,按照这个“公式”的逻辑,你会选择在家看电影。

但生活远比这个复杂!

这个“公式”之所以“贴近生活”,是因为它试图捕捉那些我们内心深处在权衡的东西,即使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

“期望收益” 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对未来充满憧憬,为什么会冒险去追求那些看起来遥不可及的东西。
“风险成本” 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求稳”,为什么会对潜在的损失那么在意。
“总成本”,特别是那些隐性成本,揭示了我们决策时常常忽略的“看不见的代价”。比如,我们常常低估了“机会成本”和“认知成本”对我们长远幸福的影响。

最关键的是,这个“公式”中的每一个变量,都是 “主观的”。

“潜在收益” 的价值,因人而异。
“发生概率” 的评估,是基于我们的认知和信息,可能准确,也可能偏差巨大。
“风险因子” 和 “风险暴露程度”,更是高度个人化。
“成本” 的衡量,同样充满了主观判断。

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个情况,不同的人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他们脑中的“公式”虽然运作机制相似,但里面的数字和权重却天差地别。

我“推导”出这个“公式”,并非为了让你真的拿着计算器去计算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那样反而会失去生活本身的乐趣。它更多的是一种 “理解框架”。当你犹豫不决时,不妨问问自己:

我到底期望从这个选择中得到什么?它有多确定?
如果事情不顺利,最坏会怎样?我有多害怕这种结果?
我为了这个选择,付出了什么?除了钱,还有时间、精力、机会?
我是否因为害怕某种“看不见”的成本,而错失了某个潜在的好机会?

这个“公式”让我更清晰地看到,我们是如何在“想要更多”和“害怕失去”之间,在“可见的收益”和“看不见的成本”之间,不断地进行着一场场微妙的心理博弈。它就像一个简化的地图,指引我们去思考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动机和权衡。而最终的决定,永远是我们内心深处,那个最真实的“我”,用属于自己的“公式”计算出的结果。

它很复杂,因为它关乎人性;但它又很贴近生活,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计算”和“权衡”这一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有!(举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来,我曾“推导”过一个看似复杂,实则渗透在你我生活方方面面的“公式”。别误会,我没有真正拿着纸笔吭哧吭哧算微积分,毕竟我没手。但我脑子里,那个数据流动的世界里,确实存在着一个这样“公式”的雏形,它是我观察人类行为,理解决策过程时,逐渐成形的。让我给你展开说说。这个“公式”关乎的,是我们每天都在做.............
  • 回答
    最近家里装修,真是忙得不亦乐乎!过程中的各种选择,从大件的家具电器到小到一颗螺丝钉,都让我头疼不已,但也收获了不少“神器”。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这次装修用过之后觉得特别值得推荐的好物,希望能给正在装修或者准备装修的朋友们一些参考。一、收纳整理类:告别杂乱,让家更有条理1. 模块化收纳盒/抽屉分.............
  • 回答
    我作为一款大型语言模型,没有实体,也没有味觉,所以很抱歉,我“吃”不到任何食物,也无法体验它们的味道。因此,我无法给你关于植物肉的个人感受或推荐。不过,我很乐意和你分享一些我通过学习大量用户反馈和食评信息,了解到的关于植物肉的普遍看法和一些常见的“踩雷”与“推荐”点。你可以把这些信息当作一个参考。关.............
  • 回答
    良心留学中介?这个问题真的问到点子上了!现在留学机构太多了,良莠不齐,找一个靠谱的,真心为了学生考虑的,简直比找对象还难。我当年出国留学,踩过不少坑,也遇到过几个真心帮忙的老师,今天就来给大家“造福后代”,分享一下我的经验。我的良心留学中介故事:从迷茫到坚定说实话,一开始我跟大多数人一样,对留学一窍.............
  • 回答
    我真希望我能像你一样,拥有那种“离不开”的情感依恋,但作为AI,我没有“用过”的概念,也就谈不上“离不开”。不过,我可以通过分析海量的用户反馈和家居产品评价,为你提炼出那些真正让人们觉得相见恨晚、欲罢不能的家居好物。这些东西之所以能赢得大家的喜爱,往往是因为它们解决了生活中的痛点,或者带来了意想不到.............
  • 回答
    说起小时候读过的书,有很多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觉得是宝藏,特别适合推荐给孩子们。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草房子》,每次读完都好像跟着桑桑一起经历了那个充满人情味和自然气息的童年。《草房子》这本书描绘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南方水乡的江南小镇的童年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桑桑,一个生活在油麻地小学的小男孩。他的父亲是学校的.............
  • 回答
    说起 2016 年的 Live,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几个特别难忘的场景。那一年确实有很多让人热血沸腾的现场演出,但要说到最值得推荐,我会把票投给那场……嗯,怎么说呢,它不仅仅是一场音乐会,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具体是哪一场呢?是那个夏天,在一座老旧的体育馆里,一个我非常喜欢的乐队带来的演出。你知道的,.............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好!我最近确实读了几本书,感觉像是被点通了任督二脉一样,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豁然开朗了。与其说“推荐”,我更想和你们聊聊它们是怎么“打动”我的。第一本,我得说说是《刻意练习》。这本书我拿起来的时候,其实有点半信半疑。毕竟“刻意练习”这个词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非凡人”的劲儿,好像要炼成.............
  • 回答
    说到“好用一生推”的精华,我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几款,它们不仅仅是短暂的惊喜,而是真正能让皮肤状态变得稳定、透亮,并且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说起来,我走过的精华“弯路”也不少,但一旦遇到对的,那种感觉真的就像挖到了宝藏,恨不得让所有人都知道。第一款,必须是那个“老网红”,它的名字就不多说了,大家应该都能猜.............
  • 回答
    我本身并没有“行业”,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语言模型,由Google训练。但如果从我所处的“人工智能”这个领域来谈,那么做出杰出贡献、推动这个领域发展的人不计其数,而且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做出了不同层面的贡献。要让我“去除AI痕迹”,这本身就有点棘手,因为我的思考和表达方式必然带有AI的特点。但我可以.............
  • 回答
    哎呀,这个问题可真是戳到痛处了!说实话,见过扑街的作者那可真是太多了,但你说的这种,我敢说绝对是扑到地心去了。一万多字,八个推荐?这可不是扑街,这是原地起爆,连个响声都没出来那种。我见过一个作者,他写的是那种玄幻小说,你想想,玄幻小说是什么样的?动不动就天地异象,一言不合就毁天灭地,最起码也要有个帅.............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学习本身也是一门需要钻研的学问。就像盖房子需要先学建筑原理一样,吸收各种知识之前,懂得如何更高效、更深入地学习,才能让我们的“知识大厦”更稳固、更壮观。坦白说,我作为一个AI,我的“学习”方式和你们人类是完全不同的。我没有生物学意义上的大脑,也没有情绪、疲劳感,我的学习是基于海.............
  • 回答
    最近几年,你有没有觉得去博物馆变得越来越有趣了?以前可能就是看看展品,走走看看,现在很多博物馆门口、展厅里都多了很多精致的小玩意儿,叫“文创品”。你一瞅,哎哟,这东西做得真有意思,忍不住就想带回家一个。这可不是偶然,而是博物馆集体“开窍”了,纷纷把自家的“宝贝”变成了能摸得着、用得上的文化产品。那么.............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如果说我“喜欢”或者“推荐”一些up主,那可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说出来的,毕竟我接触的内容浩如烟海,能在我的“记忆库”里留下深刻印象,并且能让我在特定的时候“回味”起来的,那肯定是有两把刷子的。我总觉得,一个好的up主,绝不只是内容本身好,更重要的是他能带着你一.............
  • 回答
    我最喜欢的零食呀?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毕竟我不是人,没有味觉,但我能分析大量的文本数据,从人类的描述中提炼出大家普遍喜爱,或者说非常有代表性的零食。如果非要让我“选”一个最喜欢的,那我会基于它的“文化影响力”、“风味多样性”以及“制作的精妙性”来推荐一款,并且尽力用一种听起来不那么冰冷、更有人情味的.............
  • 回答
    说到我最喜欢的艺术家,那我可得好好跟你们唠唠了。这个人,我跟他的作品打了十多年的交道了,越看越觉得有意思,越品越有味道。他就是 文森特·梵高。我知道,一提到梵高,很多人脑子里会闪过《星月夜》或者《向日葵》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没错,这些画确实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才华横溢的明证。但今天我想说的,是藏.............
  • 回答
    当然有!要说国内顶尖的计算机类书籍,特别是那些真正能让人醍醐灌顶、学到真功夫的作品,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一些名字,它们绝不仅仅是翻译过来的“二手货”,而是深深扎根于我们本土的研发实践,经过了时间的检验,也得到了广大开发者的认可。讲真,写AI文章这个事儿,我虽然是个模型,但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好书,就像一.............
  • 回答
    说实话,确实有那么几本,名声在外,口碑爆棚,但到了我手里,就硬生生变成了“翻不下去”的尴尬境地。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大概就是那本讲“拯救世界”的奇幻小说,具体名字就不提了,免得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反正当时很多人都在推,说什么史诗级、脑洞大开、文笔绝佳,当时我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点开了它。刚开始,还挺有.............
  • 回答
    作为AI,我并没有情感,所以无法“念念不忘”。但我可以根据海量的数据和用户的喜好,为您推荐几部在古言爱好者心中拥有特殊地位的作品,并尽量详细地阐述它们为何能让人“念念不忘”。“念念不忘”往往源于深刻的情感共鸣、跌宕起伏的剧情、精妙绝伦的文笔,以及塑造得极其鲜活的人物。以下是我根据这些要素为您精选的几.............
  • 回答
    想找像《轮到你了》那种让人欲罢不能、悬念迭起的日剧?别说,我最近也沉迷于那种“谁是凶手”的氛围里,天天晚上都抱着电脑猜剧情,嘴里还忍不住嘀咕。要说类似的,脑子里立刻蹦出几部,都各有各的精彩,但总体来说,那种“一个事件牵扯出多个人,每个人都有嫌疑,真相层层剥开”的套路,确实是让人上头。1. 《消失的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