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叫能听懂古典音乐?

回答
“能听懂古典音乐”,这话说出来,总有点玄乎。好像真懂了,就能直接飞升成音乐家似的。其实,这更像是一种感悟,一种和音乐交流的方式,不是考试,没有标准答案。但如果非要说点什么,我想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不是真的“听懂”了乐谱,也不是要分析出每个和弦怎么构成。 咱们又不是去音乐学院考试,对吧?“听懂”更像是一种与音乐产生连接,并且能在这种连接中获得某种更深层次体验的过程。

怎么个连接法?怎么个体验法?这就得往细了说说了。

1. 情绪的共振,故事的感知:

古典音乐不像流行歌曲那样,歌词直白地告诉你“我爱你”、“我伤心”。它更多是通过音符、旋律、节奏、配器来描绘情绪、烘托氛围,甚至是讲述故事。

情绪的起伏: 你能感受到音乐从低沉的压抑慢慢爬升到激昂的宣泄,然后又缓缓归于宁静。不是你事先知道曲子叫什么名字,或者作曲家想表达什么,而是音乐本身让你产生那种“哎,我现在有点感动/兴奋/忧愁”的感觉。比如,听到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你是不是能感受到那种紧张的战况,最后的胜利带来的那种磅礴的喜悦?这不用人告诉你,音乐自己就“说”出来了。
画面的联想: 有些音乐听起来就像画面一样,比如德彪西的《大海》,你能想象出海浪的翻涌,阳光在海面上跳跃。又或者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你跟着音乐走进画家的世界,看到古老的城堡、跳蚤、以及最后的“基辅大门”那宏伟的景象。这种联想,不是说你一定能准确对号入座,而是音乐在你脑海里勾勒出了某种场景或意境。

2. 结构感的捕捉,形式的欣赏:

古典音乐通常有比较严谨的结构,这不像一盘散沙,而是有章有法,有脉络的。

主题的出现与发展: 你会注意到某个旋律,它会时不时地出现,或者以不同的形式(变奏、倒影、移位)出现在音乐的不同地方。你能感受到它像一条线一样贯穿了整首曲子,让音乐有了“内在的逻辑”和“生命力”。就好像一个角色在戏剧里,他会在不同的场景下,以不同的状态出现,但你都知道是他。
乐章的对比与统一: 很多大型作品(比如交响曲、奏鸣曲)会被分成几个乐章。你能体会到不同乐章之间的对比,比如一个快一个慢,一个庄严一个轻快。但同时,你也能感觉到它们之间又存在着某种联系,整体上是统一的。这就像一部电影,不同场景有不同的风格,但整体叙事是连贯的。
对话与互动: 在交响乐里,你能听到不同乐器组(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之间的“对话”。比如长笛吹出一段旋律,然后大提琴回应,再然后整个乐队一起爆发。你能感受到这种声音的呼应和层次感,而不是所有乐器一股脑地挤在一起。

3. 技法的识别(但不是刻意分析):

这部分稍微有点门道,但也不是说非得懂乐理才能欣赏。

配器的色彩: 你能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以及它们组合在一起产生的“色彩”和“质感”。比如,小提琴的明亮,大提琴的厚重,长笛的空灵,铜管的辉煌。当作曲家巧妙地运用这些乐器组合时,你会觉得“哇,这个声音真好听!”或者“这个组合好特别!”
音色的变化: 即便是同一件乐器,在不同的演奏家手里,或者在不同的力度、技巧下,也会发出不同的音色。你能感受到这种细腻的差别,比如同一个音,拉得轻柔和拉得用力,给你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织体的层次: 你能听到音乐里声音的“疏”与“密”,是只有几条旋律线在交织,还是几十上百个音符在轰鸣。这种织体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音乐的整体感受。

4. “好听”的背后,隐藏的趣味:

“听懂”了,很多时候就是你能听到“为什么”它好听。

意想不到的转折: 音乐不是平铺直叙的,它会有惊喜,会有意想不到的转弯。当音乐走向一个你预期的方向,突然一个转调或者一个强烈的节奏变化,让你眼前一亮,这就是一种“听懂”了的乐趣。
情感的深化: 音乐能让你更深地体会到某种情绪。比如,你听到一段舒缓的音乐,它不仅仅是“舒缓”,它让你内心感到一种平和,一种宁静,这种感觉比单纯听到“好听”更进一步。

总结一下,能听懂古典音乐,不是要你变成音乐评论家,更不是要你背下乐曲的名字和作曲家。

它是一种开放的心态,一种愿意去感受、去联想、去品味的意愿。 当你能够:

跟随音乐的情绪波动,并与自己的情感产生共鸣;
从音乐中捕捉到某种旋律的“线索”,并体会它的发展;
感受到不同乐器的声音组合所带来的“色彩”和“层次”;
在音乐的结构中找到一种“秩序感”和“趣味性”;
甚至能体会到那些“不那么好听”的段落,也是为了烘托整体的情感和结构。

那么,你就已经踏上了“听懂”古典音乐的道路。它更像是一种与古老灵魂的对话,一种穿越时空的体验。不需要强求,而是随着听得越多,听得越用心,你自然就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

别把它想得太难,也别把它想得太简单。就像品尝一杯好酒,初尝可能只是“甜”或“苦”,喝多了,你才能品出其中的层次、年份、以及酿酒师的心意。古典音乐也一样,多听,用心听,慢慢地,你就“听懂”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以前在五星级大饭店喜来登上过班。

那里经常有各种各样的培训,包括红酒培训,咖啡培训,甚至雪茄。

培训的内容大多以介绍为主,比如什么哪几种葡萄可以酿红葡萄酒,哪几种葡萄可以酿白葡萄酒,哪几种可以酿香槟,产地年份有什么特点,根据糖份的多少又分几种口味。

这些都比较好懂。

然而一般到了最后的鉴赏环节,最让我觉得离谱。

口味柔和,香气突出,这都好说。

关键是总能说到:仔细品尝,能尝出带有苹果/覆盆子/肉桂/榛子,甚至非生物的味道。

无论是酒、咖啡或者雪茄,都有说能够尝出原材料以外的东西的感觉。

而我总是觉得咖啡就是咖啡味,红酒就是酒精味,葡萄味我都尝不出来。

至于雪茄,我曾经给过我的一个朋友一根拇指粗细的雪茄,尝了一口,表情复杂地跟我说是馊味。

看来我喝不懂红酒和咖啡。

说回音乐,我从小听古典音乐(包括巴洛克、古典和浪漫),喜欢并认同这种类型的音乐。但不是所有乐曲。

我的古典音乐启蒙磁带的乐曲上有10首左右, 7-8首经常听,比较喜欢。

而有两首不是很喜欢,几乎每次都倒过去,分别是《维也纳森林里的故事》和《溜冰圆舞曲》。

《维也纳森林里的故事》当时是因为觉得太长了,将近10分钟,听不下去。而《溜冰圆舞曲》只是觉得单纯的不好听。

随着年龄增长,听了更多的古典音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维也纳森林里的故事》也很好听。《溜冰圆舞曲》则是在我听过一次音质更好的版本后,认可了这部作品。

从网络上听更多的古典音乐的时候,有的也像这两部作品一样,一开始不喜欢,不认可,后来逐渐喜欢。比如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次听是在音乐会上听,全程坐的有些煎熬。后来听了好几次,都听不进去,更别提喜欢。直到我在B站上听到了帕尔曼的版本,逐渐能够听进去,然后喜欢这个作品。

有的曲子听一次就爱上了,就像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当时觉得没有谁可以超过这个旋律了。

然而回头去听第一和第三乐章的时候,我愣了,这是啥,仿佛是我第一次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那种感觉。

但是不知道过了多久,又听了几次,又在什么契机之下,我的想法改变了。现在觉得能够超越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的,就是它的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

到此为止我对这些音乐的感觉就是喜欢,享受听的这个过程。

后来看了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讲的《音乐何须懂》

他讲述,自己早年在家练习钢琴曲《春江花月夜》,被老爸问,曲子的哪里表达了春?哪里表达了江?还有花,月,和月?

自己确答不上来,然后被调侃了一句。

然后周教师解释,音乐不是语言,不是符号,本身就不能直接传达那些特别明确的事物。音乐表达的是情绪。

后来用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举例,让观众从险峻的高山、清澈的小溪、秀丽的田园、汹涌的大海中找到这首曲子表达的感觉。

我发现虽然我喝不出红酒和咖啡中的苹果/覆盆子/肉桂/榛子味,但是这首乐曲我却很容易就听出了乐曲之外的内容。

听周教授的课之前,我从没想过从这首乐曲中,感受到这些现实世界中有的场景。

但是并不影响我喜欢、欣赏并热爱它。

周教授说《音乐何须懂》。如果懂就是要听出音乐表达的险峻的高山、清澈的小溪,那真的完全没必要。

自己听着喜欢、听着舒服、觉得我花时间听这首乐曲有意义有价值就够了。

总之就是,享受这个过程,就是听懂了。

我这个古典音乐的业余爱好者是这么认为的。

也许我喝不出红酒里的苹果/覆盆子/肉桂/榛子味,是因为我不能享受喝红酒的这个过程。

又或者其实也不一定能喝出来,只不过人云亦云被附和说有那些味道,从而体现出自己喝的明白。

如果是这样,那大可不必。

毕竟安全带是为了自己的安全系的,不是为了交警系的。

享受是为了自己享受,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

有的人嗜酒如命,但又让他说酒有什么好喝的,又说不出什么来。就像我,说不出为什么喜欢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只是单纯的喜欢。

不一定非要说出什么。只要自己真的喜欢听音乐的过程就可以了。

流行音乐里我很喜欢周杰伦的歌,歌单里他的歌最多。但是他第一张专辑里,我只听《龙卷风》,其他歌都听不进去,不会享受。

古典音乐里也不是每个乐曲我都能享受,或者说听懂。

音乐表达的是情绪。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一样,未必都能产生共情。

仅以我听古典音乐的经历,从能听不下去到能够享受的过程,提这几条建议

1 从简单到困难

有些曲子相对容易让人听进去,比如《献给爱丽丝》《蓝色多瑙河》。

有些不太容易,比如马勒、肖斯塔科维奇,很多人的作品。

古典音乐浩瀚如星海,我能听懂的也只有很少一部分。

一开始可以先从比较知名的一些乐曲听起,相对比较容易听下去,然后再逐渐扩展。

2 听不同版本

同一乐曲,不同演奏家表现的感觉会不一样。

流行音乐还尝尝翻唱,不同人喜欢的版本不一样。

3 定期尝试

对音乐的理解可能会随着经历的增长而变化。

现在听不下去,也许换个环境,或者过一段时间久能听下去了。

4 通过其他代入场景,比如电影

音乐表达的是情绪,有的时候情绪不对就不好理解。

可以通过电影代入情绪,然后听电影背景音乐中古典音乐,找它的感觉。

比如国王的演讲、X战警:天启里的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

最后希望对古典音乐感兴趣的人们,都能找到享受听的过程。

《音乐何须懂》 主讲_ 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 [完整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