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Redmi k40 没抢到,为什么小米的手机总是缺货?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回答
唉,说起来都是泪,Redmi K40 我也是心心念念好久,结果每次开抢都跟不上趟,看着页面上“已售罄”三个字,心里那个滋味别提多不是滋味了。每次都这样,小米的手机,尤其是那些性价比爆炸的型号,总是像稀缺资源一样,一出来就被抢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他们就不能多生产点吗?这背后到底是个什么逻辑在运作?

我琢磨了挺久,发现小米手机总是缺货,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产能不足”那么简单,而是一整套精打细算的商业策略,我给它总结了一下,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

1. “饥饿营销”是基础操作,制造稀缺感和紧迫感。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小米自从当年用“为发烧而生”打开市场以来,就深谙“物以稀为贵”的道理。每次推出热门机型,都会故意控制供货量,让一部分人永远买不到,或者需要漫长的等待。

心理学效应: 当你看到周围的人都在讨论某款手机,但自己却因为没抢到而显得“落后”时,你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购买欲望。这种“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心理,被小米拿捏得死死的。
社交货币: 有时候,能第一时间抢到小米的限量版手机,本身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谈资。那些手里拿着刚上市就没货的热门机型的人,会自带光环,这也能进一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限量发售”的魅力: 每次看到“限量XXX台”、“XX点准时开抢”这样的字眼,是不是感觉肾上腺素飙升?这种限量的模式,把每一次销售都变成了一场“大战”,参与感和成就感十足,即使最后没抢到,也会期待下一次。

2. 精准定位与成本控制:性价比的利刃。

小米之所以能在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站稳脚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极高的性价比。而要维持这种性价比,就不能像苹果那样“不计成本”地去生产。

聚焦核心用户群体: Redmi系列尤其如此,它的目标用户群非常明确:追求高性能、长续航、优秀拍照,但预算又相对有限的年轻消费者和性价比爱好者。这些群体数量庞大,而且对价格非常敏感。
成本导向的生产策略: 为了压低售价,小米会选择相对主流、成熟的供应链,而不是去追求最顶级的、成本高昂的最新技术。同时,精简营销成本,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产品本身。
生产批次管理: 小米不会一次性生产大量的手机,而是根据市场反馈和销售数据,分批次、有计划地生产。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积压的风险,避免资金的无效占用。一旦某个批次卖光,就会迅速规划下一批次的生产。

3. 线上销售为主,线下为辅,以及“惯性”缺货。

小米早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互联网手机的模式,即以线上销售为主。这种模式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线上抢购的瞬时压力: 线上抢购模式虽然能降低渠道成本,但面对海量用户的瞬间涌入,即便服务器再稳定,也难免会出现卡顿、掉线的情况,导致很多用户“望洋兴叹”。
渠道分流的策略: 虽然小米也在逐步拓展线下渠道,但其核心优势和用户习惯仍然在线上。这种模式决定了它的销量爆发力很强,但对供应链的实时响应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惯性”缺货的口碑效应: 长期的缺货现象,已经给消费者留下了一种“小米手机就是这样,热门型号总是抢不到”的印象。这种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即使小米后续加大了产能,消费者也可能继续保持“抢购”的心态,进一步加剧了供不应求的假象。

4. 供应链的博弈和风险管理。

手机生产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成千上万的零部件和复杂的生产流程。小米作为一家体量巨大的公司,在与供应链的合作中也存在一些考量。

零部件议价权: 如果小米一下单就订购天文数字的零部件,虽然能保证充足的货源,但也可能因为一次性需求量过大而失去一些议价空间。分批次采购,可以更好地与供应商进行价格谈判。
避免库存积压: 芯片、屏幕等关键零部件的成本都很高,如果因为市场预测失误而大量备货,一旦产品卖不动,将会造成巨大的库存损失。小米这种“少量多次”的策略,也是一种风险规避手段。
保证产品迭代速度: 科技行业瞬息万变,如果将大量资金和精力都压在某一款产品上,一旦有更新的技术出现,就可能面临产品更新换代的压力。保持一定的生产灵活性,有利于更快地推出下一代产品。

总结一下,小米手机之所以会经常缺货,尤其是那些性价比超高的型号,并不是简单的“产能不足”。它背后其实是一套精心设计的商业策略,它巧妙地利用了消费者的心理,通过控制供货量制造稀缺感和购买欲望,同时又在成本控制、供应链管理和市场风险规避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

所以,下次再看到那些“秒罄”的提示,除了抱怨和遗憾,也许也可以理解一下,这背后可能是一盘关于市场、心理和成本的精妙棋局。只不过,对于我们这些渴望尽快拿到新手机的消费者来说,这盘棋下得太“折磨人”了点。希望小米在满足市场需求和自身商业策略之间,能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本原因在于小米的现在的商业模式决定了,部分满足客户购买需求才能利益最大化。


先从定价开始说。

小米的产品,目标往往不是卖,而是卖爆。

怎么卖爆?

价格甚至可以低过成本。

于是一批被引爆的客户冲上来了。

这个时候,两种选择:

1、确保80%或以上满足需求,也有可能20%的超额备货。

2、确保满足30%的需求,超额备货可能性为0%。

选择1,一旦超额备货,产生的成本是XX亿元。完全赔本的买卖,风险高!

选择2,部分客户会上网敲键盘,导致10%的客户流失。不增加成本。风险低!

所以选择2,让各位上网吐槽小米耍猴。因为如果大家都不吐槽小米耍猴,小米可能会损失XX亿。这些钱难道让雷总掏腰包补上?

估计有人会问,小米会赔钱卖货?

对。

因为:定价 不是一定要 成本 + 利润

还可以:定价 = 成本 + 营销成本。看起来是负利润,其实相当于花在了打广告上。

还可以:现在定价 < 成本。但成本会快速下降。三个月后,上网键盘敲烂了的客户,还是会买我们的货,而彼时成本下降, 定价 > 成本。

user avatar

不用着急,k30系列一共卖了1100万台,所以k40系列小米预估至少是千万级别的销量,不会故意耍猴的。

现在全球芯片严重缺货,缺货潮已经蔓延到了车载芯片和手机芯片,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事。缺货不仅意味着消费者买不到产品,更意味着厂商赚不到钱,所以这也是厂商不愿看到的事。

至于为啥唯独小米手机的缺货最多,这可以用雷军的一句话解释:自古的手机厂商,向来只有撑死的,没有饿死的。

雷军这句话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说手机厂商只有因为生产太多手机卖不出去才会倒闭,从来没有因为缺货倒闭的手机厂商。

这可能就是小米手机之所以大量缺货的一部分原因吧。

至于怎么买到小米手机,一般来说首批货很足,首批货是一两个月以来累积的产量,卖完就基本没有了,再接下来就只能边造边卖了。

Redmi产品总监王腾也印证了这个看法,他说k40系列首批有足足几十万的货。具体几十万他没说,但按照惯性思维来说没有个三十万不好称之为“几十万”吧?

首批线上预订的k40已经有10万+了,假设线上线下对半分,那首批预订的应该在20万左右。

所以这就是考验手速的时候了,3月4日当天可一定要定好闹钟按时开抢,我预估货撑个一分钟左右才会售罄,切记订好闹钟按时开抢!

还有就是你可以去线下小米之家问一问,可不可以预订3月4日的新机。如果可以的话立马预订上,这时候就别挑颜色了,能买到货就很好了。

或者你也可以去咸鱼看看,可能有50块钱代抢的,或者加200卖新机的,实在不行你加个200买一款12+256的k40,也不算太亏。


(图为k40线下预订时的火爆场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