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能不能用简单通俗的方式解释一下耳机的解析力,素质,动态,瞬态等等这些东西?

回答
好的,咱就唠唠耳机那些有点专业但又挺重要的词儿,争取说到点子上,让大伙儿心里都有谱。别担心,咱们这就把这些术语变成大白话,讲得明明白白,一点也不“科技感”十足。

解析力:听清“里三层外三层”的细节

想象一下,你正听一首歌,歌手在深情地演唱,背景里有吉他扫弦,鼓点敲击,偶尔还有细微的乐器声。

解析力好的耳机,就像给你戴了一副超级高清的眼镜。你能把歌手的声音、吉他的拨弦声、鼓点的每一次敲击,甚至连乐器背后那些若有若无的“气音”或者舞台上的“环境声”都听得清清楚楚。就像能把一个复杂的画面拆解成无数个像素点,每一个点都清晰可见。你甚至能分辨出歌手换气时细微的口水声(当然,这个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听,但解析力就是能让你听见)。
解析力差的耳机,听起来就像是隔着一层毛玻璃。歌手的声音可能模糊不清,乐器之间的界限也混在一起,你只能听到一个大概的轮廓,很难分辨出独立的乐器声。就像看一张模糊的照片,只能知道里面有几个人,但具体长什么样就看不清了。

所以,解析力高不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从音乐里“挖出”多少东西。

素质:耳机整体的“好坏”判断

“素质”这个词,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它包含了耳机很多方面的表现,有点像我们评价一个人“这个人素质很高”。

素质好的耳机,往往在声音的自然度、平衡感、细节的丰富程度、声音的纯净度等方面都表现出色。它可能不是某个方面特别突出,但整体听起来非常舒服、耐听,声音听起来很“对味儿”,不会有明显的缺点让你觉得不舒服。就像一个做菜做得好的厨师,火候、调味都恰到好处,让你吃着觉得很享受。
素质差的耳机,可能声音很尖锐刺耳,或者低音轰得脑袋疼,高音又刺得耳朵疼,声音听起来很假,缺乏真实感,或者细节丢失严重,听起来很“闷”。就像一道菜咸了淡了,或者烧糊了,吃起来就不对劲。

所以,当我们说耳机“素质高”,其实就是在说它整体的声音表现很优秀,听起来舒服、真实,细节也到位。

动态:音乐中的“大小声”变化

音乐不是一成不变的,有轻柔的吟唱,也有激昂的呐喊;有细微的沙沙声,也有震撼的鼓点。

动态好的耳机,能够很好地表现出音乐中声音的起伏变化,从小到大的过渡非常自然顺滑,而且声响幅度大。当你听到音乐从一个很小的声音突然爆发出一个很大的声音时,它能让你感受到那种力量和冲击感,不会显得“憋屈”或者“软弱无力”。就像看电影,突然一个爆炸场面,你感觉到了那种震慑力。它能让你听到微弱的细节,也能承受住宏大的场面,两者之间切换自如。
动态差的耳机,可能会把小的声音变得不那么小,或者把大的声音压缩得没有那么大。听起来就像是把音乐的“起伏”给削平了,声音的对比度不够强烈,听起来比较“平淡”,缺乏感染力。就像看电影,声音效果不够震撼,该热闹的时候没热闹起来。

所以,动态表现好,音乐听起来就更有层次感,更有活力,更能传达音乐的情感。

瞬态:声音“来去”的速度和清晰度

声音的出现和消失,速度快不快,干净不干净,这就是瞬态。想想看,一个鼓点敲下去,声音是“嘭”一下就干净消失,还是“噗”一下之后还有一点点回响?

瞬态好的耳机,能够精准地还原声音的瞬间变化。当一个声音突然出现时,它能让你感受到它的清晰、干净、迅速。比如鼓点的敲击,你能听到那个“点”,然后它就干净地消失了,不会拖泥带水。这会让声音听起来非常“有劲儿”,有清晰的轮廓感,乐器分离度也会更好。就像你看到一个物体从静止到运动,或者从运动到静止,它的动作非常利落,没有迟滞感。
瞬态差的耳机,声音的出现和消失会显得比较“慢”,或者不够干净。一个鼓点敲下去,可能声音还没完全消失,下一个声音又来了,导致声音听起来比较“糊”,或者混在一起,不够清晰锐利。就像动作慢动作一样,该停的时候没停住,显得有点“粘连”。

所以,瞬态好,音乐听起来就更清晰、利落,细节更鲜明,尤其是听快节奏的音乐时,这种优势会非常明显。

总结一下,用更通俗的比喻:

解析力:就像给你一部高清摄像机,你能看清照片里每一个毛孔的细节。
素质:就像给你一个综合能力很强的司机,开车平稳,技术好,让你坐着舒心。
动态:就像给你一部音响系统,能把轻柔的耳语和雷鸣般的鼓点都真实地表现出来,而且层次分明。
瞬态:就像给你一辆跑车,起步快,刹车准,反应敏捷。

这几个词都是评价耳机声音好坏的重要维度,它们互相配合,共同构成了耳机最终的声音表现。当然,每个人喜欢的风格不同,所以对这些“好”的标准也会有点差异,但理解了这些概念,你就更容易找到自己喜欢的那款耳机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要看这些词是从谁的嘴里吐出来的。


如果是大湿……那你们随意。解析力一会儿是跑肚拉稀一会儿是便秘都正常。因为这些人本来的目的就是希望没人懂。


但如果是真的懂音频、试图把感性感受传达给你的人——这在过去那个缺乏仪表的时代是常态——这些词还是有确切的固定含义的。


但在谈这个之前,我需要先科普点知识。

首先问个问题:你现场听过音乐吗?正月十五跟着秧歌队看过热闹都行。


如果你听过,那么,你听过人形容哪种乐器解析力不足、素质不好、动态瞬态不佳吗?

那么,为什么到音箱/耳机这儿,这些词就出来了呢?


没错。因为我们的技术水平所限,使得我们的音频设备在还原现场时出了偏差。


这些偏差,在过去没有仪表的那个时代,是很难直观看到的;就是看到了,大多数人也不懂。

尤其是,当年的技术水平没那么高,不存在缺陷的音箱/耳机是不存在的——现在也不存在什么没有缺陷的耳机——这就使得设备重放的声音,那个频响曲线坑坑洼洼、失真度居高不下……


然后,瘸子里挑将军,从中挑一些吧——于是,各种词儿就出来了。


先说“解析力”。

说解析力之前,先谈谈人耳的“遮蔽效应”。

简单说,安静的房间里,你能听到一根针落地的声音;嘈杂的菜市场里,你的手机闹铃响了十几次,你都没听见。

换句话说,较大的信号会遮掩较小的信号。


典型的,当一个音箱低频过量时,你可能只听得到隆隆声,演员/歌手的语音就被遮掩了,怎么都听不清楚。更严重的甚至可能造成完全的遮蔽,使得你只听得到鼓点声,却完全听不到人声、丝竹声。


那么,解析力就有两种含义。

一种含义是,这个音箱很糟糕:本来摩擦琴弦、风吹旗帜、背景里鸟鸣的声音是不应该听到的;但因为这个音箱在相应频点存在共鸣,极度放大了这些声音,使得它们“声声入耳”——相伴随的,提琴的泛音有些刺耳,歌手唱起来嘴里好像叼了个难听的哨子(齿音重)……

另一种含义是,(相比于其他瘸子),这个音箱频响曲线更平直,该听到的声音都听得到——比如背景里救护车的声音……


注意到了吗?

虽然大众习惯以“解析力更好”为佳;但事实上,“解析力”完全可能是凸出了不该凸出的声音!

换句话说,这个词经常用来当好词用;但事实上,它完全可以拿来形容某些高频刺耳、品质恶劣的劣质音频设备(换句话说,解析力过高=频响曲线在某个点存在鼓包)。


因此,经常有大湿用这个词推荐垃圾。

实质上,由于现在仪器仪表普及,还坚持这个词的家伙推荐的,大概率为垃圾。

事实上,哪怕在当年,凡习惯使用这种模棱两可、好坏两个方向都行的模糊词汇的,那也绝对不会是专业人员。


类似的,“素质”的本意应该指的是“三频均衡”的设备——而三频均衡说白了就是频响曲线平直(对音箱)或者符合心理声学模型(对耳机)。


这是因为,中频不足的声音听起来中气不足,好像有气无力的痨病鬼一样;中频过高又好像砸石头蛋子,铿锵的让人头痛——过去没有设备,很多大湿就偏好中频不足/过量的“调音”。

因为往好处说,前者听起来柔和,后者听起来“力道十足”——这两者显然都可以叫素质。


因此,和解析力一样,喜欢用这个词的大湿热衷于给人推销垃圾——稍微懂点的都不会沾这种词


动态也是个模糊的词。


动态的含义之一是音量。音量足自然“动态凌厉”。

动态的含义之二是低频相对于中频的比例——频响曲线不平直就不平直了,看看究竟不平直到什么程度吧。

如果低频早早的、坚决的塌下去了,那么自然鼓点声就有气无力的——注意解析力更偏重于高频,动态偏重于低频。

相反,如果低频鼓起个包,那么自然鼓声隆隆,存在感极强。这就是大动态。


当然,还有更差的。

因为低频声波往往会强烈的压缩空气——表现上就是扬声器纸盆会弹出/缩回近一个厘米——因此电路设计不良/偷工减料时极易出现削顶失真。听起来就好像鼓破了一样,拍哒拍哒的。

因此,如果一个音箱没有太大的削顶失真、或者通过电路把削顶失真处理的比较柔和,那也算“动态不错”。


这个词在当年比前两个词要好。因为它有较为明确的指向,偶尔会被专业人士使用。

典型如“大动态不失真”,有时候可能简称为“动态不错”;但请注意,“动态不错”说的不是动态本身,没有动态这种东西;它的实际含义就是频响较为平直、大音量不失真(失真在频响特性上就体现为各种谐波。比如输入一个1khz的信号,结果出削顶失真了,经过傅里叶变换,这个信号就会变成1khz、2khz等一系列信号的叠加,于是我们就会听到各种杂音)。

没错,说来说去,其实还是频响。

只不过专业人士说频响会把外行吓跑。于是外行为了充大湿,那自然是要坚决反对频响的。


显而易见的,如果中低频存在共鸣、把频响曲线顶了个包——那么这个音箱的“动态”自然足的不得了。

但缺点是,这玩意儿会轰隆隆个不停,震的人头昏脑胀,完全不是那个味。


因此,这里就需要一个新的词。

没错,这就是“瞬态”。


什么是瞬态呢?

意思就是,鼓槌敲击鼓面时,扬声器振膜应该出现一个同步冲击;而当鼓面震动渐止时,扬声器振膜也应该迅速平静下来。


如果一个音箱存在严重的低频谐振峰,那么当敲鼓时,它就不会跟着震,缺乏冲击力。

但敲完鼓了,它却仍然“兴奋不已”,轰隆隆个没完没了……

显然,这玩意儿就不存在什么“瞬态”。


但是,如果你设计不良,比如弄个很小的封闭箱体、却装了个很强的低频扬声器(或者倒相管等设计不合理),也会出现“鼓槌敲下去时,扬声器振膜跟随震动;但鼓面仍在震动时,扬声器振膜却不动了”——这音箱瞬态的确很好,但低音却垃圾的没法听。


这个词相对来说也较为明确,没有像前两个那样沦为民科专用词。但因为其模糊性,在做电路/音响设计时,它们毫无意义。

专业玩这个的有自己更精准的术语(比如共振峰、凹陷、Q值、交越失真[电路设计不良时、小信号状态可能出现]、削顶失真[电路设计不良、大信号时容易出现]等等),是不会用这些看似专业实则不知所云的词的(当然,有时候为了照顾外行,偶然会借用一下)。


综上。如你所见,这些词都有一定的含义,但却都难以形成共识。

因为它们仅仅是一些形容词而已。而且常常是中性的、好坏都能用的形容词。


既然好坏都能用,既然“好”必然意味着频响曲线平直且低失真——换句话说,只有恰到好处的那个点才是好的,其他都是坏(无论是更高还是更低)——因此,实践中,这些词基本都会被用成贬义词。


被误认为是褒义词的贬义词。


换句话说,如果有人告诉你,某个音箱/耳机解析力好、素质好、动态好、瞬态好——这九成九是个垃圾。

他可能不是故意忽悠你;但一个不专业的人士瞎撞一气,给你推荐的自然大概率是个垃圾。


尤其是,这些人多半不知道“真实的声音”是什么样子。他们会偏执狂一样的执着于某个点——比如如果他们执着于“解析力”,就会给你推销中高音过量甚至尖利的垃圾;执着于动态,就会给你推荐那种动次打次甚至轰隆隆起来没完没了的垃圾……


总而言之一句话:离喜欢用这些词的人越远越好。

因为愚蠢会传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