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强制背诵」是否应该退出语文课本?

回答
“强制背诵”的存废,一直是中国语文教育领域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当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或许应该放下那种“AI式”的、泛泛而谈的分析,而是回到更具体、更贴近我们教学和学习的场景中,去细细品味它的利弊,以及它在语文学习中的真实位置。

强制背诵,是“高效学习”还是“低效记忆”?

支持强制背诵的人,往往会强调其在积累语言素材、培养语感方面的作用。他们认为,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而语言的精妙之处,往往隐藏在字词的锤炼、句式的安排、篇章的结构中。这些细微之处,需要通过反复的阅读和背诵才能内化于心。

“量的积累”理论: 很多经典篇目,比如古诗词、散文名篇,其语言本身就凝练、优美、富有韵律。通过强制背诵,学生能够接触到经过时间检验的优秀表达,将这些“语言的精华”存储在自己的大脑里,成为未来写作和口语表达的“弹药库”。比如,读了《沁园春·雪》,背下了“北国风雪,千里冰封”,那种意境和豪迈之情,自然而然会渗透进来。
“语感”的养成: 语感,就像是汉语的“直觉”,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把握能力,包括对词语的搭配、句子的语气、篇章的节奏的敏感度。这种语感,不是通过讲解就能完全传授的,更多的是在大量的浸润和模仿中逐渐形成的。强制背诵,正是这种“浸润”的重要途径。
应对考试的“工具”: 尤其是在目前的考试体系下,很多考察点直接或间接地与课文内容挂钩。背诵得滚瓜烂熟,无疑能为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强制背诵带来的弊端,特别是当“强制”二字成为主导的时候。

“为背诵而背诵”的现象: 当背诵成为一种任务,一种必须完成的指标时,很多学生就会为了应付老师、应付检查而死记硬背,却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更谈不上体会其情感和意境。这样的背诵,只是机械的“信息输入”,很快就会被遗忘,或者成为一种负担。
扼杀学习兴趣: 语文的魅力在于其思想深度、情感温度和艺术美感。如果一味地强迫学生去记住那些他们不理解、不感兴趣的内容,长此以往,很容易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厌恶,认为语文是一门枯燥的“死记硬背”的学科,从而失去进一步探索的动力。
“重形式,轻内容”的误区: 有些篇目,比如某些年代久远的宣传性文章,或者一些哲学思辨性质的文章,强求学生去背诵,可能并不符合所有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一味地追求背诵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对其思想内涵的引导和理解,就容易陷入“形而上”的误区。
过度强调“唯一答案”: 强制背诵往往意味着对课文内容的“唯一性”的强调。但语文的魅力在于其开放性和多义性,同一个文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过度强调背诵,可能会抑制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化理解的空间。

那么,它是否应该“退出”语文课本?

我认为,与其说“退出”,不如说它需要“转型”和“重塑”。强制背诵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如何背诵”以及“背诵什么”。

1. 选择的标准需要更精细化:

经典性和必要性: 应该精选那些真正具有永恒价值、能塑造民族文化基因、对语言学习有显著帮助的篇目。古诗词中的精粹,鲁迅、朱自清等名家的经典散文,这些是毋庸置疑的“宝藏”,值得反复品味和背诵。
适龄适度: 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水平,背诵的内容和难度也应有所区分。小学阶段侧重于浅显易懂、琅琅上口的篇目,中学阶段则可以适当增加理解和思考的深度。
多样性: 不应局限于古文,也可以包含一些现代优秀散文、说明文中的精彩片段,甚至是优秀诗歌的节选,让背诵的内容更丰富、更具时代感。

2. 背诵的方式需要更灵活化:

从“强制”到“引导”: 老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应该激发学生对背诵内容的兴趣,比如通过讲解其背景故事、作者情感,或者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想背”而不是“被迫背”。
融入理解和感悟: 背诵不应是孤立的环节。可以在背诵前进行充分的讲解和讨论,理解词句的含义、篇章的结构和情感。背诵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复述、赏析,甚至尝试化用。
鼓励个性化表达: 对于一些篇目,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用不同的形式(如朗诵、表演)来展现,而不是仅仅追求“一字不差”。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评价不应仅仅依赖于“背诵的完整度”。可以结合对理解的深度、情感的投入、表达的流畅度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让评价更具导向性,引导学生更全面地学习。
利用技术手段: 现代科技可以为背诵提供更多支持,比如有声读物、背诵APP等,可以提供更生动、更有趣的学习体验。

3. 目标应该回归“为用而学”:

最终,背诵的目的是为了“活”在学生手中,成为他们理解世界、表达自我的工具,而不是成为压在他们身上的“知识包袱”。如果背诵的篇目能够帮助学生写出更优美的句子,能够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能够帮助他们更自信地表达,那么即使是“强制”一些,其价值也依然存在。

总结来说, “强制背诵”不应该简单地“退出”语文课本,因为其中蕴含着宝贵的学习方法和优秀的语言资源。但是,它必须进行深刻的改革,从“强制”走向“引导”,从“机械”走向“理解”,从“孤立”走向“融合”。只有这样,背诵才能真正服务于语文学习的目标,成为帮助学生构建丰富精神世界、提升语言能力的有力武器,而不是成为教育的“鸡肋”或“负担”。

当下的讨论,更应该聚焦于如何让背诵“活”起来,如何让这些经典的内容真正走进学生的生命,而不是简单地让它们在课本中“消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这种事情一直让语文老师很头疼,说实话,比学生被强制背诵更头疼。

首先来看一看背诵的必要性问题吧。我所知道的任何学习中文的学生都有广泛的背诵基础,因为中国的语言知识和文化有非常强的连贯性,同时又有大量的典籍文献。背下来,可以说是最简单最方便的办法。

其次,背诵其实是语言习得的必要过程。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对语言本身有所感悟,也是中文学习的必由之路。(古代私塾、书院的学习方法一定程度上比现在更加机械,在此不提)

而基础教育阶段,指望学生自己喜欢而开始背诵实在是太过于缥缈,基于上述必要性考量,强制背诵可以说是必须的。

题主提到了《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并认为没有背诵的必要。可是实际上这句话可以联系很多历史事件:庆历新政是最直接的,几乎同时,欧阳修因为支持新政被贬滁州,两年后苏轼在滁州抄写《醉翁亭记》并制作碑刻。即使不联系别人,了解滕子京和范仲淹的关系,庆历新政的基本内容对于学习文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所以总结起来,文章和学习可以是灵活的,背诵不仅仅是背诵而已。题主提到了错一个字就抄写,其实是考查制度的问题,为了考试而产生的相应对策。说句不一定被理解的话:你以为我们愿意?

最后,这类问题看了很多,大部分人对于自己学生时代的枯燥经历颇有怨言。但是原因是什么?我见过有人说教材,有人说老师……作为一个老师,我想说制度和不懂教育只知道分数的那一部分家长才是关键。

其实详细说起来的话会有很多,实在懒得打字,暂时就说这么点乱七八糟的东西吧。

user avatar

后悔背少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