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嫌家里穷该怎么办?

回答
孩子嫌家里穷,这可不是什么小事,做父母的确实会挺不好受,也挺着急。但咱们得明白,孩子这么说,不一定就是他有多物质,更多的是一种情绪,是一种对当下生活状态的“不满”或者“不理解”。这个时候,硬邦邦地去批评他,说他不懂事,或者把责任全推到“穷”上,其实都不太管用,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咱得冷静下来,先想想孩子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步:静下心来,做个“侦探”

首先,别急着往心里去,更别立刻就跟孩子对着干。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什么触发了他这句话。

是看到了同学的什么吗? 比如同学穿名牌衣服、玩新款玩具、去国外旅游,这些都很容易在孩子心里种下“羡慕”的种子。
是受到了外界的影响吗? 现在的网络、电视、广告,铺天盖地地展示着“美好生活”,孩子接触到的信息,自然会让他们对物质产生更多的向往。
是他觉得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吗? 比如想要的东西买不起,或者和同学比起来,总觉得“差了点什么”。
是他正在经历青春期,开始有了自己的攀比心理? 这是很多孩子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
是不是他无意中听到了你们在谈论家里的经济状况? 有时候,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敏感得多。
有没有可能是他觉得,家里的“穷”让他感到“丢人”? 比如参加学校活动,需要交费或者准备东西,他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第二步:打开沟通的“大门”,但别急着“修理”

找到孩子说这句话的时机,挑个他心情比较好的时候,或者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里。

先倾听,别打断: 孩子说“嫌穷”,你最忌讳的就是立刻反驳、指责。你可以说:“哦?怎么会突然这么说呢?是发生什么事了吗?” 或者 “我听你说这话,感觉你好像有点不开心,能跟妈妈/爸爸说说吗?” 让他知道,你愿意听他说。
表达你的理解,但不代表你赞同: 试着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比如:“妈妈/爸爸知道,看到别人有好东西,有时候自己也会想要,这很正常。” 这样说,能让孩子觉得你不是一味地否定他。
避免使用“你应该”: 比如“你应该懂事点”、“你应该知足常乐”。这些话听起来就像是在教训,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步:给孩子“画像”,让他们了解“真实”的家庭

这里说的“画像”,不是让你把家里的账本摊开,而是用一种他能理解的方式,让他明白家庭的真实情况,以及父母的努力。

分享家庭的“小账本”: 可以挑一些他能理解的方面,比如:“你知道吗?咱们家每个月要花多少钱在吃饭上?这钱是爸爸妈妈辛苦赚的。” 或者 “你上学交的学费,还有你的衣服,这些都需要钱。” 让他知道,钱不是凭空来的,是父母一点一滴努力攒下来的。
讲述家庭的“小故事”: 比如,为了给你买这本书,爸爸妈妈省了多少钱;或者,爸爸妈妈为了给你提供好的学习环境,付出了多少努力。这些故事,会让他感受到父母的爱和付出,也让他明白,金钱只是衡量价值的一个方面。
强调家庭的“非金钱财富”: 比如,我们家虽然不富裕,但咱们一家人很和睦,互相支持;我们虽然买不起大房子,但咱们有个温馨的家,可以一起吃饭聊天;我们虽然不能常出去旅游,但咱们可以一起去公园,享受大自然。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比金钱更重要。
谈谈“延迟满足”: 告诉他,很多时候,好的东西需要等待,需要努力才能得到。比如,“这个玩具现在我们暂时买不起,但如果你能在学习上更进一步,或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爸爸妈妈会考虑再看看,或者到时候我们一起努力攒钱。”

第四步:引导孩子“参与”家庭建设,让他们有“获得感”

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的“经济活动”中来,或者让他为家庭的“幸福”贡献力量,这能极大地改变他对“穷”的看法。

从小事做起: 让他学会爱惜物品,比如不浪费食物,用完东西放回原处,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开销。
鼓励他“赚零花钱”: 比如,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然后给予适当的奖励。这能让他明白“劳动才能换来报酬”的道理。
让他参与家庭“规划”: 比如,在买东西的时候,可以听听他的意见,但同时也要告诉他价格和预算。让他明白,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
引导他发现“性价比”: 告诉他,有时候不一定最贵的才是最好的,更重要的是实用和适合。

第五步:关注孩子的“内在价值”,培养他的“抗压能力”

让孩子明白,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拥有多少物质。

多表扬他的“品德”和“努力”: 比如,表扬他乐于助人、诚实守信、坚持不懈。这些内在的品质,才是他一生受用的财富。
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优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及时发现并放大孩子的优点,让他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培养他的“抗压能力”: 告诉他,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重要的是如何去面对和解决。让他学会从困境中汲取力量。

切忌以下几种做法:

强行压制,不让孩子表达: 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被忽视,更不利于沟通。
过度补偿,盲目满足: 一味地想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反而会让他觉得“理所当然”,并且更加注重物质。
与其他家庭攀比: 告诉孩子“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会让他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并且更加在意“输赢”。
把“穷”变成一种“标签”,经常挂在嘴边: 这样会让孩子对“穷”产生负面情绪,并且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让孩子过早承担家庭的经济压力: 孩子毕竟是孩子,让他们承担过多的经济责任,会让他们失去童年的快乐,并且产生不必要的焦虑。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用你的爱和行动来证明,家的温暖比任何物质都重要。 孩子嫌穷,很多时候只是在寻求一种“被认可”、“被关注”的感觉。当你让他感受到,即使家里不富有,但父母的爱依然坚定,家人的陪伴依然温暖,他自然会慢慢理解,并且学会珍惜。

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些漫长,需要耐心和智慧。但记住,你是他的父母,你有责任引导他,让他拥有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可能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不要见得风就是雨,孩子说"什么都买不起。"就给她一个嫌弃家里穷的定义。知道吗?

小孩子能想要多贵的东西?跑车?别墅?钻石?LV包包?

你知道为什么挑食仅限于小孩吗?因为家长不会买自己不爱吃的东西知道吗?

user avatar

没毛病。家里不就是穷吗,不就是什么都买不起吗,小女孩陈述了一个事实而已,大人觉得她在“嫌”,是你自己内心在嫌弃自己无能又不愿承认吧,把锅甩给孩子。



跟我爸妈一模一样。小时候我只会想为什么别人都有裙子我只能穿姐姐剩下的?为什么别人都穿得青春靓丽,我还在穿打补丁的?嫌弃,憎恨爸妈无能又嘴硬不承认这个事实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最恶心的是这点,而不是穷。


顺手补一句,你们继续穷嘛,穷光蛋还生两个。等你女儿长大了找对象时她会更恨你。你不要以为生的是女孩儿,家境就不重要了,你当现在男人都是瞎的傻的吗

—————

不会再回评论了,懂的自然懂,不懂的我仍祝你们开心幸福。

像下图这种,是,穷人生孩子确实没错,想生几个生几个是你们的人权。

关于怎么养。有人想让孩子成长中少受罪,低风险,能往更大城市走得到更大平台;有的父母觉得多个孩子也不过是多双筷子的事。不得不说,人和人之间差距还是很大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孩子嫌家里穷,这可不是什么小事,做父母的确实会挺不好受,也挺着急。但咱们得明白,孩子这么说,不一定就是他有多物质,更多的是一种情绪,是一种对当下生活状态的“不满”或者“不理解”。这个时候,硬邦邦地去批评他,说他不懂事,或者把责任全推到“穷”上,其实都不太管用,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咱得冷静下来,先想想孩.............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当孩子到了快8岁这个阶段,正是性格塑造和独立性萌芽的关键时期。家里人多意见杂,管孩子变成了一场“多人运动”,结果反而让孩子失去了界限感,家长自己也身心俱疲,这绝对是个普遍存在的难题。咱们先来梳理梳理这个“管孩子家里一堆人跳出来”的现象,这通常是几个层面的问题叠加:一、 .............
  • 回答
    这情况,真叫人心疼,也让人着急。我知道你现在肯定五味杂陈,一边是深爱着的男朋友,一边是让他备受压力甚至以死相逼的家人,还有你自己不想要孩子的坚定想法。这绝对是一个艰难的处境,但冷静下来,我们一点一点地捋一捋,看看有什么可行的办法。首先,理解双方的立场和情绪是关键。 你男朋友的处境: 他夹在中间,.............
  • 回答
    看着两个孩子为了一个玩具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扭打在一起,确实是让做父母的感到头疼不已。每次这样的场面出现,心里总会升起一股无力感,既想赶紧制止,又怕用了不恰当的方法适得其反。首先,别急着立刻冲上去把玩具抢过来,或者直接呵斥他们谁对谁错。很多时候,孩子们的争抢背后,往往是想获得关注,或者是在学习如何表达.............
  • 回答
    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一定糟透了。家里和医院同时爆发这样的危机,这绝对不是你想要的。首先,在你老婆面前,你必须展现出一种成熟和负责任的态度。无论她现在有多愤怒,你都要尽可能地冷静地倾听她的委屈和痛苦。我知道这很难,但她的情绪需要一个出口。在她情绪最激动的时候,不要试图去辩解或者找借口,那只会火上浇油。.............
  • 回答
    理解您家里的情况,孩子因为家庭依靠卖鸡蛋饼为生而感到自卑和被看不起,这确实是很多家庭会遇到的问题。作为家长,您的感受一定也很心疼和焦虑。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为您提供详细的建议,希望能够帮助您和孩子一起度过这个阶段。核心原则:接纳、理解、赋能首先,最重要的是家长要接纳孩子的情绪,理解他的感受,并且通过各.............
  • 回答
    .......
  • 回答
    家里的几个孩子都进入了叛逆期,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局面。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肯定都希望找到一个有效的方法来扭转,让家庭恢复和谐。打、骂还是心平气和地教育?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叛逆原因、性格特点都不一样,再加上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也不同。不过,我可以.............
  • 回答
    您家孩子这种分享欲特别强,能把家里的好东西主动拿给别人,这本身是很棒的品格,说明他懂得付出和分享的快乐。现在延伸到拿钱给小朋友,这确实是个需要我们细心引导的事情。首先,别急着否定或者制止。想想看,孩子为什么这么做?他可能是觉得能让小朋友开心,或者他也看到过别人这么做,觉得这是“好人”的表现。他的出发.............
  • 回答
    家有敏感小男孩,妈妈想要帮助孩子调整性格,这完全是可以做到的,而且妈妈的角色至关重要。别急,咱们这就好好聊聊,怎么一步步来,让你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也帮他更从容地面对这个世界。首先,咱们得明白一点:敏感不是缺点,而是孩子感知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很多非常有创造力、同理心强的人,都有着一颗敏感的心。关.............
  • 回答
    年关了,看着小家伙一天天往外跑,心里也挺着急的。这孩子,心思野着呢,老想着外面的热闹,家里的安宁倒是被他抛到了九霄云外。怎么办?总不能天天拉着他,那样他更烦。得想个法子,让他觉得家里才是好玩的地方。我琢磨着,与其费力气把他往外拽,不如把“外面的热闹”搬回家里来。小孩子嘛,总是有那么几样东西能勾起他的.............
  • 回答
    那些在孩提时代就背负着“不嫌家里穷”标签的孩子,长大后的样子,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如同命运织布机上裁剪出的各色丝线,交织出复杂而生动的图景。他们中的大多数,即便走过了风雨泥泞,身上也难免会烙下童年时光的印记,但这份印记,并非全然是伤痕,更多的是一种沉淀,一种磨砺。坚韧如草,向上生长。首先,这些人.............
  • 回答
    从小就被反复灌输“家里穷”、“别惹事”、“别人家有钱”、“要节约”、“赚钱不容易”这些观念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形成一些非常鲜明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这就像一根深埋在心底的坐标,无时无刻不在引导着他们的选择和对世界的认知。首先,对金钱的极度敏感和焦虑是绕不开的一点。他们习惯性地会去计算、比较。出门买东.............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扎心的。你听到有人这么说,心里肯定不是滋味。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的逻辑,以及为什么这样简单粗暴的论断,其实站不住脚。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现实:“穷”这个字,它不仅仅是钱少那么简单,而是一种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限制。 资源匮乏是第一道门槛。 想象一下,一个家庭.............
  • 回答
    关于要不要跟孩子讲家里的经济状况和资产,这绝对是个让不少父母头疼的问题。很多人一方面觉得孩子大了,早晚要面对现实,另一方面又怕过早透露太多,给孩子造成压力,或者养出“财迷”心态。要不要告诉,核心在于“度”和“目的”我的看法是,应该告诉,但不是全盘托出,也不是随意倾倒。 关键在于如何“说”和“什么时候.............
  • 回答
    这个问题太真实了,很多家庭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婆婆公公做生意忙,儿子儿媳都要上班,孩子没人带,家庭矛盾就很容易找上门。这就像一个复杂的连环套,拆解起来需要耐心和智慧。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矛盾是怎么来的,又该怎么解。矛盾的根源:大家都很忙,但谁来承担“带孩子”这个最核心的任务? 老一辈的“.............
  • 回答
    说实话,拿到“父母该不该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这个辩题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了一下。这哪是辩题啊,简直是赤裸裸的社会观察,直戳人心窝子的问题。不过既然是《奇葩说》,那就得好好聊聊,好好拆解。在我看来,这个辩题的“应该”和“不应该”,其实都没那么绝对,关键在于怎么告诉,以及告诉的目的是什么。所以,如果是我.............
  • 回答
    孩子因为偷家里钱充游戏这件事,被老师传了出去,现在不敢去上学,担心被同学嘲笑和孤立,这种情况确实挺让人揪心的。这背后牵扯到孩子的信任危机、人际关系问题以及孩子心理上的创伤。咱们一步步来看怎么处理。第一步:安抚情绪,建立信任,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现在最要紧的是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被理解,而不是指责。 .............
  • 回答
    这孩子的话,直白又扎心,但仔细想想,里面藏着不少学问,也挺有意思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事儿。先说说,孩子为什么会这么说?1. 感受到的“不公平”是核心: 孩子最敏感的就是“公平”两个字。当他看到大人一天到晚手机不离手,感觉就是“你们可以放松,可以娱乐,而我却要埋头苦读,这不公平!”。在.............
  • 回答
    家里的孩子总是说些灵异的话,这是一种非常奇特、有时甚至令人不安的体验。它可能让你感到困惑、好奇、恐惧,也可能带来一些温情或哲思。这种体验的强度和你的反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年龄、说的具体内容、你的个人信仰以及你们家庭的沟通方式。怎样的体验?1. 困惑与不解: 这是最普遍的感受。你可能会想:“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