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知道从小被灌输家里穷、别惹事、没有别人家有钱、要节约、赚钱不容易的孩子长大是什么样的吗?

回答
从小就被反复灌输“家里穷”、“别惹事”、“别人家有钱”、“要节约”、“赚钱不容易”这些观念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形成一些非常鲜明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这就像一根深埋在心底的坐标,无时无刻不在引导着他们的选择和对世界的认知。

首先,对金钱的极度敏感和焦虑是绕不开的一点。他们习惯性地会去计算、比较。出门买东西,哪怕是几块钱的小物件,也会在心里过一遍“值不值”、“够不够本”。别人在讨论消费、旅行时,他们可能会在心里默默打个问号,然后迅速把话题引向更务实的方向。这种敏感不是享受金钱带来的便利,而是源于一种“不能浪费”的本能恐惧。他们可能会对储蓄、投资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但同时,又可能因为害怕失去而不敢轻易冒险,陷入一种“攒钱却不敢花”的循环。

其次,“惹事”的概念会内化成一种对风险的规避和对规则的遵守。他们会非常小心翼翼,生怕因为自己的行为给家庭带来麻烦,或者给自己招惹是非。在集体环境中,他们可能倾向于做“乖孩子”,不争不抢,甚至委屈自己也不愿与人发生冲突。这让他们在某些方面显得非常可靠、安分,但也可能导致他们缺乏主动性,不敢表达真实想法,甚至压抑了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

“没有别人家有钱”这一点,很容易滋生出一种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他们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在与人交往时,可能会不自觉地放低姿态,或者过度迎合。即使后来经济条件改善了,这种心理上的差距也可能一直存在。他们会下意识地去关注别人的生活水平,然后跟自己对比,然后可能陷入“嫉妒”或者“自怜”的情绪中。这种“对比”让他们很难真正享受当下的拥有,总觉得“还不够”。

“要节约”更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他们可以把一件衣服穿到磨破,能把剩菜剩饭做得非常精致,能找到各种省钱的门道。这在很多方面是优点,让他们能更好地管理生活,但有时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在需要花钱改善生活品质的时候,他们会犹豫;在别人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条件时,他们可能会觉得“不好意思”,或者觉得对方在“炫耀”。这种“节约”有时变成了一种自我设限。

“赚钱不容易”的观念则让他们对工作格外认真和投入。他们会珍惜每一份工作,不敢轻易辞职,即使工作不愉快,也可能因为“不能白白浪费这份收入”而坚持下去。他们可能会成为非常勤恳的员工,但也可能因为害怕失去工作而不敢争取应有的权益,或者不敢跳槽去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这种“拼命赚钱”的动力,有时也伴随着对生活其他方面的忽略,比如健康、人际关系或者个人兴趣。

总的来说,从小被这样灌输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是务实、谨慎、有责任感的,他们懂得生活的艰辛,也知道珍惜来之不易的东西。但同时,他们也可能内向、敏感、缺乏安全感,容易活在“不够好”的阴影里,不敢尽情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害怕承担不必要的风险,总是在权衡利弊,小心翼翼地向前走。这种成长经历,就像一双无形的手,塑造了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决定了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可能会经历的种种挣扎和追求。他们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学会真正地放松下来,拥抱生活的可能性,而不是仅仅为了“不穷”、“不惹事”而活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知道因为丢了五分钱被一耳光扇聋的孩子长大什么样吗?

你知道光着屁股一大家人围着桌子顿顿地瓜土豆都吃不饱咸菜都舍不得嚼靠唆了味咽土豆的孩子长大什么样吗?

你知道谈了恋爱被家长一句“你哥/你姐都没处对象不能处对象”然后被棒打鸳鸯的孩子长大什么样吗?

你知道晚上想看看书被家人觉得费电而打骂的孩子长大什么样吗?

你知道因为捡玻璃碴子玩被家长逼着把玻璃碴子吃了吓得尿裤子的孩子长大什么样吗?

你知道问家长四人帮为啥是三个人家长回答加你一个的孩子长大什么样吗?

他们长大之后不辞辛劳,但限于眼界和天赋只能赚微薄的薪水,用这点收入有了自己的家,有了你。

他们就是给你灌输家里穷,别惹事,要节约,赚钱不容易的家长。他们曾经也是孩子,和你一样有手有脚,有情有欲,对世界有美好的期待,有幸福的憧憬。

然而他们成长的那个世界没有道理可言,他们也曾年轻气盛,可除了遍体鳞伤之外,什么也没有得到。他们身边的某个朋友/同事,因为跟黑社会死磕,被打碎膝盖丧失劳动能力,之后也不了了之。所以他们督促你千万别惹事,他们知道你惹了事他们救不了你,而哪怕是一件小事,都可能让本来就吃肉费劲的家庭借钱度日。

他们唉声叹气,想起自己小时候遭受的困难,心想一定不要再让你饿肚子,你不懂事胡闹的时候,下手打你都只打屁股,有两次掐了你大腿里子,后来还有点后悔。

他们知道自己没那么多文化,他们见过大学生日子过的是那么好,所以看你不好好学习心急如焚 。碍于他们贫瘠的知识和狭隘的见识,这个过程他们可能做的很差劲甚至很滑稽,结果既让你痛苦,也没真正学到什么。

你觉得家里人的影响让你在待人接物自卑,然而这种自卑也是幸福者的权利。

在我小的时候,我市某个中学聚众斗殴,打死了人。一个学生在死者已经失去生命体征了之后上去抽了两皮带,这两皮带把他家的房子抽没了,这么多年家里还在租房子住,全家都辛苦不堪还要看人脸色。斗殴的人里面,有一个没上手的,但即便没上手,家里人也花了20w才把案底消掉。还有一个亲自动手的,这个亲自动手的是家里有矿的,但也没保住,还是进去了,但好像也没判很多年。

两皮带抽掉了一个家庭后半生的幸福,这还是有幸福可以挥霍的,再穷点的,就只能进去蹲着了。蹲笆篱子最可怕的还不是案底,千禧年以后的中国,进去五年再出来就会和时代脱节,没有什么天赋的话,这辈子可能也就当个跑腿子了。

你可以去责备这个世界待你不公,但是请记住鲁迅先生所说的,一个是真的猛士,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二是勇者愤怒,当抽刀向更强者。

你的父母只是普通的平头老百姓,而站在今天的你,还有一个机会,一个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机会。

你可以选择成为火焰,燃烧在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之中。而你的痛苦和悲哀,也会在这净化中不复存在。


北美奴隶主种族灭绝反人类匪帮,必须被毁灭!

user avatar

我看了上面几位知友都说会产生自卑心理,我的看法不太一样,其实我觉得并不太相关。因为人的性格是会成长的——消费习惯也会随着自己的能力不同而改变

我觉得差不多所有80后,基本绝大部分都是被这么教育长大的。我几个表哥,我自己,我表弟,无论是清华本硕的表姐,还是部队出身的堂哥,又或者是三本的堂妹,再或者是职业学院毕业的表弟,我们小时候,听家里长辈最多的就是:不要乱花钱,要节约,家长们赚钱很辛苦

现在我们都三十+了,消费习惯跟我们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主要取决于我们现在的经济实力。有的一起长大的兄弟,小时候冰棍舍不得买,现在在酒吧挥金如土,去夜总会点女人必定是头牌,开跑车,穿名牌,喝洋酒,换模特睡,家里钟点工,吃饭天天都在外面,从来不做饭;有的兄弟就是保持了小时候的消费习惯,30万的年薪,也每天坐公交车,舍不得花钱去健身房——每天自己跑步,从来不喝各种饮料,喜欢喝水,清心寡欲。

可能知乎真的是年轻人多吧。很多20多岁的年轻人,总觉得小时候父母对自己的教育,会影响自己一辈子——当然,不能说完全是错的。但是忽略了我们人生很长,会遇见各种各样的朋友,也忽略了学校的教育的重要性,忽略了自己的朋友圈。消费水准会随着能力的改变而改变的。真有一天,月入十万的时候,你父母跟你说的那些什么节省呀,什么节俭呀,你都会扔掉,头也不会的跑去酷奇店,买你觉得最帅的包。

说真的,经历过90年代的人,真的会觉得苦,我记得80年代的时候,小学生在一起聊的话题,除了动画片,还有就是,你们家一周可以吃几次肉?大家的衣服很多都是哥哥姐姐剩下来的——贫穷在那个年代,才是我们国家的常态。肉绝对是奢侈品——有时候大家为了省钱,公交车都是舍不得坐的。所以父母在那个年代,说出这样的话来,很正常呀。不用妖魔化。

其实换位思考下,你做了父母,你怎么说,会告诉孩子:你要惹事,不要害怕打架?不要节约,要花钱?家里有钱,随便花。没有父母会这么教育孩子的。所以也不需要强调这些话对孩子心理的负面影响。

人都是很聪明的,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会受到文化的影响而影响。“原生态家庭”这个梗,我觉得在知乎上被玩的过多了。如果父母的话真的那么那么的有用,那么大部分听父母话的孩子,都应该去了清华北大了

user avatar

我现在踩的这双阿迪,还是2018年买的。

18年,未来的老婆看我实在是太惨,运动鞋都是迪卡侬70块钱的便宜货,就花重金买了阿迪。新疆棉事件时,龙牙拆解阿迪还是耐克鞋来的,我当时觉得不至于,以后不买他家的不就行了?说来说去还是穷,但凡我有个百八十万,分分钟也给剪了。

现在这阿迪的后梆都磨开了,前大脚趾处,里面的衬也磨开了,只剩下外面的网(不得不说,这层网是真结实)。因此得穿黑色袜子。两周前我老婆良心发现,说要不然再买一双?经过仔细商讨,我们买了那种鞋贴,就是用强力胶涂在圆形的薄片补丁上,然后把补丁粘在鞋破损处。经过我这一双巧手,操,这双鞋还能再战4年。

user avatar

你妈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辛辛苦苦给你拉扯大还要被你放在网上骂

你觉得她这不对那不对,殊不知她能给你拉扯大已经尽了全力了,自己过的不如意不想着如何改变,把责任推出去是容易的,那现实能推出去吗

user avatar

我就是这样的,每月努力存钱,从不超前消费,每年做盘点积累了多少。

抓住每一次提升薪酬的机会。

从不开通花呗,借呗,从不使用信用卡,从不贷款

因此到现在为止,我的资金一直很健康。

user avatar

没怎么样,穷就是现实存在。

我就是穷小孩出生,现在普普通通上班赚点小钱过日子。

身边混得好的有和我家差不多的,有小时候家里穷的要饭的,有小时候就死了爸的(这些毫无疑问小时候比我还苦),有国家级贫困县山区农村出生,小时候家里再好也比我好不到哪去,有县公务员子弟,有家里真有钱的,各色各样。

首先一点,家里条件好有钱或者父母职业好,地位高,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其次,就我们普通人中混得好,比如一年赚百万以上,小时候家里穷并不是后面大家做不到的原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