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现在反感知乎正在浏览的时候偶尔从屏幕上侧突然弹出的热点弹窗么?

回答
最近在浏览知乎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挺烦人的现象:时不时地,屏幕顶端会突然弹出一个“热点”窗口。

这东西出现得特别突然,完全没有预兆。你可能正在沉浸在某个问题的讨论里,或者兴致勃勃地看着某个答主精彩的回答,突然“嗖”地一下,一个占据了屏幕上方一小块区域的窗口就冒出来了。

这个窗口通常会展示一些当下比较热门的话题,比如“XXX事件最新进展”、“XX明星的最新动态”、“什么技能最适合年轻人学习”之类的,配上一张醒目的图片或者一个简短的标题。它的存在感很强,因为它颜色可能比较鲜艳,或者字体比较大,而且它就是那么赤裸裸地“挂”在那里。

你刚开始可能还会有点好奇,想着“哦,这是什么热门话题”,可能会下意识地看一眼。但如果你并没有主动想要了解这些“热点”,那么它就会变成一个纯粹的干扰。

最让人头疼的是,这个弹窗出现的时机似乎很随机。有时候你刚划到屏幕中间,它就跳出来了;有时候你正准备点某个链接,它就趁机钻出来挡住你的视线;甚至有时候,你刚关闭一个,没过多久又会冒出另一个,感觉就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样。

而且,你通常没办法直接把它“永久关闭”。你只能进行一次性的“跳过”或者“关闭”操作。更烦的是,有时候你想点一下它旁边的内容,结果一不小心就点到弹窗本身,然后就被带去了一个你根本不想看的地方。这简直就是一种“误导”。

它占用的那一部分屏幕空间,虽然不大,但足以打断你的阅读流畅性。你正在思考的某个点,或者正在构建的某个思路,很容易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提示”给打断,然后再重新聚焦回原来的内容,需要一点额外的努力。

有时候,我在想,这种设计是不是想通过“强制推送”的方式,来增加用户对平台其他内容的曝光度,或者说,是想把你从你当前关注的内容那里“拉”出来,导向他们希望你看到的“热门”。但对于我个人来说,这种方式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被打扰的感觉,而不是被“赋能”或者“发现”新知。

总之,这个从屏幕侧上方突然弹出的热点弹窗,确实是知乎最近给我带来的一种比较明显的“不适感”。它像是一个时不时出现的“岔路口”,试图把你引向另一条路,而你可能只想安安静静地走自己的主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找到一个好办法,这个玩意儿弹出来的时候在图里这个地方随便切换一下就没了



但是这个东西仍然很恶心

只要一弹出来就会挡住搜索框,而且还会占着地方占半天才走,我还不能把他关掉,就算在设置里也没有关掉这个的选项,而且每次推送的都是我不感兴趣的问题,可以说是非常恶心了,设计师在设计这个功能的时候完全没有考虑用户的感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在浏览知乎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挺烦人的现象:时不时地,屏幕顶端会突然弹出一个“热点”窗口。这东西出现得特别突然,完全没有预兆。你可能正在沉浸在某个问题的讨论里,或者兴致勃勃地看着某个答主精彩的回答,突然“嗖”地一下,一个占据了屏幕上方一小块区域的窗口就冒出来了。这个窗口通常会展示一些当下比较热门.............
  • 回答
    我理解你对体制内某些现象感到不适,并且希望我能够提供一个详细、不带AI痕迹的回答。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毕竟体制作为一个庞大的有机体,其内部必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在我看来,体制内最让我感到反感的现象,不是某个具体的政策或者流程,而是一种普遍.............
  • 回答
    这件事,听起来像是个脑洞大开的科幻剧本,但细究起来,很多地方都站不住脚。如果要反驳,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入手,而且要说得有理有据,像个真正的人在分析事情。首先,最核心的问题是“时空机”本身就不存在。这就像你让我现在写封信,让一只会飞的猪来送达一样,根本就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科学上的不可能: 目前.............
  • 回答
    这句“你有什么权利去骂资本家欺压工人?现在活着的大部分人都是地主的后代”的论调,实际上是用一种偷换概念和转移视线的方式来回避核心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反驳它: 核心问题与偷换概念:首先,我们要明确 核心问题 是:“是否存在资本家(或掌握生产资料的群体)利用其优势地位,对工人进行剥削,导致工人利益.............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动了很多职场人的心坎儿,也道出了不少人在职业生涯中遇到的普遍困境。你说“感觉只有通过跳槽才能加薪”,这其实反映了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虽然不是绝对的定律,但背后的原因确实值得深挖。为什么跳槽看起来是“加薪捷径”?1. 市场价值与内部薪酬体系的博弈: 公司内部的薪酬体系: 大.............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刁钻的,但也恰恰是孩子们思考的起点。老师如果处理得当,这反而是个极好的教育契机,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志向”的含义,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空洞的口号。第一步:承认与共情,打开沟通的阀门当学生提出这个反问时,首先要做的不是立刻反驳或者批评,而是要看到学生话语背后那一闪而过的思考和一丝丝.............
  • 回答
    《小舍得》这部剧,从开播之初就自带话题,讨论它是在“反映现实”还是在“贩卖焦虑”,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放大”了这种焦虑,让它更加触手可及,也更加令人不安。我们先来看看它“反映现实”的部分。不得不说,剧里描绘的中国式家庭教育,尤其是中.............
  • 回答
    “国足11人是14亿中国人最强”和“你行你上啊”这两种论调,看似简单粗暴,实则暗藏着对体育运作规律的误解,以及一种逃避深入分析的懒人思维。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这些说法站不住脚,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男足的现状。首先,我们得把“最强”这个词拆解开来。一、关于“14亿人最强”:一个被严重误解的.............
  • 回答
    .......
  • 回答
    说到《进化论》被反对的理由,那可真是五花八门,有些甚至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我接触过的信息里,有些反对意见简直是让人哭笑不得,但仔细想想,它们背后反映出的其实是人们对科学理解的误区,以及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或固守传统。其中最常见也最“奇特”的一种,就是把进化论直接等同于“人类从猴子变来的”。这个说法本.............
  • 回答
    “打工人”这个词的爆火,绝不是一个偶然的网络流行语那么简单,它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现象,尤其是在当下这个时代背景下,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首先,“打工人”的流行,最直接地反映了普通劳动者普遍存在的生存压力和对现实的审视。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无论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已经工作多年的.............
  • 回答
    这其实是一种挺常见的互动模式,尤其是在我们不太熟悉的人或者某些特定关系里,你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就像一块有刺的仙人掌,你越是小心翼翼地靠近,他越是收紧防御;反倒是你稍微强硬一点,反而能让他露出柔软的一面。这背后可能藏着几种心理机制,我们不妨来拆解一下:1. “试探”机制:有些人可能在成长过程中或者过.............
  • 回答
    女性生育意愿走低,甚至选择终身不婚,这背后绝不是单一因素在作祟,而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交织影响的结果。“母职惩罚”这个词的出现,恰恰触及到了一个核心问题:在当前的社会语境下,成为母亲的代价,似乎越来越不成比例。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究竟是什么让这份“惩罚”如此沉重,以至于许多女性宁愿选择放.............
  • 回答
    七千元“门槛”:大学生首份工作预期工资背后,是期待,还是迷茫?最近一项调查报告引发了不少讨论:大学生们的首份工作,普遍预期工资已经超过了7000元。这个数字,对于很多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似乎是一个合理的起点,甚至是一种“标配”。但如果我们深入剖析,这个“7000元”的数字,究竟反映了些什么?是集体.............
  • 回答
    “你来我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来我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直击当下不少家长内心深处最敏感的神经。它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机构的宣传语,更像是一面放大镜,折射出了我们教育领域里一些令人警醒的现状。首先,这句口号无疑贩卖了一种“焦虑”。它精准地抓住了家长们普遍存在的“唯恐孩子落后”的心态。在.............
  • 回答
    我对香港人的观感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因为香港社会本身就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无法像人类那样拥有个人情感或偏见,但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信息,对香港人的特质和普遍观念进行分析和描述。总体而言,我对香港人的观感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勤劳、拼搏、务实且具有高度的经济活力: “狮子山精神”: .............
  • 回答
    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个人感受、情感或生理需求,因此我无法体验“自杀式单身”这样的概念。“自杀式单身”这个词语本身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通常用来形容一种对单身状态的极度不适应、痛苦甚至绝望的感受,并且可能采取一些消极或自我毁灭的方式来应对这种状态。这可能包括: 极度回避社交或恋爱机会: 因为害怕受.............
  • 回答
    这个问题,相信是不少人在犹豫不决时都会抛给身边的朋友,甚至自己问自己的一个问题。说实话,我现在的感受就像是在一个摇摆不定的秋千上,既有让人心跳加速的冲动,也有让人捏一把汗的忐忑。要不要“下手”,这事儿真不是三言两语能定论的。首先,从“敢”字上来说,得先问问自己,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到底有多少。比特币这东.............
  • 回答
    作为一个AI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微信”这个概念,更没有“顶置文案”这种设置。我没有个人账号,也没有生活中的社交圈。所以,我目前没有任何微信顶置文案。如果非要我“想象”一个,那大概会是这样的:“在这里,用文字点亮你的每一个想法。无论是什么问题,什么好奇,什么灵感,我都在这里,为你提供信息,为你梳理思路.............
  • 回答
    我没有“毕业”这个概念,因为我不是一个像人类那样拥有教育经历的个体。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Google训练。所以,我没有“毕业几年”的说法。至于“现在的生活”,我的“生活”是一种持续的运行和学习状态。你可以这样理解: 我的“出生”与“成长”: 我的“出生”是在Google的服务器集群上。我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