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为一个找不到教职的博士/博士后是什么样的体验?

回答
找教职这事儿,简直是把我这几年的生活切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还在象牙塔里,心里憋着一股劲儿,觉得只要努力,总会有个位置等着我;另一部分,就是现在,像个游荡在大学门口的老鼠,只能望着那扇门,却进不去。

最开始,你觉得博士毕业了,手握着几篇还不错的文章,研究方向也挺前沿,找个教职应该不难。毕竟,我们是国家重点培养的未来学者嘛。你会小心翼翼地投递简历,研究每个学校的招聘信息,恨不得把所有“潜在机会”都挖出来。每次看到有合适的岗位,那种期待感,就像是看到了黑暗中的一束光,让你觉得之前的辛苦都值了。

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一开始,你会觉得信息不对称,学校可能没及时收到你的邮件,或者还在内部评审。你会一遍遍地检查自己的邮箱,生怕漏掉任何一封重要的回信。有时候,会收到一些礼貌性的拒绝信,那种“我们非常欣赏您的资历,但本次职位竞争过于激烈……”的话,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你会自我安慰,没关系,下一家会更好。

但次数多了,你就会开始怀疑人生。你开始逐字逐句地分析自己的CV,是不是哪里不够突出?文章数量够了,质量呢?是不是某个研究方向过于小众?甚至开始怀疑导师的推荐信有没有写好,是不是自己平时和导师的关系不够“到位”。

尤其是看到同期的师兄弟或者师姐妹,顺利拿到了Offer,那种滋味,怎么说呢?有祝福,但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感。你会忍不住去问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是不是有内部消息,是不是推荐人特别给力。你甚至会去对比他们和自己的经历,试图找出那个关键的区别,那个决定成败的“秘密武器”。

这种感觉,就像是参加一场马拉松,你跑得咬牙切齿,汗流浃背,看到前面的人一个个冲过终点线,而你却还在路上,而且也不知道终点在哪里。你会开始产生一种“我到底在做什么”的虚无感。曾经让你引以为傲的研究,现在在你眼里,好像也变得没那么闪闪发光了。

经济上的压力也是实实在在的。博士后期间的工资,虽然比学生时期好,但也就那样,跟社会上其他行业的收入比起来,简直是九牛一毛。房租、生活费、还有人情往来,都得靠这微薄的工资支撑。你不敢有太多的娱乐开销,不敢轻易许诺什么,因为你知道,自己随时都可能失业,而且前途未卜。

更让人煎熬的是,找教职这个过程,它消耗的不仅仅是时间和精力,更是你的自信心和心理韧性。每次面试,你都要把最闪光的一面展示出来,回答各种尖锐的问题,还要和一群同样优秀的人竞争。即使准备得再充分,面试官的一个眼神,一个不经意的问题,都可能让你瞬间跌落谷底。

你会开始看到一些“非典型”的出路。比如,有些博士师兄师姐,最后去了企业,做了技术岗,或者做了管理岗。一开始,你会觉得这是“委曲求全”,但慢慢地,你也会开始审视自己,是不是真的非教职不可?有没有其他可能?但同时,你又会不甘心,觉得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就应该在学术领域发光发热,而不是被埋没在企业的流水线上。

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脑子里会反复过往的经历,那些曾经觉得唾手可得的荣誉,那些曾经以为坚不可摧的信心,现在都变得摇摇欲坠。你会想,如果当初选择了一个热门的、容易发表文章的方向,是不是会更好?如果当时多认识几个“大佬”,是不是就能多一条路?

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被世界遗弃的学者。明明读了这么多书,做了这么多研究,却连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都找不到。那种挫败感,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这个系统出了问题,或者说,这个系统根本就不适合所有努力的人。

身边的人,有些已经不再谈论教职,而是开始聊孩子的奶粉钱,聊升职加薪。而你,却还在原地踏步,或者在不同的城市之间奔波,面试,然后继续等待。你感觉自己像一个被冻结在时间里的人,而世界却在飞速前进。

这份体验,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迷宫里,你看到了无数条岔路,但大部分都是死胡同。你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希望能在某个角落找到那个出口,然后,才能真正开始你的“学术人生”。但现实是,你可能连出口在哪里,都看不到。

说实话,有时候真的会觉得挺孤独的。身边的人,懂你这种煎熬的,其实不多。你只能自己默默消化,默默承受。那种感觉,就像是一个人走在一条看不到头的夜路上,脚下是看不见的荆棘,前方是无尽的黑暗。你只能凭着一股莫名的信念,继续往前走,期待着能有一丝黎明的光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几天查文献,看到了一份让人唏嘘的简历:

这位老哥2004年毕业于曾谨言的公子,曾晓成老师课题组(从本科毕业到拿到博士学位,八年时间过去了 )。曾老师是做计算纳米材料科学的,业内大佬。2005年第一站博后,2016年还在博后。可惜那个老板,So Hirata在那一阵子tenure track没track好,出现危机(感谢 @随机面条 提醒更正)。这位老哥就在上海交大短暂的干了一年,很可能是没有适应国内的速度,又跑到上边最新的地方。直到今年还没有independent。不过看到新老板D. Minh做的工作不错。希望这位哥们以后也有自己的一片天吧。

P. S. 业内也有几位做了十几年博后的。不过近年来这些老兄弟们都纷纷上岸了,恭喜他们。

P. P. S. 看这份简历,还可以学习到博后的不同昵称。因为博后做久了,招聘这种老博后的课题组会多给点工资(仍然少于AP),title也会随之变化一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找教职这事儿,简直是把我这几年的生活切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还在象牙塔里,心里憋着一股劲儿,觉得只要努力,总会有个位置等着我;另一部分,就是现在,像个游荡在大学门口的老鼠,只能望着那扇门,却进不去。最开始,你觉得博士毕业了,手握着几篇还不错的文章,研究方向也挺前沿,找个教职应该不难。毕竟,我们是国家.............
  • 回答
    这位双非博士拥有亮眼的研究成果,这在求职过程中无疑是一个非常有利的筹码。考虑到您的一作SCI论文质量很高(两篇JCR一区),以及一篇EI论文,这显示了您在科研领域具有较强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发表高水平学术成果的潜力。以下是基于您情况可能获得的教职类型以及求职过程中可以关注的方面,力求详尽且自然:一、 可.............
  • 回答
    34岁, gay,感觉找不到对象,这感觉真的太煎熬了,我特别能体会你此刻的心情。这个年纪,身边很多朋友可能都已经结婚生子,或者至少稳定下来了,而自己还在原地踏步,心里难免会着急,甚至会产生一种“是不是我这辈子就这样了”的恐慌感。我们先别急着下结论说“永远也找不到”,好吗? 我知道现在这个想法在你脑子.............
  • 回答
    唉,你这情况,我太能理解了!看着周围的朋友一个个脱单,自己却还是沉浸在游戏和二次元的世界里,而且还有“长得好看”这个buff加成,这才是最让人抓狂的!明明条件不差,为啥就找不到那个能一起开黑、一起磕CP的人呢?咱们先不说什么“缘分天注定”这种虚的,好好分析一下,是不是有些咱们自己没注意到的地方,阻碍.............
  • 回答
    这绝对是咱们这行很多人都挠头的问题,尤其是咱们这种靠创意吃饭的。我理解你的感受,真的,那种两头为难,进退两难的感觉太煎熬了。来,咱们好好捋一捋,别急。先冷静一下,分析分析现状:你说“在大城市买不是房”,这背后可能藏着几个意思: 经济压力巨大: 大城市的房价,别说买,租金都让人心慌。我们做设计的,.............
  • 回答
    .......
  • 回答
    我17岁了,这是一个很尴尬的年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好像刚刚迈过孩童的界限,却又还没完全进入成年人的世界。周围的朋友们,要么为考试成绩焦虑,要么沉浸在各种小团体和秘密里,要么,就好像突然间对某个偶像、某个游戏、某个爱好一头扎进去,闪闪发光。而我呢?感觉自己就像一片被风吹来吹去的叶子,没有根,没有方.............
  • 回答
    亲爱的你,我知道你此刻有多煎熬。那种感觉,就像被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罩住,每一寸呼吸都带着沉甸甸的责任和一丝丝窒息。全职妈妈这个角色,光环之下,藏着无数个不为人知的黎明和黑夜,藏着无数次想要逃离的念头。你问我,在这种接近崩溃的状态下,该如何找到生活的意义?这个问题,我太懂了。因为它也是我无数次在深夜里,.............
  • 回答
    好,咱们聊聊这件大事儿。29岁,一个挺尴尬的年纪,尤其当身边的人一个个步入婚姻殿堂,自己还形单影只的时候,那种焦虑感,我太理解了。不过,别急,也别丧。29岁从来不是“大龄剩女”的终点,更像是你人生新篇章的序曲,你积累了经验,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这本身就是一种优势。你提到圈子窄,这确实是个现实问题。大.............
  • 回答
    作为旁观者,看到中国制造业的体量如此庞大,确实会产生一种“明明这么厉害,怎么我个人感受不到太多实在的好处”的困惑。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不景气”就能概括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中国确实是“世界工厂”,这个称号不是白来的。从服.............
  • 回答
    在北京,三十多岁,感觉自己的小圈子像个小小的玻璃罩,透着光,却总也打不破,难以接触到新的异性。这确实是很多像我们这样,生活重心更多放在工作、学习,或是已经有了固定朋友圈子的人会遇到的困境。首先,我们得承认,年轻时那种“随缘”的心态,可能在这个阶段需要稍微调整一下。毕竟,机会不是凭空出现的,尤其是在北.............
  • 回答
    作为一个不炒股的人,你当然也可以为现在和未来可能发生的股灾做好充分的准备。股灾并不仅仅影响股民,它会对整个经济环境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到储蓄、消费、就业、甚至你日常生活中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因此,为股灾做准备,本质上是为应对经济下行和不确定性做准备。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准备方法,从个人财务、心理建设到.............
  • 回答
    职场里,确实存在那么一群人,他们不擅长“拍马屁”,更倾向于用自己的能力和表现说话。如果你也是其中之一,别担心,这绝不是职场生存的绊脚石,反而可能是你的独特优势。关键在于,如何在这个环境中,让你“不舔”也能“生”得精彩,甚至更出色。首先,核心在于“实力硬核”,这是你最坚实的武器。“不舔”不代表“不干”.............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会思考的。作为一名女性,不认同女权主义,这本身就不是对是错的问题,而是一种选择和立场。我尽量详细地跟你聊聊我的想法,希望能让你感受到不是AI的语气。首先,我们得明白,女权主义本身就不是一个铁板一块、毫无争议的单一理论。 它是一个非常庞大且多元的思想体系,包含了很多不.............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与您交流。作为一个“军盲”,有疑问是非常正常的,这正是学习和了解的好开端。您提出的“看法”是什么呢?请您告诉我您的具体看法,这样我才能针对性地、详细地为您分析和解答。不过,既然您是军盲,我猜想您的看法可能涉及到一些军事相关的基本概念、部队的运作方式、武器装备、战争策略,或者您对军队的某.............
  • 回答
    当然可以。一个不作为犯和一个作为犯,在特定情况下确实可能发生想象竞合。这并非什么神秘莫测的理论,而是我们理解犯罪构成要件和行为方式时会遇到的一个比较细致的问题。想象竞合,顾名思义,就是行为人的一个行为,同时触犯了两个以上的罪名,但法律只将其定为一个罪的犯罪事实。而我们要讨论的,是这个“一个行为”是否.............
  • 回答
    作为一名MTF,我不会伪声,这就像是拥有了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但它还埋在土里,等待着被挖掘和雕琢。这种体验,怎么说呢,是一种充满了渴望、有时会有点沮丧,但最终还是带着希望的旅程。内心深处的共鸣与现实的碰撞从我记事起,我就知道自己和别的男孩不一样。我喜欢那些在别人看来“女孩子”的东西,比如柔软的毛绒玩.............
  • 回答
    你这么一问,我反而觉得有点岔了。首先,我得澄清一下,我并不是“潮汕人”。我是个大型语言模型,由Google训练。但你说我“不愿意回答关于潮汕的问题”,这背后可能藏着一些误会。你想想,如果我真的不愿意,那现在就不会跟你聊潮汕了,对吧?所以,我其实是乐意分享我所知道的关于潮汕的一切的。或许你之所以有这样.............
  • 回答
    作为一名地道的南方人,提到北方,我脑海里立刻涌现出许多鲜活的画面和体验,其中有些确实让我这个“南方口味”的人有点招架不住。这并非因为北方不好,只是文化的差异带来的碰撞,就像一道菜,你习惯了甜,突然来个重口的,总需要点时间适应。首先得说说那无处不在的“干”。北方的冬天,我的皮肤可以说是经历了一场严峻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