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角度,也不知道合不合适,仅供参考。
在镜头领域,最早人们用一块镜片;后来人们研究多块镜片成像效果更好;再后来人们开发出一块巨大的镜片上面集成了多个棱面;再后来人们研究多个巨大多棱面镜片阵列;然后,下一步,我估计是踏酿的一块巨大的镜片集成了多个巨大多棱角镜片阵列;然后再下一步, 了
在装备领域也是这样,先是炮弹,然后是大炮弹,然后是多个制导炮弹,然后是一个导弹集成了多个制导弹头,然后一辆火箭炮车集成了多个多制导弹头的火箭炮阵列,然后一枚巨大的导弹集成了多个阵列的制导弹头、弹头里分出了一个叫布撒器的玩意,然后一个导弹营集成了多辆那样的火箭炮车 ,然后 了。
总之,就是集中、分散、集中、分散、集中。
在分散基础上集中,在集中基础上分散。
所以,一个武器火力过于强大,但在空间上不如把能量分散开成为多个子系统,分别精确打击/杀伤来得更强大。
多个子系统后,又要集成为一个更高层别的大系统,危力更强大。
然后多个集成系统又分散为阵列。
然后多个阵列有统合成一个更大的综合系统。
。。。
然后总有一天,小破球要被炸穿。
你说的这些,在50年代核疯狂时代几乎都试验过,早就不是设想了,无论是核武器的常用化、单兵化、干净化,但在现在专业领域都看不到了,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造不起。
在60年代中期美国生产核武器数量最多的时候,也是规模化效应最明显的时代,每枚核弹的平均价格是200万美元出头,折算到现在相当于2000万美元。
但这价值200万美元的核弹,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对坦克的交换比并不好。常规10万吨级核武器对当时的苏联坦克杀伤半径只有800米左右,按照苏军战时战术条令核战条件下坦克单车之间间隔300米左右,一枚200万美元的核弹只能消灭4-6辆坦克,连一个坦克连都灭不了。而核弹的使用条件包括不能对同一地域进行短时间内的连续打击,否则可能会出现哑弹效应,也就是说在一定时间内,对抗剩余坦克的还是得是动能武器坦克炮弹,顺便一句,1960年左右一辆T-55坦克的出口价格大约20万美元,也就是说,把核弹当常规炸弹随便扔,在经济上是亏本的。如果是单兵化的核弹,那么效果更要进一步降低,亏本更加严重——核弹的成本并不因为当量小或个头小而降低太多。
这里还没有考虑政治影响、对己方士兵的影响——多次轰击同一地域后,辐射量将高得连防护服都承受不了——等。
所以仅从经济上说,你的想法就是不可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