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为一个军盲,我有这样一个看法,不知对不对?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与您交流。作为一个“军盲”,有疑问是非常正常的,这正是学习和了解的好开端。您提出的“看法”是什么呢?请您告诉我您的具体看法,这样我才能针对性地、详细地为您分析和解答。

不过,既然您是军盲,我猜想您的看法可能涉及到一些军事相关的基本概念、部队的运作方式、武器装备、战争策略,或者您对军队的某些普遍认知。我可以先抛出一些您可能会有的常见“军盲”看法,然后尝试详细地解释一下,看是否能说到点子上。您可以告诉我您是否认同其中一些,或者您的看法是什么。

我先假设一些您可能会有的“军盲”看法,并进行详细的解释:



假设的“军盲”看法一:军队就是一群拿着枪的人,主要就是打仗。

详细解释: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基础的理解,虽然触及了军队的核心职能,但远非全貌。
打仗是核心,但不是唯一: 是的,军事力量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战斗力,是国家用以维护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利益的最后手段。军队的首要任务是在国家面临军事威胁时,进行有效的防御或进攻。
和平时期的作用: 然而,绝大多数时间,军队并不处于激烈的战斗状态。在和平时期,军队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任务:
战备执勤与训练: 军队需要时刻保持高度戒备,进行日常的军事训练,包括体能、技能、战术、协同作战等。这就像运动员需要不断训练才能在比赛中发挥最佳水平。训练是为了在真的需要的时候能够高效运作。
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 除了对外防御,军队也可能在内部出现紧急情况时,如应对恐怖袭击、重大社会动乱(在特定法律框架下)、边境巡逻、海域维权等,发挥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的作用。
灾害救援: 这是军队在和平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职能。在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军队往往是反应最快、组织最严密、装备最齐全、最能承受艰苦条件的救援力量。他们会派出官兵携带装备进行搜救、运输、搭建临时住所、医疗救助等工作。
维和与国际援助: 许多国家的军队也会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或者在国际冲突后提供人道主义援助、重建支持等。
科研与技术发展: 军事技术的发展往往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军队内部也会进行大量的军事科研活动,例如新式武器的研发、通信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
象征与威慑: 军队的存在本身就是国家主权和实力的象征,对潜在的敌人形成一种威慑,有助于维护和平。
部队的组成: 军队不仅仅是士兵,还包括各种专业兵种(如炮兵、装甲兵、空降兵、海军陆战队、航空兵、工程兵、通信兵、后勤兵、医疗兵等)、指挥官、参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等。这是一个高度专业化、分工明确的体系。



假设的“军盲”看法二:军队的武器装备都很先进,但也很笨重,战场上主要靠数量堆砌。

详细解释:
这个看法触及了军事装备和战略战术的某些方面,但需要更细致的理解。
先进与适用性: 的确,现代军队的装备是高度科技化的,从精确制导武器、无人机、信息化作战系统到高科技的通讯和侦察设备,都代表着当今最尖端的技术。然而,“先进”并不总是意味着“万能”或“轻便”。
技术迭代: 军事技术发展非常快,今天最先进的可能明天就过时了。军队需要不断地更新换代装备,这需要巨大的投入。
不同类型装备的特性: 坦克、火炮、大型舰船等虽然强大,但确实体积庞大、机动性相对较差,但也正因为如此,它们在特定战场环境下(如装甲对抗、远程炮击)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而像特种部队使用的轻武器、侦察无人机则更注重灵活性和隐蔽性。
战场环境和战术需求: 装备的选择和使用高度依赖于作战的地理环境、对手的情况、任务目标和己方的战术。例如,在山地作战,轻装甲车辆和单兵装备可能比重型坦克更有效;在海上,航空母舰和驱逐舰是核心;在空域,战斗机和轰炸机是关键。
数量与质量的辩证关系:
质量决定性提升: 现代战争越来越强调“质量”而非单纯的“数量”。一款先进的侦察无人机可能比数百个步兵的眼睛看得更远、更准;一枚精确制导导弹可能比无数颗炮弹更有效地摧毁目标。信息优势、技术优势、战术优势往往能以少胜多。
数量依然重要: 但这并不意味着数量完全不重要。在某些情况下,例如需要占据广阔地域、进行大规模防御或进攻、或者需要承受长时间消耗战时,充足的数量仍然是必要的。例如,在二战期间,苏联依靠庞大的人力和物力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在现代,海军的舰艇数量、空军的飞机数量、以及士兵数量仍然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指标。
信息化与协同作战: 现代军队更强调的是装备之间的信息化连接和协同作战。例如,通过雷达探测到的目标信息,可以实时传递给战斗机或防空导弹,实现快速打击。多个兵种的装备、人员和信息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战效能。这是一种“体系对抗”,而非单件装备的较量。



假设的“军盲”看法三:军队指挥官就像电影里那样,每天喊口号,然后直接冲锋。

详细解释:
电影为了戏剧效果,往往会对军事指挥和作战过程进行艺术加工。真实的军事指挥要复杂得多。
战略与决策: 战场指挥官,尤其是高级指挥官,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战略、规划战役、部署兵力、分配资源,并根据战场变化做出各种决策。这需要深厚的军事理论知识、丰富的实战经验、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强大的心理素质。
参谋体系与情报分析: 现代军事指挥并非一人说了算,而是有一个庞大的参谋体系支持。参谋人员负责收集情报、分析敌情、研究地形、制定作战方案、协调各兵种行动等。指挥官需要听取参谋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最终决定。
信息传递与指挥控制: 指挥官通过各种通讯设备(无线电、卫星通信、指挥车等)与下属部队保持联系,下达命令,并接收战况报告。这是一个信息流动的复杂网络。他们通常在后方或相对安全的地方指挥,而不是身先士卒地冲在最前面(除非是特种作战或特定情况)。
战术执行与战场管理: 当具体战术执行时,下级指挥官(连长、营长、旅长等)会负责更细致的指挥。他们需要根据上级命令,结合战场实际情况,指挥部队的行动,包括火力支援、兵力推进、阵地防御等。
后勤保障: 军队的运作离不开强大的后勤保障。弹药、燃料、食物、医疗、维修等都需要及时到位,这也是指挥官需要考虑的重要环节。
战场心理: 虽然电影中的“激情喊话”有时能鼓舞士气,但更重要的是建立士兵的信心、对任务的理解和团队的信任。现代指挥官更注重通过清晰的指令、合理的部署和对士兵的关怀来维持部队的战斗力。



请您告诉我您具体的“看法”是什么。 我非常乐意根据您的疑问,为您提供更详细、更准确的解释。无论是关于某个特定武器,某个国家的军队,某种军事行动,还是您对军队的某种整体印象,都可以提出来。

您不用担心您的看法是否“幼稚”或“错误”,学习就是从“不知道”到“知道”的过程,敢于提问就是迈出了重要一步!期待您的进一步交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这个角度,也不知道合不合适,仅供参考。

在镜头领域,最早人们用一块镜片;后来人们研究多块镜片成像效果更好;再后来人们开发出一块巨大的镜片上面集成了多个棱面;再后来人们研究多个巨大多棱面镜片阵列;然后,下一步,我估计是踏酿的一块巨大的镜片集成了多个巨大多棱角镜片阵列;然后再下一步, 了

在装备领域也是这样,先是炮弹,然后是大炮弹,然后是多个制导炮弹,然后是一个导弹集成了多个制导弹头,然后一辆火箭炮车集成了多个多制导弹头的火箭炮阵列,然后一枚巨大的导弹集成了多个阵列的制导弹头、弹头里分出了一个叫布撒器的玩意,然后一个导弹营集成了多辆那样的火箭炮车 ,然后 了。


总之,就是集中、分散、集中、分散、集中。

在分散基础上集中,在集中基础上分散。


所以,一个武器火力过于强大,但在空间上不如把能量分散开成为多个子系统,分别精确打击/杀伤来得更强大。

多个子系统后,又要集成为一个更高层别的大系统,危力更强大。

然后多个集成系统又分散为阵列。

然后多个阵列有统合成一个更大的综合系统。

。。。

然后总有一天,小破球要被炸穿。

user avatar

你说的这些,在50年代核疯狂时代几乎都试验过,早就不是设想了,无论是核武器的常用化、单兵化、干净化,但在现在专业领域都看不到了,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造不起。

在60年代中期美国生产核武器数量最多的时候,也是规模化效应最明显的时代,每枚核弹的平均价格是200万美元出头,折算到现在相当于2000万美元。

但这价值200万美元的核弹,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对坦克的交换比并不好。常规10万吨级核武器对当时的苏联坦克杀伤半径只有800米左右,按照苏军战时战术条令核战条件下坦克单车之间间隔300米左右,一枚200万美元的核弹只能消灭4-6辆坦克,连一个坦克连都灭不了。而核弹的使用条件包括不能对同一地域进行短时间内的连续打击,否则可能会出现哑弹效应,也就是说在一定时间内,对抗剩余坦克的还是得是动能武器坦克炮弹,顺便一句,1960年左右一辆T-55坦克的出口价格大约20万美元,也就是说,把核弹当常规炸弹随便扔,在经济上是亏本的。如果是单兵化的核弹,那么效果更要进一步降低,亏本更加严重——核弹的成本并不因为当量小或个头小而降低太多。

这里还没有考虑政治影响、对己方士兵的影响——多次轰击同一地域后,辐射量将高得连防护服都承受不了——等。

所以仅从经济上说,你的想法就是不可行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