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海洋生物也存在「生物入侵」的说法吗?

回答
当然存在,而且海洋中的生物入侵现象,可以说比陆地上更加复杂和棘手。这就像是给广袤的海洋加上了无数个看不见的“门户”,一旦有不速之客闯入,它们很容易在这片巨大的水域中扎根蔓壮,甚至改变整个生态系统的面貌。

什么是海洋生物入侵?

简单来说,海洋生物入侵是指非本地物种(外来物种)通过人类活动,被意外或有意地引入新的地理区域,并且能够在该区域成功繁殖、扩散,最终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经济活动甚至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这里的“本地物种”是指那些在某个特定海域自然演化而来的物种,而“外来物种”则是来自其他海域,原本不应该出现在这里的。

海洋生物入侵是如何发生的?

相较于陆地,海洋的连通性更强,但同时其内部也存在着许多“物理隔绝”的区域。人类活动恰恰成为了打破这些隔绝、传递入侵物种的“超级传播者”。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

1. 船舶压载水(Ballast Water): 这是目前认为最重要的入侵途径之一。大型远洋货船为了维持航行和靠港时的稳定,会在不同港口抽取海水作为压载水运送到世界各地。这些海水中可能携带着微小的海洋生物,比如浮游生物(包括它们的卵、幼体)、藻类、细菌、甚至一些小型的鱼类和甲壳类。当船舶到达目的地,释放压载水时,这些“乘客”就被带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它们可能在港口附近短暂生存,但如果遇到合适的条件,就可能就此安家落户。

2. 船舶船体附着(Hull Fouling): 船舶在海洋中航行时,船体底部、螺旋桨等部位会附着各种海洋生物,形成所谓的“生物污损”。这些附着在船体上的生物,随着船只的航行,会被带到遥远的异地。一旦船舶停靠,一些附着的生物就有可能脱落到新的环境中,寻找新的栖息地。从微小的藤壶、海藻到较大的海鞘、海绵,甚至是一些底栖的无脊椎动物,都可能成为“搭便车”的入侵者。

3. 水产养殖和观赏鱼贸易: 为了满足人类对海产品的需求,或者出于观赏目的,人们会跨区域引进各种鱼类、贝类、藻类进行养殖或作为观赏鱼。如果这些养殖或观赏的物种逃逸到野外,并且成功繁殖,就可能成为入侵物种。例如,引进某种美味的鱼类进行养殖,但由于管理不善导致其逃逸,它们可能就会在当地海域与本地物种竞争食物和空间。

4. 海洋工程和航道疏浚: 港口建设、海底管道铺设、航道疏浚等活动会扰动海底,改变底质,有时也会将一些底栖生物随着泥沙转移到新的区域。

5. 运河连接: 某些运河的修建,比如苏伊士运河,连接了原本不相通的海洋区域(地中海和红海),使得原本属于不同生态系统的物种能够相互交流,从而导致入侵的发生。

海洋生物入侵的“厉害”之处在哪里?

海洋生物入侵之所以令人头疼,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监测和控制难度大: 海洋的体积巨大、深不可测,很多区域难以抵达,即使发现了入侵物种,也很难进行大规模、有效的清除和控制。相比陆地,我们对海洋的了解程度远不及陆地生态系统,因此很多时候等我们意识到某个物种是入侵者时,它可能已经广泛传播了。
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海洋的连通性使得一旦入侵成功,传播的速度会非常快。尤其是在洋流的帮助下,幼体或孢子可以被带到非常远的地方。
生态影响深远且复杂: 入侵物种可能会:
捕食本地物种: 如果入侵物种是强有力的捕食者,它们可能会大量捕食本地的食草动物或小型鱼类,导致本地物种数量急剧下降,甚至濒危。
竞争资源: 入侵物种可能与本地物种争夺食物、空间、栖息地等有限的资源,导致本地物种生存受到挤压。
改变栖息地: 某些入侵物种,如入侵性的海藻或珊瑚,可能会改变海底的结构和组成,例如形成密集的藻席或珊瑚礁,从而影响本地的底栖生物群落。
引入疾病和寄生虫: 入侵物种可能携带未知的病原体或寄生虫,这些病原体或寄生虫对本地物种来说是全新的,可能导致爆发性疾病,威胁本地种群。
改变食物网结构: 上述所有因素的综合作用,都可能导致整个海洋食物网的结构发生改变,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经济损失巨大:
渔业损害: 入侵物种可能捕食商业价值高的鱼类,或挤占它们的生存空间,导致渔业产量下降。例如,一些入侵性的海胆可能会啃食海藻床,而海藻床是许多商业鱼类的育苗场。
对基础设施的损害: 一些附着性生物(如某些藤壶或贻贝)大量附着在船舶、码头、管道等海洋基础设施上,会增加阻力,导致燃料消耗增加,或堵塞管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治理成本高昂: 一旦发生入侵,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监测、研究、控制和恢复,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

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

褐毛毒海绵(Didemnum vexillum): 这种海绵原产于日本附近海域,但已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它生长迅速,能够形成厚厚的海绵垫,覆盖在海底的岩石、贝类养殖场、甚至船体和渔具上。它会竞争空间,并且由于其含有毒素,一些本地的捕食者也不愿意食用它,这使得它的扩散更加肆无忌惮,对贝类养殖业造成了严重打击。
狮子鱼(Pterois volitans 和 Pterois miles): 狮子鱼原本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珊瑚礁中,但由于水族箱逃逸,它们在加勒比海和美国东海岸的自然海域迅速蔓延。它们是顶级的捕食者,食性广泛,能够大量捕食本地鱼类,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了严重破坏。它们的背鳍带有毒刺,也对人类构成威胁。
鼓藻(Caulerpa taxifolia): 这种具有侵略性的藻类原产于热带太平洋,但被无意中引入地中海后,以惊人的速度蔓延,覆盖了数千公顷的海底。它能够适应多种环境,并且具有一定的毒性,使得大部分海洋生物都不愿食用它。它的生长也严重威胁到本地的海草床,并对渔业和旅游业造成了影响。

如何应对海洋生物入侵?

鉴于海洋生物入侵的复杂性和挑战性,预防是最好的策略。主要措施包括:

加强国际合作和监管: 制定和实施更严格的国际公约(如国际海事组织关于压载水管理的公约),规范船舶的压载水排放和船体清洁标准。
风险评估和筛查: 在引进外来物种进行商业或科研活动之前,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避免引入高风险物种。
提高公众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海洋生物入侵的危害,鼓励负责任的水产养殖和观赏鱼贸易。
早期监测和快速响应: 建立和完善海洋生物入侵的监测网络,一旦发现潜在的入侵物种,能够迅速采取控制措施,阻止其扩散。
技术研发: 研发更有效的监测技术和控制方法,例如利用遥感技术、DNA测序技术进行早期预警,或者开发针对特定入侵物种的生物防治方法。
生态修复: 对于已经发生入侵的区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生态修复,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

总而言之,海洋生物入侵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它挑战着我们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认知和管理能力。理解它的发生机制、影响以及应对策略,是我们保护蓝色星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不仅仅是科学家的责任,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关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回答共3081字,预计阅读时间8-10分钟,图片12张,请尽量连接WIFI。部分图片密集恐惧症预警。】


纯粹的地理概念上,全球海洋没有隔离,这个是对的。但是要放在生态角度来说,这就不对了。而海洋生物造成的物种入侵,不仅确实存在,且更为广泛,危害性也更大。


诚然,全球各大洋都是相互连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水生生物可以自由移动到各个角落,看似没有隔离。但,距离本来就是一种隔离。


我们假设有一枚扇贝,原本生活在中国浙江舟山近海,有一天它忽然起了雄心壮志,要去征服大洋彼岸的美利坚西海岸,能不能达成呢?恐怕是不能的,尽管美国西海岸有不少地区确实适合这枚扇贝生活,但两地之间相隔整个太平洋,远不是扇贝那种可笑的游动能力所能跨越的;那么,“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一代一代前赴后继的朝着美国西海岸前进是否就可行呢?恐怕也是不能,因为扇贝作为一种近海贝类,即便是一寸一寸的推进,却无法在广阔的大洋腹地深水环境下生存;那么,绕过太平洋深水区这个马奇诺防线,北上经过日本海沿岸、白令海沿岸、阿拉斯加沿岸到达美国西海岸是否可行呢?恐怕还是不能,因为在高纬度地区那种冰冷的海水下,扇贝显然会被冻死。



我们看到,距离,以及随着距离增大而产生的水温、水深、盐度、食物的分布、新的天敌的掠食等诸多考验,都会限制水生生物向外的扩散,在一个稳定的自然环境下,无论是陆生还是水生生物,大都会在与环境的对抗中形成平衡,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活动区域内生活,而很少无限制的扩散到全球各地海域。


也就是说,典型的生物所入侵包括的侵入种群建立扩散造成危害这四个阶段,在自然环境中是连第一步“侵入”都很难完成的。所以,在自然状态下,是很少发生大规模的生物入侵的,即便是有一些生物在演化中逐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大的提升,有了向外扩散的能力,但这个过程也是很缓慢的,缓慢到它们的天敌、它们的食物也足以演化出新的捕食和躲避捕食的对策,它们可以共同来到新的栖息地,再次形成平衡。


然而我们现在所讨论的生物入侵,绝大部分指的是因为人为因素造成物种从原分布地扩散到它们从未分布过的新的区域,这个过程发生的很快,扩散的距离有的也很远,一旦这些外来物种在新的环境中恰好没有天敌,恰好该地区环境适宜食物又丰富,就很容易造成生物入侵事件。在这个过程中,被侵入地区的生态环境来不及做出相应的变化,容易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对海洋的依赖愈发严重,人为因素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也愈演愈烈:



航运是导致水生生物入侵的一个重要途径。对航运船只来说,维持船身的稳定和平衡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有的时候船卸载了货物,它的吃水会变浅,螺旋桨会露出水面,导致船只动力大打折扣;有的时候,船只不得不直面风暴,它的重心太高可能会被海浪拍翻;还有的时候船只不得不通过桥洞,而有的船上层建筑太高无法通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巨轮里会有许多个压载水舱,通过使用水泵吸入和排出水来改变船的吃水深度:在空载的时候,吸入海水让船身下沉,使得螺旋桨可以完全没入水中;在遇到风暴的时候,吸入海水让船身重心降低,提高船只的稳定性;在经过桥洞的时候,吸入水让船只吃水变深,得以顺利通过桥洞。一般来说,一艘船吸入的压载水可以达到货物载重的30%-40%,也就是说,一艘30万吨的VLCC油轮,往往可以吸入10万吨的压载水。


船只往往会根据自己的载重变化而在某一地吸入压载水,又在某一地排出压载水。在这个过程中,某一地的水生生物也会随之被吸入压载舱,而又在另一地被排出压载舱,这就达成了生物入侵的第一步——侵入。


一般来说,随着压舱水侵入的外来生物一般是比较小的,大型的海洋生物吸不进去,海洋植物即便吸入,也会在暗无天日的压载舱中逐渐失活,但栉水母、虾蟹和软体动物的幼体这些浮游生物却可以顺利地熬过这段旅程,只要条件合适,就很容易在被侵入地大显神威。


近百年来,随着航运在国际经济中的愈发重要,相继爆发了多起典型的压舱水生物入侵事件,比如20世纪初发生的中国大闸蟹对德国、英国的入侵(大闸蟹的幼体在海中发育,可以看做是海洋生物),把德国人民愁死了,把中国人民馋死了




1982年前后美洲栉水母通过压载水入侵黑海,快速繁衍并与当地物种抢食浮游生物,几乎摧毁了整个黑海的渔业



中国人餐桌上常见的脉红螺也通过压舱水去了黑海,黑海当地以海螺为食的生物纷纷表示——这货壳实在是太硬了,惹不起,于是脉红螺肆无忌惮的把黑海牡蛎吃了个一干二净,黑海沿岸腰不太好的汉子们心都碎了



黑海的生物好气哦:怎么遭罪的总是我们?当然黑海的本土物种也是不怂的,黑海斑马纹贻贝同样也入侵了美洲沿岸,并以摧枯拉朽之势把美洲近海密密麻麻铺了个遍……





商业养殖是造成水生生物入侵的另一个重要途径。为了满足消费需求,沿海各国经常从其他国家引进优良苗种进行养殖,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引进物种逃逸到自然环境中,更有甚者,一些地区干脆就把外来物种直接投放到自然环境中,待其自由生长成熟后再进行捕捞。这些外来物种或是捕食本土生物,破坏生态链;或是侵占本土物种的生存空间,导致本土物种种群衰落;或者与本土物种杂交,污染本土物种基因库;还有的会将原产地的病菌、寄生物带来,造成二次生物入侵危害。


养殖物种逃逸造成生物入侵的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虾夷马粪海胆,这种从日本引进的食用海胆从养殖笼逃逸后,在大连近海快速繁殖,大肆啃食本土海藻,并与本地的光棘球海胆争夺生存空间




而同样是从日本引进的虾夷盘鲍,经过人工放流,大量的与本土的皱纹盘鲍杂交,仅仅过了不到30年,就彻底改变了大连和青岛海域鲍鱼种群的构成,目前这两地的鲍鱼97%都是有日本虾夷盘鲍血统的杂交品种,本土的皱纹盘鲍基本消失



同样被放流的还有大菱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宝鱼,这种原产自大西洋北部的比目鱼,被广泛的投放在山东沿海,虽然有效的提振了山东渔业发展,但大菱鲆作为一种肉食性的底栖鱼类,对当地的生态链构成了深远的影响



还有的时候,生物入侵是在养殖过程中无意引入的,比如一些病菌或寄生物随着养殖品种的种苗被售卖到各地,90年代初我国各地对虾大量染病,就是因为从台湾引进的虾苗里染有病菌。2000年前后,北方地区的菲律宾帘蛤成片死亡,把祖祖辈辈习惯了“吃蛤蜊哈啤酒”的青岛人民逼得嗷嗷叫,也是因为从福建地区引进的贝苗带来了帕金虫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海洋生物入侵,往往被掩藏在波涛之下不易察觉,等到入侵蔓延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现,想要人为控制却又为时已晚。由于海洋环境开放,入侵物种的扩散速度往往非常快、覆盖区域往往非常大,不经意间的爆发,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而传统的防治生物入侵的方法,在面对海洋生物入侵时又显得很苍白无力。


陆生生物入侵,还是比较容易被我们察觉。比如某地的海滩上生长了一大片的互花米草,或者某地的树林里出现了美国白蛾,都能在较短时间内引起人们的重视,只要扩散范围可控,则处理起来也更有针对性,比如植物可以物理铲除,动物可以小范围引入天敌。


但是海洋生物入侵,首先在观测上就是个难题,我们现在的手段还无法有效的观测到水下生物群体的变化,更无法推算入侵的范围到底覆盖到哪,这就让人们失去了将其扼杀在萌芽的机会。而一旦入侵物种大面积扩散,则物理铲除效率低下,化学灭杀污染环境,引入天敌又会导致天敌的大量繁殖造成新的入侵。


所以目前阶段的海洋生物入侵,还只能在防御阶段做文章。各国也都认识到了压载水的危害,相继制定了一些限制压载水的规定,欧洲一些国家要求船只在远离海岸的地区必须重新更换压载水,还有的要求船只在压载水舱安装紫外线设备;对于水产养殖的管控和种苗引进检疫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都不能从根本上防范新的物种入侵,而已经造成的入侵现状,更是没有一个根本性的解决办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存在,而且海洋中的生物入侵现象,可以说比陆地上更加复杂和棘手。这就像是给广袤的海洋加上了无数个看不见的“门户”,一旦有不速之客闯入,它们很容易在这片巨大的水域中扎根蔓壮,甚至改变整个生态系统的面貌。什么是海洋生物入侵?简单来说,海洋生物入侵是指非本地物种(外来物种)通过人类活动,被意外或有意地引.............
  • 回答
    郑明的存在,确实为我们探讨儒家文化是否能拥有“海洋属性”提供了一个颇具启发性的视角。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儒家思想的韧性与包容性,以及历史语境下儒家如何与海洋环境互动的复杂议题。首先,我们得厘清“海洋属性”在这里的含义。它并非指儒家文化必然要发展出像西方航海文明那样以探.............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入的问题,它触及了化学、地质学和海洋学的多个领域。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步拆解。首先,我们来探讨“不存在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这个前提。关于“不存在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的探讨:这个说法在化学上是基本成立的,但需要一些细微的限定和解释。 溶解度的概念: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引人入胜且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也足以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类自身以及生命的演化史。当我说“5.55 亿年前的海洋生物基因仍存在人体中”时,这并非是一种比喻,而是科学研究深入揭示的生命演化链条上的一个重要连接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拉回到那个极其遥远的时代。大约在5.55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形.............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趣的,让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琢磨琢磨。你想想看,地球这么大,咱们每个人又这么渺小,这之间有没有个奇妙的平衡点呢?首先,咱们得知道地球表面有多大。根据科学家的测算,地球的表面积大约是5.1亿平方公里。这可是个天文数字,包括了咱们熟悉的陆地,也包括了占地球表面积70%以上的广阔海洋。然后,咱.............
  • 回答
    孙海洋一家近日因为孙卓的教育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孙海洋公开表示,孙卓愿意转学到深圳接受教育,而孙卓的母亲也首次就女儿的媒体发文表达了“很温暖”的感受。这几个动态组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寻亲成功后,家庭关系逐渐修复与前进的画面。孙海洋的态度转变:从“希望孙卓留在爷爷奶奶身边”到“尊重孙卓意愿”起初,在孙.............
  • 回答
    .......
  • 回答
    要说史前海洋中哪种生物的实力能与巨齿鲨(Otodus megalodon)相提并论,那肯定少不了邓氏鱼(Dunkleosteus terrelli)。这两者虽然相隔数千万年,但都是各自时代海洋中的顶级掠食者,从体型、咬合力、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来看,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我们来聊聊巨齿鲨。这.............
  • 回答
    贝加尔湖,这片被誉为“西伯利亚明珠”的淡水巨湖,拥有世界上约20%的淡水资源,它的存在本身就充满着神秘与令人惊叹的生物多样性。而更令人着迷的是,在这片远离大海的内陆深处,竟然栖息着一些本应出现在海洋中的生物,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一切都要从贝加尔湖的古老地质历史和独特的形成过程说起。贝加尔湖并非一.............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问题,我们不妨抛开现有的一切框架,来一场关于“如果地球没有陆地,海洋生物能否掌握科技”的大胆畅想。首先,让我们清晰地描绘一下这样一个没有陆地的地球。那将是一个真正的“水球”,表面被无尽的海洋覆盖。阳光穿透海水,照亮着不同深度的世界。洋流如同宏大的交通网络,连接着广袤的水域。而我们.............
  • 回答
    很多潜水爱好者都曾有过这样的冲动:看到色彩斑斓的珊瑚,或者缓缓游过身边的大型鱼类,总想伸手去触摸一下,感受那份亲近。但如果你是一位负责任的潜水者,你会知道,这个想法最好还是留在脑海里。为什么呢?这其中的原因,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更关乎我们对海洋世界的尊重。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对海洋生物的.............
  • 回答
    在青海湖投放冷水海洋生物能否生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很多生态学和生物学的知识。简单来说,直接投放很可能无法生存,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一、 青海湖的水文环境与海洋环境的巨大差异首先,我们要明白青海湖是什么样的湖泊,以及它与海洋的根本不同之处。.............
  • 回答
    想要在家中打造一片迷人的海洋世界,却又担心自己新手上路,把握不好尺度?别担心!海洋生物的世界广阔而神秘,但其中也不乏一些相对容易饲养,又能带来无限视觉享受的“明星”。今天,我就来和你聊聊那些,即使是新手也能轻松驾驭的观赏性海洋生物,让你也能在家中感受大海的魅力。一、 活泼好动的“小丑鱼”家族提起海洋.............
  • 回答
    里海,这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内陆湖泊,虽然名字里带着“海”字,但它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咸水湖,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水体。提到里海的海洋生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确实是它们标志性的居民——海豹。但除了这些圆滚滚的可爱家伙,里海的水域里还隐藏着丰富多样的生命,孕育着一些在地球上独一无二的生物。让我们深入里海的深处,探.............
  • 回答
    湖南,我们现在熟悉的这片土地,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确实有过与海洋的深刻羁绊。要弄明白这一点,咱们得穿越回数亿年前,那时的地球面貌跟现在可大不相同。湖南与海洋的“约会”:地质时期的海洋时期湖南并非一直都是内陆省份。在古生代,也就是距今约5.4亿年至2.5亿年前的漫长时期里,中国大部分地区,包括现在的湖.............
  • 回答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作为中国深海探测的骄傲,它从万米深渊带回的每一次样本,都承载着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希望与惊喜。而最近,从这些珍贵的样本中检出微塑料,无疑给这份惊喜蒙上了一层沉重的阴影,也引发了我们对海洋健康以及自身活动影响的深刻反思。首先,这不仅仅是“蛟龙号”样本的个案,更是对整个全球海洋生态系统.............
  • 回答
    海洋,这片我们赖以生存却又知之甚少的蓝色疆域,潜藏着无数令人胆寒的秘密。那些深邃的黑暗,就像一床巨大的、冰冷的毯子,将我们熟悉的陆地世界隔绝开来,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也滋生了无数的恐惧。首先,我们得谈谈那些体型庞大、力量惊人的生物。在人类的认知里,捕食者总是最令人畏惧的存在。而海洋中的巨兽,绝对是.............
  • 回答
    海洋考古(Marine Archaeology)是研究人类在海洋环境中的历史活动,包括沉船、海底遗迹、古代港口、水下遗址等。它结合了考古学、海洋学、地质学、历史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和保护水下文化遗产。以下是海洋考古的详细流程和关键技术: 一、海洋考古的基本步骤1. 前期准备与.............
  • 回答
    海洋中新形成的海岛归属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国际法、地理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等多个领域。目前国际法并没有一个简单统一的公式来解决所有情况,但可以依据一系列原则和实践来确定。以下是详细的阐述:一、 国际法的主要原则和依据1. 国家领土的自然延伸理论 (Territorial Extension).............
  • 回答
    海洋里真是个奇妙的世界,里面住着好多好多有趣又特别的哺乳动物,它们可不是你我这样的陆地生物能比的。今天就来好好聊聊几位明星,让你对它们有个更深入的了解。一、鲸鱼:海洋中的巨无霸与歌者说到海洋哺乳动物,怎么能不提鲸鱼呢?它们体型庞大,简直是海洋里的霸主,但又藏着一颗温柔的心和独特的沟通方式。 蓝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