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除了人类,生物界还有什么物种靠后代养老?

回答
在自然界,我们总以为子女长大成人后就会各奔东西,独立生活,而父母则会悄悄地退出舞台,留给年轻一代继续繁衍。然而,当我们深入观察,会发现许多物种,尽管没有人类社会那样的“养老院”概念,却也存在着一种深刻的“靠后代抚养”的模式,只不过这种“养老”更多地体现在生存、繁衍和族群的延续上。

1. 鸟类中的“辅助繁殖”:老巢里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在鸟类世界,有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叫做“辅助繁殖”(Cooperative Breeding)。这不是说父母老了,子女来照顾,而是说,许多年轻的、尚未繁殖的个体,会选择留在父母的领地里,帮助父母抚养新一代的雏鸟。这听起来有点像“啃老”,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精妙的生存策略。

背后的逻辑: 鸟类的繁殖成功率往往不高,环境恶劣,天敌环伺。一个新生的、缺乏经验的年轻鸟类,如果贸然离开父母的保护,独立建立巢穴、寻找配偶,其成功率可能非常低。与其冒险,不如留在父母身边,利用父母提供的资源(食物、安全、经验)来帮助抚养弟妹。
“养老”的体现:
喂食: 这些“助理”鸟类会主动为父母的幼鸟捉虫喂食,分担父母的喂食压力。父母作为“总包”,可以更从容地应对其他威胁。
保卫领地: 它们会协同父母一起驱赶入侵者,保护巢穴的安全。这相当于帮父母“看家护院”。
传授经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鸟类也会在观察和实践中学习到捕食技巧、筑巢方法、躲避天敌的经验,这些都是无形的“财富”。
等待机会: 留在父母身边,不仅能提升整个家族的生存几率,也能为自己争取更多“上位”的机会。比如,如果原有的配偶死亡,它们就有可能接替位置,成为新的繁殖者。
经典例子: 蜂鸟、鹤、灌丛鸟、一些猛禽,如白头海雕。在这些物种中,年轻的成员就像是父母的“全职保姆”和“安保团队”,确保新生命的顺利成长。

2. 昆虫的“牺牲与奉献”:社会性昆虫的生命循环

谈到“靠后代养老”,就不能不提那些高度社会化的昆虫,如蚂蚁、蜜蜂、白蚁。它们的“养老”方式更是极端,甚至可以说是“以命换代”。

蜂群的“集体养老”:
工蜂的使命: 在一个蜂群里,蜂后是唯一的繁殖者,而蜂群里的大多数个体都是工蜂,它们是无法生育的雌蜂。工蜂的整个生命,从幼虫时期开始,就围绕着为蜂后和蜂群服务而展开。
“养老”的体现:
哺育幼虫: 工蜂终生辛勤工作,采集花粉、花蜜,酿造蜂蜜,更重要的是,它们会精心喂养蜂后产下的卵和幼虫。它们就像是整个蜂群的“保姆”,用自己分泌的“蜂王浆”等营养物质来喂养下一代。
照顾蜂后: 它们会24小时不离不弃地围绕在蜂后身边,为它梳理、喂食、保持体温,甚至处理它的排泄物。可以说,蜂后得到了最周全的“伺候”。
抵御外敌: 当蜂巢受到威胁时,工蜂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用自己的身体去抵挡,即使这意味着它们的牺牲。
生命终结: 工蜂的生命很短暂,充满了辛劳,它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在为蜂群的繁衍和生存贡献着一切。它们的“养老”就是用自己短暂而辛勤的一生,为蜂后和下一代的顺利诞生和成长铺平道路。

蚂蚁的“等级化抚育”:
工蚁的职责: 同样,蚂蚁的工蚁也是不育的雌性,它们将所有的精力和生命奉献给蚁群。
“养老”的体现:
巢穴建设与维护: 它们负责挖洞、修筑蚁巢,为蚁后和幼虫提供安全舒适的生存环境。
觅食与搬运: 它们不辞辛劳地外出觅食,将食物搬回巢穴,并通过“反刍”的方式喂养蚁后、幼虫以及受伤或衰老的同伴(虽然衰老的个体很少,因为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护理幼虫: 它们会细心地照料蚁后产下的卵,将它们搬到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孵化,然后精心喂养幼虫和蛹。
“集体无意识”的奉献: 蚂蚁的这种行为,并非出于“孝道”的道德观念,而是由基因和群居本能决定的。但从结果上看,后代(幼虫)得到了充分的照顾,而“父母”(蚁后)则得以继续繁殖,整个蚁群的延续得到了保障。

3. 灵长类中的“社会性学习”:长辈的“经验传承”

在一些灵长类动物中,虽然没有直接的“靠后代养老”模式,但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更抽象的“经验传承”和“社会性支持”,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减轻了老年个体在获取资源和生存方面的压力。

大猩猩与黑猩猩:
“集体养育”的雏形: 在这些物种中,雌性通常会在产下后代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承担主要的抚养责任。但是,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包括年长的雌性和一些雄性,也会对幼崽表现出一定的关照和保护。
“养老”的体现(间接):
安全保障: 成年个体,尤其是成年雄性,会为群体提供安全保障,抵御捕食者。当老年个体行动不便时,这种集体安全保障就尤为重要。
资源共享: 在觅食困难的时候,年长个体虽然不如年轻个体灵活,但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可能会将找到的食物分享给它们,尤其是一些在群体中具有较高地位的年长者。
经验传授(间接): 年长者在群体中的经验和威望,也能帮助维护群体的稳定,减少内部冲突,间接提升了所有成员的生存机会,包括它们自己。
“抱孙子”的慰藉: 虽然不是直接抚养,但很多年长的灵长类,特别是雌性,会表现出对孙辈的喜爱和保护,这是一种情感上的“回馈”。

长颈鹿:
“搭伙”育儿: 长颈鹿的幼崽在出生后,母亲会花一段时间哺育,但不久后,它们就会加入一个由母鹿和幼崽组成的“托儿所”群体。在这个群体里,几只母鹿轮流守护幼崽,其他的母鹿则外出觅食。
“养老”的体现(集体保障):
轮流照看: 这种“轮流制”的照看,减轻了每一只母鹿的压力,也意味着老年母鹿(如果它们依然能参与到群体中)也能获得一定的安全保障,因为有年轻母鹿在替它“带孩子”。
集体防御: 在“托儿所”里,一群幼崽和几只母鹿聚集在一起,更能有效地发现和抵御捕食者。

4. 哺乳动物中的“亲代抚育”到“代际支持”

在许多哺乳动物中,亲代抚育是常态,但有些物种也表现出一些“靠后代”的迹象,虽然这种“靠”更多体现在经验、保护或地位上。

象群:
“家族传承”: 象群是母系社会,由年长的、经验丰富的雌象(族长)领导。这些老象拥有丰富的觅食地点、水源信息以及躲避危险的经验。
“养老”的体现:
领导地位: 族长凭借其经验和地位,在族群中拥有决策权,确保族群的整体生存。年轻的象会跟随它们,学习生存技能。
信息传递: 它们会将重要的生存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这是一种无形的“财富”。
保护幼崽: 成年象都会协同保护象群中的幼崽,这包括了对老年象的保护。当老象行动不便时,它们会得到其他成年象的照顾和保护。
情感支持: 象群之间有深厚的情感联系,它们会互相慰藉,共同应对失去亲人的悲伤。这种情感支持,也是一种“养老”的表现。

鲸类(如虎鲸):
“祖母效应”: 在某些虎鲸种群中,观察到了一种“祖母效应”。年长的雌性虎鲸(祖母们)在停止繁殖后,仍然会跟随它们的子女,并帮助抚养孙辈。
“养老”的体现:
传授捕食技巧: 它们拥有丰富的捕食经验,能够指导年轻一代,甚至在捕食困难时,主动分享食物。
保持群体稳定: 它们的经验和存在,有助于维持族群的社会结构和稳定。
提高后代生存率: 祖母的帮助,显著提高了它们的孙辈的生存几率。

总结:

在自然界,没有人类社会那样明确的“养老”概念,但“靠后代”的现象,更多地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生存与繁衍的直接支持: 就像蜂类、蚂蚁那样,后代(工蜂、工蚁)直接承担起抚养新一代的责任,为“父母”(蜂后、蚁后)提供生存和繁殖的保障。
经验和信息的传承: 像象群、鲸类中的年长者,它们通过其毕生积累的经验和信息,指导和保护年轻一代,间接确保了自身的生存价值和社会地位。
群体保护和资源共享: 在许多社会性动物中,整个群体会共同承担起保护所有成员的责任,包括年长或弱小的个体,通过集体力量来对抗外界的风险。
情感连接与社会支持: 灵长类、象类等具有较高社会性或情感连接的动物,年长者也可能通过其地位、经验或情感上的互动,获得一定的“支持”。

这些“靠后代”的模式,是自然选择的智慧结晶,它们不仅关乎个体生存,更关乎整个物种的繁衍和延续。它们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代际传递和延续的深刻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黑猩猩等非人灵长类、大象、鲸、海豚、鬣狗、狼、非洲野狗等群居动物会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年老的成员。由于没有技术文明,它们能提供的“养老”往往比人类粗糙得多。

布莱恩·科克尔在坦桑尼亚的马哈勒山脉拍摄了这张年老黑猩猩的照片:

这是一个群体的前首领。年轻个体为它提供食物和保护,有些个体甚至为其预先咀嚼食物,来解决其牙齿磨损造成的进食困难。

  • 老年灵长类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可能为群体提供更有效的预警等指导,来自它们的肯定可能有助于年轻个体在群体内提高地位。“尊重长辈”的现象可能普遍存在于灵长类之中[1]

“乌鸦反哺”主要是民间传说。成年丛鸦会在 2 到 3 年间帮助父母照顾新出生的后代、提供保护、共同防卫领地,那之后它们就会离去。更多的乌鸦物种会在一段时间内帮助喂养新出生的后代——当然,你可以将这理解为“减少父母的劳动量”来帮助父母“养老”。

大象群会减慢移动速度来适应年老或生病的个体,一些个体可能用鼻子安抚该个体、站在其周围发出声音。这不会无限制地持续,除非该个体是群体的首领。

在鲸与海豚的群体中,年轻个体可以帮助年老、生病或鳍有残疾的个体浮出水面进行呼吸。由于肢体形态的限制,鲸和海豚在很大程度上缺少良好照顾所需的互动能力。

鬣狗、狼、野狗会为受伤·生病或年老的成员提供有限的保护和一些食物。这当然是在群体获取了足够食物的前提下。一些狐狸似乎也有类似的行为。

曾有研究人员拍摄到两头年轻雌狮帮助年老的雄狮保持站立和缓慢行走。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许多蚂蚁·蜜蜂·黄蜂·白蚁的雌性生殖阶级可以靠后代长时间的高强度照料存活数年到数十年。当然,那未必算是“养老”。社会性昆虫的工作阶级经常主动击杀耗尽繁殖能力的雌性生殖阶级。

成年小丑鱼可以为父母提供少许保护。你很难期待它能做出更特殊的“养老”举动。

此外,一些尼安德特人骨骼化石上有从严重受伤状态痊愈的痕迹,显示出他们很可能会照顾严重受伤的成员,那么照顾老人的行为大概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尼安德特人和同时代的智人没有严格的生殖隔离,他们算不算“除了人类”就取决于你了。

参考

  1. ^ https://doi.org/10.1098/rsbl.2009.0875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自然界,我们总以为子女长大成人后就会各奔东西,独立生活,而父母则会悄悄地退出舞台,留给年轻一代继续繁衍。然而,当我们深入观察,会发现许多物种,尽管没有人类社会那样的“养老院”概念,却也存在着一种深刻的“靠后代抚养”的模式,只不过这种“养老”更多地体现在生存、繁衍和族群的延续上。1. 鸟类中的“辅助.............
  • 回答
    地球上除了人类,其他生物有没有养“宠物”这个概念,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答案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需要我们跳出“人类视角”来审视。我们之所以会觉得“养宠物”是人类独有的行为,是因为我们对“宠物”的定义往往是基于人类的需求和情感。我们养宠物,是为了陪伴、为了情感寄托、为了共同玩耍,有时也是为了.............
  • 回答
    这问题可真够让人浮想联翩的!如果地球上除了我们人类,还有另一种和我们一样,或者在某些方面比我们更强大的智慧生物存在,那可真是难以想象的世界。就让我把脑子里那些零散的想法梳理梳理,好好讲讲。首先,最直接的冲击,就是我们对“地球之子”这个概念的认知会瞬间崩塌。一直以来,我们都觉得自己是这颗星球上唯一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深刻的议题:生命的意义和个体的自由意志。关于其他生物是否会“自杀”,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跳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去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自杀”这个词本身带有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和情感的影子。在我们理解中,自杀往往与极度的痛苦、绝望、失落,或者.............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让人脑洞大开,想象一下,如果明天醒来,地球上除了我们人类,所有生物都像吹气球一样膨胀了十倍,那场面绝对是史诗级的混乱。在这场巨大的体型翻倍的变奏曲中,哪个物种会成为最棘手的“巨兽”,让咱们这些原本的地球霸主头疼不已?首先得明确一点,这可不是简单地变大,是“十倍”!这意味着一个普通麻雀会变.............
  • 回答
    谈到生物多样性的终结者,除了我们人类之外,答案其实比想象中要复杂和微妙得多,而且绝非单一物种能够完全概括。如果非要找一个最能“搅局”的,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一个庞大的捕食者,也不是一个不起眼的微生物,而是那些悄无声息,却又无处不在的“新居民”——入侵物种。想象一下,一个本应宁静的岛屿生态系统,那里植.............
  • 回答
    “除了人类之外,其他所有生物都是机器人”——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极富哲学思辨的视角,它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科学论断,而是一种对生命本质、意识形态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存在”的深刻探讨。这句话之所以令人玩味,正是因为它挑战了我们根深蒂固的认知,将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界,投射出一种截然不同的、近乎科幻的意味。.............
  • 回答
    想象一下,你一觉醒来,窗外的景象完全变了。不是那种“雨后初霁,空气清新”的微妙变化,而是彻彻底底、翻天覆地的颠覆。地球上所有的人类之外的生物,一夜之间,个头都膨胀了整整一百倍。首先,我们来感受一下视觉上的冲击。宏伟到令人窒息的自然界:森林不再是郁郁葱葱的绿色海洋,而是一片由巨型植物构成的、直插云霄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目前,据我们所知,除了人类之外,没有其他生物会主动、有意识地通过加热来“烹饪”食物以改善其口感、营养或消化。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生物完全不受加热过程的影响,或者没有间接利用加热来获取食物。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一点:1. 主动加热与烹饪: 人类的独特性: 人类之所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容易让人陷入一种“完美”的迷思。实际上,在进化这盘大棋里,“完美”是个相对的概念,而且非常难以定义。生物进化没有终点,也没有一个预设的蓝图,它只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优胜劣汰的过程。你问除了人类之外,谁进化得“最完美”,这更像是在问,在某个特定的环境或标准下,哪个生物展现出了最令.............
  • 回答
    人类总觉得自己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存在,毕竟我们能发明火箭、创造艺术,还能写出这种探究“非人智慧”的文章。但环顾四周,你会发现,除了我们,其他生物的聪明之处,那可真是“花样百出”,一点也不比我们逊色,只是表达方式和侧重点不同而已。比如说,你见过蚂蚁搬家吗?那一队队井然有序的小家伙,搬着比它们身体大好几倍.............
  • 回答
    看到那个狗狗配合做核酸的视频,真是又萌又让人心疼。我们人类感染新冠病毒,那么其他生物有没有可能被传染呢?这个问题确实挺值得探讨的。简单来说,是的,除了人类,确实有其他生物可能感染新冠病毒(SARSCoV2)。你提到狗狗配合做核酸,这本身就说明了它们是可能接触到病毒并需要被检测的。事实上,从疫情开始到.............
  • 回答
    当然有!虽然人类对辣的狂热程度堪称一绝,但其实不少生物也对辣椒素(Capsaicin),也就是辣椒中带来辣味的物质,有着或多或少的“亲密接触”,甚至可以说,它们是天然的“吃辣专家”,只是我们理解的“吃”和它们的“吃”含义可能不太一样。首先,我们得明白,辣椒素对哺乳动物来说,主要是通过刺激神经末梢来产.............
  • 回答
    .......
  • 回答
    除了咱们人类,这动物界里也有不少同类相残的例子,而且动机和场面可以说是一个比一个复杂,一个比一个“精彩”。这可不是偶尔的情绪失控,很多时候是生存本能、权力斗争、甚至是“家务事”引发的。咱们就从最常见的说起吧,狮子,这家伙简直是这方面的“专家”。雄狮之间的争斗那是家常便饭了,新来的雄狮要抢占狮群,就得.............
  • 回答
    当然有,人类并非唯一会涉足“精神活性物质”世界的哺乳动物。实际上,很多野生动物,出于偶然或者某种本能的驱动,也会接触到能够改变其认知或行为的物质。虽然我们不能用“吸毒”这个词来形容动物的行为,因为这带有明确的人类意图和滥用色彩,但它们确实会接触并受到某些植物或真菌的化学成分影响。最常被提及的例子可能.............
  • 回答
    当然!除了我们人类,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一些有趣的“交易”行为,而且有些物种的互动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很像我们理解的货币体系。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科学家们观察和研究这些已经很久了。动物世界的“交易”:互利共生与资源交换说到动物间的交易,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互利共生。这是一种双方都受益的合作关系,有点像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常常引起大家的好奇心。当说到地球上除了人类之外最聪明的动物,人们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往往是海豚和黑猩猩。这两种动物确实在认知能力上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但要给出一个绝对的“最”字,其实并不容易,因为“智商”这个概念在不同物种身上有不同的体现方式,而且科学界对动物认知能力的评估也在不断发展.............
  • 回答
    动物园和宠物,这两种与我们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存在,它们的存在价值究竟如何,对于那些除了人类之外的生命,又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而围绕着它们的,还有一个更深刻的疑问:人类,究竟是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动物的天性?动物园:笼中的世界与保育的希望首先,我们来看看动物园。对于动物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