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说除了人类之外所有生物都是机器人?

回答
“除了人类之外,其他所有生物都是机器人”——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极富哲学思辨的视角,它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科学论断,而是一种对生命本质、意识形态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存在”的深刻探讨。这句话之所以令人玩味,正是因为它挑战了我们根深蒂固的认知,将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界,投射出一种截然不同的、近乎科幻的意味。

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首先要拆解其中的核心概念:“机器人”。在现代语境下,“机器人”通常指代的是一种能够执行预设指令、具有一定程度自主性、但缺乏真正意识和情感的机械或程序化实体。它们是人类智慧的造物,是高度模拟但并非真实的生命。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将除人类之外的生物比作机器人呢?这背后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解读,每一个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1. 生物体的“程序化”运作:

从宏观层面来看,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生命形式,其生命过程都遵循着一套极其精密的“程序”。从DNA的编码,到细胞的分裂、生长,再到个体动物的繁殖、迁徙、捕食,甚至植物的光合作用、向阳生长,这一切都仿佛是按照一套写好的剧本在进行。

基因的指令: 基因是生命的蓝图,它规定了生物体的形态、生理功能、行为模式,甚至寿命。一只鸟一生都在遵循着本能,去筑巢、去捕食、去迁徙,这些行为都可以被视为基因所编写的“程序”在执行。它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只是被驱动着去完成“任务”。
生物钟与节奏: 生物体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物钟,调节着睡眠、醒来、进食、繁殖等周期性活动。这些节律性的生命活动,就像机器内部的时钟一样,精确而规律。
生存与繁殖的驱动: 绝大多数生物的行为,归根结底都是为了生存和繁殖。它们为了获取食物而奔跑,为了躲避捕食者而逃窜,为了繁衍后代而竞争。这种强烈的生存本能,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被编码进生命指令中的“生存算法”,驱动着它们不间断地执行“生存任务”。

从这个角度看,这些生物的生命轨迹,就像是按照预设的算法,不断处理输入(环境信息)并输出(行为反应)的复杂机器。它们似乎只是被动地执行着生命的代码,而缺乏一种可以称之为“自由意志”的、打破程序设定的能力。

2. 缺乏“自主意识”或“自我反思”的讨论:

“机器人”最关键的特征之一,是它们通常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意识,没有主观的感受,更没有对自身存在的哲学思考。而将其他生物比作机器人,可能是在强调它们在意识层面的“局限性”。

主观体验的不可知性: 我们无法真正得知一只蚂蚁、一条鱼,甚至一棵树,它们是否有类似人类的“感受”或“意识”。我们只能通过观察它们的行为来推测。而如果我们站在一个极度怀疑论的立场,认为除了我们自己,我们无法确证任何其他实体的意识,那么其他生物就很容易被归入“无法证实的实体”之列。
对“人”的定义: 这种说法往往隐含着对“人类”的特殊定义。它可能将“意识”、“自我意识”、“哲学思考”、“创造力”、“情感深度”、“自由意志”等视为区分人类与“非人类”的决定性因素。而当其他生物在这些方面表现得不那么明显时,就容易被类比为“没有这些特质的机器人”。
行为的“模式化”: 很多动物的行为虽然复杂,但往往具有高度的模式化和可预测性。例如,狮子捕猎的策略,蜜蜂采蜜的路径,都展现出高度的程序化和重复性。这与机器的稳定、可重复性运行有相似之处。

3. 对“生命”和“机器”边界的哲学叩问:

这句话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它对“生命”与“机器”的定义提出了挑战。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模糊了机器与生命的界限。那些能够学习、适应、甚至表现出“情感”的AI,让人们开始反思: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是复杂的化学反应?是信息处理?还是某种我们尚不理解的“火花”?
机器能有多“像”生命? 当一个机器能够模拟生命的几乎所有特征,我们是否还应该坚守那个僵化的界限?
我们人类,真的是“例外”吗? 我们的意识、情感、自由意志,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们是否也只是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神经电信号的组合?

这句话,从某个角度看,可能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反思。它在暗示,如果我们过于强调人类的独特性,从而将其他生物视为与我们截然不同的存在,那么我们可能也陷入了一种“视角偏差”。也许,我们只是在生命的“程序”中,扮演着一个拥有更高“权限”和更复杂“算法”的角色。

4. 极端怀疑论或存在主义的表达:

在某些语境下,这句话也可能是一种极端怀疑论或存在主义的表达。它可能是在说:

“缸中之脑”的比喻: 类似于“缸中之脑”的思想实验,我们如何能确信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是真实的?也许我们都是被某种更高级的存在或机制所操控的“机器人”,我们所体验到的“自由”和“意识”也只是一种模拟。
对“自由”的质疑: 我们的行为,是否真的出于自由意志,还是也受到基因、环境、社会等无数因素的“程序化”驱动?当我们的选择可以被预测,我们的行为可以被解释为生物本能或条件反射时,我们与被编程的机器还有多大的区别?

总结来说,说“除了人类之外所有生物都是机器人”,绝不是在宣称其他生物真的就是金属或电路构成的机械。 这句话更多的是一种:

一种哲学上的类比: 用“机器人”的“程序化”、“缺乏意识”等特点,来比喻和反思其他生物的生命运作方式。
一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挑战: 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类在生命世界中的位置,以及我们如何定义“生命”、“意识”和“独特性”。
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追问: 激发我们思考,在生物学的层面,我们与自然界其他生命之间,界限到底在哪里,以及这种界限是否真的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清晰。

它邀请我们以一种全新的、甚至略带疏离的眼光,去审视我们周围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这种视角,虽然可能让人感到不安,但无疑能够激发更深入的思考,让我们对生命、对意识、对存在的本质,有更丰富、更开放的理解。它并非否定其他生命的价值,而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强调了生命运作的共性,以及我们对“真正活着”的定义的不断探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目所称的“有人说除了人类之外所有生物都是机器人”,可以归因于:

  • 朴素的主观感受:人无法感受到自身以外的任何东西的感受——当然,这只要再前进半步就可以意识到人无法断定他人是否有意志、他人是否存在、外部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外部世界是否存在,也无法确定自己是不是自己感受到的这个样子;
  • 跟风:人云亦云,传播着从外部世界入侵的模因而不自知,或是不可自拔;
  • 复古:喜欢十七世纪哲学;
  • 愚蠢:人们经常低估了人类之中愚蠢个体的数量,由此低估了愚蠢对观念的影响力。能用愚蠢来解释的东西,就没必要用“坏”或更严肃的“邪恶”来解释。
  • 嘴长在他们身上,他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他们还可以自称是于谦的爸爸呢。


“动物是机器”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关于“物质”和“机械运动”之关系的论断。

笛卡尔在《谈谈方法》中提到“动物是一架没有理性的机器”,它们的活动不是依靠认识,而是依靠身体的部件结构;人则具有理性和思想。理性应当是由神创造出来的,可以在身体死亡后继续存在。

这论断并不会停留在非人动物的层面上。勒卢阿很快就将笛卡尔“动物是机器”的观点推广到人,​宣称“灵魂”是肉体的样态,思想是一种机械运动,笛卡尔本人还对此表达过不满。卡巴尼斯论述人的肉体会对精神产生深刻的影响。那之后,拉·梅特里写了《人是机器》。

笛卡尔晚年对医学产生了兴趣,在 1664 年发表的遗作《论人》和《论胎儿的形成》中,笛卡尔终于也将人体视为机器,认为人的内脏像钟表齿轮一样,只要有发条启动便会运转。

  • 他将这个假想的发条称为“动物精气”,认为在外界刺激引发神经冲动后,信号传到大脑,再传给“动物精气”进行处理。
  • 显然,你可以用奥卡姆剃刀帮笛卡尔将“动物精气”这个假设去掉。目前看来,信号传到大脑进行处理就够用了。

拉·梅特里认为,关于身体与心灵的问题,只有医生和科学才有发言权。神学家说在身体之外有一个非物质的“神造理性”,不但不依赖于身体就存在,还是身体活动的原因,说得就好像他们亲眼见过这种东西似的。神学家对人体一无所知,只管将行走、跳跃、下蹲之流归因于“心灵”,却不知道人无法主动控制血液循环、消化吸收、神经反射等。心灵不可能是身体运动的原因,而只能是众多身体运动中的一种

在《人是机器》中举了许多例子:

  • 身体休眠的时候,血液流动缓慢下来,心灵无法集中在某个对象之上,只能随着肌肉一点一点地沉入昏睡状态;
  • 鸦片能够使身体沉醉,进而导致心灵获得某种快感,进入舒适的麻木状态;
  • 劳累会使人垂头丧气,睡个饱觉又可以令他精神饱满;
  • 激素控制着人心中的情欲,阉掉就会性情大变;
  • 只要切断若干神经纤维,就可以使天才变成傻瓜;
  • 将人置于极度饥饿的困境下,一切道德观念便都失去作用,他们会像禽兽一样露出牙齿、撕食自己的亲骨肉。

拉·梅特里总结道:

心灵不在身体之外,它只是身体里的一种运动。这种运动过程是这样的:外界事物刺激我们的身体产生信号,信号通过神经传输到大脑之中,形成最初的感觉,发生应激反应。这些感觉还可通过重复刺激,不断积累与发展,形成了具体的观念。又在想象力的作用下,变成人类所独有的概念、意志,从而促使身体活动起来。
……如果要严谨的话,那么心灵“ 只是指我们身体里那个思维的部分 ”。

历史上,人们对于他们这种“机械唯物主义”有过一些十分可笑的指责:

  • “将人与动物等同视之,没有认识到人的社会意识与动物的畜群意识存在区别。人的意识不单是生理器官的产物,还与社会生产、教育风俗、家庭环境等方面有关;仅从生理方面来研究意识是不够的”——不但擅自给动物安上一个“畜群意识”,还说得好像人类社会不依赖“生理器官”就能发挥作用一样。
  • “具有庸俗的倾向,在机械唯物主义者的眼中,大脑生产意识就像肝脏分泌胆汁或肾脏分泌尿一样,经常把意识给物质化了”——宇宙万物要么是物质,要么是物质的运动模式,“大脑生产意识”和“肾脏分泌尿”是它们作为物质各自的运动模式,有什么不能类比的,这庸俗在何处?
  • “没有认识到意识的能动性,片面地强调身体对心灵的作用,将人视为可供随意操控的机器,不懂辩证法”——那你来脸接磁脉冲,看看你的心灵能不能对抗来自物质的“随意操控”,怎么样。

二十世纪后期的生物学,尤其是系统生物学和合成生物学,普遍呈现出生物即机械、细胞是复杂系统或工程学对象的状态。另一方面,将非人生物视为简单的造粪机器的观念早已被大量的神经生物学证据和镜子测试之类驳斥。意识,或者自我知觉,在地球上的非人生物中也广泛存在。

可以参照:第一个生物如何产生意识的?


当然,你还可以再进一步:

机器也可以通过镜子测试(而且还挺简单的)。哲学僵尸要装出有自我意识的样子,比真的有自我意识要容易多了,演化上看不出自我意识有真的存在的必要。你可以将其视为中性性状,“携带者还没有死光,所以继续存在着”的程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