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皇帝故意给状元赐婚,但状元已经有妻子了会怎样?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哭笑不得的难题,摆在状元和他的家庭面前。

皇帝赐婚,这可不是儿戏,尤其还是给状元这样的宠儿。在古代,皇帝的旨意便是天命,抗旨的后果,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所以,当皇帝兴冲冲地将一个他认为“门当户对”或者“看对眼”的女子赐给状元做正妻(或者侧室,看情况)时,而状元心中早已有了那位与他共患难、同甘苦的妻子,这桩喜事便瞬间蒙上了一层阴影。

首先,状元本人会陷入极大的两难境地。

对皇帝的忠诚与对妻子的爱恋的冲突: 状元是科举高中,深受皇帝器重。皇帝赐婚,是对他的恩宠,也是一种肯定。如果他公然抗旨,那无疑是对皇帝权威的直接挑战。在等级森严的古代,这意味着仕途的终结,甚至可能牵连家眷。而另一边,是他名正言顺的妻子,是那个在他寒窗苦读时,为他操持家务、省吃俭用、默默支持的女人。他对她的感情,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是深刻而真挚的。在这两者之间,他必须做出一个艰难的选择。
家庭的压力: 状元的妻子,如果性情刚烈,可能会感到无比委屈和愤怒,要求状元必须维护她的地位。状元的父母,作为长辈,可能会权衡利弊,一方面不希望儿子惹怒皇上,另一方面也可能心疼儿媳。他们可能会劝状元“从权”,或者想办法“两全其美”。
个人品德的考验: 状元并非等闲之辈,他能高中状元,说明他有才华,有智慧,也通常意味着他具备一定的品德。如何在不违背圣命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他的妻子,是他必须深思熟虑的问题。

那么,具体会发生什么呢?有几种可能的走向,每一种都充满波折:

一、 状元选择“阳奉阴违”或“迂回抗旨”:

这是最常见也最“聪明”的应对方式。状元不会直接拒绝,而是会寻找理由,争取皇帝的理解,或者以一种不那么直接的方式来抵挡。

“已有婚约/糟糠之妻”的说辞: 状元最直接的理由就是“臣已有妻室”。他可以带着自己的原配妻子一同进宫谢恩,或者由家人代为禀告。关键在于如何陈述。他不能直接说“我不想娶”,而是要强调“臣的妻子与臣早有结发之谊,感情深厚,臣不敢忘本,辜负妻子的深情”。他可以强调原配的贤良淑德,为他付出了多少,以此来暗示皇帝,他不是一个喜新厌旧之人。
病故、退婚等奇葩理由: 如果皇帝非常坚持,状元甚至可能出一些“损招”。比如,假称原配突然病重,急需照顾,实在无法分心;或者,如果原配娘家有势力,他会请原配娘家出面,以“原配娘家不同意”、“退婚”(当然,这需要非常谨慎,以免惹怒对方家族)等理由来推脱。
祈求皇帝收回成命: 状元可以恳切地向皇帝表述自己的难处,并请求皇帝收回赐婚的旨意,或者将赐婚的女子赐予他人。他可以强调自己对皇上的忠诚,但同样强调“发妻不可弃”的传统美德,希望皇上能体谅。

二、 皇帝的反应:

皇帝的态度是决定后续走向的关键。

如果皇帝仁慈且看重状元: 皇帝可能会理解状元的苦衷,尤其是看到状元的原配确实贤良,或者状元确实表达了深厚的感情,他可能会“好言劝慰”,收回赐婚的旨意,或者改变主意,将赐婚的对象另外安排。有时,皇帝也会以此考验状元的品德和对妻子的情意,如果状元应对得体,反而会更加看重他。
如果皇帝固执或好面子: 皇帝可能会认为状元不识好歹,或者认为赐婚是皇恩,状元应该感恩戴德地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状元仍然抗旨,后果就比较严重了。
降罪: 状元可能会被降职,甚至受到廷杖,被革去功名。
强行赐婚: 皇帝可能会强行下旨,状元必须接受。这样一来,状元将不得不纳妾(或改娶),他的原配妻子将面临“二女共侍一夫”的尴尬和屈辱。这对于状元的家庭来说,会是巨大的打击。
牵连家人: 严重的,皇帝可能还会迁怒于状元的家人,认为状元藐视皇恩,给状元一家带来麻烦。

三、 原配妻子的地位和感受:

无论状元如何应对,原配妻子都是这场风波中最为直接的承受者。

如果状元成功保住了她的地位: 那自然皆大欢喜,她的贤良和状元的坚守都会成为一段佳话。
如果状元被迫纳妾: 这将是对她地位的巨大挑战。她可能会因此而受到冷落,或者在家庭中地位下降。如果新来的女子贤良,还好说,如果她是个刁蛮主,家庭矛盾将不可避免。状元夹在两个女人中间,日子会非常难过。
如果状元因此被降罪: 她的生活也可能受到影响,从锦衣玉食的状元夫人,变成生活拮据的普通官眷。

举个例子, 假设状元姓李,他原本家境贫寒,是妻子王氏辛苦操劳,才供他读了书。他高中状元后,皇帝十分高兴,觉得一位出身显赫的李小姐与状元十分相配,便下旨赐婚。

李状元听到圣旨,面色如土。他跪谢皇恩,但立刻表示:“皇上,臣已与王氏有结发之义,家中简陋,王氏不离不弃,与臣共度数载寒窗。臣不敢忘本,负心于她。”

如果皇帝不听,非要赐婚,李状元可能就会带着王氏一同来谢恩,并由王氏亲自来表达她的“感激”和“不舍”,让皇帝看到他们夫妻情深。再不济,他可能会病上几日,让官员代为奏报,解释自己的“苦衷”。

如果皇帝最终坚持,李状元也只能接受,纳李小姐为妾。但之后的家庭生活,怕是鸡犬不宁。王氏可能会被冷落,而李状元则疲于应付,仕途也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总而言之,皇帝赐婚状元有妻,这并非简单的“喜事”,而是一场关于忠诚、情感、权力和智慧的复杂博弈。状元的应对方式,不仅关系到他自己的前程,也关系到他妻子的命运和整个家庭的安宁。这其中,充满了古代社会等级森严、人情世故的无奈与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搓宋,礼部试考中了就必然是进士出身,未来的中高层官僚就基本上从这一批人里选出来。在礼部试以前,吏部就用考生本人写的家状与地方政府的调查情况进行核对,你上三代是谁、兄弟姐妹有谁、是否娶亲、家里人职业身份等等都是核查重点,可以说朝廷已经对你的底细摸了个八九不离十。

殿试则更是天子亲自监考,谁文章好谁就拿状元,但是这一科开考前已经有官身的一般就会依故事当不了状元。过了这一关,至少前十就入了天子青眼,以后仕途上相对会顺利些,天子也不会白痴到拿女儿嫁给这些人,让他们断了仕途。

搓宋左武右文,进士出身的宰相韩琦骂狄青就是东华门外唱名方为好儿,气得大头兵出身做到枢密使的狄青悲愤欲绝,说我只差一进士及第耳。

虽然搓宋高阶文官跟武官都可进退枢密,或为一方帅臣,但是总归来说文武有别,哪个武官干了文官的大活儿都是要被整个文官系统猜忌到死的,而且还有乌台那帮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文臣言官专门找大官的岔子。尽管武官始终低文官一头,但是武官可以跟赵官家联姻当外戚,照样掌兵打仗,不影响官运。但是文臣就尤其忌讳这个,谁家跟赵官家近枝联姻,谁的官运就到头了,可以依故事给个好听的官阶,但是就没有对应的实权职务,而且还影响后代子孙,一辈子无法在仕途上有所成就。

一般而言抢新科进士当女婿的,会是几种情况:已婚及有婚约的直接排除,人家不会因为这个抛弃糟糠,这样自己名声会臭,想嫁女儿的那一家名声也会臭;文官系统内有适龄待嫁女儿的,先找名气大才学大的未婚无婚约考生商量个意向,中了礼部试就可以安排在殿试后完婚;只有部分远枝宗室及破落豪族才会在考生看榜时注意考生反应,说自己中了的先上家丁控制住,让他报出自己中的排位,然后用大笔嫁妆栓住未来的进士,称为榜下捉婿,这种是实在没有门路的办法,也就没法挑挑拣拣了。

第二种情况下,有蔡确当了宰相冯京的女婿,后来蔡确也当了宰相;又有蔡京他弟弟蔡卞,被时任参政王安石安排为二女儿的夫婿。在某个穿越世界线里,韩大锤礼部试过关,再考了殿试第九拿个货真价实的进士及第,考完就娶了王安石二女儿,后来还跟蔡卞辩经辩的他哑口无言,还把他哥蔡京泼上谋反的脏水弄进大狱折磨到精神失常,把蔡卞也连累得远窜三千里,可谓是终极NTR了。

第三种能捡漏的都是些常年多次考试终于上岸的幸运儿,体貌特征跟年岁都不考虑,求的就是指望未来的进士女婿在必要时帮上一手。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纯属于现代人看了太多影视剧、小说后比较天真无邪的想法。

一、基本不存在皇帝、朝廷不知道状元结婚与否或者状元隐瞒而赐婚的可能

以明代为例,报考科举的考生必须向州或县衙提交个人档案信息,本姓乡里亦须举荐保证其符合报考条件,然后经州县相关衙门审核无误后再上报至行省(布政司),考生才能获取到省城参加乡试的资格。

查《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会试录》、《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乡试录》等资料,你就会知道,在明代考科举,至少从乡试起,你的详细档案就被官府记录在册了,这些信息在古代称为“家状”,即使皇帝不知道某状元的信息,朝廷官员也会及时提醒。

明代科举士子的家状主要包括以下信息:

姓名,进士名次,字,排行,治某经,籍贯,年龄,出生月日,父、祖、曾祖三代姓名(有无科名仕宦),父母、祖父母存亡情况,有无娶妻、再娶,原配妻子、继妻姓氏。

应举前是何种学生,如国子生、府学生、府学增广生、州学生、州学增广生、县学生、县学增广生、卫学军生、医生之类(增广生为原定名额外增加者,无廪米)。

该省乡试名次,会试名次。

何种户籍。明代户籍划分较细,有民籍、军籍、官籍、匠籍、富户籍、医籍、太医院籍、南京钦天监籍、灶籍、盐籍等。

家状中对亲属存亡的表述均有特殊称谓:

重庆下——祖父母、父母俱在;
具庆下——父母俱在;
严侍下——母亡故、父在;
慈侍下——父亡故、母在;
偏侍下——继母在;
永感下——祖父母、父母俱亡故。

为直观起见,这里附上正统十年和成化二年的登科录的一部分(仅摘取一甲三名及二甲前几名):

正统十年:

成化二年进士登科录:

现在保存最完整的就是明代的科举资料,其实其他朝代的也有,但残缺太多,其实都与明代较为类似,只是信息相比明代较为简略,比如南宋《宝祐四年登科录》就记载了状元文天祥的个人信息:

二、古代状元的魁龄(即夺魁年龄)较大,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状元为三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并非你们电视剧里看到的风流倜傥、才高八斗的翩翩美少年。

古代士子考科举,要经过层层选拔。宋、元科举制是三级考试,明代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包括科考、乡试、会试、殿试和庶吉士的五级考试体系,要脱颖而出考中进士乃至状元,难度非常大,太多士子皓首穷经一生,连个举人也考不上,甚至无法通过科考,连参加乡试的资格都没有。

ps:科考是指在乡试之下,增加由各省、直提学官主持的作为科举最低一级的资格考试,规定除在京吏典、承差人等由所在衙门保勘和礼部考送外,各省、直的应试生儒,只有科考中式,方能获得参加乡试的资格。而所谓“童生考试”是未入儒学的士人能否成为府、州、县学生员的考试,与科举考试并无直接关系,也不是参加科举必经的一级考试。

所以,古代在二三十岁的年纪考上进士、状元已经非常难得了,绝大多数状元都在三十岁以上。可能是这些年各省常宣传什么“高考状元”,给了大家一种古代状元也是不到二十岁的少年的错觉,或者是各种小说、影视剧中但凡出现状元、进士、书生,必是风流倜傥的年轻人,从而给了你们这样的错觉。

实际上很多状元是四五十的糟老头子,老婆死了再继娶的都大有人在,比如成化十四年的状元曾彦,54岁。

明代276年间开科88科,共有89名状元(洪武三十年南北榜,福建陈䢿先为状元,后废,山东人韩克忠为状元),目前已确知魁龄的有81人,具体情况如下:

20—29岁的25人,占81人的30.86%;

30—39岁的38人,占46.91%,其中38岁的就有8人,接近10%;

40—49岁的14人,占17.28%;

50—59岁的4人,占4.94%。

明代最年轻的状元是费宏,20岁。其次是周延儒,21岁。最老的状元是唐皋,58岁。

而清代最年轻的状元是于敏中、戴衢亨、潘世恩,都是24岁,最老的状元是王式丹,59岁。所以整体上应该比明代年纪更大。

另外,古代人结婚早,二三十岁还没结婚的实在太少了,几乎没有。就是明代最年轻的状元费宏,成化二十三年中状元时也是成婚了的,娶妻濮氏。

实际上我把天一阁藏所保存下来的登科录中的全部状元家状都看了一遍,一个未婚的状元都没有!

三、皇帝赐婚状元?

其实不论状元、进士们年纪几何、成婚与否,皇帝也不太可能管他们的婚事。

状元在一般人看来是天之骄子,但在皇帝眼中真的不算什么。你不就是来参加一次殿试吗?之前皇帝跟你很熟吗?有什么君臣情谊?皇帝为什么要给你赐婚?

实际上大多数皇帝关心的只有勋戚大臣、身边的亲信、太监,文臣的话则是相处时间较长的宰辅、部院大臣,这些人才可能使皇帝偶尔关心一下他们的私人生活。

而状元,实际上也不过是一个刚得到进入仕途资格的官场新人,到底有什么了不得的地方要让皇帝给他赐婚?就凭殿试所写的一份应试文章以及在大殿上相距甚远的一面之缘?

所以皇帝给信任的勋戚重臣赐几个官婢、侍女有可能,甚至给亲信太监赐女人都有可能,但给一个新科状元赐婚、赏女人,几无可能。实际上明中前期的皇帝是非常排斥给文臣赏赐女人的。

比如朱元璋曾怒曰:“凡没官子女,例发功臣为奴,从无与文臣者。”因敕法司治罪。至正德年间,才有明武宗钦赐辅臣焦芳土知府岑浚之妾,焦芳与乃子黄中聚麀(指与儿子共用一女的乱伦行为)。

又比如内臣陈芜,交趾人,以永乐丁亥,侍太孙于潜邸,既御极,是为宣宗,以旧恩升御马监太监,赐姓名曰王瑾,字之曰德润,赏赐不可胜纪。.....且出宫女两人,赐之为夫人。

四、例外

1、前面说的都是科举制非常成熟了的宋、明、清等朝的一般情况,在科举制刚成型的唐朝,风气也比较开放,科举的内容、形式可能都比较灵活,或者说比较粗糙。

据说唐朝还有科举考诗词歌赋的时候,还有考前在长安凭借自己在诗词书画方面的才华造势以闻于皇亲国戚的操作,好像是王维?再加上唐朝风气相对较为开放,以部分唐朝皇帝那奔放甚至有点荒唐的性格,比如武则天、唐中宗、唐玄宗等,还真不排除有这种赐婚的操作。

比如唐朝人记载,时人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登第后有杏园初会,谓之探花宴。宴后于慈恩寺塔下题名,即雁塔题名。又有曲江大会,会前“先牒教坊请奏,上御紫云楼,垂帘观焉。......公卿家率以其日择选东床,车马填塞。

又,最初唐朝科举考试的内容,似乎也并不像宋明清那样纯属应试,考生不必花费十几年、甚至一辈子钻研儒家经典、程朱理学,可能的确有不少进士、状元们非常年轻,未娶妻也很正常,及第后长安当地的官宦之家从新科进士中来选婿求亲也正常,甚至是皇帝看中了谁,一道圣旨赐婚也不是不可能。

2、可能有人会问,如果皇帝非常欣赏某状元,该状元才高八斗、当世无双、貌比潘安、牛逼上了天,在知道状元已经有妻子了的情况下,还是非要赐婚、赐女人怎么办?

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因为某种原因强行赐一女子(比如一些人喜闻乐见的皇帝最宠爱的公主)为其正室妻子。

在一般情况下,古代非常注重礼法伦常,尤其是宋、明、清等朝,儒家礼制发展到了扭曲人性的程度,皇帝实在不太可能做出这种事,反正我没听说过这样的实例。

但明清的皇权达到了历史巅峰,如果非要这么干,或许也能干成,大约是先迫使其和离了再结婚。

历史上也有类似的情况,虽然不是赐婚给状元。比如东晋时代的王献之,先与其原配郗道茂离婚,然后与简文帝之女新安公主司马道福再婚。

至于王献之是被公主逼婚还是为了富贵抛弃糟糠之妻,这里就不去纠结了,我个人认为王献之是为了富贵主动与原配离婚的,以东晋这虚弱的皇权以及新安公主的实际地位,出身世家大户的王献之不太可能被其逼迫。

总之,我只是想说明可以有这种操作。

还有一种情况,皇帝赐宫女、官婢给状元做小妾。实际上也很少皇帝这么干,但相比上面,这还算是比较正常的操作了。如果皇帝真赏赐个女人做小妾,状元喜滋滋地接受就是了。比如前面提到的武宗赐给焦芳一官婢,结果焦芳与儿子焦黄中父子俩聚麀。

当然也不排除某些妒妇、悍妇坚决不准丈夫纳妾。那皇帝大概就要收拾她了。

比如《万历野获编》记载的:“又若近日新安汪司马长君无疆,为妇陆氏所妒,至刑厥夫为阉人”,晚明名臣汪道昆的儿子汪无疆,其妻子陆氏非常妒悍,为了避免丈夫纳妾,干脆一刀阉了汪无疆。

又比如该书记载的,成化朝礼部致仕左侍郎杨宣的妻子王氏,也是非常妒悍,杖杀侍婢十余人,杨宣拿她完全没办法,东厂把这事报告给了宪宗,宪宗亲自为其做主,把王氏打了一顿。杨宣这才得以纳了一妾,生下一子,但王氏仍然本性不改,杨宣只好把儿子藏在邻居家以保全其性命。

礼部致仕左侍郎杨宣妻王氏,素妒悍,杖杀侍婢十余人,宣不能制。东厂上其事,命逮治,刑部拟赎如律,宣则赎杖仍致仕。上曰:王氏虽命妇,例应纳赎,但肆意残酷,仍命刑部杖之五十,使知所儆。此成化末年事也。此例若行于今,足使士绅之妻惭惧不敢恣,但恐贵臣如杨宣,隐忍不敢发耳。
......历宪宗朝,甚被眷注,上作连环诗以赐之,以今官致仕。归家后,妾生子,匿之邻家,其妻又来搜之不获,子始得全,此其妻被杖以后事也。

个人公众号:【明天明史明实录】

翻译、解读《明实录》,长期连载更新!

以及研究以明朝历史为主的各类文史问题,分享个人所收藏的各种电子资源。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

user avatar

这说的不就是陈世美的故事吗?

不管皇帝赐你的是谁,都不可能成为你的偏房,所以如果你之前已经有婚配而又不愿意休掉的话,那么皇帝就会作罢。你也就从皇亲国戚的待遇变成了一个普通官僚。

所以才有了陈世美这种人。大部分人不听戏,可能并不知道陈世美到底犯的是什么罪,按说古代可以娶不止一个老婆,所以即便变心好像在古代也是在伦理允许范围之内的。陈世美就是你说的再中状元以后皇帝要赐婚,但他不愿意,因前面有妻子而拒绝皇帝从而沦为普通官僚,所以他隐瞒了婚史说自己没结过婚。成功的成了驸马。后来秦香莲来找他,他居然想杀人灭口。然后才有包公来断案,最后铡陈世美。请注意包拯最后铡陈世美的罪名是欺君枉上,并不是变心脚踏两条船。变心这种事在今天都不在法律制裁的范围内,更不要说封建社会。但你本来有老婆,你说自己没结过婚,而且是跟皇帝说,这是欺君的大罪。

user avatar

高中状元,并娶皇帝的女儿,是农民在田头休息时的幻想。其实《铡美案》根本就不可考。这种思路,今天还有,就是:考到上海或者北京去,娶一个当地独生女。这时候没考虑到漂亮,只是想要皇室户口,住京城的大房子。我只是讲这种普遍误会的思想来源,至于考古,其他回答讲得很清楚了。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大体来说是两个方面,科举制度的发展;具体朝代的婚恋观(尤其是女性的贞洁的问题,男性忠贞的问题)。

1、科举的发展

科举是隋唐开始形成的。明朝以后开始固化,形成了以八股为特征的选拔制度。

科举分为文武两个方面,状元也有文武两个,不过一般来说只有文的有状元。科举制度总共有1300多年,文状元总共有596人,平均2年多(更正)才出一个。

是否有状元成为驸马,只能从唐朝开始观察。历史唯一的一个状元驸马是叫郑颢。

郑颢(817年~860年),活了44岁,字奉正,郑州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县)人。唐宪宗朝宰相郑絪之孙。

郑颢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状元驸马,创造了中国历史一个奇迹。

当时,郑颢已有婚约在身,打算中状元后,迎娶卢家千金。唐宣宗正在为万寿公主招聘驸马。白居易堂弟、同平章事白敏中,看见郑颢面目俊秀,遂向皇帝推荐。于是,唐宣宗看中年轻英俊的郑颢,非要将自己心爱的长女万寿公主许配郑颢。

其时,郑颢已经亲赴婚楚州(今江苏淮安市),将娶卢氏。车架行至郑州,为白敏中所发的堂帖追回。宣宗为其完婚,拜驸马都尉,成为历史上独有的“状元驸马”。卢氏那个就退婚了。

一说是,卢氏那边当了偏房,也就是妾室。

郑颢结婚的时候32岁,老婆万寿公主才15岁。结婚后,郑颢很不爽,万寿公主为人骄纵,又不修妇礼,更不懂的关心、体贴家人,经常和郑颢起冲突,两个人婚后的生活十分不和谐,唐宣宗为此经常批评万寿公主,“万寿公主下嫁郑颢,主每进见,帝必谆勉笃诲曰:“无鄙夫家,无忤时事”,又曰:“太平、安乐之祸不可不戒!”。

生活不和谐,自然不能生小孩。

郑颢是44岁的时候死的,是最有名的绿帽驸马。比约瑟公(玛利亚大嫂的老公)头上的帽子还绿。

郑颢死后的第二年,他的大儿子就出生了,之后二儿子接连出生。

郑颢和万寿公主结婚12年,一直都没有孩子,而在他死后的第二年,儿子马上就出生了,其中没问题,你信吗?

2、朝代的更迭

以郑颢为样本来观察,后面的朝代没有再出现过状元驸马,就很好理解。

郑颢本人,结婚的时候都32岁了。这个年龄在古时候孙子可能都有了。按照戏剧等的说法是,郑颢早就跟卢氏有婚姻之实,当时去迎娶只是补办手续而已。

那个时候普遍的10来岁就有婚约。比如李世民跟她的老婆长孙观音婢是娃娃亲。长孙皇后7岁就嫁给了李世民。

第二个,能当状元的人,一般都是抢手货,到了他中状元的时候,早就被人抢走了。要成为状元一般的路径是 童生、秀才、举人三步。童生的时候就有人抢了,到秀才的时候,狐狸精都会来抢(聊斋),举人那都是统治阶级的一份子了,不用缴税的。

因此根本到不了皇帝这一个层次。

同时,后来朝代的皇帝最少在读书人面前是要点脸的。干不出,叫状元休妻这个事。

3、有名的故事

状元当驸马,最有名的是两个故事。

第一、陈世美。

这个范本,是陈世美隐瞒了婚姻的事实。最后陈世美成了渣男的骗婚的代表,最后渣男让包公给铡刀给铡了。

后来民间还有讨论,铡陈世美是不是该用狗头铡。用狗头符合陈世美的身份……

第二、女驸马

女驸马叫冯素珍,最后的结局是很完美的。

应题

最后应下题,皇帝给状元赐婚,状元有妻子,这个妻子是要休掉,或者成为偏房的。

user avatar

真有好货,哪轮得到皇帝

我们以王阳明举例

老王是状元,王阳明从小就聪明

他爹是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十五岁就开始给朝廷上书,天天献计献策,虽然朝廷没有屌他,但是他出名了,大家都知道老王家的那个小王很屌

后来他又跑到边关调研,满朝文武知道小王牛X的更多了……

于是在王阳明仅有十七岁的时候,江西布政参议诸养和把女儿嫁给了他

结婚四年后,21岁的王阳明才考上举人,实际上这个年龄考上举人,已经是天才了

皇帝就是这个时间赐婚,王阳明也已经结婚四年了

何况他还没考上

考了三次之后,27岁的王阳明才考上了二甲七名

也就是全国第十

全国第十都被提前十年抢走了,哪还有公主啥事儿

而且小王第一次考试失利后还被当时的内阁首辅李东阳亲自安慰

王阳明虽然是个例,但是也说明了很多问题

那就是当时的天才少年,早就被各路人马围追堵截

状元哪那么好考的

能考上状元的,无一不是早就出名的人物

基本可以理解为每次考试都是那十几个人在争状元

再加上当时一个举人就会被周围人巴结

何况这些举人中的明星

如果真有什么未婚还有可能考上状元的人物

早就被各路大佬抢走了……

user avatar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状元驸马就是唐朝的郑颢,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25岁考中状元,846年唐武宗驾崩宣宗继位,6年后唐宣宗大中二年,万寿公主选驸马,31岁正担任右拾遗的郑颢被白敏中荐为驸马。

当时状元公郑颢已经和卢氏有婚约,正在赶回去迎娶的路上被追回来了,郑颢对白敏中这搅屎棍十分不满,日后没少告其黑状。

资治通鉴卷249

(三月,以白敏中为司空、同平章事,充招讨党项行营都统)
初,上令白敏中为万寿公主选佳婿,敏中荐郑颢。时颢已昏卢氏,行至郑州,堂帖追还,颢甚衔之,由是数毁敏中于上。敏中将赴镇,言于上曰:“郑颢不乐尚主,怨臣入骨髓。臣在政府,无如臣何;今臣出外,颢必中伤,臣死无日矣!”上曰:“朕知之久矣,卿何言之晚邪!”命左右于禁中取小柽函以授敏中曰:“此皆郑郎谮卿之书也。朕若信之,岂任卿以至今日!”敏中归,置柽函于佛前,焚香事之。

所以不是中了状元能当驸马,而是选驸马的时候恰好碰上了合适人选是个状元而已。有婚约的可以退婚,已经完婚的基本就不会入选了。毕竟如武则天赐死武攸暨发妻后再许配给太平公主当驸马的事历史上也只发生过一次。

user avatar

皇帝赐婚,那一般是要嫁公主的,古代婚嫁讲究一个父母之命,臣下女儿的婚事也不能皇帝直接就拍板。不仅犯规,而且掉份。

真正有志做官的,尤其是状元,几乎不可能愿意当驸马爷。原因在于很少有朝代愿意给驸马实权。就怕驸马借着公主干预朝政和内廷事务。

另外驸马的地位比公主要低,和一般家庭丈夫地位比妻子高不一样,公主比驸马的地位高,而且是高的多(公主天家贵胄,驸马出身再好能跟天子血脉比??)所以,驸马管不着公主,导致公主养面首给驸马戴绿帽的事情,比比皆是。(比如唐朝的高阳公主和房遗爱,辩机和尚)

状元是啥?那是科举重重选拔上来的顶级人才,皇帝想拉拢状元给官给爵给赏赐哪一样不好?

非的给个公主,让状元以驸马的身份挂一辈子闲职当个混吃等死的??浪费人才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哭笑不得的难题,摆在状元和他的家庭面前。皇帝赐婚,这可不是儿戏,尤其还是给状元这样的宠儿。在古代,皇帝的旨意便是天命,抗旨的后果,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所以,当皇帝兴冲冲地将一个他认为“门当户对”或者“看对眼”的女子赐给状元做正妻(或者侧室,看情况)时,而状元心中早已有了那位与他共患难、同.............
  • 回答
    我是皇帝,但皇后不爱我。这话,说出口,连我自己都觉得荒谬,带着一股子孩童般的委屈,又透着中年帝王的无力。寝宫里点着龙涎香,空气中弥漫着若有似无的甜腻,但对我而言,这香气却如同最利的刀子,一下下剜着我早已千疮百孔的心。我叫赵景恒,大庆王朝的第三位皇帝。我拥有这座广袤的疆土,拥有无数的臣民,拥有堆积如山.............
  • 回答
    提到《甄嬛传》里皇后如懿的权谋手段,不少观众可能会想到“纯元故衣”这一经典情节。那么,纯元故衣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皇后如此确信能扳倒甄嬛呢?这背后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触景生情”就能概括的,其中蕴含着深邃的心理操纵和周密的计划。一、纯元故衣的特殊地位:无法逾越的心灵之墙首先,我们得明白纯元在雍正心中的地.............
  • 回答
    好的,这是一个以“皇上看中了我的画像”为开头的详细故事:皇上看中了我的画像我叫沈清,一个来自江南水乡的普通女子。我的名字并非因为才艺出众,而是家母希望我能如清泉般纯净淡雅。我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位饱读诗书的官员,母亲则是一位温婉娴静的大家闺秀。我从小耳濡目染,虽无惊世之才,倒也琴棋书画,样样略知.............
  • 回答
    那年秋天,落叶像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催促着,比往年更快地染上金黄和赤红,然后在风中痉挛着,噼里啪啦地砸在窗棂上。我当时正窝在自己的小书房里,试图用一盏昏黄的油灯驱散这满室的寒意,同时也在试图理清眼前这堆杂乱的账簿。生活本就拮据,勉强维持着一个读书人的体面,偶尔还要补贴一下家里几个不成器的晚辈。门突然被.............
  • 回答
    夕阳的余晖染红了宫墙,也染红了昭华殿内每一个精雕细琢的角落。皇后娘娘,温婉如玉的舒婉,正轻抚着她微微隆起的小腹,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神情。她曾以为,这宫闱之中,她的地位稳如泰山,她的未来一片光明。直到那个隐秘的秘密,如同暗夜中的毒蛇,缠住了她的心脏。皇后娘娘怀孕了,可孩子不是皇上的。这个事实,.............
  • 回答
    皇上终于翻了我的绿头牌。这话若传出去,定是要引起一片哗然。毕竟,我,宋浣,一个在御书房伺候了十数载的老太监,从来只是奉命行事,皇上临幸哪位娘娘,哪个妃嫔得宠失宠,这些事与我这后宫中的一名小小奴才,本该是毫无关系的。可谁能想到,这宫墙深深,红墙黄瓦之下,竟也有这般惊人的意外。我至今还记得那个午后,阳光.............
  • 回答
    父皇,我要娶前朝公主为妻。父皇龙椅上的身影顿了一下,紧接着,殿内传来一声意味不明的轻笑。这笑声不算太大,却足以让在场的诸位大臣心惊肉跳,噤若寒蝉。我跪在殿中央,额头紧贴着冰凉的青石板,只觉得那笑声仿佛直钻骨髓,又带着几分令人不安的嘲弄。“嗯?”父皇低沉的声音在殿内回荡,“说来听听,是哪位前朝的公主,.............
  • 回答
    我怀了敌国皇子的孩子我的名字是艾莉亚,出生在边境小镇——落叶镇。这里曾是我们塞浦斯王国与北方的烈阳帝国之间一道不那么牢固的界线。然而,如今的落叶镇,与其说是界线,不如说是烈阳帝国铁蹄之下的一块伤疤。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我的童年,鲜血染红了我们曾经平静的街道。我以为我的生活会像其他落叶镇的女孩一样,在艰辛.............
  • 回答
    我把皇上赐我的白绫挂断了。那根绫子,就那么静静地挂在屋梁上,月光穿过窗棂,在它光滑的表面投下一道黯淡的光晕。它本该是耀眼夺目的,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圣恩,象征着无上的尊荣。可此刻,它在我眼里,只是一根粗糙的、带着不祥预兆的麻绳,被我毫不留情地扯断,如同扯断了某种宿命。屋外,更漏的声音沉重而缓慢,一下一.............
  • 回答
    我才晋位不久,皇上就驾崩了,我从妃变成了太妃。这话说出来,我自己都觉得荒谬。前一刻,我还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宸妃,在皇上身边浅笑低语,如今,却一夜之间,成了无根的浮萍,孤零零地守着寂寞。晋位那日,皇上亲自为我戴上凤仪冠,那沉甸甸的珠玉,仿佛承载了我一生的荣耀。他眼中满是爱意,许诺我“一生一世一双人”.............
  • 回答
    他笑着对我说,“皇后不能是你。”这句话像一把冰冷的匕首,直插进我胸口,却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戏谑。我抬起头,迎上他那双深邃而又带着几分残酷的眼眸。金色的阳光穿过高大的落地窗,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勾勒出他尊贵的轮廓。他身着一袭象征着王权的黑色锦袍,衣襟处的金色绣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本该是让我感到.............
  • 回答
    陛下,万万不可!臣,满朝文武之首,今日在此,以臣之血肉,以臣之性命,恳请陛下收回成命,三思而后行!陛下您是我们国家的基石,是我们万民的精神支柱。试问,如果您一旦不在,这个国家将何去何从?那些觊觎我大好江山的宵小之辈,会趁虚而入,生灵涂炭。那些心怀不轨的奸臣,会蠢蠢欲动,扰乱朝纲,祸害百姓。陛下您即便.............
  • 回答
    如果说《皇帝的新装》里的骗子,不是骗皇帝本人,而是瞄准了皇后或者公主,那这故事的走向可就得精彩多了,而且,我敢打赌,后果绝对比皇帝丢人现眼来得更棘手。咱们先说说,这骗子如果目标是皇后。皇后啊,那可是后宫里最有实权、最能影响皇帝决策的人。这骗子要是能把皇后忽悠瘸了,那可不是小事一桩。首先,这骗子得下足.............
  • 回答
    中国古代皇位继承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制度,尤其是在皇帝驾崩而没有直系继承人(儿子)或旁系继承人(兄弟)的情况下,选定皇储的方式会更加曲折和特殊。这种情况虽然不常见,但一旦发生,便会引发一场围绕权力展开的激烈角逐,其结果往往取决于当时的政治格局、宗法制度的演变以及关键人物的博弈。首先,我们要明确中国.............
  • 回答
    如果一位皇帝拥有太子胡亥、太后慈禧、皇后吕雉、大内总管魏忠贤、丞相秦桧、三军统帅邢道荣这样的组合,这绝对是一个权臣与野心家环伺的局面,朝政必定鸡犬不宁,天下大乱,而这位皇帝本人则将身处一个极其危险且困难的境地。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阵容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一、 核心权力斗争的剧烈化: 太后慈禧.............
  • 回答
    陛下,您想品尝月亮的味道,这真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宏愿!臣,作为您的御厨,纵是三头六臂,也无法将那高悬于九霄之上的月亮烹饪于碗碟之中。然,臣深知您的心意,并非真的要吞食那冰冷的玉盘,而是渴望体验月光所带来的那份清冷、皎洁、神秘与宁静。臣斗胆,愿为您“烹”一道别开生面的“月华宴”,让您在人间便能领略那月亮.............
  • 回答
    当古代皇帝驾崩,而唯一的继承人尚在娘胎中时,这无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复杂的局面,处理不好可能引发政局动荡甚至内乱。在这种情况下,皇位的继承权通常遵循以下原则和流程,但具体执行会受到当时政治势力、礼法制度、以及实际情况的影响:核心原则:确立“幼主临朝,垂帘听政”的模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即使继承人未出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它触及了明朝灭亡的核心原因之一,并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帝国继承模式下进行审视。如果大明皇帝的继承法能够像奥斯曼帝国那样,即通过更明确的“兄终弟及”或“长者优先”原则,并且能够有效限制宗室的过度繁衍和权力扩张,那么明朝是否能延续到19世纪,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明朝夺门之变前后权力格局的核心。我们不妨抽丝剥茧,细细分析一番。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正统皇帝”指的是明英宗朱祁镇。他虽然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但他是皇帝的身份并没有被废黜。在古代皇权体系下,皇帝的地位是神圣且不可动摇的,除非经过正式的、具有合法性的废黜程序。当时的情况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