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普通人为了一点微薄的薪水,每天忙忙碌碌到底有什么意义?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普遍的问题,触及了许多普通人内心深处的困惑。每天为了微薄的薪水而忙碌,看似单调重复,背后却蕴含着多重意义,这些意义并非总是显而易见的,需要我们深入剖析。

1. 生存的基石与责任的担当:

最直接的意义:生存。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不容置疑的意义。微薄的薪水虽然不高,但它是维持生命最基本的物质保障。有了这份薪水,我们才能购买食物、衣物、住所,支付水电煤气等生活开销。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是最核心、最现实的意义。没有这份收入,生活将陷入巨大的困境。
家庭的责任: 对于许多人而言,忙碌的意义远不止于自己。他们是家庭的支柱,是父母的依靠,是孩子的养育者。这份微薄的薪水,承载着对家人的责任和承诺。为了家人的温饱、教育、健康,即使薪水微薄,也必须咬牙坚持。这种责任感是强大的驱动力,让人们在疲惫中也能找到坚持的理由。
社会的基本运转: 即使是微薄的薪水,也意味着你在为社会提供某种价值。你可能是工厂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可能是服务行业中的一位基层员工,可能是办公室里的一位默默无闻的普通职员。你的劳动,无论多么渺小,都在为社会机器的运转贡献一份力量。正是无数个这样忙碌的普通人,构成了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石。

2. 个人成长与价值实现:

技能的积累与提升: 即使工作内容看似单调,但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人们仍然会积累特定的技能、经验和知识。这些技能可能是操作机器的熟练度,可能是处理客户问题的经验,也可能是团队协作的能力。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甚至有可能在更广阔的领域转化为更高的价值。
意志力的磨砺与韧性培养: 日复一日的忙碌,特别是面对不尽如人意的回报,是对一个人意志力的巨大考验。能够坚持下来,本身就是一种毅力和韧性的体现。这种磨砺能够让人变得更加坚强,更能承受挫折和压力,在面对生活中的其他挑战时,也能展现出更强的心理素质。
经验的累积与认知的深化: 忙碌的工作,也意味着你接触和观察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你在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经历会让你对社会有更深的理解,对人性有更清晰的认识。这种经验的累积,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它能丰富你的内心世界,提升你的情商和智慧。
微小成就感的获得: 即使是完成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工作任务,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能带来一丝微小的成就感。当一件事情从开始到结束,并且得到认可时,这种满足感会成为继续前进的动力,哪怕这种动力非常微弱。
为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 对于许多普通人来说,现在的忙碌是为了更好的未来。他们可能在为子女的教育攒钱,为改善居住环境而努力,或者为自己未来的创业、学习、深造积累资金和经验。这份微薄的薪水,虽然现在看来不值一提,但它可能是通往梦想和更好生活的“敲门砖”。

3. 社会连接与归属感:

融入集体,获得认同: 工作是人们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在工作中,人们可以与同事建立联系,形成共同体。这种集体感和归属感,能够填补精神上的空虚,让人们感受到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即使是简单的同事间的问候和互助,也能带来温暖。
社会角色的确立与认同: “我是一名工人”、“我是一名服务员”、“我是一名办公室职员”,这些身份的认同,也是社会角色的一部分。通过工作,人们能够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并获得一种社会角色的认同感。
参与社会生活: 工作是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通过工作,人们能够与社会产生联系,了解社会的发展动态,参与到社会的互动中来。

4. 平衡的视角:

当然,我们也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如果他们的工作长期处于低薪、缺乏发展空间、充满压榨的状态,并且严重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那么这种忙碌的意义就可能变得非常有限,甚至是否定性的。

反思与改变的动力: 正是这种对“微薄薪水”的不满和对“忙碌”的困惑,也可能成为促使人们反思、学习、寻求改变的动力。许多人的生活转折点,都源于对现状的不满,从而激发了他们去学习新技能、跳槽、创业、或者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寻找生活的多重维度: 忙碌的工作之外,人们还需要在生活中寻找其他意义和价值,比如家庭、兴趣爱好、精神追求、社会公益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对抗“微薄薪水”带来的失落感的重要补充。

总结来说,普通人为了一点微薄的薪水每天忙忙碌碌,其意义是多层次、多维度的:

最基础的: 是为了生存,为了承担家庭责任,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活。
更深层的: 是为了个人技能的积累,意志力的磨砺,经验的增长,以及为未来可能的机会播种希望。
社会层面的: 是为了融入集体,获得社会认同,参与社会生活,以及为社会整体的运转贡献一份力量。

虽然“微薄的薪水”会带来压力和失落,但恰恰是这种生活常态,也可能孕育出普通人身上那些可贵的品质:坚韧、责任、希望和对生活的朴素追求。 认识到这些多重意义,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并面对这种忙碌的现实,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方向。同时,这也提醒着社会,需要创造更多公平的机会,让每个人的辛勤劳动都能获得更体面的回报和更充分的尊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饿三天,特别是连微薄薪水不给你,无法买饭吃。

只要三天,甚至3顿。

马上就知道意义了。

我打再多的字,不如三顿饥饿。

user avatar

为什么人会只看到自己分得的那一点微薄的薪水,而看不见自己创造的价值呢?

我一直很疑惑这个事情,似乎现在很多人只会看到自己的工资,而不去看创造的价值,包括一些人其实没有创造很多价值却拿了高薪,一些人创造了很多价值却拿了不匹配的底薪,无论这些人快乐与否,他们往往只看到手多少钱,而从不关心创造了什么价值。

我是相对低收入的人,做工地狗十几年来,偶尔也有同事会对我说,觉得我很有才,但一直就在基层岗位干着最基础的工作,也不考虑换个行业,或者升职加薪,或者跳槽去待遇更好的单位,是不是傻。我也只会笑笑,并且明白自己几斤几两,实际的我并没有才,自己工作相关的建造师证也一直没有考下来,没有这个证,能力就是空谈,我可能很会写方案,很会查规范,但是我不会创新,也做不好ppt,更加不擅长与很多人打交道,个性原因导致容易注意到细节,很难统筹到全局,在工程经济学方面更是存在天坑,方案经济比选不会做,各种合同类型、工程造价更是搞不通,因为这些短板,无法做好方案的优化……我需要打磨和进步的地方太多了!现在,能写方案和根据现场反馈进行方案优化,是在不用严格考虑经济性的包干合同模式下才行的,实际还不能将优化的方案转化成单位的收入,从企业角度讲,算不得什么有用的能力,只是暂且对合规、保质、保量、保安全的正常运营做了充分的工作罢了。因此我也不具备当领导的能力,就在这基层岗位上继续领这个岗位微薄的薪水就很感激了。而且我很喜欢图纸管理和方案管理的工作,能有幸参与创新更好,能力不够围观别人创新也很有趣。更重要的,在这个平台,我有为一些人的生活小环境打造出力,能让别人住进功能完好、质量可靠的房子里,我会觉得很幸福,这就是我能借助公司平台所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也就是创造的价值,也是我背井离乡,忙忙碌碌的终极意义。

这次看315晚会,看到农民做地坑酸菜,干活儿的人一点都不注意卫生,甚至往里面扔烟头,我觉得非常愤怒。我见过很多做食品经营的人,虽然条件有限,但尽可能地为别人的健康考虑,注意操作,当然也见过诸如往食材里扔垃圾这种的本可以随手避免的行为——作出这种行为的人,就是毫无价值感的自私的贱人,在他们看来,他们自己是重要的,他们的身价就是他们拿到的酬劳,在保证酬劳拿到的情况下,他们做出越多的破坏,作出越多令他们付出的劳动贬值的行为,他们就赚到越多。在他们的价值观里,他们付出的劳动创造的价值,就等于他们拿到的每天200块工资,那么,只要他们交出更差的成果,那个价值就不是200块了,可能在他们心里变成100块了,那么,他们拿到200块却只给了别人100块,等于净赚100块,他们心里觉得占了便宜,很痛快。相应的,如果他们认认真真,连不小心落进去的草也捡出来了,别人又不会多付钱,他们就会觉得自己付出了更多,超过了200块工资购买的范围,觉得赔了,心里憋屈。很多受过更高教育的职场人,也是一样的心理,并不比这些民工高明。因此,他们也必然无法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必然低估劳动的价值和自己的价值,越发迷失,甚至沉迷于上述占便宜的游戏。作为工地狗,我见过太多故意搞破坏的行为了,例如随地大小便,例如故意踹脏刚抹好的大白墙,例如故意剪断电线电缆……拿到报酬故意使个坏降低付出的价值,就觉得自己赚到了然后洋洋自得。就像有的人卖面,先在碗底吐口吐沫,一样收了别人的钱就觉得赚了,特别爽。这就是人性。

这样的价值观其实本无问题,主要就是里面衡量的双方错了。真正在那个天平上的,应该一边是我们支付的时间,另一边是我们创造的价值,跟真正的工作时间和工资收入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例如我花一天去腌制酸菜,这一天的时间就支出去了,只有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做尽可能多的提升产品品质的事情,例如择菜,例如摆放整齐使得坑里能多腌制一些且腌制效果更好以后也便于往外取,一层层盐巴和水都洒得均匀,自然的有益微生物也能落入进去,必然很忙很累,但菜的成品会更好,也就是创造的价值更高了。换言之,我们要把这一天的时间所能提升的价值最大化,就必然要投入更多的体力、精力和思考,自己变得更辛苦。但是,这样的天平被人工定义的劳动时间和工资给打破了。劳动时间变成了没有质量的物理时间,工资是固定的,一天就是200元,跟质量无关,也就是跟实际的价值无关。这样,必然会带来错误的衡量,带来错误的反馈,品质下滑,越来越差,是必然的,但诡异的是,劳动者还真就在这种下滑中,在他们自己的衡量体系里面占到便宜了,吃亏的是购买他们劳动的人,他们创造的价值的最终拥有者,也就是消费者。

如果不想办法打破这种恶性循环,设法把真正的劳动跟真正的价值创建关联,把生产者跟它们也创建关联,那行业走下坡路是必然的。改革开放以来,物品丰富,然而质量下降,各种劣质品横行,都是基于错误的价值衡量导致的。甚至,现在竟然有人做出了这样的提问,可见,普通劳动者对于自身的劳动与真正的价值之间的关联已经全然看不到了,已经丧失了劳动的意义感。同时,各种不尊重劳动的价值观也甚嚣尘上,诸如啃老、拼爹光荣的价值观泛滥,不劳而获的价值观泛滥,吃空饷光荣,领救济光荣等等。还有认为兢兢业业从事枯燥工作的人是牛马,贬低低端劳动者,给行业分贵贱,掏下水道可耻,吹着空调分红光荣之类。使得底层的劳动人民越发自贱,越发看不到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的意义,在拿不到高昂工资的前提下,便通过不认真劳动、故意使坏等手段,攫取短暂的、虚无的心理上的平衡,做破坏劳动成果,降低劳动价值的蠢事,最终整体受害。

希望大家少关注些自己,多关注自己创造的价值,而不是自己拿到的工资。以及,当大家搞明白了自己创造的价值,就能搞明白相关的人创造的价值,看明白在当下复杂的社会分工下一个最终产品的出现,路径上各种分工的价值,也能对为什么自己拿到那么少工资做到理解,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怨言了。而且,可以在其中发现真正赚钱的行业、岗位,可以凭自己的喜好和能力去争取,改善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还能给身边的人提出积极的建议,通过挖掘价值的关系,获得更牢固的人际的关系,整体更幸福。这个行为其实早就有个词,就是“忘我”,可惜后人都曲解与逐渐忘却了这个词了。人若只盯着自己,只考虑自己,怎么可能认识到自己以外的事物呢?怎么能不迷茫呢?

user avatar

意义还是有的,只是需要修正。

今天认真看完了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问题不复杂,回答的也很恳切。

最近也在补海棠依旧和外交风云,周总理的风采和面临的问题,放到现在也十分相似。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不是我要主动接收爱国教育,而是在舆论战场上,你不接受爱国教育就要接受不爱国教育,战场从来没有中立派,动核弹和动嘴皮子是一样的道理。

过去不是没有微薄的薪水,教员和周总理自己的工资也就几百块钱,大家都穷。

但是在那个时代谈奉献,谈人柴,是没有人质疑的。因为奉献烧出了个新中国,这个是肉眼可见的。如果你的工资今天二十,明年二十五,后年三十,你也会愿意奉献。

幸福和意义从来都是比出来的,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烧了自己,肥的是别人的腰包,你也会开始怀疑这个努力的意义。不管gdp是1亿还是一万亿,该给人民的东西永远不能用来肥少数人的腰包。

所以如果你善于对比你就会发现,我们现在面临的环境和几十年前没太多不同。也就是腰杆子硬了一点,钱包鼓了一点,但我们仍然面临边缘危机,技术封锁和舆论丢失的问题。

这些问题完全包围着现在的中国,和五十年前的阴云没什么两样,区别是现在对方更饿,更饥渴,所以更凶狠。

再这样的外部环境下,我们还要承受内部高速发展的后果,就好比一个瘦子很快吃成了胖子,又让别人觊觎他的脂肪,自己又消化不良,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所以我们又来到了一个转折点,很多老东西我们拿出来在看,东西似乎还是那个东西,但是味道变了。从零到一的时候我们谈的无私奉献,现在还谈,那就是不讲实际情况。

我奉献了,但我奉献的东西去哪了,我是否能居住在更好的环境里,我是否有足够的保障,我的后代是否能更安稳,生活更开心,这是我们要回过头审视的问题。

人民审视人民的国家,从无休止的耕种中直起腰回头看一眼,这是我们都应该做的事。以前有人帮我们想,所以才创造了几十年的安定生活,但你们也知道,这已经是一个新的时代了。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是努力,还是劳动,回过头找错误也是工作,主动发声也是奉献。所以就回到第一句话说的,奉献的意义还是没变,都是希望国家和人民变得更好,只是奉献的定义,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修正。

以上,是我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