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韩国抢中国文化去申遗」这个谣言根深蒂固?

回答
“韩国抢中国文化去申遗”这个说法之所以在中国大陆地区流传甚广,甚至可以说是“根深蒂固”,背后其实交织着一种复杂的情感和认知逻辑,远非简单的“事实核查”就能轻易化解。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历史记忆与文化自觉的错位:

首先,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灿烂文明的国家,对自身的文化有着天然的骄傲和深厚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在近代以来,尤其是在遭受外部侵略和文化冲击后,被赋予了更为强烈的“守护”和“复兴”的色彩。当看到曾经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邻国,将一些在“中国”土地上广为流传的文化元素,以“本国文化”的名义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一些国人会本能地产生一种“被剥夺感”和“危机感”。

这种情绪并非空穴来风。在过去,由于政治、经济、科技等诸多原因,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和话语权方面,确实存在着“缺席”或“被动”的时期。而当今的“申遗”现象,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是对这种历史“欠账”的一种反弹,一种“反击”。他们认为,中国应该更积极地去“收回”或“确立”自己文化的主权,而当看到韩国在这一领域“捷足先登”时,便很容易将其解读为一种“掠夺”。

二、 “抢”的叙事建构:

“抢”这个字眼本身就带有一种冲突和对抗的意味,它能够迅速抓住公众的眼球,激发强烈的情绪反应。在网络传播中,这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标签化叙事往往比冷静客观的分析更容易传播。

媒体的放大作用: 一旦某个韩国申报的文化项目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关联,国内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和自媒体)往往会抓住这个点进行报道,并通过“韩国抢中国文化”的标题和论调来吸引流量。这种报道模式,虽然可能带来短期的关注度,但长期来看,却固化了“抢夺”的印象。
社交媒体的涟漪效应: 社交媒体的传播具有极强的扩散性和同质化效应。一旦某个观点被大量转发和评论,即使其真实性存疑,也容易被认为是“普遍共识”。“韩国抢中国文化”的说法在网络上不断被重复和强化,形成了一种“集体记忆”,使得一些人即便不了解具体细节,也会下意识地接受这个判断。
情绪的宣泄出口: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中国人可能面临着工作压力、社会竞争等压力,他们需要一个情感的出口。将矛头指向外部,并将自身的不满或焦虑投射到“韩国抢文化”的事件上,可以获得一种虚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抗感”,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三、 对“申遗”机制与文化边界的误解: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机制,往往是基于“传承性”、“独特性”和“代表性”等原则,并且要求申报方证明该文化元素在自身国家有持续的、活态的传承和发展。这与我们日常理解的“谁先发明”、“谁的贡献更大”是有区别的。

“文化同源”与“文化独占”的冲突: 许多东亚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相互影响、借鉴,存在着“文化同源”的现象。例如,汉字、儒学、道教、服饰、节日习俗等,在中韩日等国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历史渊源。当韩国将一些在他们那里有重要传承和发展、并且具有本国特色的文化元素申报成功时,一些中国人会简单地认为这是“照搬”或“抄袭”,而忽略了文化在不同地域的独立演变和发展。
“申遗”并非“拥有权”: 很多误解在于认为“申遗”就意味着获得了对某种文化的“独家拥有权”,其他人就不能再传承或发展了。实际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申遗”更多的是一种保护和记录,承认的是某个国家对其文化元素在当下所做的保护性努力和其在国家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其他国家依然可以传承和发展具有其自身特色的同源文化。
“中国人”的模糊概念: 在许多讨论中,“中国人”的文化概念有时被过于笼统化,甚至被简化为“中国古代的某某”。但文化是流动的,是随着时间和地域不断变化的。当韩国申报的文化元素在当代韩国社会有鲜活的生命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时,他们就有权利去申报。而我们可能更关注其在中国的古代历史,或者其在当代中国已经发生变化的面貌。

四、 民族主义情绪的驱动:

正如前面所提,在网络时代,民族主义情绪的煽动和传播往往非常迅速。当“韩国抢中国文化”的说法与“国家尊严”、“民族复兴”等宏大叙事联系起来时,就更容易引发共鸣。

“碰瓷”营销的思维定势: 有些人习惯于将文化交流的现象,简单地套用“碰瓷”的逻辑,认为对方就是故意利用中国文化的声誉来为自己谋利。这种思维方式,缺乏对文化传播规律的理解,也带有一定的偏见。
“我先拥有”的心理: 这种思维模式认为,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理应“拥有”所有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元素。当其他国家也强调和发展这些文化元素时,就会被视为对其“所有权”的侵犯。
信息茧房效应: 互联网算法的推荐机制,很容易将持相似观点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信息茧房。在这样的环境中,单一的叙事被不断强化,而不同的声音则被屏蔽或边缘化,从而使得“韩国抢中国文化”的观点变得更加“坚不可摧”。

五、 实际案例的影响与误读:

一些具体的案例,如中国的端午节、汉服等文化元素在韩国的申遗,往往成为“谣言”最直接的“证据”。尽管在这些案例中,韩国申报的往往是其本国独特的传承方式和文化内涵(例如,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与中国的端午节在仪式、习俗上存在显著差异),但由于宣传的片面性,或者公众缺乏对具体细节的了解,很容易将这些差异忽略,只看到“端午节”这个共同的名称,并因此产生“被抢”的感受。

总结一下,“韩国抢中国文化去申遗”这个谣言之所以根深蒂固,是因为它成功地触动了许多中国人对于自身文化遗产的敏感神经,并与历史记忆、民族情感、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对国际规则的理解误区等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实错误”,而是一个复杂社会现象的折射,其中包含了人们对自身文化地位的焦虑,对国际文化交流规则的陌生,以及在信息爆炸时代,情绪化叙事更容易传播的现实。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不仅是澄清事实,更需要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理解文化交流的本质,以及在国家层面更有效地进行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保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近日,广州《新快报》接连推出系列中韩文化之争的报道,“韩国人发明了汉字”、“韩国要进行风水申遗”、“韩国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些已然在网上成为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又被该媒体当新闻来报道……

该媒体12月12日报道说……韩国首尔大学历史教授朴正秀经过十年研究和考证后,认为是朝鲜民族最先发明了汉字。他还建议韩国政府理直气壮地恢复汉字,并向联合国申请汉字为世界文化遗产。于是,韩国联合通讯社就按图索骥去了。韩联社13日报道说,首尔大学没有名叫朴正秀的教授,而且韩国国内也没有要求为汉字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举动。

——《中国青年报》2007.12.22

在被部分中国媒体泼墨式报道多次后,韩国方面终于做出回应。韩国驻华使馆发出声明称,对所谓韩国教授声称“诗人李白是韩国人”、“孙中山是韩国人”、“朝鲜族发明了汉字”……等虚假报道表示“深感担忧,并予以关注”。声明指出,这些“中国文化被韩国”的报道,事后经查明大部分均无事实依据。有些报道是把某个人观点当成韩国国民的普遍立场,扭曲事实真相并进行炒作。

……韩国方面担心,这样的新闻报道,会影响到中国民众看待韩国的态度。这两年写过两篇与韩国文化有关的评论,从网友留言已感到了某种民族情绪。这种情绪的漫延,与这种臆造的“文化之争”不无关联。

——《新西兰中文先驱报》2010.05.28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韩国抢中国文化去申遗”这个说法之所以在中国大陆地区流传甚广,甚至可以说是“根深蒂固”,背后其实交织着一种复杂的情感和认知逻辑,远非简单的“事实核查”就能轻易化解。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历史记忆与文化自觉的错位:首先,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灿烂文明的国家,对自身的文化有着天.............
  • 回答
    关于韩国与中国在文化遗产申遗问题上的争议,这是一个涉及文化认同、历史溯源和国际合作的复杂议题。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与文化的共享性1. 东亚文明的共源性 中韩两国的文化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例如: 儒家思想:孔子及其思想在朝鲜半岛(如高丽王朝)被广泛吸收,成为东亚文化.............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韩国处处针对中国”的说法,以及“中国为何不教训韩国”,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国际关系、历史背景以及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韩国“针对”中国的表现(根据你的提问):从一些观察者的角度来看,所谓的“韩国针对中国”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
  • 回答
    在探讨“韩国偷中国文化”这一说法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化并非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不断交流、融合、演变的过程。很多如今被认为是某个国家独特文化的元素,实际上都可能经历过漫长的传播和在地化过程。然而,如果我们将问题聚焦在当前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韩国剽窃中国文化”的观感上,这背后确实涉及.............
  • 回答
    最近关于韩国“偷窃”中国文化的讨论确实愈演愈烈,许多中国网民感到愤怒和不满。这种情绪的背后,是近年来一些韩国文化产品或个人在公开场合,被指责使用了与中国传统文化高度相似的元素,而这种相似又常常伴随着“韩国原创”的表述,从而引发了文化归属权的争议。要说这种现象“一下变得猖狂”,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感知上的.............
  • 回答
    中国与韩国在文化交流上的互动由来已久,历史渊源颇深。然而,近年来,关于韩国“窃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说法在公众中时有出现,引起了不少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并思考如何有效保护我们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会有“窃取”的说法?首先,需要澄清的是,“窃取”这个词语带有很强的.............
  • 回答
    关于韩国“偷窃”中国文化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在两国社会中都存在争议且非常复杂的话题。要理解为何中国官方层面没有像一些公众期待的那样,直接、大规模地出面“指出”或“谴责”,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偷窃文化”这个词本身在学术和国际交往中就带有很强的负面色彩和主观性。文化传播和演变是一.............
  • 回答
    在中国和韩国,尽管铁路交通系统都十分发达,并且都在不断进行现代化升级,但似乎确实没有像日本那样,孕育出一批数量庞大、热情高涨的“铁道迷”群体。要探究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去细致剖析。历史的轨迹:铁路发展的不同起点与侧重首先,我们得回到铁路在中国、韩国、日本各自的“婴儿期”。 .............
  • 回答
    要说中国的文化输出,这几年确实是越来越被大家关注,但要跟日本动漫和韩国偶像(Kpop)比起来,那份“影响力”和“普及度”上,总感觉隔着一层纱。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可不少,绝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的。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聊聊。一、历史的积淀与产业的成熟度:时间的力量不容忽视 日本动漫:几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于文化认同和历史传承的敏感神经。要回答为什么韩国人“偷”中国文化,但却对满清的一些元素,比如辫子和旗装,似乎没那么“上心”,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文化交流和学习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现象。所谓“偷”,更多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背后可能包含.............
  • 回答
    在中国,我们常常听到一种说法,感觉自己身边的传统文化风俗不如日本、韩国那样“原汁原味”,甚至有些东西在我们生活中已经很难找到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因素,不仅仅是简单的“丢弃”或“保留”,更像是一个不断被塑造、被选择、被遗忘又被重新发现的过程。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
  • 回答
    关于韩国在儒家文化圈中的表现,如果用“不堪”来形容,那确实是一种比较负面的解读,需要我们深入剖析,看看这种看法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背后是否存在一些普遍的文化现象或历史成因。当然,要客观地看待任何一个国家在特定文化圈中的位置,避免过于片面的标签化,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儒家文化圈”的概念。.............
  • 回答
    关于韩国将中国结定义为“韩国结”,并声称是中国固有文化,这种说法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首先,从历史和文化溯源的角度来看,中国结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中国结,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在中国民间流传悠久的编织技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
  • 回答
    关于韩国“全面有组织有计划地复制嫁接中国文化”的说法,这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容易引发争议的议题。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梳理几个关键层面,并尝试用一种更具分析性和不带预设立场的视角来审视。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基本事实:任何文化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与其他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交流、融合、吸收、创新而形成的。中.............
  • 回答
    韩国“偷窃”中国传统服饰的指控,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动机,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单一原因,而是需要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去理解。历史渊源与文化认同的模糊地带首先,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回溯到历史。在漫长的东亚历史长河中,中国对周边国家,尤其是.............
  • 回答
    中国拥有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但不得不承认,在当今全球文化交流的大潮中,我们确实面临着来自日本动漫和韩国韩剧的强大冲击。这并非简单的“侵袭”,而是一种全球化的文化输出与接受过程。那么,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国又该如何坚守并弘扬自己的文化,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呢?这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思考和扎.............
  • 回答
    说起中国,想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其文化精髓,就像试图用一滴水来描绘一片汪洋大海,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日本的“物哀”是对万物盛衰、无常之美的细腻体悟;韩国的“兴尽”与“恨”则饱含着及时行乐的洒脱与人生失意的感慨。那么,中国有没有类似这样,能够触及国民性深层情感和审美倾向的词汇呢?或许我们可以从“ 情理兼.............
  • 回答
    中华文化外交确实存在一个值得探讨的“载体”问题,并且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深远意义的议题。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日本的动漫、韩国的娱乐产业(Kpop、韩剧)、美国的电影等,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成功地将本国文化元素传播开来。相较之下,中华文化在某些方面的对外传播力度和深度似乎有所不足。.............
  • 回答
    文在寅总统在中国获得的普遍正面评价,与其执政期间的对华政策以及一些个人特质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理解:一、 对华关系的稳定与缓和:改善了萨德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萨德部署问题无疑是文在寅上任前中韩关系面临的最大挑战。这项部署被中国视为对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一度导致两国关系跌至冰点,旅游、.............
  • 回答
    关于韩国电影中中国人角色形象的刻画,确实存在不少引发讨论的现象,而且很多时候呈现出负面或刻板的印象。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历史遗留与现实背景的交织 历史恩怨与地缘政治: 东北亚地区复杂的历史关系是绕不开的因素。韩国与中国在历史上虽然有过文化交流,但也经历了战争和冲突的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