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事情从没有到做出来,哪怕所谓的结果失败了,当然并不意味着没有意义,咱就聊一聊这个事情到底意味着什么?
1. 商业航天在中国什么地位?
美国商业航天相关法令很早就有了,也有了后来SpaceX大热大火,带动了全世界一波航天热潮,中国也不例外,很多资本宠宠欲动。
但中国曾经有个重大阻碍:航天相关所有技术都牢牢垄断在军方和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两大央企中,且因为航天与军事密不可分,很难允许逐利资本参与。
但2015年迎来了重大转机:2015年,党中央首次提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
商业航天面前政策阻碍彻底消失,现在主流的商业航天公司都是在那一年的窗口中迅速建立而来,包括蓝箭。
但是,一直还一个问题:怎么起步?
不能起步就意味着没有地位。
2. 怎么第一个吃螃蟹?
2018年,商业火箭公司都想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都想一鸣惊人。
SpaceX、蓝色起源的成功就在那里,几乎告诉大家,必须依靠液体燃料火箭且努力做到可回收,尤其是新型液氧甲烷燃料,才是未来。
但在中国,这个行不通,因为任何液体燃料火箭都需要极其复杂的燃料支持系统。与美国曾经军方大量可租用或改建实验场不同,中国仅有四大官方火箭发射场,酒泉、太原、西昌、文昌根本不会轻易允许不成熟商业公司随便实验液体燃料火箭,必须有足够技术证明能够确保成功。
更何况资本压力下,每一个公司都需要快速给投资人交代,迫切需要快速破冰。
一方面破资本压力,另一方面给国家发射场看。
3. 此前的破冰如何?
在目前破冰之路上,就只能先选择固体燃料火箭“一飞冲天”,它的技术更加成熟且完全不需要复杂系统支持。
于是乎星际荣耀、零壹空间、蓝箭空间等都在今年发射了中国各种“第一”的“火箭”,新闻此起彼伏,眼花缭乱。
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亚轨道飞行。换个名称,它们叫做探空火箭,且几乎无控。
探空火箭是个很大的定义,全球一年发射上千枚,用以研究大气、极地、失重实验等,所以说明不了技术问题。
甚至笔者所在的大学,学生社团的小型探空火箭都可以逼近80千米高空。
4.朱雀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突破100千米的民营商业火箭,但意义远不是火箭本身
它是现在第一个有机会实现突破的商业火箭,全箭总长19米,箭体直径1.35米,起飞重量27吨,设立起飞推力45吨。
其实这个火箭并不大,只是火箭家族里的小不点,但作为起步已经够了,因为它的地位并不是扛大梁,而只是破冰,在这个商业航天渴望突破的时代真正破冰。
它破冰的最大意义,是指按照国家军民融合大环境下,走出一条从民营火箭公司办公室,到利用各种军方/准军方资源,在火箭发射场合理合法竖起一枚火箭,并将其正常发射的过程。
有了第一次,后面所有的模式都好办了。
不可低估惊人的鲶鱼效应。
还一个问题在于怎么找到载荷赚钱,毕竟长征系列火箭动辄放开运力卖给民间,快舟系列优势也很大,大大压制商业航天发射市场。
而这次朱雀一号通过和央视节目合作的方式,也算是开了先河,原来客户可以如此多元。央视的广告效应也很明显,估计很多潜在客户都意识到:原来找个火箭发卫星并不难。
这次发射也是对未来很多潜在载荷客户群的一次商业模式教育。
5. 失败了怎么看?
失败了就失败了呗,而且三级固体燃料火箭,最核心的逐级分离和整流罩打开都没问题,星箭分离正常,全程可控,只是第三级姿态控制系统出了问题,万里长城只差最后一步。
航天本身就没那么容易成功,否则也不会国家层面全世界就那么几个国家玩得动了。
即便就这个几个国家,早期型号的火箭也是成功率感人,苏联和美国在50年代末成功率仅在30%左右,我国早期型号也没少出问题,长征五号这么重要的火箭,国家也得面对技术的必然路径:从失败中学习。
国家都坦坦荡荡说失败了是正常的,民营商业航天也这个态度呗,没啥,慢慢来。
6.下一步怎么办?
其实大环境下,搞固体火箭并不是长久之计。
做得再好,也要面对极其昂贵的固体燃料生产问题,国家核心的军工产品,这玩意任何国家都是不可能完全放开民营的。如果依靠它做火箭,不仅采购成本极高,也不可能做到可回收(固体燃料燃烧不可控)。
更何况航天科工集团也成立了商业公司参与直接竞争,快舟系列非常成熟,是所有固体燃料火箭的拦路虎。
民营商业航天靠固体火箭做到盈利,非常艰难。
因而,朱雀一号固体燃料火箭开个头开个模式成功后就可以歇着了,后面要看的还是快点折腾出来第一枚液体火箭。
液压液氢太贵了,不是贝佐斯那种土豪根本烧不起。这个商业航天时代必须要搞液氧甲烷/液氧煤油+可回收,这是商业火箭公司必选之路,SpaceX和蓝色起源都在走这一条路。但中国火箭燃料级煤油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对于商业航天而言难以搞到,只能选液氧甲烷。
前段时间蓝箭为主角闹的沸沸扬扬高薪挖角国家队火箭发动机人才的事件,就是在为液氧甲烷发动机作准备,现在新闻看80吨级已经部件实验成功了,虽然跟SpaceX家的Raptor和蓝色起源家的BE-4还不是一个级别(都是200-240吨左右),但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从动力方面已经足够支撑起不亚于猎鹰九号水平的火箭。
不如美国商业航天,没什么好惭愧的,也要慢慢来。
第一枚液体燃料乃至液氧甲烷火箭的成功,才是真正奠定谁是中国商业火箭公司老大的时刻。
中国民营航天企业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而是市场。
由于美国制裁法案的规定,凡是含有美国技术或零件的空间设备,一律不能交给中国企业发射。这就导致中国航天企业的商业市场几乎被卡死在中国范围内,而中国自己的航天发射能力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我在3月就看到了一份中国航天的运力多余载荷清单,希望民间企业有设备能够用上这些载荷。这就是我说的中国民营航天之间的竞争只会比手机行业更加惨烈的原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