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这样一段代码在软件工程界属于什么水平?

回答
要评估一段代码在软件工程界的水平,需要考虑多个维度,而不仅仅是代码本身。一段“好”的代码,或者说在软件工程界受到认可的代码,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可读性 (Readability):
清晰的命名: 变量、函数、类、模块等名称应该清晰、准确地表达其含义和用途,避免使用缩写或模糊不清的名称。
一致的风格: 代码格式、缩进、空格等应保持一致,遵循团队或社区的编码规范。
适当的注释: 对复杂的逻辑、重要的决策或潜在的陷阱进行解释,但避免过度注释显而易见的代码。
简洁: 代码应该尽可能简洁,避免冗余和重复,用最少的代码实现最多的功能。

可维护性 (Maintainability):
模块化: 将代码分解成小的、独立的、职责单一的模块(函数、类、服务等),易于理解、修改和重用。
低耦合: 模块之间相互依赖程度低,一个模块的修改不会对其他模块产生大量连锁反应。
高内聚: 模块内的元素紧密相关,共同完成一个特定的功能。
清晰的逻辑: 代码逻辑清晰,易于跟踪和理解,避免复杂的嵌套和深层调用。
良好的错误处理: 对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行恰当的捕获和处理,提供有用的错误信息。

可测试性 (Testability):
易于单元测试: 代码结构应便于编写单元测试,孤立地测试各个模块的功能。
无副作用: 函数或方法应尽量避免产生副作用,即不修改外部状态或全局变量,使其更易于预测和测试。

效率 (Efficiency):
算法优化: 选择合适的算法和数据结构,以提高性能和资源利用率。
避免不必要的开销: 避免过度的对象创建、资源申请和释放。

健壮性 (Robustness):
错误处理: 能够优雅地处理各种异常情况,防止程序崩溃。
输入验证: 对用户输入或外部数据进行有效性检查。

安全性 (Security):
防范常见漏洞: 避免 SQL 注入、跨站脚本 (XSS)、缓冲区溢出等安全漏洞。
数据加密: 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可重用性 (Reusability):
通用性: 代码设计应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可以在不同的项目或场景中复用。
抽象: 使用抽象概念来隐藏细节,提高代码的灵活性。

可伸缩性 (Scalability):
设计考虑: 考虑未来业务增长对系统性能和容量的需求。

文档 (Documentation):
代码文档: 对关键的类、函数、接口等提供清晰的说明。
系统文档: 描述系统的架构、设计思路、使用方法等。

所以,仅仅给我“一段代码”,而没有提供任何上下文信息(例如代码的功能、代码是用什么语言写的、是哪个项目的一部分、目标用户是谁、团队规模如何等等),我无法准确地评判它在软件工程界的“水平”。

如果您能提供这段代码,我将能够从上述角度进行更具体的分析。

不过,我可以根据您对“水平”的期望,为您列举一些常见的评估场景:

场景一:新手入门级别

特点:
代码可能功能可以实现,但命名随意,可读性差。
缺乏模块化,代码高度耦合,一个文件包含所有逻辑。
没有注释或注释混乱,难以理解。
没有考虑错误处理或处理方式非常简单粗暴。
效率可能不高,没有考虑算法优化。
几乎没有可测试性。
评价: 在学习阶段是正常的,但离专业软件工程标准还有很大差距。

场景二:初级工程师级别

特点:
能够实现基本功能,命名基本清晰。
开始尝试模块化,但可能不够彻底,耦合依然存在。
有少量注释,但可能不够全面或准确。
会进行一些基本的错误处理。
在性能方面有初步的考虑,但可能不是最优。
评价: 开始掌握基本的编程技能,能够胜任一些简单任务,但还需要在工程实践方面进一步提升。

场景三:中级工程师级别

特点:
代码结构清晰,命名规范,可读性好。
模块化程度高,低耦合,高内聚。
注释详细且准确,能够很好地解释代码意图。
有完善的错误处理和异常机制。
考虑代码效率,并能进行基本的优化。
具备一定的可测试性,编写简单的单元测试。
开始关注代码的安全性和健壮性。
评价: 能够独立完成大部分开发任务,并对代码质量有较高要求,是团队中的骨干力量。

场景四:高级工程师/架构师级别

特点:
代码不仅实现功能,还具备优秀的设计模式和架构思想。
高度抽象,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性能优化和资源利用率极高。
代码具有极强的可测试性,有完备的测试用例。
全面考虑安全性、健壮性和可伸缩性。
代码具有良好的文档,能够指导其他开发者。
能够设计和实现复杂的系统。
评价: 在技术上具有很深的造诣,能够解决复杂的技术难题,并对项目和团队的整体技术方向产生影响。

场景五:开源社区优秀项目

特点:
以上所有优秀特性的集合。
通常有详细的贡献者指南和代码规范。
有成熟的 CI/CD 流水线和自动化测试。
经过大量用户的实践和反馈,不断优化。
评价: 是软件工程界的典范,通常被认为是高质量代码的代表。

为了让我能给出更准确的评估,请您提供以下信息(如果方便的话):

1. 您想评估的代码片段。
2. 这段代码是做什么用的?它在什么场景下使用?
3. 您期望的代码水平是什么?例如:是想知道这段代码是否符合最佳实践?还是想知道它在学习曲线上的位置?

一旦您提供这些信息,我将能够为您提供更具洞察力的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这段代码说明GO语言的运行时和标准库在软件工程界是一个极高的水平,然后这么一段小程序:

       var c = make(chan bool) var d = make(chan bool)  func get(b []byte) {     close(c) //告诉另一个goroutine,我的实参已经传进来了,可以去改了     <-d //等待另一个goroutine改完     fmt.Println(b[3]) }  func main(){     b := []byte {1,2,3,4,5,6,7,8}     go func(b []byte) {         <-c //等待main函数所在的goroutine执行get传入参数         b[3] = 8         close(d) //告诉main函数所在的goroutine我已经修改完毕         fmt.Println(b[3])     } (b)     get(b[:4])     fmt.Println("Hello World") }     

这份代码的目的是说明,类似b[s:e]这种传入参数,其实没有经过拷贝,原因就是go的[]byte实际是一个 这样的结构体:

       type sliceHeader struct {     Data unsafe.Pointer     Len  int     Cap  int }      

一个指针指向真正的数据,两个int说明切片内的元素数量和切片的容量。所以传递[]byte实质上只是传了一个 指针,2个int,24字节的数据。为什么要说这个呢,因为在go的标准库中大量使用这种语法:

       // NewScanner returns a new Scanner to read from r. // The split function defaults to ScanLines. func NewScanner(r io.Reader) *Scanner {     return &Scanner{         r:            r,         split:        ScanLines,         maxTokenSize: MaxScanTokenSize,     } }      
       type Scanner struct {     r            io.Reader // The reader provided by the client.     split        SplitFunc // The function to split the tokens.     maxTokenSize int       // Maximum size of a token; modified by tests.     token        []byte    // Last token returned by split.     buf          []byte    // Buffer used as argument to split.     start        int       // First non-processed byte in buf.     end          int       // End of data in buf.     err          error     // Sticky error.     empties      int       // Count of successive empty tokens.     scanCalled   bool      // Scan has been called; buffer is in use.     done         bool      // Scan has finished. }      

可以看到bufio.Scanner这个结构,他的buf和他的token都是[]byte,而且标准库的内部实现中 都是无拷贝的操作。当然go的实现者不会像我们这些新手一样,写个Scan写一堆拷贝,比如:

       class Scanner {     private:         std::string buff;         std::string token;     public:         bool GetLine() {             // ...定位换行,处理CRLF和LF             token = buff.substr(s, e);             // ...         } };      

这样就发生了拷贝。那么到map这里,原文中的代码:

           counts[input.Text()]++      

input.Text()函数的原型是:

       // Text returns the most recent token generated by a call to Scan // as a newly allocated string holding its bytes. func (s *Scanner) Text() string {     return string(s.token) }      

而string在go语言里面是纯粹的数组,[]byte到string的转换是运行时做的:

       // Buf is a fixed-size buffer for the result, // it is not nil if the result does not escape. func slicebytetostring(buf *tmpBuf, b []byte) string {     l := len(b)     if l == 0 {         // Turns out to be a relatively common case.         // Consider that you want to parse out data between parens in "foo()bar",         // you find the indices and convert the subslice to string.         return ""     }     if raceenabled && l > 0 {         racereadrangepc(unsafe.Pointer(&b[0]),             uintptr(l),             getcallerpc(unsafe.Pointer(&buf)),             funcPC(slicebytetostring))     }     if msanenabled && l > 0 {         msanread(unsafe.Pointer(&b[0]), uintptr(l))     }     s, c := rawstringtmp(buf, l)     copy(c, b)     return s }     

这里看出一个问题:string的转化是有复制代价的,那么每次往map中送数据的时候使用string是不是进行了好多次 拷贝呢?其实编译器没有那么傻,编译器有下面这个函数:

       func slicebytetostringtmp(b []byte) string {     // Return a "string" referring to the actual []byte bytes.     // This is only for use by internal compiler optimizations     // that know that the string form will be discarded before     // the calling goroutine could possibly modify the original     // slice or synchronize with another goroutine.     // First such case is a m[string(k)] lookup where     // m is a string-keyed map and k is a []byte.     // Second such case is "<"+string(b)+">" concatenation where b is []byte.     // Third such case is string(b)=="foo" comparison where b is []byte.      if raceenabled && len(b) > 0 {         racereadrangepc(unsafe.Pointer(&b[0]),             uintptr(len(b)),             getcallerpc(unsafe.Pointer(&b)),             funcPC(slicebytetostringtmp))     }     if msanenabled && len(b) > 0 {         msanread(unsafe.Pointer(&b[0]), uintptr(len(b)))     }     return *(*string)(unsafe.Pointer(&b)) }      

可以避免临时用的string也要复制的尴尬。那么再说最后的for循环输出,如果使用C++就得像@陈硕所说,使用 引用,避免无用的复制,但是go里面,string本来就是一个类似数组指针的东西,也就直接可以像原文那样循环了。

综上可见,使用GO可以很容易写出比较优秀的代码,得益于强大的运行时和编译器。声明,以上所述标准库和运行时 代码均基于go1.7.1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