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胡适的“面包自由论”(美国人来了,有面包也有自由)出处何在?

回答
胡适的“面包自由论”并非一个他明确提出并命名为“面包自由论”的理论。更准确地说,这是人们对胡适在不同时期对经济发展和个人自由之间关系的论述的一种概括和理解,尤其是在他与中国共产党就经济发展和自由的论战中,他所表达的观点被提炼成了“面包自由论”这一说法。

“美国人来了,有面包也有自由”这句话,虽然常被认为是胡适的观点,但其最直接的出处并非胡适本人的著作或演讲记录中明确写就的句子。它更多的是一种对他核心思想的概括性转述,尤其是在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状况的分析和对不同制度比较时所流露出的倾向性。

为了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探讨:

一、 胡适思想的核心与背景:

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尤其推崇个人主义、科学、民主和进步。他认为个人的解放和自由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改良主义者: 与激进的革命派不同,胡适更倾向于通过思想启蒙、教育和渐进的改革来实现社会变革。他相信民主制度和法治是建立一个好社会的必要条件。
对苏联模式的批判: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尤其是与中国共产党进行论战时,胡适对苏联式的计划经济和一党专政持批判态度。他认为这种模式以牺牲个人自由和权利为代价来追求所谓的“经济发展”,最终不仅经济发展受阻,自由也荡然无存。

二、 “面包与自由”的论辩背景:

在20世纪中叶,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前后,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争论非常激烈。中国共产党强调“生产力决定论”,认为必须先发展经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面包”),然后才能谈论自由。他们认为自由是资产阶级的口号,是在经济基础不牢固时谈论的奢侈品。

胡适则反驳了这种观点。他认为:

自由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他认为没有个人自由,就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创新和进步的动力,也就难以实现真正的经济发展。缺乏自由的市场竞争、言论自由、学术自由等,反而会压制生产力。
自由与面包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 他认为好的制度设计可以同时实现面包和自由。通过建立法治、保障私有财产、鼓励自由经济和民主政治,人民才能在获得温饱的同时,也能享有尊严和权利。
以牺牲自由换取面包是危险的: 他担心以“先发展经济,后谈自由”为名,实际上是以压制人民权利为手段,即使经济有所发展,也可能只是少数人的利益,而人民整体的自由和尊严被剥夺。

三、 “美国人来了,有面包也有自由”的说法来源推测: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胡适说过这句话,但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对他论述的精准概括,其可能产生的语境和逻辑如下:

1. 与当时中国国民党政府的经济援助联系: 在抗战胜利后,美国对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胡适作为当时知识界的重要人物,可能在公开或非公开的场合,在讨论美国对中国的影响时,以“美国人来了,有面包也有自由”来形容美国带来的影响和价值。这里“美国人”可能代表美国带来的制度、技术和援助。
2. 对比国民党政府和共产党政府的制度: 在与共产党进行论战时,胡适经常以美国等西方民主国家作为正面例子。他可能会用“美国人(的制度)”来代表一种能够同时带来物质富裕(面包)和政治自由的模式,与他所批评的未能做到这一点的制度形成对比。
3. 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理想化展望: 胡适一直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者,他相信中国可以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思想来实现繁荣和自由。这句话可能是在表达他对中国未来能够达到这种状态的期望,而这种状态在他看来,是可以通过美国等国家的经验来借鉴和实现的。

四、 具体论述的体现(非直接引语):

虽然没有这句直接引语,但胡适在许多文章和演讲中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例如:

《自由与情感》: 在谈到自由时,他强调了个人自由对于思想解放和文化进步的重要性。
《非革命的道德》: 他反对以暴力和极端手段来追求目标,强调渐进和道德的力量,这也与他对自由的理解有关。
他在与中国共产党的论战中的文章和演讲: 这是最集中体现他“面包与自由”观点的时期。他会详细分析苏联模式的弊端,强调民主和法治的价值。他会指出,没有自由的“发展”可能只是少数人的特权,甚至是一种新的奴役。

总结:

胡适的“面包自由论”更像是一种对其核心思想的提炼和总结,而不是一句他本人直接使用的特定口号。“美国人来了,有面包也有自由”这句话,是概括了他对西方(尤其是美国)民主、自由经济与物质富裕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赞赏,尤其是在他与共产主义思想进行比较时,所表达的一种理想化的描述或对美国模式的正面评价。 它的出现更多的是在对胡适思想的解读和传播过程中形成的,用一种简洁生动的方式概括了他关于经济发展与个人自由不可分割的观点。

要追溯其“出处”,与其说是寻找一个具体的引文,不如说是理解胡适在其时代背景下,对于中国发展道路、经济建设与政治自由关系的深刻思考和论辩。他坚信,只有在自由的土壤上,才能结出真正的“面包”,并且这种“面包”是属于所有人的,伴随着尊严和权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前段时间工作繁忙,抽出空来考据了一下,特来作答。

首先回答题主的问题,这句话是李达在在批判胡适运动中所写的《胡适反动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一文中的引述。原文刊载于《长江文艺》杂志1955年2月号,后收录于《胡适思想批判(第三辑)》,原文如下(第15页):

胡适本人的文存里有颇为类似的表述,胡适在1947年发表于《中苏日报》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政党》一文中写道:『例如前些日子有人讨论美国与苏俄对峙的两个世界的区别。曾说:“美国给人民一张选举票,苏俄给人民一块面包。”这似乎不是公允的比较论。美国人民未尝没有面包,苏俄人民也未尝没有一张选举票,但这两个世界的根本不同,正在那两张选举票的使用方式的根本不同。』

这句话在中文互联网上流传甚广,目前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这些说法以讹传讹,以致一些正式出版物的作者也误加引用。

一种说法是胡适对吴晗派来劝他留下人所讲,如岳南的《南渡北归3:离别》中(第9页)中所写:

又如台湾陈三井的《舵手與菁英: 近現代中國史研究論叢》中361页中描述:

这两篇文章都以唐德刚的《胡适杂忆》作为参考文献,但是几种版本的胡适杂忆中均无类似表述,似为误引。

另一种说法是对儿子胡思杜所讲,似乎仅见于网络,表述如下:

但是他的儿子胡思杜不愿意随父母南行,他说:“我又没有做什么有害**的事,他们不会把我怎么样。”胡适对他说很有名的一段话:“美国人来了,有面包也有自由;苏联人来了,有面包没有自由;他们来了,没有面包也没有自由。”胡思杜固执己见,胡适夫妇没法,留下一箱细软,乘飞机离开。

这两种说法并无根据,各种细节应属于传播者的添油加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胡适的“面包自由论”并非一个他明确提出并命名为“面包自由论”的理论。更准确地说,这是人们对胡适在不同时期对经济发展和个人自由之间关系的论述的一种概括和理解,尤其是在他与中国共产党就经济发展和自由的论战中,他所表达的观点被提炼成了“面包自由论”这一说法。“美国人来了,有面包也有自由”这句话,虽然常被认.............
  • 回答
    嘿,哥们儿/姐们儿,别急!职业规划这事儿,谁没迷茫过啊? 我当年也是在十字路口站了半天,差点儿原地爆炸。 你现在这感觉,我太懂了,就像站在一个巨大的地图前,上面全是各种箭头,指向不同的地方,你抓耳挠腮,不知道哪个才是你真正想去的地方。先别想着一步到位找到那个“完美”的工作,这事儿没那么戏剧化,更像是.............
  • 回答
    面对造假专利案:专利代理人的职业操守与应对之道在专利领域,大多数从业者都秉持着严谨、诚信的态度,致力于通过合法的手段为创新者争取权益。然而,如同任何行业一样,专利代理领域也难免会遇到一些心怀不轨、企图通过“胡编胡造”专利来牟取不法利益的委托人。面对这类案件,一个有职业操守的专利代理人绝不会随波逐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要回答“现今有没有可比之胡适的人物”,我们需要先理解胡适的独特之处,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胡适是谁?他为何独特?胡适(1891年-1962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极其重要的人物,他集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外交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他的独特之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1.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如何看待历史人物和学术思潮的核心。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反胡适言之有据,挺胡适多从情怀”的现象,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一、 胡适的时代与遗产:历史的复杂性首先,胡适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巨变的时期,新旧思潮激烈碰撞。他本人既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也是一位在多个领域都有深刻影.............
  • 回答
    评价胡适,这真是一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事儿。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道不可磨灭的风景线,既有万丈光芒,也免不了争议的阴影。首先,我们不得不提的是他在文学革命中的作用。他跟陈独秀、鲁迅他们一起,可以说是站在了那个时代思想最前沿的几个人。当初,文言文是大家写文章的“标配”,写起文章来,那叫一.............
  • 回答
    《觉醒年代》中对胡适的呈现:一位复杂而鲜活的“新文化之父”《觉醒年代》作为一部展现中国新文化运动波澜壮阔历史的优秀电视剧,在对历史人物的塑造上,力求还原历史的厚重感与人物的复杂性。其中,对胡适的呈现,可以说是既尊重历史事实,又赋予了人物生命力和时代温度,展现了他作为一位重要的启蒙者、思想家,以及一个.............
  • 回答
    胡适先生提出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中国近代学术界一句耳熟能详的格言。这句格言的提出,在当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强调了科学精神的两个关键要素:创新性和严谨性。 大胆假设(Bold Hypothesis) 指的是在研究过程中,要敢于跳出思维定势,提出新颖、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观点和设想。它鼓.............
  • 回答
    关于大陆出版的胡适文集是否存在大量删节,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总的来说,大陆出版的胡适文集确实在不同时期、不同版本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删节,但其“大量删节”的程度会因具体版本和出版背景而异。为了详细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理解“删节”的背景和原因:在讨论删节之前.............
  • 回答
    关于网上流传的季羡林先生“吐槽”和胡适先生“打牌”的日记内容,我们确实可以在一些文献资料中找到类似的记录或相关背景信息,但要判断其“属实”程度,需要仔细辨析。事情的真相往往比网络传言要复杂得多。关于季羡林先生的“吐槽”日记:网上流传的季羡林先生“吐槽”日记,最常被引用的内容似乎是指他对一些学术界现象.............
  • 回答
    从五四运动的风起云涌,到《自由中国》事件的落幕,胡适先生这位在思想文化领域呼风唤雨的大师,在政治舞台上却屡屡碰壁,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与其说是他“热衷于从政”,不如说是他出于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以及对西方民主自由的信仰,试图将自己的理念付诸实践。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个体在时代的洪流中,往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以及教科书叙事与多元史观之间的张力。要理解为什么胡适这样的人物会在某些语境下被视为正面,同时又可能被贴上“投降派”的标签,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主张以及不同政治立场对他的解读。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胡适”这个名字在历史叙事中可能承载的不同含义.............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社会、文化以及知识分子的角色等诸多层面。将“本朝”与“民国”时期进行对比,探讨为何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如今似乎难以再现鲁迅、胡适那样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公认度的大师级“公知”,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深入剖析。一、 时代背景的根本差异: 民国时期: 这是一个充满剧烈变革、思.............
  • 回答
    “胡适、鲁迅等文豪所说的,就完全正确不可撼动吗?”这个问题,我想我们应该从几个层面来审视。简单地说,答案是否定的。任何时代、任何人的言论,即使是如胡适、鲁迅这般才华横溢、思想深刻的文豪,也不可能做到“完全正确不可撼动”。这并非是对他们智慧的贬低,而是对知识、思想以及历史演进规律的一种尊重。首先,我们.............
  • 回答
    要说胡适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或者一段文字,我想到的不是他那些振聋发聩的政治宣言,也不是他对白话文的执着推动,而是他生活化、接地气的一种态度,一种在细微之处显露的智慧。最打动我的,是他那句著名的“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这句话本身简洁有力,但真正让我反复咀嚼,并在生活中寻找印证的,.............
  • 回答
    胡适先生担任驻美大使期间的演讲,对于塑造美国民意、争取美国对中国的同情以及促使美国对日本产生厌恶感,可以说起到了非常关键且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一、时代背景:美国公众对远东局势的认知模糊与日俱增的疑虑在胡适出任驻美大使(1938年)的那个时期,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
  • 回答
    胡适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多的国人追捧,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现象,涉及他的思想理念、实践行动、历史机遇以及时代背景等多个方面。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思想的引领者与启蒙者:打破旧框框,呼唤新思想 白话文运动的旗手: 这是胡适最为人称道的贡献之一。在当时文言文统治的学术和文学界.............
  • 回答
    胡适先生对知识和学问的态度,以及他与鲁迅先生之间的微妙关系,确实是值得细细说道的。胡适先生一生提倡新文化,推崇理性思考和实证精神,这使得他在与人交流时,有时会不自觉地带入一种“学术评价”的视角。他对很多人的思想和著作,往往会从学术的严谨性、理论的深度等方面进行审视,有时也会不加掩饰地指出他认为的不足.............
  • 回答
    “胡适是二流学者”这个观点,确实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评价。要深入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既要看到支持这一观点的论据,也要看到反对这一观点的反证,并最终形成一个相对全面和 nuanced 的看法。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支持“胡适是二流学者”这一观点的理由和依据:1. 在一些专业领域的“.............
  • 回答
    关于近代几位文坛名家的私德,尤其是徐志摩、胡适、郁达夫等人与“嫖娼”相关的传闻,确实在坊间流传甚广,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辨析这些传闻的真伪,以及如何评价像胡适这样的“为人师表”者,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历史的脉络,并用一种更全面的视角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中国近代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风气确实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