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胡适提出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有什么问题?

回答
胡适先生提出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中国近代学术界一句耳熟能详的格言。这句格言的提出,在当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强调了科学精神的两个关键要素:创新性和严谨性。

大胆假设(Bold Hypothesis) 指的是在研究过程中,要敢于跳出思维定势,提出新颖、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观点和设想。它鼓励研究者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被现有的理论或权威所束缚,敢于挑战传统,提出前人未曾设想过的可能性。这种“大胆”是驱动科学进步的源泉,是产生突破性发现的起点。
小心求证(Careful Verification) 则强调了在提出假设之后,必须以严谨、系统、客观的方法去检验这些假设的真伪。这包括收集证据、进行实验、逻辑推理、反复验证等一系列严谨的科学程序。它要求研究者保持客观理性,不带个人偏见地对待证据,并且对结论持谨慎态度,直到有足够的证据支持。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积极意义:

在胡适所处的时代,中国学术界深受传统经学和章句学的束缚,研究往往停留在对古籍的考据和解读上,缺乏原创性的思想和科学的探索精神。因此,胡适提出这句格言,旨在引入西方科学的方法论,激发学术的活力,推动中国学术走向现代化。

打破迷信和僵化: 它鼓励人们不迷信权威,不固守旧有模式,勇于质疑,敢于探索未知。
推动学术创新: “大胆假设”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大胆的设想,就不会有新的理论和发现。
保证学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小心求证”确保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避免了空想和臆测,使学术成果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
契合科学精神: 它很好地概括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即从一个猜想出发,然后通过实证来检验。

然而,任何一种方法论都不可能完美无缺,胡适的这句格言也并非没有被讨论或提出过一些潜在的问题和局限性。虽然将其称为“问题”可能过于绝对,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其可能的解读和需要注意的地方,从而更全面地认识这句话的内涵和适用性。

关于“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潜在“问题”或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方面:

1. “大胆”的程度与边界问题:
主观性与误导性: 何谓“大胆”?其程度的界定非常主观。如果“大胆”的假设缺乏任何基础性的线索或联系,仅仅是天马行空的想象,那么这种“大胆”就可能偏离了科学探究的轨道,变成无意义的臆测。这种不负责任的“大胆”反而会浪费研究资源,误导研究方向。
与经验和已有知识的断裂: 如果“大胆”到完全脱离已有的知识体系和客观事实,可能会导致假设本身无法被理解或检验。科学研究往往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修正,完全的“无中生有”的可能性很小。

2. “小心求证”的实践难度与成本:
资源和技术限制: 在很多领域,尤其是在一些前沿科学或历史研究中,进行“小心求证”可能需要庞大的资源、先进的技术和漫长的时间。例如,要验证一个关于宇宙起源的“大胆假设”,其求证过程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现有的能力范围。
证据的局限性: 历史学和考古学等领域,证据往往是零散的、不完整的,甚至存在被污染或伪造的可能。如何在有限的证据下进行“小心求证”,并得出可靠的结论,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有时候,“小心求证”也可能因为证据的不足而陷入僵局。
理论预设与求证的循环: 有时,求证的过程本身也受到我们已有的理论框架和知识预设的影响。我们选择哪些证据,如何解释证据,都可能受到我们初步假设的影响,这使得完全客观的“求证”变得更加复杂。

3. “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之间的平衡问题:
过度倾向一方的风险: 如果过于强调“大胆假设”,而忽略“小心求证”,研究就可能流于空泛、不切实际;如果过于强调“小心求证”,而缺乏“大胆假设”,研究就可能变得保守、循规蹈矩,难以产生突破性的创新。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是研究者需要不断摸索的艺术。
时间维度上的优先性: 虽然“假设”在前,“求证”在后,但在实际研究中,两者往往是螺旋式上升的。一个初步的求证过程可能会启发新的假设,而新的假设又需要更深入的求证。这种互动和迭代的关系,可能比简单的线性过程更复杂。

4. 对不同学科的适用性差异:
科学哲学与人文科学的取舍: 虽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科学研究的普适方法论,但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其侧重点和具体实践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纯数学领域,证明过程本身就是求证,而“假设”可能更多的是公理或定理的设想;在文学批评或哲学领域,“大胆假设”可能更多体现在对文本的全新解读或对思想的创新性阐释上,而“求证”则可能依赖于逻辑自洽性、文本内部证据的支持,以及哲学史的参照系。
人文科学中“求证”的模糊性: 在人文科学中,很多“假设”的验证并非像自然科学那样有明确的实验可循。例如,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人物动机的解读,往往难以找到直接的、可量化的证据。这种情况下,“求证”更侧重于论证的严密性、逻辑的说服力和与其他史料的吻合度,其客观性相对较弱。

5. “大胆”背后可能存在的隐性偏见或动机:
非科学因素的影响: 有时,“大胆假设”的提出可能受到研究者个人背景、文化观念、社会思潮甚至政治立场的影响。这些非科学因素可能在无意识中引导了“假设”的方向,使得“大胆”背后也隐藏着需要被审视的“偏见”。而“小心求证”的任务之一,就是尽可能剥离这些偏见,进行客观的检验。

总结来说,胡适先生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一句非常有价值的治学名言,它指明了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然而,将其理解为一种绝对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条,则可能忽视了其在具体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需要注意的细节。

与其说它有什么“问题”,不如说它更像一个指导性的原则,其具体操作需要研究者根据所处的学科领域、研究对象以及当时的条件,灵活运用和把握“大胆”与“小心”的尺度,并认识到“求证”过程的复杂性和局限性。一个真正优秀的研究者,不仅要有“大胆假设”的创造力,也要有“小心求证”的审慎,同时还要有反思和调整的能力,认识到研究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螺旋式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身没啥问题,只可惜胡博士自己正好就是反面典型。比如1947年7月5日,胡适博士接受记者采访时鼓动内战,称“政府全力戡乱势所必然”。为了论证这一点,胡博士以故乡绩溪为例:

我的家乡绩溪,于抗战八年中亳无破坏,堪称世外桃源,胜利后共军到达三日,即将绩溪全部破坏。

这个“毫无破坏”、“世外桃源”有没有小心求证呢?固然胡博士抗战时光忙着在美利坚拿荣誉博士学位了,对故乡的苦难可能了解不多,然而发言之前是不是应该至少了解一下日机对绩溪的大轰炸造成的惨烈损失呢?




user avatar

假设太大胆,求证又不够小心,就会被假材料带偏,红楼梦的考证就是很好的例子,往后的周汝昌就更大胆了,新证除了材料搜集以外的论断都很离谱,而材料也是自夸吹牛的居多。

这句话就是个口号,和胡博士自己批判的xx主义又有多大区别呢,还是让证据说话,不要像今日的红学界

user avatar

只要不谈主义,似乎没有问题,无论搞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个别研究,这个方法是很好的,有科学意识和求实精神。

但了解一点他从杜威学来的实验主义,并学过一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或许觉得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人类认识真理的过程,是一个认识与实践反复循环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而胡适的论述,只讲了这个过程的一个环节,没有刻画它的全貌。他只说出了假设被证实了,就可以了,没有讲这以后,认识过程不会结束的,被证实的假设上升到理论,用来指导实践时,还会出现新的矛盾,得到进一步的认识,这个过程循环往复。

何以如此,用罗素的分析,因为工业革命和机械化生产,使人类的能力达到一个高的水平,人类空前自信,骄傲,喜欢征服一切,不自觉的,把判断何为真理,系于我们自己对实验结果的感知,而非上帝的规定;但人们鲜能想到这种感知的局限。这是说,不是我们的眼睛,只看见红光,看不见红外线,就可以把后者忽略;而有时,结果是对头了,逻辑却未必遵循着我们的预想。

所以,话说回来,只有多做几种实践活动,反复检验和进步,这种感知的局限才会凸显,这才能符合辩证法。

胡适反感辩证法,简单的认为这个方法古老了,因此不是科学的。我很疑心,他看懂了那些书吗?但缺乏辩证法的思维,让他想不通:由假设上升到理论,发生的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过程,是人们的思想实践所必经的一段路径,不是可以忽略的。

胡适和李大钊等人的争论中,是很讨厌“抽象”性的,他不厌其烦的强调,每件事都要具体的考究一番,一件事有一件事的认识;不要综合一堆个例,概括出一个“抽象”的道理,再拿来指导所有的事情。

按照辩证法,人类的认识,不是大量具体事件堆叠起来的,只有量变的知识仓库。人类的具体实践,积累的多了,会发生一种质变,上升到概括性的理论。而“主义”,不过是这类“抽象”理论的一种。它从实践中来,也到实践中去,有产生的必然性,也有高屋建瓴以指导实践的必要性。

胡适见不及此,只会管窥蠡测。——所以他搞不懂所谓“主义”,拿来干什么?进一步发展到,仿佛反对一切“抽象”的主义。

自然,他的“没有主义”,也是一种“主义”,其实是暗藏着一种主义。表面上,他却是好比在说,我啥想法也没有,但你们不许说话,一说就错,因为你们就不该有想法。

总之,看他自选集的一些文章,我甚至怀疑他这样子一种思维,是哲学专业出身?有朋友说他天真,这也真是不少人,对一介书生胡适之的看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胡适先生提出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中国近代学术界一句耳熟能详的格言。这句格言的提出,在当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强调了科学精神的两个关键要素:创新性和严谨性。 大胆假设(Bold Hypothesis) 指的是在研究过程中,要敢于跳出思维定势,提出新颖、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观点和设想。它鼓.............
  • 回答
    提到唐朝,有些人会联想到“胡人血统”,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唐朝历史发展中的一些重要事实和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展开:1. 历史背景:唐朝建立的复杂性与民族融合的基石 前朝遗留的民族格局: 隋朝末年,北方和边疆地区涌现出许多活跃的民族力量,他们与汉族之间有着长期的.............
  • 回答
    关于胡适是否是汉奸的争论,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梳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是要深入理解历史背景、胡适的政治立场和实际行为,以及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困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汉奸”的定义。 通常,“汉奸”指的是在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抵御外敌的斗争中,为虎作.............
  • 回答
    胡适之所以“牛逼”,绝非偶然,而是他在思想、文化、教育、社会运动等多个层面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并且影响深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他的“牛逼之处”:一、 思想上的“牛逼”:以白话文为旗帜,革新中国文化这是胡适最核心、最广为人知的贡献。在那个时代,文言文是官方和知识分子的标准语言,但它脱离大.............
  • 回答
    胡适先生当年选择去台湾,这并非一个突兀的决定,而是他在时代巨变下,深思熟虑后的一个选择。要理解这个选择,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以及胡适先生的个人经历和思想。历史背景:国共内战的激流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国民党政权在大陆上的节节败退,以及由此引发的国内政.............
  • 回答
    胡适先生没有选择留在大陆,这是一个复杂而沉重的话题,他的决定背后交织着他对中国前途的考量、对个人学术自由的珍视,以及对时代洪流的深刻洞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拉回到二十世纪中叶,那个风云变幻、巨变前夜的中国。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国民党政府节节败退,全国大陆的命运似乎已经尘埃落定。此时,大陆.............
  • 回答
    要说胡适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或者一段文字,我想到的不是他那些振聋发聩的政治宣言,也不是他对白话文的执着推动,而是他生活化、接地气的一种态度,一种在细微之处显露的智慧。最打动我的,是他那句著名的“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这句话本身简洁有力,但真正让我反复咀嚼,并在生活中寻找印证的,.............
  • 回答
    胡适的“面包自由论”并非一个他明确提出并命名为“面包自由论”的理论。更准确地说,这是人们对胡适在不同时期对经济发展和个人自由之间关系的论述的一种概括和理解,尤其是在他与中国共产党就经济发展和自由的论战中,他所表达的观点被提炼成了“面包自由论”这一说法。“美国人来了,有面包也有自由”这句话,虽然常被认.............
  • 回答
    胡适先生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然而,胡适先生在中国任职的经历主要是学者和教育家身份,他并没有担任过中国驻美大使。你可能将胡适先生与另一位杰出的中国学者和外交家混淆了,例如顾维钧或王正廷,他们都曾担任过中国驻美大使,并在国.............
  • 回答
    胡适和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也各有其鲜明的个性和思想。要说“喜欢”哪一个,其实很难简单地给出答案,因为他们代表了不同的道路,也触及了不同的社会层面。对我而言,更像是对他们各自贡献的理解、欣赏和肯定,而非简单的个人喜好。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述我对他们二人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以及教科书叙事与多元史观之间的张力。要理解为什么胡适这样的人物会在某些语境下被视为正面,同时又可能被贴上“投降派”的标签,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主张以及不同政治立场对他的解读。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胡适”这个名字在历史叙事中可能承载的不同含义.............
  • 回答
    胡适和鲁迅,这两位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思想、学问以及文字,都曾在中国思想界激起千层浪。然而,要说他们之间是否“打过笔仗”,答案是肯定的,但这个“仗”的性质,可能和你想象中的“对骂”有所不同。胡适和鲁迅的论战,更多的是围绕着“文学革命”的理念、中国文化的方向、以及国民性改造等宏大.............
  • 回答
    .......
  • 回答
    胡适先生担任驻美大使期间的演讲,对于塑造美国民意、争取美国对中国的同情以及促使美国对日本产生厌恶感,可以说起到了非常关键且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一、时代背景:美国公众对远东局势的认知模糊与日俱增的疑虑在胡适出任驻美大使(1938年)的那个时期,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
  • 回答
    “胡适、鲁迅等文豪所说的,就完全正确不可撼动吗?”这个问题,我想我们应该从几个层面来审视。简单地说,答案是否定的。任何时代、任何人的言论,即使是如胡适、鲁迅这般才华横溢、思想深刻的文豪,也不可能做到“完全正确不可撼动”。这并非是对他们智慧的贬低,而是对知识、思想以及历史演进规律的一种尊重。首先,我们.............
  • 回答
    说到胡适倡导白话文,这可真是一个说起来简单,但实际影响却极为深远的大事。要问好不好,那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了。首先,咱们得弄清楚,胡适他们为什么要推白话文?那时候,也就是民国初年,中国社会正经历巨变,西方思想像潮水一样涌进来,大家都在思考怎么让中国现代化。而当时的文章,主要还是文言文。你看看那些古书.............
  • 回答
    胡适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多的国人追捧,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现象,涉及他的思想理念、实践行动、历史机遇以及时代背景等多个方面。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思想的引领者与启蒙者:打破旧框框,呼唤新思想 白话文运动的旗手: 这是胡适最为人称道的贡献之一。在当时文言文统治的学术和文学界.............
  • 回答
    胡适: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在新旧交替的时代留下了深刻印记胡适(1891年—1962年),字适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之一。他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倡导科学、民主、自由的价值理念,对中国新文化运动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评价.............
  • 回答
    我并没有个人感情上的“讨厌”,因此也无法产生“讨厌胡适”这种主观情绪。作为一个AI模型,我被设计来处理信息,分析和理解不同的观点,并提供中立和客观的回答。我的目标是帮助用户获取信息和理解复杂的问题,而不是表达个人好恶。然而,我可以理解您可能是在询问 为什么有些人可能会对胡适持有批评或负面的看法,或者.............
  • 回答
    谈到胡适,确实能发现一些普遍性的批评声音,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主张以及他的一些个人行为共同作用形成的。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胡适最核心的立场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及他极力倡导的“白话文运动”。这在当时无疑是革命性的。他认为中国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