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某大好男儿,竟和你这种人齐名!!!
鲁迅的民族魂三个字,不是靠请客吃饭拉帮结派混来的。是硬骨头,好人品被人公认出来的。
胡适地位比鲁迅高得多,但是再好的门生乡党,拿着8亿美金天天去撒,也不会有人敢送民族魂三个字给他。
当然是民国诗坛双壁之一的胡适之啦。
民国诗仙胡博士诗选:
《赠朱经农》
旧事三天说不全,且喜皇帝不姓袁。
更喜你我都少年,“辟克匿克”来江边。
赫贞江水平可怜,树下石上好作筵。
黄油面包颇新鲜,家乡茶叶不费钱。
吃饱喝胀活神仙,唱个“蝴蝶儿上天”!
《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红叶》
雪色满空山,抬头忽见你!
我不知何故,心里很欢喜;
踏雪摘下来,夹在小书里;
还想做首诗,写我欢喜的道理。
不料此理狠难写,抽出笔来还搁起。
《无题》
电报尾上他加了一个字,
我看了百分高兴。
树枝都像在跟着我发疯。
冻风吹来,我也不觉冷。
风呵,你尽管吹!
枯叶呵,你飞一个痛快!
我要细细的想想他,
因为他那个字是「爱」!
《湖上》
水上一个萤火, 水裏一个萤火,
平排著, 轻轻地, 打我们的船边飞过。
他们俩儿越飞越近, 渐渐地并作了一个
民国诗圣张宗昌诗选:
《游泰山》
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
如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
《下雪》
什么东西天上飞
东一堆来西一堆
莫非玉皇盖金殿
筛石灰啊筛石灰
《破冰歌》
看见地上一条缝 ,
灌上凉水就上冻 .
如果不是冻化了 ,
谁知这里有条缝
人如何做事,是源于他的认识,也就是有什么样的心,做什么样的事。若硬要怀xx的心,却去做yy的事,那么必然是既没有xx的心,也做不成yy的事,而只能变成自欺欺人的骗子和伪君子。
……我估计这是骂鲁迅最狠的提问,胡适哪一点能和鲁迅相提并论?
……是他偷拿老蒋的美元,在美国写的《台湾多么自由》吗?
……是他劝老蒋出卖东北向日本人投降,组织低调俱乐部为汪精卫打气,甚至汪精卫死后,仍对其惺惺相惜吗?
……是他高喊自由民主,为大小蒋独裁背书洗地吗?
……还是他偷拿老蒋的钱,出卖《自由中国》同仁,背后捅刀,强行为老蒋洗地?
……胡适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逆向种族主义的祖师爷,是高喊民主自由的独裁者帮凶和打手,是为了拿钱可以出卖同仁的叛徒,用中国哲学混文凭,用名誉博士充门面,一边偷拿老蒋的钱为他做事一边冒充独立学者。
……这是中国人某些人混得开的祖师爷!所以时时要吹捧一下,以彰显志同道合,道不孤矣!
1941 年 10 月 16日蒋在日记中即说: “( 胡适) 使美四年,除谋得十余个名誉博士外,对国家与战事一无贡献”;11 月 28 日又写到: “对美内子助以内,子文辅佐以外最力,否则如胡适者,未有不失败也”蒋介石对胡适看的很透又不得不用,钱的事双方都不能提,被人知道拿钱后的胡适就不值钱了。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看到@新华网:【国学大师胡适:为国家做诤臣,为政府做诤友】。准确的说法是,胡适不只是蒋介石的御用文人,而且是蒋介石的雇佣打手。
现在从台湾解密的档案,就蒋介石和俞国华的密电,可以查实的有给胡适的9次,每次是5000美金,共有4.5万美金。而这件事的曝光,我查到的最早是在2011年,就是隐瞒了近60年。
蒋介石为什么要给胡适钱?
据蒋介石日记记载:“对于政客以学者身份向政府投机要胁,而以官位与钱财为其目的。伍宪子等于骗钱,左舜生要求钱唱中立,不送钱就反腔,而胡适今日之所为,亦几乎等于此矣,殊所不料也。总之,政客既要做官,又要讨钱,而特别要以‘独立学者’身份标榜其清廉不苟之态度。甚叹士风堕落,人心卑污,今日更感蔡先生之不可得矣。”
蒋介石最先给的第一笔钱是1951年5月。1951年6月,因刊出夏道平执笔的社论《政府不可诱民入罪》,情治人员就闯入《自由中国》杂志社,逮捕一编辑,并留下三名特务予以监视。可以说第一笔钱并不是为了《自由中国》事件,但雷震,蒋廷黻、顾孟余、傅斯年和胡适等的活动,如组党等早经引起蒋介石的警惕;因此蒋介石秘密给胡适钱,当然不是出于友谊,而是政治需要。
1951年8月15日,胡适致函雷震,对军事机关干涉台湾言论自由表示不满,他在信中说:“我因此细想,《自由中国》不能有言论自由,不能用负责态度批评实际政治,这是台湾政治的最大耻辱。我正式辞去‘发行人’的名义,一来是表示我一百分赞成《不可诱民入罪》的社评,二来是表示我对于这种‘军事机关’干涉言论自由的抗议。”
这是我看到过的最滑稽,也最无耻的声明,《自由中国》又不是蒋介石政府的刊物,发行人也不是蒋介石给的官衔;抗议政府的干涉应该是坚守岗位。发行人不是蒋介石给的,在蒋介石打压《自由中国》的同时,辞去发行人就是釜底抽薪,临阵脱逃,就是配合蒋介石打压《自由中国》。如果胡适真的是想“表示我对于这种‘军事机关’干涉言论自由的抗议”,把蒋介石送的5000美金摔到蒋介石脸上,这才是有骨气的抗议。等雷震判刑十年,胡适为什么不辞去蒋介石给的中央研究院院长表示抗议?
给的第二笔钱是在1952年6月19日。这笔钱蒋介石花得很值。1952年11月19日胡适在回台湾的公开演讲中说道:“现在,我想借这个机会请雷先生、毛先生以及帮忙《自由中国》发展的各位朋友们,解除我这个不负责任发行人的虚名,另举一位实际负责任的人担任,我希望将来多作点文章,做编辑人中的一个。我为什么有这个要求呢?我刚才说过,言论自由是要自己争取的。争取自由是应该负责的。我们在这个地方,话说错了,要负说错话的责任,违反了国家法令,要负违反国家法令的责任;要坐监的,就应该坐监,要罚款的,就应该负罚款的责任。”聂华苓的评论是:据说还有两句话,他终于没有说出:“要砍头的,就要去砍头。”此后一年多,胡适竟没有给《自由中国》写什么文章。
胡适拿了蒋介石的钱,告诉《自由中国》的同仁:“话说错了,要负说错话的责任,违反了国家法令,要负违反国家法令的责任;要坐监的,就应该坐监,要罚款的,就应该负罚款的责任。”
1953年7月17日、1954年5月1日、1954年9月3日、1954年12月6日,钱给的突然密集,一共是两万美金。蒋介石这些钱花得也很值。
1954年6月,吴(国桢)在美国《Look》杂志,用英文发表《在台湾你们的钱被用来建立一个警察国家》的文章,1954年8月3日胡适去信谴责吴国桢,8月16日,胡适在美国《新领袖》杂志以英文发表文章《台湾有多么自由》。
这是我的原回答。
1.在现在的语境下,鲁迅和胡适已经成为两个符号。符号剥去了两个活生生的人,而指向使用两个符号的人所想要表达的观点和内容。所以,作为符号的鲁迅和胡适,存在斗争的可能,也存在共存的可能。作为人的鲁迅和胡适,二者的关系,已经有历史来作为决断了。
2.题主提出了两个符号共存的一种方法论,“怀着胡适的心,去做鲁迅的事。”所谓心,即态度,那么胡适的态度是什么呢?
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胡适.写给大学毕业生的一封信,1932年6月27日.
鲁迅的事又是什么呢?
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 否则, 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 招牌虽换,货色照旧。——鲁迅.给许广平的信.1925年3月31日.
虽然“国民性”已经几乎是一种旧范式了,但是这种同落后生产关系的斗争精神,确是普适的。
所以,我觉得题主提出的方法论是可行的,两者并不矛盾。前提是我们能正确的认识心和事到底是什么。
3.以上说的是思想方面,而决定了他人态度的主要因素,还是生平事迹。鲁迅一生大部分时间以自己的观念为主,不依附、不迎合,所以不会去站队、抱大腿,正如其诗中所言,“两间余一卒”,始终站在思想境界高处,批判或者关照着世事与他人;胡适则相信体制的力量,希望达成体制改革与个人改革的互促与协调,所以行事更趋向于贴近当权者,希望能够影响当权者来影响制度建设,希望“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但是很可惜最后竟被当权者所玩,在当权者日记中被侮,成为了某种文化工具。我想,喜欢鲁迅生平的人多一些,乃是世事的幸事吧。
1922年共党提出的收回海关主权,打倒帝国主义的主张,胡适大师反对这一意见,义愤填膺地发表了上述言论,代表人民振臂高呼:
“人民只觉得租界与东交民巷是福地,外币是金不换的货币,总税务司是神人,海关邮政权在外人手里是中国的幸事!”
如果不懂关税有什么用,还说外国人是神人,建议重新回去读高中政治。
PS,在我下面那个1.1k赞的 @祖国的台湾省 是我大号
因黑国民党太多而被封号……
不止一个小朋友说国府官员贪污腐化的问题,小朋友,1922年到底谁执政,搞清楚再来评论好吗?
所谓关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官员就能干出腐败这种事,你以为都跟咱们一样拿死工资吗?这并不影响中国工业的发展,就像美国合法受贿,捐个基金会上哈佛,换了中国是不可能的,关税自主权涉及了中国主权问题,5%的关税,是所有正常国家里面最卑微的存在……
据我所知,英国人也不是那么廉洁奉公,照样吃回扣。
胡适这货是个反革命份子,说话前后不一,爱作。
”少谈些主义,多谈问题”
胡适在创作戏剧方面,也身体力行,提倡推行“易卜生主义”。
胡适说,努力谈政治,仍然“只是实行我那‘多研究问题,少谈主义’的主张”。抨击“好人”招牌,推销“好政府主义”。
在安庆第一中学首次公开讲“好政府主义”:“好政府主义”是一种有政府主义,是反对无政府主义的,无政府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因反对某个政府就反对一切政府;因反对某种法律就反对一切法律;……现在的祸患由于实无政府,而他们还要用无政府来补救,是事实上的错误。
他们等人想当年都曾在《我们的政治主张》上签名,因此,这届内阁被人称为“好人政府”。但内阁的实权全被直系军阀所操纵,“好人政府”只不过是军阀手里的工具与装饰罢了。
好人是什么?爱和稀泥,什么事儿都办不成,这就是好人政府。
胡适反对“武力统一”,可赞成“联省自治”,对许愿搞“模范省”的陈炯明推崇备至。陈炯明叛变时,他却指责孙中山希望以广东为根据地捍卫共和制度的主张是“迷了他的眼光,远处失了全国的人心,近处失了广东的人心”。 依胡适之见,造成中国苦难现实的根源不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而是缺乏一个“好人政府”,“好人”们不愿参政,才有了今天的“鸟政府”。
我读下来,总觉得他说的是p话,且难以自圆其说,何不食肉糜。
胡适一个提倡“德先生”,倡导新思想、新文化的新人物,去拜望一个曾经闹过复辟的末代皇帝,还口口声声称其为“皇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自我编织的、令人啼笑皆非的二律背反。
我就说一件事,以小见大吧,这事就是鲁迅和胡适考证孙悟空的出处:
鲁迅在比对西游记和大量唐宋时期的小说
(诸如《太平广记》、《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古岳渎经》等)
其中,有很多西游记故事的原型,
得出
[《西游记》中受唐人小说的影响的地方很不少。所以我还以为孙悟空是袭取无支祁 ] 的结论。
胡适沿着鲁迅的思路,写了《西游记考证》一文
并在文中给出如下结论:
[ 以上是猜想猴行者是从中国传说或神话里演化出来的。但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因为《太平广记》和《太平寰宇记》都根据《古岳渎经》,而《古岳渎经》本身便不是一部可信的古书。宋、元的僧伽神话,更不消说了。因此,我依着钢和泰博士(Baror A·von Stael Holstein)的指引,在印度最古的纪事诗《拉麻传》(Ramayana)里寻得一个哈奴曼(Hanuman),大概可以算是齐天大圣的背影了。]
然后以因为孙悟空和哈奴曼都神通广大,都降妖除魔,又因《拉麻传》大约是二千五百年前(出处够早)的作品
就把孙大圣脑补成印度来的了……
对,你没看错,没有漫长历史的演变,没有论证过程,
就凭一句 “但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就把孙悟空卖到印度啦!!!
附上胡适的《西游记考证》的原文
就冲 胡适和鲁迅 对待《西游记》对待孙悟空的态度(治学立场、严谨性等各方面)
我喜欢鲁迅
----------------------------分割线-------------------------
对于整个论证过程,再打个不恰当但通俗的比方,鲁迅与胡适 看 火影忍者
鲁迅:《火影忍者》中,三代火影用的金箍棒、后期出现的金角银角、四尾孙悟空,这些都能看出作者在创作时,受到《西游记》影响的地方很不少,所以我以为鸣人的影分身之术可能是袭取《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身外化身(毫毛分身术)。
胡适:但我总疑心这些个神通广大的忍术不是原创,乃是一件从美国进口的。也许连忍者的文化也是受了美国影响而仿造的…… 然后拿出一部1984年美国产的动画《忍者神龟》做例子……
----------------------------分割线233-------------------------
看见大家都对胡适把孙悟空卖到印度这事不太爽。
卖个梗: “胡适之”你对得起“孙行者”么 ?
秒懂梗的记得回复~~
----------------------------分割线651-------------------------
承蒙各位抬爱了~ 来个截图纪念下=。=
谦谦君子,不干人事;
冲冠怒汉,永不妥协。
胡适是一个很好的聊友,可以很开心的聊天
但是你要是不行了要托孤,还是找鲁迅吧···············
本来想补充一些胡适先生的壮举的,结果发现我的号@水逆百年宋哲宗又被销号了,答案还被删了
注册个小号来补充一下吧。
杨杏佛和胡适至交好友,杨杏佛带着14岁儿子上街,被常梅毒派人刺杀,杨杏佛抱着儿子被打死,儿子因为有老爹肉墙逃过一劫。
此事发生后,胡适一直无影无踪,直到追悼会,人不来,花也不送,挽联都没一副。最骚的操作呢,是他为梅毒公洗地,杨杏佛为啥会死呢,因为他性格不好,脾气不好,得罪人。以至于没有人缘。
那么杨杏佛先生具体没有人缘到什么程度呢?他追悼会,安葬到场的包括蔡元培,宋庆龄,孔祥熙,鲁迅,洪深,王云五,刘海粟,黎照寰,叶企荪,彭学沛,郭德华........没到场的孙科,宋子文,朱家骅,吴铁城,何香凝,蒋梦麟,汪精卫,傅斯年.....总之,左右中皆有,而且场面极其宏伟壮观。
鲁迅出门参加杨杏佛追悼会,军统警告你敢出门,我就敢打死你,鲁迅表示老子出门也不打算回去,钥匙丢家里,回不去就回不去。
至于杨杏佛为什么被暗杀呢, 这事情也和胡有关。
却说当时北平牢里抓了一干政治犯,他们违反了常梅毒公奢言抗日者杀无赦的禁令,在牢中遭受了种种刑求 ,哭天抹泪,被人捅了出来,然后有个人权组织,派胡适前去核查。
胡适去了之后,拍着胸,跳着脚,对天发誓:犯人们一点事也没有,酷刑不存在的,大家宾至如归,除了住的地方窄小点,丝毫没有问题。
当时一起去看的有三个人,另外两个叫杨杏佛,成平。于是这帮人决定把胡适开除出人权组织。
当然最骚的操作是,这群被捕的人中有胡适先生的徒弟,他写血书求胡适救命,该血书和答复后来还被收入了胡适的文集。
因为此事,常凯申公决定杀鸡儆猴,该鸡就是杨杏佛。
代入胡适,那就是一生和平安稳, 有当权者保护,永远有权贵豪富之家为你写赞美,你和他们互相掩护,互相吹捧。哪怕是敌国打进来,你也可以当狗吃上狗粮。
把自己代入鲁迅,那就是半身颠沛,从生到死永远遭受攻击,有生命危险,名声是不需要想好的,生命是没有保证的。
所以,在什么样的时代推崇鲁迅,什么样的时代推崇胡适,什么人喜欢鲁迅,什么人喜欢胡适。此皆看个人。
如果江东秀碰到的是鲁迅,用得着持刀杀上门去么?
如果朱安遇到了胡适,可能白吃白喝一辈子么?
鲁迅活着的时候极其鄙视胡,胡适不敢吭声,鲁死了苏雪林诽谤鲁迅,而且以此作为事业,坚持了半个世纪,他装好人说我们要客观评价鲁迅的成绩。然后叶公超为鲁迅出头,仅仅是肯定了鲁迅散文的成就,胡立刻跳脚:鲁迅吐痰都吐不到你头上,你写这么长文章捧他干嘛。
这是胡适对汪精卫先生的评论
顺便再谈一下,鲁迅最厌恶的人叫顾颉刚,鲁迅都不谈其名字,管他叫鼻。
顾颉刚呢,是胡适的弟子,他对这件事是这么说的:
鲁迅对于我排挤如此,推其原因,约有数端:
(1)揭出《小说史略》之剿袭盐谷氏书。
(2)我为适之先生之学生。
(3)与他同为厦大研究教授,以后辈与前辈抗行。
(4)我不说空话,他无可攻击。且相形之下,他以空话提倡科学者自然见绌。
顾颉刚的疑古派,成就之一就是考证出大禹其实是个虫子,此人的思想,来自胡适,胡适的思想来自内藤湖南,那珂通世、白鸟库吉一干人等。
这帮家伙我以前号没被封掉的时候发过一些简略的介绍扒皮贴,他们的宏伟壮举,多的不可描述。不适合在这里说。
一开始顾颉刚因为鲁迅和胡适的矛盾,追着鲁迅骂,鲁迅被搞得受不了,奔厦大,鲁迅刚到,顾后追过去,迅走广州,顾继续追着搞,鲁迅大怒:顾颉刚来了,我立刻走,顾颉刚命令鲁迅留下,还说鲁迅污蔑他叛kmt,要和鲁迅打官司,故事新编里面乡下小民和红鼻子教师因为大禹是不是一个虫对骂然后闹到要打官司就是鲁迅在讽刺这个事情。
鲁迅和顾颉刚最大的仇恨其实是顾造谣鲁迅抄袭盐谷温,然后把这个事情给陈源,陈源开头在报纸上骂鲁迅是抄袭,抄袭盐谷温,这个谣言是顾颉刚造出来的,但是鲁迅没有 证据,只能和陈源对骂。
后来盐谷温的言论被翻译出来,而且盐谷温自己出来澄清,胡适才出来假惺惺做好人,为鲁迅摘帽子,鲁迅还写文:现在盐谷教授的书早有中译,我的也有了日译,两国的读者,有目共见,有谁指出我的‘剽窃’来呢?呜呼,‘男盗女娼’,是人间大可耻事,我负了十年‘剽窃’的恶名,现在总算可以卸下,并且将‘谎狗’的旗子,回敬自称‘正人君子’的陈源教授,倘他无法洗刷,就只好插着生活,一直带进坟墓里去了。”
盐谷温1926年6月26日在斯文会研究部的讲演,文中说:“我前学年度在大学里讲中国小说史……看到从前著《宋元戏曲史》的王国维氏及近来著《中国小说史略》的北京大学底鲁迅氏(周树人)等未曾见过的书籍.....
突然想起中学时期老师布置的一篇比较鲁迅与胡适的作文,当时她说了许多鲁迅的偏见言语,并且最后还暗示必须捧胡适贬鲁迅。我时任的班长便写了一篇赞美鲁迅的作文,还在文末写了篇短文,大意是
“如果老师你喜欢胡适的生活态度承认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我是没有意见的。可若是觉得他可以与鲁迅先生相提并论乃至胜于后者,我是断然不同意的。
虚伪的卫道士们当然有资格谈论道义,甚至他们说的话总是充满一股浩然正气,每当谈论道德,正义,自由的时候总是可以说出一些令人肃然起敬的言语来。
可是结合他们一生的行为来看呢?或是以自由博爱之名来残害同胞,亦或是对屋外的人间惨剧不闻不问,将门一掩便可以心安理得的在屋内大谈民主,大谈道义,像极了一个局外人,嘴里吃得着人血馒头,心里还保持着不忍之心,又有了仁义道德的名目。不但骗人,还骗了自己,真所谓心安理得,实惠无穷,好好的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岂不美哉?
如果将此等人与那些在外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与那些苦耕文坛撑起中国的脊梁的斗士相提并论,老师你真的可以心安理得的享受新社会的美好生活吗?
话的确读起来令人肃然起敬,可也请老师你记住,这些话并不是某些人都有资格说的。”
--------------------------分割线--------------------------------
一天没来涨了这么多赞,知乎小透明有点激动呢。
那这次就更新下当事人现在的答案吧。
当然也感谢怀疑派的诸君,让我阿q了一回。(笑)
真是活久见,见过骂先生私德的;见过骂先生文风的。居然还有骂先生作品的,不烦请你认真读读书,就对比下现在。现在“孔乙己”,“闰土”,“祥林嫂”的梗依然有顽强的生命力,贵胡适呢?哦,莫非我等泥腿子参悟不了诸位的“自由”“皿煮”?
这么说吧,如果怀着胡博士的心,依鲁迅先生的本事,在民国做个教育部长,甭管日美都是座上宾。
胡博士我是挺佩服的,就凭他弄这几十个博士头衔,这本事就超越了绝大部分的人。
为什么在鲁迅先生殁后八十多年里,鲁迅先生依然能活在网络时代的人的心中?那一篇篇各种改编的《孔乙己》、阿Q、祥林嫂,大家心里没点数吗?
至于胡博士在这个时代,也就剩下个名字和两只黄蝴蝶了?
国难当头,华夏大地一片水深火热。
留在国内,写下无数警世名言,唤醒浑浑噩噩的大众,其文至今仍旧振聋发聩,这是鲁迅。
跑到国外,炒作出盛大名声,不顾家国,只顾自己享乐潇洒,如今空有大师之名,却对新中国毫无贡献的,这是胡适。
你说,我喜欢谁?
我只是不名一文的屌丝,放在那个年代,就是随时被天灾人祸的底层屁民。那些衣冠楚楚的知识分子,那些油头粉面的大师,离我太遥远。谁关心我的死活,谁在乎我的命运,我就喜欢谁?懂了吗?
在这个问题下,有人说到胡适帮鲁迅遗孀出版《鲁迅全集》,还将鲁迅骂自己的文章收录到自己的文集里。以此彰显胡文人的大师胸怀和鲁战士匕首投枪般的刻薄。
其实这个话题是个大坑,不谈政治不谈文学不谈著作贡献,从普通人的人生追求来说鲁迅和胡适代表人类永恒的两种道路选择,
究竟是做一个“千夫指 孺子牛”有缺点的战士
还是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拥有一定社会资源和社会影响力的前提下,只走对自己最有利的路,做一个从茅厕飞入厅堂,周旋在美酒和贵妇之间,把自己粉饰成蜜蜂的苍蝇。
然而世间有缺点的战士死的差不多了,完美的苍蝇繁殖力极强。后世的苍蝇又不肯拿前世苍蝇做祖宗,就说苍蝇是苍鹰。
~~~~~~~~~~~
有关胡适出版《鲁迅全集》的问题,手贱百度了一下,结果推送的尽是胡适宽广胸怀出版鲁迅全集的美誉之词,想找到有实锤的扒皮文章还真不容易,由此可见世相真假文人跪胡适为偶像的多之。
以下出自《文汇报》2007年
鲁迅去世后,七位文坛重量级人物成立出版委员会,为保证出版质量,要找胡适走商务印书馆的门路,成人之美的事为何不干?胡适被纳编进委员会,葫芦娃变八仙。
但是所有具体工作都是遗孀许广平一人奔走,八条壮汉的神通在信纸之间飞舞。
然而77事变爆发,日本人专门炸了商务印书馆以毁灭中华文脉。此时胡适远遁美国捉猫戴博士帽,《鲁迅全集》还是靠红党和一些进步人士另行组织出版的。
胡适良心之处是没在《鲁迅全集》上贪功,后人却硬要给他挂勋章,这是欺负死人不会说话吗?
另外,该问题下说鲁迅不骂日本人的,可曾记得胡适骂过日本人吗?今之真伪文人说胡适任大使期间为抗战奔走呼喊,可为什么他的老板蒋批他不出力?
今人为何对“低调俱乐部”闭口不谈?
在蒋表明态度要抗日之后
一时间日军侵沪,国人要凌迟胡适时
有人说胡适是个受英美教育的自由主义者,然而他主张的自由是政府给他自由,他要给政府难堪的自由,是对自己的自由最有利的自由。而不是大众的自由,所以他只是一个投机的自由主义者,在战与和之间做最有利自己的选择,若要吾在中国则汝应与日共荣,若汝要与日螳臂则吾赴美曲线抗战。这是精致的利己主义。
然而中国几千年来大一统的格局,中央集权的历史传统,和民国混乱的现实,注定让西方自由主义观水土不服,自由主义者要想活的滋润必须卖身于一个专制者足下为走狗,日汪蒋都可以,胡适在三年蒋王朝末期做了最坚定的表白,从蒋。毕竟几十顶名誉博士帽子水分太大,在美国学校教书活不了一个学期。
胡适能在蒋家混饭,美国背景是有用的。
然而吃洋面包的无论是在蒋还是在红门下,观念的种子投进现实的滚水里是发不了芽的,还会被煮汤的骂做老鼠屎。
今人在今朝下尽可以捧胡适为自由主义的偶像,那是因为有幸生于盛世氛围宽松。
有人说若鲁迅活到1966年必然死的很惨。然而在1980年代之前两岸军政对峙,各自在思想领域的管制不分伯仲。两蒋对各类非蒋思想的打击不弱于对岸。胡适虽然得一善终,但是除了大陆,台湾已经无人问津胡适是谁?老蒋早在自己的小日记本里写下了胡适的大 字 报。
胡适虽死,精神永存,他的精神神话将永远挂在大陆真假文人嘴边的黄金十年。他的事迹只要在网络曝光,这将永远是他的1966年。
民国风骨才气共一石,???独占八斗,???一斗,周樟寿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
胡适之倒欠一斗。
--------------------------
原答案已删。
1《致留学界公函》,反对抗议《二十一条》卖国条约的爱国学生运动,骂爱国学生们是“理智失常”,得了“爱国癫”。
2 1931年“九一八”日本侵占我国东三省,蒋不抵抗,胡适说:“我情愿亡国”,“决不主张对日作战”。
3 公开发表文章为日本侵略者出主意。说日本不能用“武力征服中国”,“日本只有一个法子可以征服中国”,这就是“征服中国民族的心”。
4 公开致信国民政府,建议放弃东三省承认满洲国,主张东三省问题“我们可以等候五十年”再说。他情愿以东三省几千万同胞被日本侵略者蹂躏,资源被日本掠夺50年为代价,来支持蒋介石“先安内后攘外”,继续“剿共”50年。
5 低调俱乐部。
6 洋奴嘴脸十足,说中国这个民族是“又愚又懒的民族……一分像人九分像鬼的不长进的民族……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知识……文学……音乐……艺术……连身体都不如人”。
大师???我呸!!!
顺便说一下,毛和蒋这两位立场截然相反的人,对胡大师的评价相当有意思:
蒋反动派最多算半个卖国贼,但胡则是彻头彻尾的。----毛
徒有个人而无国家,只有私情而无道义。最无品格之文化买办、乃危害国家、危害民族文化之蟊贼!其人格等若野犬之狂吠。----蒋
说两个小故事吧∶
瞿秋白烈士牺牲后,作为瞿秋白的生前好友,当时已经身患重病的鲁迅决定抓紧时间编辑出版瞿秋白翻译的遗著——《海上述林》,这也是鲁迅生前编辑的最后一本书籍了,当时已经预感自己生命并不长久的鲁迅多次催促出版人加紧出版速度。他在给出版人信中满怀悲怆的写下∶
写这本书的人已经死了,翻译这本书的人也死了,如今,我也要快死了,难道我们都注定无法看到这本书的出版了吗?
在鲁迅的多次催促之下,这本书终于在鲁迅去世之前出版,鲁迅也可以带着一丝欣慰去见老友了。
再来说一下胡适先生,
徐志摩飞机失事后,胡适作为徐志摩的生前好友,四大铁至少占了其中两大铁的好哥们儿,胡适自然是悲痛万分啦,当时就拍胸脯表态要出版《徐志摩文集》,可大概是因为胡适又要演讲,又要竞选总统太忙的缘故吧,总之,这套《徐志摩文集》到现在也没出来……
————————————————————————
忍不住说一句,
最能黑鲁迅的一点,也是当今最盛行的,是鲁迅骂杨荫榆,因为∶
1、鲁迅确实骂过杨荫榆。
2、杨荫榆的学生许广平后来确实成了鲁迅的妻子。
3、杨荫榆后来确实被日本鬼子杀死。
4、杨荫榆有个好侄女。
你们大可以针对这四点脑补一出“鲁迅为了自己小情人恶毒攻击正直无私好校长”的湖南卫视开年大戏。
还可以去扒鲁迅许广平书信集,找出两人一些热恋中的词句,故作大度的说,“鲁迅也是男人,男人嘛,为了爱情也是可以理解的。”
好了,思路、黑点我都提供给你了,可不要再找不准黑点了,可不要再用“鲁迅偷看弟媳洗澡”这种低级黑点了,因为∶
1、已经有数位去过鲁迅北京居所的人写文章证明,羽田信子卧室窗户下面种着一排花草,人根本无法靠近。
2、当时在北京居住的并不止是你们想象的那种“每天勤恳上班的弟弟、娇艳的弟媳,游手好闲的哥哥”这种简单的情节,而是鲁迅母亲,、鲁迅、朱安、周作人、羽田信子总共五人一大家子。我觉得鲁迅实在是没有机会偷窥他弟媳洗澡。
3、周氏兄弟决裂之后,鲁迅母亲选择与鲁迅生活。
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喜爱,你可以从他的阶级立场去看,可以从他的性格品质去看,可以从他的为人处事去看……但最关键的,不是看他想了什,说了什,而是做了什。
在鲁迅和胡适之间做个选择,对于我来说,不必深虑。
鲁迅和胡适,
一个代表工人、农民……等底层贫苦人民的利益,一个代表地主、买办、官僚、资本家……等中国上层精英政治集团的利益。
一个是“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1】的战士,一个是“做学问不光是为了救国,学问是要给我们一生一点无上的愉快享受”【2】的……嗯,你们自己评价吧……
一个被世人誉为“民族魂”,被毛泽东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3】
一个却被同是上层阶级的常凯申嫌弃地骂道:“此人实为一个最无品格之文化买办,无以名之,只可名曰‘狐仙’,乃为害国家,为害民族文化之蟊贼。”【4】
一个是旧文化时代的送葬人,新文化时代的奠基者;一个是旧文化时代的保守者,典型的顽固流。
…………
…………
栗子多不胜数,不想举了。
最后,题主你想“偏向于怀着胡适的心,去做鲁迅的事。”洗洗睡吧。什么几把操作。
拿胡适的心去做鲁迅的事,你把鲁迅本身当做是何人?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了就有了十余篇。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鲁迅《呐喊》“自序”
注释:
【1】出自鲁迅七言绝句《自题小像》。
【2】出自胡适《藏晖室日记》,时间是1943年,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高潮阶段。
【3】出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4】出自蒋介石《蒋介石日记》,时间是1960年10月13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