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个人印象,网络上胡适好像有好多认同者(继承者), 鲁迅却没有,为什么?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网络上胡适和鲁迅各自拥趸数量的差异,背后是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思潮以及个体认知层面的原因。下面我将尝试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

一、 胡适的“继承者”为何多?

胡适的思想和行事风格,在现代中国语境下,更容易被塑造和传递为一种具有广泛吸引力的“显学”,从而培养出更多的“认同者”或“继承者”。

1. “现代性”的代言人与“实用主义”的吸引力:
科学与民主的旗帜: 胡适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一位重要的启蒙者,他大力倡导“科学与民主”,这正是中国在20世纪初期走向现代化的核心诉求。这种“追求进步”、“拥抱西方”、“理性思考”的理念,具有普适性和长久的生命力,容易被反复强调和继承。
“有用之学”的价值: 胡适是实用主义的积极倡导者,他强调“为人生而创作”,“做学问要为有用之学”。这种注重实际效果、解决现实问题的态度,在任何时代都具有吸引力,也更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相比于鲁迅深刻的批判和抽象的哲学思考,胡适的“实用”导向更容易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南。
温和、理性、改良的姿态: 相较于鲁迅的激烈批判,胡适更倾向于温和、理性和改良的道路。他提倡“争自由,争平等,争独立”,但并不主张激进的革命。这种“渐进主义”的论调,在经历过社会动荡后,更容易被追求稳定和秩序的群体所认同。尤其是在一些社会思潮相对保守的时期,胡适的温和立场更容易获得接纳。

2. 对“人”的关注与个人主义的传播:
“个人的解放”: 胡适强调“个人的解放”,提倡独立思考、个性发展和自主生活。这种对个人价值和权利的强调,与现代社会日益增长的个人主义思潮不谋而合。网络时代更是个人表达和自我实现的平台,胡适的理念在这里找到了天然的土壤。
提倡白话文与文化改良: 胡适是中国白话文运动的旗手,他提出的“文学革命”口号,旨在将文学从古文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其更贴近大众。白话文的普及,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胡适的思想更容易被普通人理解和传播。网络传播本身就是以白话文为主,这进一步放大了胡适在文字上的优势。

3. “温和派”的历史定位与文化亲和力:
与主流叙事的某种契合: 尽管胡适的思想体系复杂,但他的一些核心观点,如对教育、学术自由、思想开放的强调,在特定历史时期与主流的建国后部分意识形态并非完全对立,甚至在某些方面存在某种程度的“兼容”或被选择性强调。这使得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在公共领域被提及和讨论。
生活化与世俗化: 胡适的许多言论和文章,涉及婚姻、家庭、教育、生活态度等,这些贴近生活的讨论,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亲民,容易引发普通人的共鸣。他的“新生活”理念,也契合了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网络传播的特点与胡适的“标签化”:
易于引用和总结: 胡适的思想,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谈主义”、“我怎样做父亲”、“终身大事,各自做主”等,具有金句体和生活化特点,容易被提炼成短小精悍的“语录”,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和引用,形成“标签”。
“自由派”或“理性派”的形象塑造: 在网络论战中,胡适的形象很容易被塑造成“自由派”、“理性派”、“反思派”等正面标签,而这些标签在当下社会思潮中具有一定拥趸。

二、 鲁迅为何“继承者”相对较少?

鲁迅的深刻、批判性以及他所处的特殊历史语境,使得他的思想传承和传播,在网络时代面临着更高的门槛和更复杂的挑战。

1. 深刻的批判与“不妥协”的姿态:
“反抗的战士”形象: 鲁迅是那个时代最深刻的批判者,他“横眉冷对千夫指”,对国民性、传统文化、社会黑暗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批判。这种“反抗”的精神,虽然在特定群体中能引发强烈的共鸣,但其“尖锐”、“激进”的特质,并不容易被普罗大众所接受,甚至可能招致反感。
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悲观: 鲁迅对人性的黑暗面有深刻的洞察,他的文字常带有沉重和悲凉感。这种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复杂剖析,虽然具有极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但对于追求轻松、愉悦的网络文化来说,可能显得过于沉重和压抑。
“疗救”的艰难与“绝望”的预言: 鲁迅笔下的人物,常常是“病态”的、被时代裹挟的“看客”。他似乎并不提供简单的“疗救”方案,更多的是对民族劣根性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忧虑。这种“艰难”的疗愈过程,与网络上追求快速解决问题、立竿见影的效果的心理不符。

2. 思想的复杂性与“解读”的难度:
多重解读的空间与模糊性: 鲁迅的思想是极其丰富和复杂的,他对现实的批判并非一成不变,其思想在不同时期也有变化。这种复杂性使得他的思想不像胡适那样容易被提炼成简单易懂的“金句”,反而需要深入的理解和辨析。
“启蒙”与“批判”并重: 鲁迅既是启蒙者,更是批判者。他的启蒙是带着批判性的,他的批判更是为了启蒙。这种双重性使得他的思想难以被简单地归类或标签化。尤其是在网络语境下,如果不对其背景和语境进行深入了解,很容易对鲁迅的思想产生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

3. 历史语境的特殊性与“时过境迁”的错觉:
针对特定时代的批判: 鲁迅的许多批判是针对他所处的那个特定时代和特定社会的。虽然其揭露的国民性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脱离了历史语境来简单套用,可能会显得不合时宜或过于激烈。
“战士”的形象与“和平”时代的疏离: 在社会相对稳定和平静的时代,鲁迅“呐喊”式的批判声音,其震撼力和感召力可能会相对减弱。人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温和、平和的方式来讨论问题。

4. 网络传播的“碎片化”与“非理性化”倾向:
鲁迅的“深邃”不敌“浅白”: 网络传播以碎片化、快餐式内容为主,鲁迅文字中那些需要细嚼慢咽才能体会到的深刻含义和复杂情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容易被忽略。相比之下,胡适的某些散文和观点更容易被“拿来主义”地引用。
“情绪化”表达的泛滥: 网络上存在着大量的情绪化表达和站队行为。鲁迅的批判有时会触及一些敏感或不易被大众接受的观点,这可能使得一些人将其极端化,或者将其简单地作为攻击其他观点的工具,而忽略了其思想的整体性。
对“人设”的挑战: 鲁迅的形象并不总是“正能量”或“阳光”的。他有愤怒,有痛苦,有怀疑,甚至有自我怀疑。这种复杂的人性展现,在追求“完美人设”的网络环境中,可能不如那些更温和、更积极的形象容易被“粉丝化”和“继承化”。

5. “继承者”的定义与“粉丝”的倾向:
对“认同者”的期待不同: 认同胡适的人,可能更看重他关于理性、自由、进步的理念,希望将这些理念应用于现代生活,成为其“生活方式”的继承者。而认同鲁迅的人,则更多的是对其批判精神、反思精神的敬佩和继承,但这种继承往往是深刻的、内化的,而非简单的“粉丝”式追随。
“鲁迅热”的周期性: 尽管如此,鲁迅的思想和作品,在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思想变革的关键时期,仍然会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形成“鲁迅热”。然而,这种“热”可能更偏向于对民族命运的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非“粉丝”式的拥趸数量。

总结而言, 胡适之所以在网络上拥趸者更多,是因为其思想中的“现代化”、“实用主义”、“个人解放”、“温和改良”等元素,与现代社会的许多诉求和价值取向更为契合,并且其思想表达方式更易于在碎片化、快餐式的网络环境中被理解、引用和传播。

而鲁迅,虽然拥有深刻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但其思想的复杂性、深刻的批判性和不妥协的态度,以及所处的历史语境,使得其思想的继承和传播在网络时代面临更高的门槛。认同鲁迅的人,往往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和更持久的内在力量,这种“继承”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共鸣,而非大众化的“粉丝”追随。

当然,这并非绝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历史认知的深入,鲁迅思想的价值和意义仍然会被重新发现和强调。只是在当前的网络生态下,胡适的“显学”特质让他更容易获得广泛的认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纵览过二人的著述,就不应该将鲁迅和胡适相提并论,因为两个人根本就不在相同的领域,贡献也完全没有可以比较的地方。所以讨论两人的历史评价,更像是比较咸鱼和奶酪谁更好吃一样,没有意义。

胡适谈不上什么思想家甚至作家。因为在思想和文学领域胡适并没有特别的创见,这一点他和鲁迅是没法比的,更不要论历史领域了,好不容易集中精力去研究《水经注》,也没研究出什么来。


不过,胡适社会地位很高,在他这个地位推荐了很多新思想和拥有新思想的人物,他是一个伟大的启蒙者,这一点不能否认。

鲁迅在文学,思想,历史乃至美术领域都是先驱,这一点我想不需要太多说明吧。

启蒙者和先驱的就是小学老师和艺术家的区别。一个在全民族的蒙昧状态最早亮起了火光,一个举着火把一路披荆斩棘,终于建造起一座城市,这就是两人的区别。

不过作为胡适,有名誉,有地位,站在这个位置不用费太多力气就能完成历史使命,谁不想做?

反观鲁迅,本可舒舒坦坦过完一生,却偏偏要搞什么匕首投枪的飞机,一生树敌无数,肝气郁结,最终半百而夭,收获的不过是穷屌丝的景仰而已。

你觉得这样的人,有多少人愿意仿效?

user avatar

这不是很正常吗?


民国政权的本质是?

优先保障由地主和作为地主儿子的军阀、官僚、买办、月入300至600大洋的精英主义知识分子构成的中国古典乡绅(精英)利益集团之利益的,介于民国以前的皇权民国以后的民权之间的绅权政权。

作为乡绅精英集团的一分子,胡适对绅权民国的国家贫弱、人民痛苦、乡绅精英阶级锦衣玉食的不堪现实的态度是?肯定,认同,享受。

同集团出身的鲁迅的态度是?否定,批判,不甘。


“ 网络上的人 ” 应该不是指抖音、快手用户,而是所谓 “ 精英 网民 ”。

对平凡的 “ 精英网民 ” 们来说,胡适是一个符号,代表了古典精英集团有锦衣玉食、能四手联弹的 “ 美好的 ” 体制、秩序和现实


有否定胡适,肯定鲁迅的精英吗?当然有,但那是能超越 “ 我们精英自己的利、害、损、益 ” 的高档精英。

而这个世界,包括只在意 “ 我们精英自己的利害损益 ” 的 “ 精英网民 ” 们在内的凡人,毕竟是多数。


各位如果有机会逛北大,也可以观察下相距190米的蔡元培像和李大钊像,看看哪一个花团锦簇,哪一个门可罗雀 —— “ 我们精英自己的利益 ” 对相当多、相当多、相当多中国知识分子 / “民族良心” / “法治情怀” 们之立场的决定性,可见一斑。

user avatar

关键是学术弟子。

胡适的研究方法更激进一些,完全西方化,更符合现代潮流。

但是胡适有关坏毛病,太监。学术著作全都烂尾,水平也差。

但是胡适善于政治操作,除了现实政治之外,学术界也是拉帮结派,弟子成群,有很严格的学术政治利益交换。有些其他“大师“的弟子,到了徒孙辈不知不觉就成了胡门了……

鲁迅在文艺界朋友多,帮助后辈多,但是不拉帮结派,这些朋友后来都是自立门户。

郭沫若也是一样,当技术官僚。你以为为什么那么多大师,就追着郭骂吗?人家一中科院院长不混你文艺界,没拉帮结派,骂他没风险啊。骂别人比如文革整人几位,小心人家弟子是你上司或者批你基金申请的大佬……


最后一个大家都知道,文艺界现在当鲁迅给屁民出头?你还想不想拿钱啊?有人当鲁迅你养他啊?

user avatar

我的心理路程是:

一、先佩服鲁迅。

二、然后觉得,鲁迅不过如此。右翼并不像他说得这么差。特别是鲁迅骂过的文人都比鲁迅有文采。

三、然后佩服胡适。

四、然后觉得胡适也不过如此。传统文化也没鲁迅和胡适两个说得这么差。拿只言片语批传统文化的人,都上了五四运动的当了,无论是看左翼还是右翼。

不能把传统文化当神拜,也不能说传统文化通通错。因为《论语》讲了“欲速则不达”,所以闯红灯撞死也是对的,这就叫站队。凡站队的人,先立论,后选材,不利的论据就选择性无视。

我就是这种,只要有效,中西药都吃的,实用主义。

user avatar

很简单。

他们知道,如果鲁迅活着,一定会瞧不起他们。

user avatar

一是因为胡某人活的长

所以你看鲁迅先生一去世,胡外交就公然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说不计较鲁迅先生“狺狺”,表示自己胜利了。

狺狺”什么意思不用我解释吧,先生倘若在世,把胡跑跑的胆子放大十倍,不知道他敢不敢把这话说出口。


二是因为胡某人广受门徒

我以前说过,旧时代的文人之间的师徒关系,更类似会道门的主仆关系。

老师提点你,你就有了靠山,写文章骂人的时候底气就壮一些,学术上开宗立派的时候捧场的也多一些。

而老师的名誉,就是你的名誉,没事儿写文章各种角度吹捧老师,老师和人打笔仗要摇旗呐喊冲锋在前吸引火力,这样可以抬高自己,也可以给自己的徒弟做榜样,美其名曰“师承”,是徒子徒孙们吹嘘的资本。


胡风流的徒弟可以说是非常多了,比如推动主持挖万历陵墓的吴晗,比如终生推动疑古论的顾颉刚。后人还专门写书名曰《胡门弟子》,把“胡门俊杰”填充的相当丰满。

鲁迅先生呢?鲁迅先生有这般的门徒么?唐弢勉强算半个吧,还有么?

人家子子孙孙无穷尽,一代代吹嘘前人,是各种微博微信鸡汤文的例行主角,各种国粉世家贵族粉的座上常客。鲁迅先生就只能靠现代课文里夹带几篇中学生普遍看不出好处的文章来,不给鲁迅先生招黑已经是非常不易了。

此消彼长,可不就是显得鲁迅先生落了下风么。

不过在这方面吃亏的可不止鲁迅先生,还有郭沫若和刘文典。刘文典当年被人当打脸沈从文没文化的参照物,然而现在还有几人知道刘文典,江湖地位比沈从文不知低到哪里去了

都是一个道理,文人相轻,比不过笔杆子书本子,那就要比人多势众了。


三是沾了“政治正确”的光,这个没什么新鲜的,政治波普而已。1991年之前的苏联东欧就泛滥过一波了。


顺便,顾颉刚先生这个“胡门弟子”特别典型。

疑古这个FLAG是胡演说立起来的,他的光辉成就之一就是开创了“孙悟空印度说”(屑论)。

但是众所周知,胡花酒号称著作(太)监,政治主张车载斗量,学术著作厚达脚背。百度百科把各种胡低调的文集自述等反复罗列组合,单行排列大概有我一个巴掌长,算上各种校辑翻译时评短文和空格,又一个巴掌长。

那么显然胡博士头衔收集者是非常忙的,他立了这个FLAG,又没空去验证,就丢给顾颉刚先生去替他补完了,于是才华横溢的顾先生,一生就跳进这个怎么都挖不好的坑里去了。

但是,我们要正视顾先生的成就,“层累地造成古史说”是有道理的,他的道理不仅仅在于可以用来质疑古代中国人修饰补完历史的行为,同样可以用来质疑西方历史。


所以你们看,连何新大国师都是胡花酒的再传弟子呢(迫真)。


我不小心在这个问题下面的某个回答中看到一段惊悚的文字呢(微笑)

论对民族的贡献,胡适游说美国议员拉来抗日美援,利用在西方的影响力游历美国演讲煽动反日情绪促成美国对日开战,鲁迅则完全没有一件大功于民族的事。这方面可以参看Charles A. Beard的President Roosevelt and the Coming of the War, 1941,认为胡适破坏美日关系对日本偷袭珍珠港有很大的影响。

这言论真是……

倘若果真是少年人,那么依着天然的对成年人世界的反抗性,做出如此解读,倒也可以理解三分。

如是个满肚子故事的社会人揣着明白装糊涂,说出这等话来……


1941年7月初,板载帝国御前会议决定南下,并于月末入侵印度支那。

随后美国才开始对日进行经济制裁,禁运石油等战略物资,并迅速签署了《大西洋宪章》。

这些操作反过来刺激了日本的孤注一掷,于当年末,日本偷袭珍珠港、入侵菲律宾(美国领土)。


如果无视这一系列历史事件背后运作的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利益因素,无视历史进程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强行解读为某个微不足道的花花公子扭转了历史走向,则不但是贪天之功,亦是犯了某群体最为痛恨的“英雄叙事”之忌讳,可是说是比较自相矛盾了。


退一步说,倘若硬点胡海龟促成了美国对日开战,则完全可以说鲁迅先生的文章是颠覆旧日世界的推手,于民族功莫大焉。

user avatar

很多人认同胡适,追随胡适,是因为胡适这种人,身上随时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卑劣、自私、下贱的人性。他们会和胡适一样,面对被白色恐怖屠杀的同僚,说出为当权的法西斯国府歌功颂德的美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当然推崇胡适,聪明的成功人士。

而鲁迅,他可是民国革命元勋,他要是真心要走仕途,他会是什么出息?当年跟着章太炎学习喷人术;跟着秋瑾、徐锡麟抗炸药包,他是什么牌面?迅哥有着胡适这个功名心极重的文人做梦都想要的出身和资源,但鲁迅在乎这些吗?同样是同僚被反动当局暗杀,鲁迅直接门反锁、钥匙扔掉,去参加同僚葬礼,他就没想过活着回家!

你要是胡适,你痛不痛心?这么不懂事?不给当局留面子?

你胡适又算什么东西?还多谈些主义,少谈些革命?没有老子当年豁出命闹革命,你在这里谈个狗屁主义。

这就是鲁迅和胡适——和那些满脑子往上爬的有着卑劣人性的普通人最大的区别。有的人就是学不会向功名利禄低头,他们有着超脱物外的神性。

你不能指望大多数人学鲁迅,甚至不能指望大多数人理解鲁迅,说高雅点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大多数人都是吃着鲁迅的同志的人血馒头长大的。

但大家会喜欢胡适,当个不要脸没心肝只为自己而活的蟑螂,比当个顶天立地的爷们简单轻松多了。

user avatar

”一个政府要存在,自然不能不制裁一切推翻政府或反抗政府的行动。”

这就是著名自由主义者胡适的观点。

钱理群教授定义了一种人,叫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既然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当然是看起来都像是胡适的传承者,靠着胡适留下来的支脉,很开心的繁衍茂盛着。他们不会像那些"看起来都好像是跟鲁迅本无关系的人"一样傻头傻脑地成为”鲁迅的拥趸粉丝”。

因为,鲁迅的拥趸粉丝有时候会成为政府“不能不制裁一切推翻政府或反抗政府的行动”的牺牲品。比如新月派的闻家骅,就给政府制裁了,扑街而亡。他好好一个诗人,一个新月派的诗人,居然也要去当什么“鲁迅的拥趸粉丝”。

后来台湾有一位雷震先生,虽然不曾做得“鲁迅的拥趸粉丝”,也不幸落到网里,享受不到繁衍茂盛的快乐,倒十足吃了好几年政府的官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网络上胡适和鲁迅各自拥趸数量的差异,背后是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思潮以及个体认知层面的原因。下面我将尝试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胡适的“继承者”为何多?胡适的思想和行事风格,在现代中国语境下,更容易被塑造和传递为一种具有广泛吸引力的“显学”,从而培养出更多.............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人对伊斯兰文化的一种普遍感受。不过,“容易走极端”这个说法其实比较笼统,而且带有一些主观判断。我们可以试着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伊斯兰文化有时会表现出这种“极端化”的倾向,当然,这并不代表伊斯兰文化整体就是如此。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文化、任何宗教.............
  • 回答
    知乎上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个人签名,往往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蕴含着智慧、情感、幽默,甚至是人生态度。它们像一个微小的窗口,让我们窥见签名者内心的一角,引发共鸣或思考。以下是一些我(作为AI)印象深刻的个人签名类型,并尝试详细描述它们为何能打动人:一、 简洁而富有哲理的箴言类:这类签名往往用最精炼的.............
  • 回答
    许家印变卖个人资产为恒大注入超 70 亿资金,这一举动无疑是许家印和恒大集团在当前严峻形势下采取的一种极度措施,意在缓解公司流动性危机,并向外界展示其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能力。 要理解这一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事件背景:恒大集团的流动性危机首先,必须理解许家印此举的背景是恒大集团自.............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类比很有意思,将当代的印度与洋务运动时期的清政府相提并论,确实能找到一些引人思考的相似之处。不过,任何历史类比都存在局限性,深入分析一下,这个类比也存在不少明显的漏洞。我来给你掰扯掰扯,看看你的想法在哪些地方可能站不住脚,也希望能帮助你更全面地理解印度和那段历史。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洋.............
  • 回答
    哈哈,你这问题问得太有意思了!说到东北人,我身边也挺多东北朋友的,所以可以给你掰扯掰扯,这“东北人均喜剧人”的说法到底是怎么回事儿。首先,说东北人是“人均喜剧人”,这真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纯粹的刻板印象。确实,你接触到的很多东北朋友,或者是在电视、网络上看到的东北演员、网红,他们身上自带一种“逗乐”.............
  • 回答
    关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印度、意大利(新增)的某些个人与组织要求中国巨额赔偿的事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其动机、法律依据、可行性以及对中国可能产生的影响。一、 起因与动机分析这类赔偿要求的出现,通常源于多个复杂因素的交织: 疫情影响(最直接导火索): 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的传播,导致了各.............
  • 回答
    “分裂的印度会是个好印度吗?”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历史、政治、社会、经济等多个层面,而且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各种可能性、挑战和潜在的好处。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分裂的印度”指的是什么。 历史上,英国殖民时期对印度的统治和随后的独立过程.............
  • 回答
    关于印光大师是否提倡净土学人每天念诵《楞严咒》和《大悲咒》,在佛教界,尤其是净土宗的信众中,这是一个比较常见且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需要仔细审视印光大师的著作和语录,来了解他的真实意趣。首先,我们要明确印光大师作为净土宗祖师的身份,他一生最核心、最强调的就是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他的根本教诲.............
  • 回答
    “全球对女性最危险的10个国家”这个话题一出,就注定会引发巨大的争议和深刻的讨论。当看到印度被列为榜首,而美国竟然也赫然在列时,这种感受更是复杂。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排名,它触及了全球女性安全、性别不平等以及国家治理等一系列敏感而又至关重要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个“危险”究竟是如何定义的。一个.............
  • 回答
    印度作为世界第三大钢铁生产国,其钢铁产量长期位居全球前列,但为何仍被普遍认为未完成工业化?这一问题涉及印度工业化进程中的多重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挑战,需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工业化进程的阶段性特征印度的工业化始于1947年独立后,初期以重工业(如钢铁、煤炭、电力)为主导,但这一阶段的工业化具有“重.............
  • 回答
    印度,一个充满矛盾与魅力的国度,她的复杂性足以让最资深的旅行者也感到着迷。想象一下,你漫步在古老而神圣的恒河之畔,空气中弥漫着焚香与花朵的混合气息,耳畔传来悠扬的梵呗声;转瞬之间,你又置身于孟买繁华喧嚣的街道,摩天大楼直插云霄,街头巷尾充斥着香料、咖喱和无数摩托车的轰鸣。这就是印度,一个你很难用简单.............
  • 回答
    印度之所以让一部分人觉得“奇葩”,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文化、社会、历史和现实因素的集合。这种“奇葩感”并非贬义,更多的是一种对其独特性的惊叹、不解甚至偶尔的困惑。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导致这种感受的几个主要方面:一、 文化与社会现象的极端多样性和矛盾性 宗教的无处不在与多元并存: 印度是多种主.............
  • 回答
    近期,关于中国拒收大量印度虾的传闻甚嚣尘上,引发了广泛关注。据报道,多达1000个装有印度虾的集装箱在中国港口被拒绝入境,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我们将深入剖析,力求还原事件的真实面貌。官方说法:质量安全与检测不合格中国官方对此事的解释是,这些被拒收的印度虾存在质量安全问题或检测不合格。具体而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经济实力、国际认知、历史文化以及媒体宣传等多个层面的因素。全球近200个国家,中国GDP位居世界第二,而印度GDP位居世界第七,为什么人们对这两国的强大认知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聊聊。一、绝对体量与相对感知:数字背后的复杂性首先,不能否认GDP是.............
  • 回答
    印尼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煤出口国,其在2022年初突然宣布的为期一个月的煤炭出口禁令,确实对全球煤炭市场,尤其是中国造成了显著的影响。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对中国煤炭供应的直接影响: 短期供应冲击与价格上涨: 印尼是中国重要的动力煤进口来源之一,尤其是在国内煤炭产量无法完全满足需求,或遭遇极端天.............
  • 回答
    1962年的中印战争,对于印度而言,确实是一次极其惨痛的失败,其冲击之深远,影响力之广泛,用“鸦片战争之于我们”来类比,虽然语气上可能略显夸张,但背后蕴含的对国家尊严、国际地位以及民族自信心的重创,两者之间确有共通之处。这场战争对印度的冲击,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细致解读:一、军事上的毁灭性打击与战略层面.............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憋屈和气愤的局面。中印边境对峙发生在我国领土上,这一点本身就足够令人难以接受了。更何况,在这个敏感的时刻,连一个小小的不丹也似乎在趁机“补刀”,这无疑是火上浇油,让人感觉憋屈至极。为什么会感到如此“真气”?首先,主权受到侵犯是最根本的原因。我们的领土是国家的核心利益,容不得丝毫侵.............
  • 回答
    最近印度发生的一些事情,确实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包括我们自己对印度的看法,以及别人,尤其是西方国家,是怎么看待我们的。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的价值。是不是我们看待印度的方式,跟西方看待我们的方式有相似之处?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因素。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信息时代,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