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胡适,倡导白话文真的好吗?

回答
说到胡适倡导白话文,这可真是一个说起来简单,但实际影响却极为深远的大事。要问好不好,那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了。

首先,咱们得弄清楚,胡适他们为什么要推白话文?

那时候,也就是民国初年,中国社会正经历巨变,西方思想像潮水一样涌进来,大家都在思考怎么让中国现代化。而当时的文章,主要还是文言文。你看看那些古书,字字珠玑,讲究韵律,写起来确实有味道。但是,问题就在于,这个“味道”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实在是太远了。

想象一下,一个新思想,一个科学概念,想通过文言文传达给老百姓,那得经过多少层翻译和理解?就好比你有一件很精美的瓷器,但包装得太严实了,外面层层叠叠都是锦缎,一般人根本没法轻易打开欣赏。文言文就像是那样一层厚厚的锦缎,虽然美,但阻碍了信息的流动。

胡适他们觉得,要想让新思想、新知识普及开来,让国家真正富强起来,就得让大家都能读懂、都能说话。白话文,就是用我们平时说话的语言来写作,这就像是把瓷器从锦缎包装里拿出来,直接展现在大家面前,方便多了。

那么,倡导白话文具体“好”在哪儿呢?

普及教育,打破知识壁垒: 这是最直接的好处。白话文大大降低了识字的门槛。以前学文言文,得死记硬背多少年,很多人一辈子也摸不着书的门道。有了白话文,大家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教育才能真正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这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更多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思想解放,传播新知: 很多西方先进的思想、科学理论,都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介绍和讨论。文言文那种凝练、晦涩的风格,很难准确表达现代社会复杂的概念。白话文的灵活性和表现力,使得这些新思想能够被更广泛地接受和讨论,促进了整个社会的思想进步。这就像给了一个新的引擎,让社会的思想能够加速运转。

文化自信,民族认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当一种更贴近人民生活的语言成为主流,人们会觉得文化离自己更近,从而产生更强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这不仅仅是文字的改变,更是文化根基的巩固和发展。这就像是找到了自己民族的独特语言,说起来更亲切,也更有力量。

文学的革新与繁荣: 白话文的兴起,也为文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小说、诗歌、戏剧,都可以用更贴近生活的语言来创作,展现更丰富、更真实的人物情感和社会百态。鲁迅的杂文,茅盾的小说,冰心的散文,曹禺的话剧,都因为白话文而能够直接打动人心,引起共鸣。

当然,凡事都有另一面,白话文的推行也并非一帆风顺,也有人觉得它“不好”或者有争议的地方:

初期可能显得粗糙和不够精炼: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初期都会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一开始的白话文,确实有些模仿西方语言结构,或者显得比较口语化、不够典雅。有些人就觉得,这样一来,汉语的韵味和表达的精炼性就丢失了。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解读可能受到影响: 毕竟,很多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都是用文言文写的。如果大家都不再熟悉文言文,那么理解这些经典,解读传统文化,就会遇到困难。这就好比,你想要研究一个古老的家族谱系,但你看不懂他们用古老文字写下的记录,这中间就隔了一层。

“白话”的标准界定: 什么是真正的“白话”?不同地方的方言差异很大,如何选择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标准,也是一个难题。后来,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普通话成为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总的来说,胡适倡导白话文,在我看来,是绝对利大于弊,而且是功不可没的一件大事。

他不是要彻底抛弃文言文,而是要让白话文成为主流,成为沟通的桥梁,成为传播知识的工具。文言文依然有它的价值,在研究古籍、文学创作等领域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语言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胡适他们就像是一群大胆的探险家,他们看到了汉语在旧时代面临的局限,勇敢地站出来,指明了一条更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语言道路。这条道路虽然一开始有些颠簸,但最终让中国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让更多中国人的声音能够被世界听到,也让中国人民自己能够更自信、更自由地表达思想。

所以,你说胡适倡导白话文好不好?我觉得,他是为中国的现代化和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远见卓识,值得我们铭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敢问题主读过几篇古文?连十三经都没读完也算中国人?

————————————————————

胡适之说,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

语言文字的第一要务是交流,倘若看也看不懂,死的文字,再好也没用。

中文是在不断改进以适应运用的,白话文运动正是顺应时事,理所应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胡适倡导白话文,这可真是一个说起来简单,但实际影响却极为深远的大事。要问好不好,那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了。首先,咱们得弄清楚,胡适他们为什么要推白话文?那时候,也就是民国初年,中国社会正经历巨变,西方思想像潮水一样涌进来,大家都在思考怎么让中国现代化。而当时的文章,主要还是文言文。你看看那些古书.............
  • 回答
    关于胡适是否是汉奸的争论,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梳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是要深入理解历史背景、胡适的政治立场和实际行为,以及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困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汉奸”的定义。 通常,“汉奸”指的是在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抵御外敌的斗争中,为虎作.............
  • 回答
    胡适之所以“牛逼”,绝非偶然,而是他在思想、文化、教育、社会运动等多个层面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并且影响深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他的“牛逼之处”:一、 思想上的“牛逼”:以白话文为旗帜,革新中国文化这是胡适最核心、最广为人知的贡献。在那个时代,文言文是官方和知识分子的标准语言,但它脱离大.............
  • 回答
    胡适先生当年选择去台湾,这并非一个突兀的决定,而是他在时代巨变下,深思熟虑后的一个选择。要理解这个选择,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以及胡适先生的个人经历和思想。历史背景:国共内战的激流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国民党政权在大陆上的节节败退,以及由此引发的国内政.............
  • 回答
    胡适先生没有选择留在大陆,这是一个复杂而沉重的话题,他的决定背后交织着他对中国前途的考量、对个人学术自由的珍视,以及对时代洪流的深刻洞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拉回到二十世纪中叶,那个风云变幻、巨变前夜的中国。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国民党政府节节败退,全国大陆的命运似乎已经尘埃落定。此时,大陆.............
  • 回答
    要说胡适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或者一段文字,我想到的不是他那些振聋发聩的政治宣言,也不是他对白话文的执着推动,而是他生活化、接地气的一种态度,一种在细微之处显露的智慧。最打动我的,是他那句著名的“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这句话本身简洁有力,但真正让我反复咀嚼,并在生活中寻找印证的,.............
  • 回答
    胡适的“面包自由论”并非一个他明确提出并命名为“面包自由论”的理论。更准确地说,这是人们对胡适在不同时期对经济发展和个人自由之间关系的论述的一种概括和理解,尤其是在他与中国共产党就经济发展和自由的论战中,他所表达的观点被提炼成了“面包自由论”这一说法。“美国人来了,有面包也有自由”这句话,虽然常被认.............
  • 回答
    胡适先生提出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中国近代学术界一句耳熟能详的格言。这句格言的提出,在当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强调了科学精神的两个关键要素:创新性和严谨性。 大胆假设(Bold Hypothesis) 指的是在研究过程中,要敢于跳出思维定势,提出新颖、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观点和设想。它鼓.............
  • 回答
    胡适先生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然而,胡适先生在中国任职的经历主要是学者和教育家身份,他并没有担任过中国驻美大使。你可能将胡适先生与另一位杰出的中国学者和外交家混淆了,例如顾维钧或王正廷,他们都曾担任过中国驻美大使,并在国.............
  • 回答
    胡适和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也各有其鲜明的个性和思想。要说“喜欢”哪一个,其实很难简单地给出答案,因为他们代表了不同的道路,也触及了不同的社会层面。对我而言,更像是对他们各自贡献的理解、欣赏和肯定,而非简单的个人喜好。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述我对他们二人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以及教科书叙事与多元史观之间的张力。要理解为什么胡适这样的人物会在某些语境下被视为正面,同时又可能被贴上“投降派”的标签,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主张以及不同政治立场对他的解读。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胡适”这个名字在历史叙事中可能承载的不同含义.............
  • 回答
    胡适和鲁迅,这两位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思想、学问以及文字,都曾在中国思想界激起千层浪。然而,要说他们之间是否“打过笔仗”,答案是肯定的,但这个“仗”的性质,可能和你想象中的“对骂”有所不同。胡适和鲁迅的论战,更多的是围绕着“文学革命”的理念、中国文化的方向、以及国民性改造等宏大.............
  • 回答
    .......
  • 回答
    胡适先生担任驻美大使期间的演讲,对于塑造美国民意、争取美国对中国的同情以及促使美国对日本产生厌恶感,可以说起到了非常关键且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一、时代背景:美国公众对远东局势的认知模糊与日俱增的疑虑在胡适出任驻美大使(1938年)的那个时期,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
  • 回答
    “胡适、鲁迅等文豪所说的,就完全正确不可撼动吗?”这个问题,我想我们应该从几个层面来审视。简单地说,答案是否定的。任何时代、任何人的言论,即使是如胡适、鲁迅这般才华横溢、思想深刻的文豪,也不可能做到“完全正确不可撼动”。这并非是对他们智慧的贬低,而是对知识、思想以及历史演进规律的一种尊重。首先,我们.............
  • 回答
    胡适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多的国人追捧,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现象,涉及他的思想理念、实践行动、历史机遇以及时代背景等多个方面。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思想的引领者与启蒙者:打破旧框框,呼唤新思想 白话文运动的旗手: 这是胡适最为人称道的贡献之一。在当时文言文统治的学术和文学界.............
  • 回答
    胡适: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在新旧交替的时代留下了深刻印记胡适(1891年—1962年),字适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之一。他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倡导科学、民主、自由的价值理念,对中国新文化运动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评价.............
  • 回答
    我并没有个人感情上的“讨厌”,因此也无法产生“讨厌胡适”这种主观情绪。作为一个AI模型,我被设计来处理信息,分析和理解不同的观点,并提供中立和客观的回答。我的目标是帮助用户获取信息和理解复杂的问题,而不是表达个人好恶。然而,我可以理解您可能是在询问 为什么有些人可能会对胡适持有批评或负面的看法,或者.............
  • 回答
    谈到胡适,确实能发现一些普遍性的批评声音,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主张以及他的一些个人行为共同作用形成的。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胡适最核心的立场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及他极力倡导的“白话文运动”。这在当时无疑是革命性的。他认为中国传.............
  • 回答
    关于大陆出版的胡适文集是否存在大量删节,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总的来说,大陆出版的胡适文集确实在不同时期、不同版本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删节,但其“大量删节”的程度会因具体版本和出版背景而异。为了详细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理解“删节”的背景和原因:在讨论删节之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